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沙丘问题docx

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沙丘的形成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变化,及植被、沙源等条件影响,沙丘形态多样,新月形沙丘是基本形态。沙丘问题,也是高考地理中一个重要考点。

影响沙丘形成的因素

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地表物质(沙源供应):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

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不利于沙丘的发育。

高考地理中的沙丘问题

1.定义:

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2.成因:风力沉积分类

根据沙丘的形成与风向的关系:有纵向沙丘、横向沙丘和多风向下形成的沙丘;

根据沙丘表面的植被覆盖:有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

根据沙丘的形态:有新月形沙丘、抛物线形沙丘、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等。

(1)沙丘并不仅仅是固定的,而是每年都会移动一段距离,为什么会移动呢?

△沙丘移动有两种移动方式:

第一种,通过跳跃的过程,风把沙粒刮起,吹移一段距离后再落下。沙子在刮过多石的表面时,沙粒可能弹起几米高,否则它们在地表面上移动只有几厘米高。

第二种,跳跃的沙粒再一次碰撞地面,并借助冲击力将别的沙粒推向前进。这种运动称作表层蠕动。

△一个障碍物(石头或植物),阻挡了气流,使得沙子在顺风一侧堆积起来形成沙丘;

△沙丘逐渐增大,对风携带的沙起更大的阻挡作用,并截住下风隐蔽处跳跃的沙粒;

△沙丘增大后,顺风缓慢移动,呈现更不对称的形状,对气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大;△沙丘向风侧风速加大,跳跃的沙粒被吹动向上,越过丘峰,下落到下风丘坡上部,形成较陡峭的滑面;

△沙丘沙粒的直径往往小于1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度约为35度。当滑面更为陡峭的上段达到或超过这个角度时,丘坡变得不再稳定。沙子最终滑下滑面,于是沙丘便向前推进。

(2)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常见的沙丘形态,两边窄中间高,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沙堆迎风坡,坡形微凸,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经沙堆顶部和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将携带的沙粒推挤在背风坡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

随着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背风坡的小洼地扩大,沙堆顶部和两侧的沙粒在涡流作用下不断向后堆积,形成幼年期新月形沙丘。

随着沙丘的增高,背风坡处产生的涡流加大,洼地扩展,两侧的流沙堆积到一定规模,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3.沙丘形态??

①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叫纵向沙垄。

②形似金字塔的沙丘,叫金字塔沙丘。

③形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1)沙垄

新月形沙丘在两组风向斜交的情况下一翼消失,另一翼延伸发展成为沙垄。

(2)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3)金字塔型沙丘(星状沙丘)

金字塔型沙丘又称星状沙丘,是由三个或更多三角面构成,是多风向、且各个方向的风力都相差不大的风造就的。是一种干扰型风积地貌。每个沙丘由3~4个三角形斜面组成,每个斜面代表一个风向。

(4)格状沙丘

由相互垂直的风相互作用形成,因风向较多使沙丘纵横交错。

(5)抛物线状沙丘(线状沙丘)

线状沙丘又称抛物线状沙丘,线状沙丘的底部窄小,沿着直线向一个方向弯曲延伸。它的长度大于宽度许多倍。

目前,抛物线沙丘的成因尚无定论,还存在很多争议。一般认为,它的起源与植物、风况、沙源和水分4个因素有关,其中关键控制因素在各地有所不同。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抛物线形沙丘是由新月形沙丘的演变而来的。

在自然界中,单独的新月形沙丘并不多见,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缓,背风坡凹陡。

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凹面为背风坡。

新月形沙丘在两组风向斜交的情况下一翼消失,另一翼延伸发展成为沙垄。

4.问题探究

沙丘是否只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海岸或多沙的河谷地带,也往往会有沙丘的分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