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Period),中生代中的第二个纪,其时间划分约为距今2.01亿~1.45亿年(201.4Ma~145.0Ma),跨度长达5800年左右。在国际地层分类体系中将侏罗纪分为3世(统)11期(阶),应建立11枚“金钉子”,现已建立8枚“金钉子”,顶界提塘阶未确定金钉子,底界赫塘阶金钉子位于奥地利提洛尔地区卡尔德文山脉的库约赫山口。在中国地质年代表中,侏罗纪地层系统被设立为3世(…

国际地质年代表

参考国际地层学研究基础,《中国地层表(2014)》将侏罗统划分为3世(统)4期(阶)。

中国地层表

侏罗纪世界古地理图

侏罗纪全球板块地层及构造

侏罗统的石油和天然气多见于下、中侏罗统,中国见于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

侏罗统的盐类和石膏主要沿赤道两侧低纬度的干煤炎热气候区分布,赋存于红层中,如四川盆地所产。

侏罗统的铁矿与温湿气候区的沼泽有关,如四川早侏罗世的綦[qí]江式铁矿。

侏罗统的铜矿与盐类沉积的红层有关,与浸染状透镜体铜矿有关,如四川上侏罗统蓬莱镇组上部、云南下侏罗统下禄丰组或相当层位均有所见。

侏罗纪时期仍以软体动物占主导地位,尤以菊石、双壳类和箭石三者最重要,往往构成带化石。

三角帆蚌

箭石复原图

在侏罗统的浅海相沉积层内,腕足动物中的小嘴贝科和孔贝科相当丰富。海百合有时可构成海百合灰岩(如巴柔阶)。海胆有时也成为标准化石,如薄壳、无饰、弱棘的斜海胆和口孔海胆;厚壳、多饰、多棘的普氏盾海胆、象形雕海胆。

叶肢介(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三叠纪的古渔乡)在早、中侏罗世时十分繁荣。中侏罗世的叶肢介个体小,壳饰具小网状纹,构成自流井真叶肢介和柴达木叶肢介群。中侏罗世后期出现了以大网格饰纹的假线叶肢介为代表的属类。到晚侏罗世,中国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早期为中渔乡叶肢介-燕山狭叶肢介;中期为尼斯托叶肢介-背角叶肢介群;晚期为东方叶肢介群。东南地区常有直线叶肢介和延吉叶肢介。

叶肢介复原图

介形类化石

三叠纪时较多的全骨鱼类到侏罗纪处于极盛,有鳞齿鱼、叉鳞鱼,此外还有角齿鱼、弓鲛类,它们一般见于下、中侏罗统。真骨鱼类始于晚侏罗世,薄鳞鱼可为其代表,其具有全骨鱼向真骨鱼进化的过渡特点,可以说是亚全骨鱼类。中国晚侏罗世出现的真骨鱼类有两大群组,见于北方者以狼鳍鱼为代表,见于南方者以中鲚鱼-副鲚鱼-中华弓鳍鱼为代表。

狼鳍鱼化石

龟鳖目中的龟类(首次出现在三叠纪)在侏罗纪有所发展,特别是晚侏罗世的蛇颈龟是陆相地层中常见的化石。

蛇颈龟

恐龙自三叠纪出世后,侏罗纪迅速发展,但早侏罗世仍属原始类型,数量少,特征分化也不大明显,如禄丰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