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作兵

2019年4月-2020年6月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访问博士生

2016年9月-2020年6月 中山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博士

2013年9月-2016年6月 西南大学 第四纪地质学 硕士

2009年9月-2013年6月 临沂大学 地理科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24年7月-至今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副研究员

2022年11月-2024年07月 中山大学 副研究员

2020年8月-2022年10月 中山大学 博士后

研究领域:

岩溶生态与环境、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九江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亚热带山地次生林典型植物用水策略研究-以庐山日本柳杉、日本扁柏人工针叶纯林为例,2024-2025,主持

2.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专项,湖泊-地下水交互带特征污染物交换演化路径及其通量研究-以鄱阳湖为例,2024-2027,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微生物溶蚀对典型碳酸盐岩含水层水力特性塑造的动力学机制,2024-2026,主持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陆交互带地下水污染诊断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子课题负责人,2024-2026,主持

5. 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题,地下水驱动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营养盐代谢机制,2024-2025, 主持

6. 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岩溶含水层碳酸盐岩风化及水力特性对典型微生类群的响应特征, 2021-2024(已结题), 主持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 粤北连江流域岩溶含水层碳酸盐岩风化及水力特性对典型微生物类群的响应特征,  2021-2023(已结题), 主持

8. 山东省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碱液污水影响下土壤、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2022-2024,主持

9.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联合开放基金,高铵地下水中溶解性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演化规律,2021-2023,主持(已结题)

10.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粤北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021-2023,主持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大含水层地下水中古气候变化信息的提取与重构-以雷州半岛为例,2018-2021(已结题)

13. 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新型惰性气体Kr81测年的地下水年龄与古气候信息研究,2019-2022(已结题),参与

1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潜流带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过程中的重金属释放机制,2017-2020(已结题),参与

15. 广东省水利厅科技创新项目,雷州半岛干旱与地下水利用研究,2020-2023(已结题),参与

论文及论著:(#共同一作,*通讯作者)

1. Ye, Z.; Chen, J.; Liang, Z.; Wu, P.; Li, R.; Gopalakrishnan, G. Contamination, frac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 of an industrialized urban river in Chin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262, 119936.

2. Zhu, A.; Liang, Z.; Gao, L.; Xie, Z. Dispersal limitation determines the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the seasonal assembl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a subtropical river.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4, 15, 1430073

3. Qirui Wu, Rui Li, Jianyao Chen, Zhigang Yang, Shaoheng Li, Zaizhi Yang, Zuobing Liang*, Lei Gao.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quantitative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in sediments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 359 120943-120943.

4. Tian, D.; Zhao, X.; Gao, L.; Liang, Z.; Yang, Z.; Zhang, P.; Wu, Q.; Ren, K.; Li, R.; Yang, C. Estimation of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odel and cluster analysis-based empirical model 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in inland reservoirs,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4, 342, 123104

5. Zhang, P.; Liang, Z.; Yang, Z.; Wu, Q.; Li, R.; Tian, D.; Li, S.; Wu, J.; Ren, K.; Gao, L. Occurrences,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Risks of 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Lianjiang River, South of China. Water 2023, 15 (6), 1136.

6. Ye, Z.; Chen, J.; Liang, Z.; Li, S.; Onodera, S.-i.; Saito, M.; Gopalakrishnan, G.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and fluxes estimation of manganese fractions in sediments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ern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3, 197, 115719.

7. Liang, Z.; Li, S.; Wang, Z.; Li, R.; Yang, Z.; Chen, J.; Gao, L.; Sun, Y.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karst aquifer systems,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modifying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karst aquifer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3, 13, doi:10.3389/fmicb.2022.1054295.

8. Liang, Z.; Chen, J.; Jiang, T.; Li, K.; Gao, L.; Wang, Z.; Li, S.; Xie, Z. Identification of the dominant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tential contaminants in groundwater in Qingyuan, China, b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Rsc Advances 2018, 8, 33243-33255, doi:10.1039/c8ra06051g.

9. Liang, Z.; Gao, L.; Zhao, X.; Chen, J.; Xie, Z.; Li, S.; Li, R.; Yang, Z. Assessment of Metal Pollution, Its Potential Health Risks, and Origin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Zhuhai City,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9, 76, 295-307, doi:10.1007/s00244-018-00590-w.

10. Liang, Z.; Zhao, X.; Chen, J.; Gao, L.; Zhu, A.; Wang, Z.; Li, S.; Shan, J.; Long, Y.; Yan, C., et al.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ources identification of PM2.5 in Zhuhai, China.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19, 41, 715-728, doi:10.1007/s10653-018-0164-2.

