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戈壁中有水,那自然是一处壮丽的景观了。从东风泉边防连向南十五公里处,有几眼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汇集成小溪缓缓向北流去。有水戈壁滩不再荒凉,寂寞的日子生长出喧腾。有水,荒凉的戈壁便生机盎然,有水就有黄羊、野兔时常光顾,更加惹人喜爱的是可爱的小鸟整日欢唱。红树口的水成了戈壁滩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了戍边人心中的一片碧绿。
马鬃山的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吹过千里戈壁沙漠,但丝毫没有衰减的意思,不论是露天,还是在隔着玻璃的室内,都能听到狂风嘶吼的声音,就是戈壁滩坚硬的石头也被风打磨得有棱有角。马鬃山地区属半沙漠和草原地带。很适合黄羊、野马、野驴、北山羊的生长,它们以针茅、骆驼刺、苦苦菜、梭梭、红柳枝梢等为食。这些荒漠性动物早已适应了干旱的荒漠。耐寒耐渴,有时可以几天不喝水,冬季无水源以雪解渴。最常见的是黄羊。
西北有很多奇特的地名,比如清河口、明水、三个泉,一碗泉,苦水滩、二道井子等等,在荒漠戈壁中,水源极其重要,古代商旅都是沿水草而行,如果在茫茫戈壁中错过了水源,那就非常危险,可以说是命悬一线。戈壁滩上只要有水,就会形成一片或大或小的绿洲,一丛丛摇曳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草,随着风儿荡漾起生命的绿色歌谣。戈壁泉水清又纯,水在这里最为宝贵,这些来之不易的泉水究竟是如何涌出地面的,有人说是祁连山雪水融化后,潜行到地底下很深、很远,遇到低洼地带再次涌出。
马鬃山腹地距离祁连山好几百公里,泉水是用了多大的耐心才潜行到这里,又是以多么大的勇气不畏流沙,无惧烈日流出地面,汇集成小溪缓缓向前,尽管从涌出地面到随之渗入地下沙层不足几公里,但它也一定要展示自我,造福自然,惠及荒漠戈壁中各种动植物,这种精神弥足珍贵。
初春时节,战士们沐浴着柔和的阳光徜徉在小溪旁,欣赏破土而出的幼芽,寻觅春的身影。盛夏时节,这里一片碧绿,红花绿柳,芳草如茵,蜂飞蝶舞。训练归来的战士们便不约而同地走进小溪洗个痛快,一身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置身海滨浴场般的爽快。初秋,红树口风景更美,红柳花开,灼烧了整个戈壁滩,深秋之际,沙枣像珍珠,像玛瑙,一串串十分惹人喜爱,摘一颗放到嘴里,香甜极了。冬天小溪结冰,一片银白,我们去那里滑冰,这个时刻可以找到童年时的乐趣。
泉水没有结冰,飘起团团白雾,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许这就是大戈壁中红树口所诠释的伟大意义。在荒芜的戈壁滩,在炙热的漠风里,在浩浩的黄沙中……看到水,烦躁的心就会立刻平静下来,有了水,生活就有了希望。红树口的水成了戈壁滩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了我们戍边人心中的一片碧绿。红树口是戍边人的乐园,一年四季,季季都有绝唱,我们常去那里游玩,拍照。有这般美景作映衬,荒凉的边关不再孤寂,照片寄到家中,父老乡亲看了都说边关风景独好。
牧民和边防连的放牧员就住在红树口,因为那里地势低洼,位于两山之间,风也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红树口水草丰美,成为了边防连的放牧点,泉水边上有一个简易的土坯房子,里面有简单的锅灶和一张床。放牧员头顶炎炎烈日,冬冒漫漫风雪,与荒凉为伍,和孤独作伴,两三个人放牧着羊群、骆驼。牲畜是边防连的财产,也是士兵们的财富,几个连队集合开会,连队干部交谈,士兵们侃大山,他们总会自豪地说自己的连队有多少只羊,多少峰骆驼。连队放牧员除了自己放的羊,就是野生的黄羊,要不就是老鹰、麻雀、呱呱鸡,别的再难以见到。单调寂寞不说,还有他们对羊的关爱,羊若丢了,就带着牧羊犬四处寻找;羊若病了,他们心疼得不得了。
冬天母羊生小羊羔,他们顾不得自己寒冷,将小羊包到棉大衣里,像包裹婴儿一般呵护。边防连放牧员远离现代文明,面对极端的自然环境,没有挑剔嫌弃,反而和羊群一见钟情,与羊群难舍难分。与戈壁终日相伴,与羊群常年为伍,绝对是甘于寂寞,以苦为荣,是什么把我们的战士变得如此可爱,这样有责任,仅仅是尽义务吗?绝对不是,更多的是责任,是觉悟。是啊!边防军人的荣光太多了,刀光剑影里,有一种微笑叫勇敢;铁血柔情时,有一种眼泪叫坚强;忘我的付出中,有一种幸福叫隐藏;闪闪的军徽下,有一种选择叫无悔。人的一生不长,开始在自己的哭泣中,结束在别人的哭声中。不在乎到底是轰轰烈烈,还是平淡一生,但是只要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承担起某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