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题演绎展区室内展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策划“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列入第四板块“自然答案”中,位于白猫主展馆的三层B413。高洪、范迪安作为学术顾问,范迪安作为学术主持,宋协伟作为总策划,景斯阳作为策展人。展览以“生”为主题,自甲骨文草木萌发的字义为启始,连接生命、生态、生活、生产的不同图景。
“生态远见计划-生”展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生态远见计划-"生"巡展
Eco-Vsion Plan:SHENG
展览以生命设计、超物体、合成生物材料、后人类、第三自然、生态资本、响应式环境、气候设计、复原力等关键词为线索,涵盖来自9个国家及地区的22位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院校的12件艺术设计作品。展览尝试通过全新视角探求“生”活的变迁、“生”境的变局、“生”态的变革以及“生”存的变机,以期从中国生态语境和文化背景出发,探讨生态危机背后具有远见性的新机遇,呼唤一场跨文化、跨时空、跨领域的国际生态对话。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田方方
参展艺术作品
Terreform ONE
非盈利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研究小组
致力通过开创性的建筑生物技术
寻求因地制宜改造地球的方法
《反灭绝图书馆 Anti-Extinction Library》@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反灭绝图书馆 Anti-Extinction Library》,Terreform ONE
Terreform ONE 建造了⼀个鸡蛋形状的反灭绝图书馆,其中存放着当地濒危物种的冷冻胚胎。低温金库将包含在⼀个象征性的“鸡蛋”的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解构。进入图书馆的每个物种都带有一个基因标记,其中包含根据联合国人权文件修改的“自然权利法案”,编码标记则代表着“物种平等”的立场。项目通过创造一个空间来保护这些有机体最早和最基本的状态,从而扭转生态问题。
2.《Cambio》
Formafantasma
以研究为基础的设计工作室
Trimarchi 和 Farresin二人任
埃因霍温设计学院地理设计方向主任
《Cambio》@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Cambio》,Formafantasma
作品《Cambio》的名字来自中世纪拉丁语 Cambium,意为“改变、交换”,受伦敦蛇形画廊的委托,由 Formafantasma 调查,是一项对木材产品的提取、生产和分销的长期调查项目,提出了关于木材生产及其伦理问题。商业形式的演变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使得对木材监管变得极具挑战性。其所关注的林业即源于 19 世纪在殖民地上所进行的生物开采,就其产生的收入和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而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该项目关于林业、木材砍伐的相关研究提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参数。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项目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对产品的整个寿命进行规划。
Accurat
Accurat数据可视化设计工作室
工作室致力研究数据复杂性背后的美
《变化的房间 The Room of Change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变化的房间 The Room of Change 》,Accurat
《变化的房间 The Room of Change》数据艺术装置呈现出一个手工制作的数据挂毯,以说明我们环境的多个方面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仍在如何变化,以及将如何继续变化。该装置结合了几个不同的数据源,从全球、地方及个人的角度来描述世界,讲述了人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与周围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关系,在叙述中分层提供密集和细化的信息,以强调“变化”在所有尺度上的普遍性。
格迪米纳斯 · 乌博纳斯
Gediminas Urbonas
艺术家、教育家
乌博纳斯工作室共同创始人
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与科技前系主任
