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奋斗将荒漠变绿海张掖治沙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凤凰网甘肃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临泽县一茬接着一茬固沙治沙,虽是六月的天气,但北部荒漠区仍然人头攒动,辛劳的治沙人埋沙障、补栽梭梭、浇水管护,“治沙播绿、防沙治沙”“接力赛”从未间断。

在高台县风沙口之一的黑泉镇胭脂堡滩,近1米高的梭梭迎风摇曳,在荒漠中顽强生长,尽显勃勃生机,曾经漫无边际的荒漠变得绿意融融,令人欣喜。这个高台县林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沙治沙项目,已然“成活”,万亩防沙治沙人工林将逐步形成“绿带锁黄龙”的壮观景象。

……

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张掖市各级各部门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不断探索,向绿而行。

近年来,张掖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和依法治沙方针,尊重自然,遵循规律,依托“三北”防护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双重”规划项目、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项目,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区域生态防护体系,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五年来,全市完成营造林273万亩,修复退化草地87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4.96%,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9%,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认真研究编制《张掖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2-2031年)》等方案,紧密结合规划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统筹林草重点工程项目,坚持自然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高质量完成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48.98万亩建设任务,全力推动“双重”规划首批项目落地实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总规模36.1万亩、概算总投资43.87亿元的一期项目进展顺利。以保护山水、增加绿量、治理风沙为主线,对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部黑河流域和通道走廊沿线及北部荒漠沙化区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张掖城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外围北麓森林带、国家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公园、巴吉滩文冠果示范基地、人祖山口元宝枫基地、北部沙区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高质量示范工程相继建成,全市林草面积进一步扩大,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全域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成效明显——持续加强临泽、高台、山丹和民乐4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严格保护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辅助使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及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沙区植被,以保持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遏制沙漠的扩展蔓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全市建成临泽县小泉子科技治沙示范区、甘州区大满镇大果沙棘示范区、高台县许三湾防沙治沙综合试验区等20个以科技治沙型、沙产业效益型、生态防护型、机制带动型等典型示范区,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规模化防沙治沙树立新样板——坚持把规模化治沙试点项目作为沙化综合治理和构筑北部防风固沙带的基础工程,按照分区施策、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科学绿化原则,临泽县在治沙林场北部沙区、G30高速公路沿线和蓼泉南沙窝3个区域完成防沙治沙治理任务4.296万亩,高台县在胭脂堡滩北部沙区完成人工造林3.8811万亩,山丹县在沿祁连山浅山区乡镇和国有林场完成防沙治沙治理任务2.84万亩……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取得新突破,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

特色经济林及沙产业基地持续扩大——坚持把发展林草产业和木本油料作为防沙治沙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巧打防沙治沙用沙组合拳,围绕黑河流域、交通干线、荒漠戈壁、沙化耕地和沿山冷凉区等重点区域地段,充分利用荒滩沙地,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梨、杏等优势林果,积极发展文冠果、元宝枫等木本油料。特别是利用退化林修复项目,通过对上一轮退耕还林退化林分实施修复改造,积极建设文冠果示范基地,特色经济产业基地不断扩大。至目前,建成沙区林产品基地29.27万亩,年产值达43347.11万元;种植基地25.95万亩,年产值达89837万元;养殖基地4.10万亩,年产值73158万元;加工基地2.41万亩,年产值28320万元,旅游基地6.19万亩,年产值894万元,新能源346700万千瓦,年产值14960.52万元,建成沙区农林专业合作社153个,培育沙区龙头企业15个。同时,积极争取林业贷款贴息项目,贷款额达6.51亿元,有效推动了沙区龙头企业发展,实现了由行业治沙向全社会治沙转变。

同时,全市上下高度重视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活动,每年下发《关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全民参与植绿、共建森林城市”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动员、全民动手,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形成了党政机关示范带头、各行各业积极响应、适龄公民全员参与、社会各界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2021-2023年完成义务植树1130万株,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牢守好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攻坚任务,着力推进祁连山北麓生态带天然林草植被高质量提升、北部沙漠锁边林草带及荒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林网体系结构优化建设,全力打好走廊绿洲沙漠边缘阻击战,统筹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和民生改善,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文/陈海 李禄军 图/王将

(张掖日报官方公众号)