16. Gao, L.; Li, S.; Wang, Z.; Liang, Z.; Chen, J.; Liang, B. Contamination, potential mobility, and origins of lead in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Shima River,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 242, 1128-1136.

17. Gao, L.; Wang, Z.; Zhu, A.; Liang, Z.; Chen, J.; Tang, C. Quantitative 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soils from Leizhou Peninsula, South China.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2019, 25, 1832-1852.

18. Gong, R.; Chen, J.; Liang, Z.; Wu, C.; Tian, D.; Wu, J.; Li, S.; Zeng, G.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pagation from meteorological to groundwater drought in different aquifers with multiple timescales. Journal of Hydrology-Regional Studies 2023, 45.

19. Li, R.; Gao, L.; Wu, Q.; Liang, Z.; Hou, L.; Yang, Z.; Chen, J.; Jiang, T.; Zhu, A.; Li, M.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sediment phosphorus in contaminated and uncontaminated rivers: A case study in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 268.

20. Li, R.; Liang, Z.; Hou, L.; Zhang, D.; Wu, Q.; Chen, J.; Gao, L. Revealing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based on sedimentary nutrient record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385.

21. Li, S.; Dong, L.; Chen, J.; Li, R.; Yang, Z.; Liang, Z. Vertical groundwater flux estimation from borehole temperature profiles by a numerical model, RFLUX.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9, 33, 1542-1552.

22. Sun, Y.; Liang, Z.; Xiang, X.; Lan, J.; Zhang, Q.; Yuan, D. Simulation of the transfer and fate of γ-HCH in epikarst system. Chemosphere 2016, 148, 255-262.

23. Xie, Z.; Gao, L.; Liang, Z.; Chen, J.; Li, S.; Zhu, A.; Wu, Y.; Yang, Z.; Li, R.; Wang, Z.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and Risk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opsoil and Surface Water from the Liuxi River Basin, South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20, 78, 401-415.

24. Yang, Z.; Liang, Z.; Gao, L.; Li, R.; Wang, Z.; Zhu, A.; Li, S.; Xie, Z.; Chen, J.; Wang, Z. Quantifying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on chemical weathering based 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hydrochemistry: the Liuxi river basin, sou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Processes & Impacts 2020, 22, 2406-2417.

25. Ye, Z.; Chen, J.; Gao, L.; Liang, Z.; Li, S.; Li, R.; Jin, G.; Shimizu, Y.; Onodera, S.-i.; Saito, M., et al. 210Pb dating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ern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0.

26. Ye, Z.; Chen, J.; Liang, Z.; Li, S.; Li, R.; Gao, L.; Jin, G.; Shimizu, Y.; Onodera, S.-i.; Saito, M.,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Fractions i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ern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23, 10.1007/s00244-023-00995-2.

27. Zhang, P.; Liang, Z.; Yang, Z.; Wu, Q.; Li, R.; Tian, D.; Li, S.; Wu, J.; Ren, K.; Gao, L., et al. Occurrences,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Risks of 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Lianjiang River, South of China. Water 2023, 15, doi:10.3390/w15061136.

28. Zhu, A.; Yang, Z.; Liang, Z.; Gao, L.; Li, R.; Hou, L.; Li, S.; Xie, Z.; Wu, Y.; Chen, J., et al. Integrating hydr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in the hyporheic zone of the Liuxi River basin,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0, 583.

29. 梁贝竹, 陈建耀, 杨再智, 张鹏程, 任坤, 梁作兵, 杨晨晨, 吴洁珊. 华南滨海小流域地下水中PPCPs的分布、来源及影响因素——以珠海市唐家湾镇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33 (02): 249-260.

30. 李睿, 梁作兵, 伍祺瑞, 杨晨晨, 田帝, 高磊, 陈建耀. 珠江河口地表水锰氧化物对磷的“载-卸”作用[J]. 环境科学, 2024, 45 (01): 173-180.

31. 朱爱萍,原升艳,梁作兵,樊成,冯小蕾,伍祺瑞,黎曼姿,陈建耀.亚热带城市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的季节演替及构建机制[J].环境科学学报,2023,43(02):461-473.

32. 王蝶,江涛,禤映雪,黎坤,梁作兵,黄颖.粤北鹿颈水库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2023,62(01):75-85.

34. 曾慧, 卓泉龙, 张明珠, 庞园, 梁作兵. 广州市区域浅层地下水中氢、氧与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控制因素分析[J]. 人民珠江, 2023, 44 (11): 97-104.