《沼泽游戏 Swamp Game》@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倪尔璐
《沼泽游戏 Swamp Game》,Gediminas Urbonas
这款探索性游戏正对观者发出邀请,以体验在有知觉的沼泽——这个可以感受生物及其栖息地之间脆弱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完美环境——之中所展开的同情关系。在这里,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所处环境的一部分,也被整体生存所必需。游戏探索了视角的变化,允许我们通过漂浮在沼泽生物中体现不同的物种:植物、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真菌、细菌或藻类,并将发现食人魔形而上学的主要规则:要成为另一个,你必须被吃掉。
奥龙 · 卡特斯、伊纳特 · 祖尔
Oron Catts,Ionat Zurr
共同发起组织培养与艺术计划
(the Tissue, Culture & Art "TC&A" Project)
《残缺不全的美食 The Remains of Disembodied Cuisine》@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残缺不全的美食 The Remains of Disembodied Cuisine》,Oron Catts & Lonat Zurr
《残缺不全的美食》这个表演中,人类第一次吃到在实验室里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动物身体上切下来的肉,即食用一种由组织工程技术制造的半活体牛排。该项目批判了“无受害者的乌托邦”的愿景,在这个愿景中,我们将能够吃到肉而不需要屠宰动物。在道德层面上,该项目解决了人类与生物世界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区,也探究了当有人“捣乱”他们的食物时,人们所明显感到的不安。
该项目在提供“无受害者”肉类消费的幻觉的同时,也潜在地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食物消费的动物的杀戮和痛苦将被减少——也许随之而来的,与食品工业相关的生态和经济问题也能获得解决。然而,如果使我们的食物成为一个新的对象或存在的类别,即“半活体”,在这一行为的逻辑链中,半活体同样有可能被迫成为新的被剥削对象。
华金 · 法尔加斯
Joaquin Fargas
阿根廷圣伊西德罗探索艺术、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
美洲阿比尔塔大学UAI拉丁美洲生物艺术实验室主任
《生物圈项目 The Biosphere Project》@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生物圈项目 The Biosphere Project》,Joaquin Fargas
《生物圈项目》由隔离在密封容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它们只被允许受到热和光的外部影响,依赖光作为能量来源,以促进它们内部发生的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持续存在。这些系统以极小的规模代表了我们的星球,并显示了它的脆弱性以及对之投以关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球体由玻璃体、有机玻璃等物质构成 ,被放置在由不锈钢、铁、铝制成的不同高度的支架上,或者索性悬挂在天花板上,作为地球的隐喻,在一个无限小的尺度上被展示、被注视。
谭君姸
Adelaide Lala Tam
致力于探索⻝品⽣产系统内的复杂性
突出观察过程中所揭示的信息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Romie 18》@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Romie 18》,Adelaide Lala Tam
《A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Romie 18》这个项⽬作为⼀个可视化的时间轴,展示了影响Romie 18(阿德莱德在屠宰前跟踪了3年的⼀头⽜)⼀⽣的项⽬。它包含了在埃因霍温和Romie 18家的⽣物动⼒农场中,使⽤的重要物品和产品,将观众带⼊农场环境。当你穿越时间轴时,你会对动物世界⾥的⼈造材料更加熟悉。按照从上到下的线性顺序,你将看到⼀头⽣产⽜奶和作为⽜⾁的⽜,从出⽣到死亡的所有人造材料。
《0.9克的黄铜 0.9 Grams of Brass 》,Adelaide Lala Tam
在肉类行业中,生命的“价值”被很好地隐藏在闭门造车中,对社会保持匿名的屠宰过程。这些动物的死亡仍然不为人知,没有价值,而消费者的看法则会被扭曲,往往被误解。作品《0.9克的黄铜 0.9 》讲述的是在肉类工业中重新评估生命的价值,要从改造构成电击枪弹壳的0.9克黄铜开始。扣动扳机后,弹壳是杀戮过程中唯一留下的碎片。一台自动售货机被用来质疑与货币价值相对的道德价值的表现。从机器上出售的物品是由0.9克的黄铜弹壳制成的,价格与子弹本身相同。它的价格也与一头牛的生命成本相同。由此产生的黄铜回形针(它起源于一个大规模生产和分配的系统)是一个被奉献给日常使用的物品,作为一个动物生命损失的持续提醒。