天刚亮,临泽县板桥镇友好村八社的温君杰和女儿就到园子里摘杏子,一会儿工夫摘了几大箱。一个个又红又大的杏子堆成彩色的“小山包”,犹如“鼓起了大肚子”,等待客户拉走。“2亩地、240多棵树,有珍珠小油杏、敦煌李广杏、桃子、李子、核桃。最近摘的是早熟品种丰园红杏,果个大、水份足、口感甜、颜色好看,一棵摘20斤左右,一斤卖10元。”温君杰取下草帽,用袖子擦擦额头的汗,看着一缕缕阳光透过林子映照在果树上,绿叶子、红黄杏子颜色更加鲜亮,老人露出笑脸。“今年价格最好,果子也大,务悉园子也算没白费功夫。不过如果在十几年前,再务悉也是徒劳,栽树不活、种田不成,满眼黄沙,埋地埋人埋房子。”温君杰感叹。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临泽县,境内沙漠、戈壁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曾是当地群众深受沙尘侵袭的真实写照。“原来北部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种啥都不行。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进行一轮又一轮大规模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梭梭、红柳、枣树等植物慢慢长大,草也长起来了,黄沙不再‘威风’,慢慢‘退缩’。过去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我们种上葡萄树、枣树、杏树、桃树等,从刚开始结几个果子,到现在果子挂满树头,沙地逐渐成为‘聚宝盆’,越来越有盼头。”温君杰对比今昔,意犹未尽。

生态环境的变化来自于持之以恒地防沙治沙。多年来,临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生态公益林保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规模化防沙治沙、防沙治沙示范区、国土绿化、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以南、北、中三条风沙线治理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草搭配,带、片、网合理布局,造、管、封三管齐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营造防风固沙林27.1万亩,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林带187千米,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基本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漠推进16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我们在荒漠化防治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沙区治理方式方法,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造、固、封’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创新造林方法,改造治沙工具,不断总结梭梭、红柳等灌木固沙造林经验,大力推广水钻造林、根区注水造林、凹凸棒石保水剂应用等沙区造林先进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临泽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向刚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北部荒漠区防沙治沙,沙窝里栽的每一株幼苗,都是他心头的“宝贝”,每天都要去巡护照管。

项目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支撑。今年3月,张掖市积极争取到巴丹吉林沙漠绿色长城防治荒漠化植树项目在临泽北部防沙带实施,这是继2022年“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甘肃张掖项目区)造林项目之后,又一次国际合作项目。这两个项目均为中国绿化基金会与韩中文化青少年协会合作开展的防沙造林项目,项目计划实施8-10年,总投资2000万元左右。治沙项目实施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规定,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等均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理,严把质量关,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治沙工程建设质量。

同时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来,成为治沙的主力军,涌现出葱蓉林场、绿盈林场、明昌公司等社会资本治沙典型。“曾经的蓼泉南沙窝寸草不生,风吹沙起,像这六月的天气,人根本在太阳底下呆不了,晒得皮都疼。”绿盈林场场长王延福是一个热衷于治沙的个体实践者,在经历了早期沙窝里植树的艰辛和不易之后,他的7000亩梭梭、4500亩肉苁蓉、1800沙枣林终于“活下来”,成为蓼泉南沙窝的“绿带”,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逐渐有了经济效益。“随着生态环境的转变,如今种树也容易成活了,要是在七八年前,像文冠果这类树在这儿根本栽不活。”王延福试种的文冠果今年大量挂果,鸡蛋大的绿果挂满树枝,满目惊喜。

随着沙地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催生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荒漠化防治走上了综合治理利用与创新开发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据统计,至2022年底,全县已有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经营范围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涌现出了诸如虹桥酒庄、三二村葡萄基地、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苁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已建成5000亩酿酒酒葡萄、2000亩红枣、1000为杂果,不仅筑起了绿色屏障,也形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文旅休闲相结合的三产融合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红桥庄园负责人贾进信心满满。红桥庄园的成功运营,与周边峡谷奇观、黑河弱水、遇仙桥采摘园、羊台山、香古寺、壕洼沙海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红桥庄园带动下,临泽县板桥镇也建起了占地面积5000亩的葡萄产业园,建设施拱棚400座,配套完善2.5万立方蓄水池、高低压线路、产业园道路等基础设施,成为集采摘、观光、旅游、休闲、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沙生产业园”。“今年5月我们在葡萄产业园又新建了葡萄欢乐谷,推出沙漠娱乐体验、葡萄藤下手工坊、特色美食、自助烧烤等,采摘园里除了桃、杏、李、葡萄,还有莲雾、芭乐、释迦果等热带水果。”板桥镇友好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学森表示,以沙治沙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壮大、集体增收、农户致富多方共赢,板桥镇也成为“河西走廊葡萄风情小镇”,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葡萄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

时夏,绿茵茵的葡萄藤上,一串串葡萄已经“坐果”,葵花籽大小的果子犹如一串串“绿珍珠”,挂满枝头,孕育希望。葡萄园里,五彩斑斓的风筝迎风转动,孩子们有的在沙坡滑沙、有的在葡萄藤下玩沙子、捏泥巴,有的尽情享受美食,有的体验“网红榨汁机”带来的快乐……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沙丘地能变成“聚宝盆”。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王将 李禄军