35. 杨晨晨, 王卓微, 李睿, 田帝, 伍祺瑞, 杨再智, 梁作兵, 高磊, 连健斌, 陈建耀. 蕉门水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定量源解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 (09): 4819-4827.

36. 黎曼姿, 朱爱萍, 王莹, 陈建耀, 梁作兵, 伍祺瑞, 田帝, 曾港, 赵良杰. 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镇化地区河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源解析[J]. 热带地理, 2022, 42 (02): 318-327.

37. 李绍恒, 陈建耀, CENDóN I Dioni, 陈宗宇, 胡水明, 杨国民, 清水裕太, FREUNDT Florian, 金广哲, 吴瑞钦, 高磊, 梁作兵, 龚柔艳, 伍祺瑞, 田帝. 基于多同位素联用的雷州半岛中深层地下水年龄初探[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2, 61 (04): 95-103.

38. 杨志刚,高磊,陈建耀,梁作兵,李绍恒,李睿,王卓微,张艺芳,张狄,林韵.基于河岸带地球化学特征的河水-地下水交互边界识别——以广州市流溪河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9,39(06):1842-1851.

39. 梁作兵,孙玉川,李建鸿,王尊波,谢正兰,张媚,廖昱,江泽利.典型岩溶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类生物标志物来源解析及其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6,37(05):1814-1822.

40. 梁作兵,沈立成,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张媚,廖昱,谢正兰,张远瞩.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甾醇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5,36(11):4074-4080.

41. 梁作兵,孙玉川,王尊波,师阳,江泽利,张媚,谢正兰,廖昱.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来源、迁移及转化[J].环境科学,2015,36(09):3212-3219.

42. 梁作兵,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廖昱,谢正兰,张媚.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中不同含水介质下正构烷烃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08):2857-2862.

43. 江泽利,孙玉川,王尊波,梁作兵,任坤,谢正兰,张媚,廖昱.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河溶解态多环芳烃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5,36(11):4088-4094.

44. 任坤,梁作兵,于正良,张宇,王蓉,袁道先.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系统重金属分布、迁移及自净能力[J].环境科学,2015,36(11):4095-4102.

45. 王尊波,孙玉川,梁作兵,廖昱.岩溶区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09):84-91.

46. 廖昱,孙玉川,沈立成,梁作兵,王尊波.城市化进程对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来源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6,37(10):3781-3788.

47. 张媚, 孙玉川, 谢正兰, 余琴, 赵瑞一, 梁作兵. 雨季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岩溶泉中脂肪酸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6, 37 (08): 3049-3057.

48. 谢正兰, 孙玉川, 张媚, 廖昱, 江泽利, 王尊波, 梁作兵. 岩溶地下河水中多环芳烃、脂肪酸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6, 37 (07): 2547-2555.

49. 吕现福,孙玉川,贺秋芳,梁作兵,赵瑞一,张媚,谢正兰.重庆雪玉洞地下河溶解态脂肪酸来源解析及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7,37(03):918-924.

50. 廖昱,孙玉川,王尊波,梁作兵,张远瞩.甾醇对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粪便污染的指示[J].环境科学,2016,37(08):3034-3040.

51. 肖琼,杨雷,蒲俊兵,梁作兵,袁道先,邱述兰.重庆温塘峡背斜地表水-地下水-浅层地热水中硫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研究[J].地质学报,2016,90(08):1945-1954.

52. 王尊波,孙玉川,梁作兵,江泽利,廖昱,谢正兰,张媚.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和迁移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03):812-819.

53. 王尊波,沈立成,梁作兵,江泽利,廖昱.西藏搭格架地热区天然水的水化学组成与稳定碳同位素特征[J].中国岩溶,2015,34(03):201-208.

54. 赵瑞一,梁作兵,王尊波,于正良,江泽利.旱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岩溶碳汇效应差异[J].环境科学,2015,36(05):1598-1604.

55. 孙玉川,王永啟,梁作兵,袁道先.有机氯农药在岩溶区上覆土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及对地下水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36(05):1605-1614.

56. 蓝家程,孙玉川,师阳,梁作兵.岩溶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污染及生态风险研究[J].环境科学,2015,36(03):855-861.

57. 师阳,孙玉川,梁作兵,任坤,袁道先.重庆金佛山土壤中PAHs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5,36(04):1417-1424.

58. 王凤康,梁作兵,于正良,江泽丽.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对降雨的响应: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J].环境科学,2014,35(10):3716-3721.