理查德·韦勒
Richard Weller
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学梅尔森主席、景观建筑学教授、主席
麦克哈格中心执行主任
《我们美丽而破碎的世界 Our Beautiful Broken World》@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我们美丽而破碎的世界 Our Beautiful Broken World》,Richard Weller
作品是⼀系列当今世界上发⽣的巨型环保项⽬的⼩模型,这些模型被排列(钉在画廊的墙上)作为分类学——就像⾃然历史博物馆⾥的蝴蝶集合。蝴蝶是美丽的,它们长着翅膀,为花朵授粉。人类给它们起拉丁名,将它们制作成标本,并在它们身上插针。科学家命名"蝴蝶效应" ,即一件小事导致一件大事的发生。人们也说他们在感到焦虑时感受到"蝴蝶"。因此,蝴蝶是人类世的一个很好的隐喻:美丽、科学、焦虑。这只蝴蝶有很多翅膀,是一种世界性的蝴蝶。每个翅膀都是对人类正在积极努力尝试恢复生态系统的景观的精确描摹。在这些领土上,人类的行为就像蝴蝶,而不是蝗虫的瘟疫。
奥尔坎 · 特尔汉
Orkan Telhan
跨学科艺术家、跨学科设计师和教育家
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美术-新兴设计实践副教授
Biorealize联合创始人
《马塔德罗的果实 The Fruits of Matadero》@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马塔德罗的果实 The Fruits of Matadero》,Orkan Telhan
《马塔德罗的果实 The Fruits of Matadero》是马德里文化中心为解决西班牙的气候变化问题所做的五个委托项目之一。本作品让公众能够参与以热岛为主的城市空气环境中的气候变化中。该项目的委托地点是一个没有树的旧屠宰场。特尔汉便利用这个特点建立了一个树荫,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冷却问题。人类喜欢以吃东西的方式带来生理上冷却——流汗。特尔汉制作了一个树上的自动售货机,发酵有机体,给自己充电,晒太阳,然后当有人用他们的手机支付他们的冷冻水果时——就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售卖不同香料的冰激凌。冰棒的味道是根据不同强度的香料设计的,并用微生物制造风味、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这会带来人不同程度的出汗感受,如2.5度、3.3度。Matadero 的水果具有特殊的益生菌成分,具有三种口味,从而回应COP21 和《巴黎协定》期间做出的全球变暖限度承诺(承诺将温度变化控制在1.5-2C°,但当前已到达2.7-3.7°)。
艾伦 · 萨耶格
Allen Sayegh
INVIVIA是⼀个设计智囊团,成⽴初衷是相信没有⼀个特定的⽅法或学科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跨学科⽅法才是创新的关键。⾃成⽴以来,便以这种合作⽅式⼀直保持着其跨学科的思维⽅式。
《10⽉21⽇2050年上午9:32:当夏洛特滑倒时 Oct 21 2050 9:32 AM: When Charlotte Slipped》@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10⽉21⽇2050年上午9:32:当夏洛特滑倒时 Oct 21 2050 9:32 AM: When Charlotte Slipped》,Allen Sayegh
这幅3×10⽶的壁画⽤投影动画描述了对2050年世界的猜测,海平⾯上升和科技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和⽇常⽣活的各个⽅⾯。⽓候变化将世界划分为两个物理部分——海平⾯以上和海平⾯以下。叠加在壁画上的是三个微妙的动画,强调了三个平⾏时刻的变化。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下,藤壶涂抹着⼀边的建筑物,沙丘横扫过去的公共空间。⽼妇⼈与他们的餐具柜争吵,⽗⺟带着他们的孩⼦从半埋的公共汽⻋站滑下来。夏洛特——这个⾃主系统,看着这个世界的居⺠所经历的欢乐和挣扎,以及他们在与⾃⼰不断变化的身份搏⽃时留下的痕迹。随着深⼊的研究这个世界也展现出来⼏种对⽴关系。有的⼈正在适应海洋⽣活,⽽有的⼈则不适应。有的⼈已经接受了⾃主系统,有的⼈仍然觉得很难信任它们。这幅壁画促使我们思考,作为⼀个社会,我们如何应对我们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变化。
发起人:韩涛、景斯阳
“我们进食的方式代表了人类和自然界最深刻的联系”
——迈尔克· 波伦
“⻝物地理学⼩组“展位@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物不仅是每个⼈⽇常⽣活的必需品,也是连接⼈与⼈、⼈与⾃然的要媒介。正如迈克尔·波伦所说,“我们进⻝的⽅式代表了⼈类和⾃然界最深刻的联系”。⻝物地理学⼩组⽤不同的尺度作为研究框架,从不同的视⻆出发去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在细胞尺度、身体尺度、房间尺度、社区尺度、城市尺度、地图尺度和元宇宙尺度中观察和分析。《喂⻝异托邦(⾯包)》《粒粒⽣息(咖啡)》《酒神降临(酒)》《碳基共同体(鸡蛋)》《钠离⼦⽀配史(盐)》《⻥宙⼤爆炸(⻥)》《糖果屋:意识⼯⼚(糖)》《别让⽜奶得逞(⽜奶)》《⽆法被定夺的存在(胡椒)》《⻩油:⻝物⾥的权⼒(⻩油)》《⼀⽚树叶的旅⾏(茶)》等作品,在想象地理学的基础上通过绘图术来分析与理解特定⻝物在空间、地理学上的历史发展、⽣产制造、消费与传播⽅式。本次挑选了四组作品参展。
