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阿拉善右旗设立了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机构保障。同时,制定了《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并启动立法保护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阿拉善盟还新建了气象、生态、水文等各类监测设备30余套,并与多家国内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沙山湖泊群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从理论方法、监测网络、关键技术到应用接口的全系列科技支撑。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晓东介绍:“在维护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方面,阿拉善盟林草局现已建立盟、旗、苏木三级管护机制,配备遗产地专职管护人员16人,兼职管护人员150人,采用‘人工巡护+无人机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对自然遗产地实施保护和监测。”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阿拉善右旗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巴丹吉林沙漠的奇观胜景。2025年推出的首届巴丹吉林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季,策划了“UTV”越野狂飙、沙海徒步等众多特色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据统计,一年来,遗产地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83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21.92亿元。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副盟长刘德表示:“要严格遵循自然遗产地‘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的总体要求,采取‘人为活动有限、建设开发有序、旅游发展有度’的文旅产业路径,拒绝商业化过度开发。”目前,巴丹吉林沙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研学教育、生态观光等特色业态蓬勃发展。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图片展 。曹文宣 摄
2025年举办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图片展,精选百余幅高清摄影作品,通过光影艺术呈现沙山巍峨、湖泊澄澈、绿洲灵动的生态画卷,向世界展示这片沙漠秘境的雄奇与瑰丽。展览设有“申遗之路”“地质奇观”“万物共栖”“人与自然”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价值与人文魅力。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风光。曹文宣 摄
站在申遗一周年的新起点,巴丹吉林正以科技之智、制度之力和文化之美,书写着“沙海明珠”的传奇故事。“未来,我们将强化保护体系的建设,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加强遗产的传承利用工作,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这一世界级的自然瑰宝,让这片‘沙海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处处长张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