白云蓝天下,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榆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株株摇曳的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在荒漠里此起彼伏,有的簇拥着长成茂密的一片,有的稀疏独自长高,株株都有顽强的生命力,誓将荒漠变成“绿海”,极目之处,黄沙正在被绿色覆盖。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一批又一批防沙治沙人不断坚守,到三北防护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高台县干部群众一步步前行、一寸寸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台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全县沙化土地334.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近年来,高台县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一屏一带一廊一城”生态功能区建设,秉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生态建设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在风沙区全方位进行沙、土、水、田、渠、路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昔日的荒漠换上了成片“绿装”,挡住了“黄龙入侵的脚步”,实现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森林资源质量“双提高”“两突破”。全县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8万亩,完成造林4.37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2.25万亩,国土绿化造林2.065万亩,有效遏制了境内土地沙化、荒漠蔓延趋势,走出了一条林沙相伴,林路相随,林田相护防沙治沙新道路,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步入良性循环。

该县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借鉴省内外防沙治沙成果和先进技术,采用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的方法,推广红柳平茬复壮、根域限制栽培、沙地滴管节水造林、注水钻孔造林、麦草格固沙压沙等一批治沙造林技术成果,不断提高防沙治沙工程质量,并总结形成了“造、固、封”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治理沙漠66.5万亩,全县封育区内的植被覆盖度从10%上升到30%以上,绿洲向沙漠区推进10公里,使全县的绿洲面积扩大了60%。

同时,该县坚持以重点风沙口治理为突破口,按照“扩绿洲、退黄龙”的指导方针和“保中间(绿洲农田)”、“护两线(南北两条风沙线)、抓重点(农田林网、治沙造林和经济林)”的思路和带片网配套、乔灌草结合、多树种并举、三效益并重的建设原则,重点延伸和拓宽南北两条基干防护林带,加大风沙口治理,充实完善中间绿洲农田林网。先后建成黑河南北岸绿化、胭脂堡滩、黑泉西沙窝、许三湾林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南部绿色通道、合黎镇八坝滩等一批高质量治沙造林绿化样板工程,在绿洲南北两侧形成了两条长138公里、平均宽0.8公里的外围防护林带和总长2000多公里的绿洲内部防护林网,全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胭脂堡滩荒漠化防沙治沙区,连绵起伏的沙丘敷满沙障方格,沙障“庇护”的方格内栽植的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迎风挺立,焕发蓬勃生机,曾经一望无际的荒漠变得绿意融融,蔚为壮观。“去年栽的这1万多亩成活率92%,高的1米以上了,矮的60-70公分。近期气温高,还得操心浇水管护,力争株株成活长大,筑牢‘阻沙网’,塑紧‘防沙衣’,形成‘大绿带’,锁住‘猛黄龙’。”高台县治沙推广站站长黄步青掷地有声,他带领治沙人积极探索荒漠戈壁上的“绿色革命”,实施了这个高台县林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沙治沙项目,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突破性转变。如今,昔日“黄龙”肆虐的荒漠区,正在成为“绿色海洋”,筑起一道道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林草产业进一步壮大,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发展的沃土。依托县境内丰富的沙化土地资源和沙生植物资源,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提升、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大沙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以林草间作、林木种苗花卉、肉苁蓉、枸杞等为主的沙产业格局。全县打造特色经济林9.53万亩,栽植林木种苗花卉2700亩,优质牧草9万亩,肉苁蓉、枸杞等沙漠作物2万亩,先后建成市、县级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个,引进推广苜蓿、甜高粱等优质牧草品种13个,建成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一家,草块、草颗粒加工线(10万吨)各一条,实现年产值1.8亿元。沙产业不仅让荒漠“披上了绿装”,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推进全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注入新的动能。

黑泉镇万亩有机枸杞循环发展产业园内,大片大片绿油油的枸杞树迎风摇曳,为盛夏的戈壁荒漠增添了勃勃生机,一颗颗红彤彤的小果实娇嫩地挂在枝头,等待采摘。“最初种植的枸杞,产量很低,一亩地只能产出15斤枸杞果。如今,产量大大提高,年产干果160吨以上,产品出口欧盟。”甘肃荣升枸杞产业有限公司枸杞种植农场场长孔吉平表示,在绵延近百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庇佑”下,通过水肥一体化、土壤改良等技术,使原来寸草不生的荒漠结出了“增收致富果”。

绿海绵延,满目滴翠。为了让“绿色”生生不息,结合县域实际,制定出台《高台县封滩禁牧管理办法》等沙化土地开发、封滩禁牧及森林草原保护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全面推行林长制,压实444名各级林长责任,明确封禁范围,划定管护区域,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各项管护措施。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森林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宣传,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依法防沙治沙观念。编制完善《高台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实行护林防火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组建半专业灭火队伍3支,全面落实各项防火措施。结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实施,加大围栏禁牧力度,在碱洼滩、许三湾滩、盐池滩等地设置刺绳围栏,有效保护了沙生植被,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市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效,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强化科技支撑,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书写荒漠化防治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THE END
0.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B.消除地表疏松沙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来源:不详题型:单选题 南方丘陵之所以成为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是因为 A.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主要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ucige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