作为人对于物质需要中温饱的象征,面包已经化身成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在作品《喂食异托邦》中,作者檀松冶和邓佳伟将“面包”隐喻成权力中心用来控制民众的政治手段,制造饥饿焦虑、食物教育、膳食指南等一系列行为,组成规训和诱导民众的方法和规则。作者根据不同的社会尺度,构建出一幅以面包作为资源循环的地下异托邦景象。
《喂食异托邦(⾯包)》,檀松冶、邓佳伟
从最初的“阿拉伯酒”到如今上班族手中的精神良药,怎么也不会想到你喝的某一杯咖啡会影响到远方栖息地的候鸟。作品《粒粒生息》地图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讲述了一粒咖啡豆与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为植物,它是联系人与生态系统的媒介;作为食物,它又是社会经济与人类活动的见证。作品将咖啡豆作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咖啡流水线制造工厂的空间结构为载体,将研究对象和事件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整体(从右到左)编排在了“流水线”的各个节点,总共分为7个尺度:细胞尺度-果实、身体尺度-营养、房间尺度-生活、社区尺度-消费、城市尺度-营销、全球尺度-文化、元宇宙尺度-未来。
《粒粒生息(咖啡)》,王露、李晨雪
作品《碳基共同体(鸡蛋)》以鸡蛋为对象、以人为纽带,重构一个“新的人”。所谓“新的人”便是一种碳基共同体。作品依据某些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鸡蛋自身的角度,陈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信息轨迹图——用来探寻人与鸡蛋之间的关系以及探寻其共存本质。
《碳基共同体(鸡蛋)》,杨佳煜、杨洁
在作品《酒神降临》中,作者以葡萄酒作为研究对象,古印度的人体脉轮图作为制图的载体。脉轮系统将人体分为七个部分,将其对应七个尺度、七个世界、葡萄酒生产的七个步骤,并用神话寓言的方式编写了一个关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既赞颂了酒神精神中美妙的艺术创造性,也展现了酒神欢宴中那狂热的毁灭性。
《酒神降临(酒)》,吴景茜、王思睿
12.《雨林演替-腊茗》
景斯阳 倪尔璐 李鑫祥
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
Good Food·China Food Systems Action Hub
《雨林演替-腊茗 Rainforest Succession-La Mianm》@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杨作勋
《雨林演替-腊茗 Rainforest Succession-La Mianm》,景斯阳、倪尔璐、李鑫祥、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摄影倪尔璐
《雨林演替-腊茗》是一个旨在通过传统茶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食材保护,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传统布朗族文化传承的长期项目。本作品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迈山的古茶林“普洱茶”以及雨林中的布朗族食材为研究对象,包含对于传统食材的调研,设计研究、参与性晚宴与纪录片等,以"食宴""食币""食语""食忆"将布朗族与古茶林和谐共存的“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传承与创新,以食物为媒邀请三代布朗族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代际之间的“传承对话。该项目得到了良食-食物系统中国行动平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食材收集计划,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生态远见计划的支持。
生态远见计划-"生"巡展策展团队
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洪、范迪安
学术主持
范迪安
总策划
宋协伟
展览总监
张子康
策展人
景斯阳
行政统筹
董焕琴、车静、温猛、郑涛
展览统筹
倪尔璐
展览协调
吴景茜、黎超群
展览设计
沈星逸
策展团队
赵恒阅、刘 起、巩 毅、王国栋、杭徵羽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