59. 蓝家程,孙玉川,田萍,卢丙清,师阳,徐昕,梁作兵,杨平恒.岩溶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4,35(10):3722-3730.

THE END
0.地理科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博士、高级实验师 贺秋芳 女 博士、高级实验师 钱 凤 男 博士、实验师 潘进疆 男 硕士、实验师 孔德兵 男 硕士、实验师 丁智 男 博士、实验师电话:023-68253912 邮编:400715 邮箱:dlkxxy@swu.edu.cn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版权所有: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您是第508077 位访客 | 后台入口 jvzquC41iguhtjuj{0yxw7jfw0io1rshq1713<43:66/j}r
1.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在金佛山国家站顺利举行4月14日,地理科学学院党委行政教工支部联合中共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管理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中共山水都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员会、西南大学实验室设备处管理处党委第二党小组在金佛山开展了“学思践悟二十大,奋进地理新征程”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伊始,所有党员来到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jvzquC41iguhtjuj{0yxw7jfw0io1rshq1718<438;?/j}r
2.贺秋芳研究小组在ChemicalGeology上发表雪玉洞微生物稳定同位素2019年10月14日,国际著名地学期刊Chemical Geology(TOP期刊)在线发表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已毕业博士吕现福的最新科研成果,其导师为袁道先院士,合作导师为贺秋芳高级实验师也是本文的通讯作者。 洞穴沉积物中稳定碳、氧同位素是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参数,但是微生物活动对洞穴沉积物沉积过jvzquC41mcxtv7xyw0kew7hp1ktgq86259522<50jvs
3.固定人员简介26 高洁 女 1986-12 博士 副教授 生态学 西南大学 4 27 韩娟娟 女 1985-02 博士 副教授 生态学 西南大学 4 28 李沁谊 女 1988-10 博士 副教授 土壤学 西南大学 4 29 孙玉川 男 1978-11 博士 高级工程师 自然地理学 西南大学 6 30 贺秋芳 女 1981-07 博士 高级工程师 自然地理学 西南大学 6 31jvzquC41lktgq|mcp0yxw7jfw0io1t~fy1met‚olaztezkka0jzn
4.会2025年度会议(1号通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jvzquC41fnrz0lvpw0kew7hp1ktgq862;;>08::;0jzn
5.洞穴水文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重庆丰都雪玉洞为例,首发论文蒲俊兵 1 沈立成 1 贺秋芳 1 袁文昊 1 王翱宇 1 扈志勇 1 陈炳清 2 何洋 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2、重庆市丰都县龙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重庆 408200摘要: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内地下河水和滴水进行了为期近1年的观测,揭示了洞穴水文环境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地下河水和滴水的主要水化学指标均jvzquC41yy}/rjugt0kew7hp1tkmgjxgrcvft8hqpvkov8722:65/=66
6.贺秋芳登录 免费注册 赞 分享 西南大学 / 科研之友号:81277591 科研之友人员唯一编号 手机:1343***257 / 邮箱:13640***@qq.com 主页 成果 工作经历 西南大学 相关人员 更多jvzquC41yy}/ulmqncxnc}j0eqs0R8WlG5Kc
7.典型岩溶槽谷地下河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以重庆作者 袁文昊 贺秋芳 杨平恒 旷颖仑 蒲俊兵 刘仙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研究所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0-164,共5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jvzquC41nkh/ez{kr0ipo8Vkmct0C{ykenk0FnycknEjfF8296719B
8.岩溶地表河旱季有色溶解有机质组成及来源:以金佛山碧潭河为例作者: 刘跃 贺秋芳 刘宁坤 刘九缠 王正雄 段世辉 Author: LIU YueHE Qiu-fangLIU Ning-kunLIU Jiu-chanWANG Zheng-xiongDUAN Shi-hui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jvzquC41yy}/yjshcpmec}f0eqs/ew4fgvgjn|4fgvgjn7iqAazzrnBrgtop(ri?jlqy496:28629
9.洞穴溶解有机质组分和循环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DOI:10.11932/karst2023y23   洞穴溶解有机质组分和循环过程的季节变化特征 刘渝港,贺秋芳,沈立成,范佳鑫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摘 要 :溶解有机质 ( DOM) 是岩溶碳汇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的碳源 , 但是对于 DOM 在岩溶含水层中 的性质和代谢过程的研究仍然jvzq<84|i{x/mjwuv0gd0ls1ctzjeuj1gzvpt}UfhAoe?m<:6::7;6kdd7357Ai/c3hd/<>3e6?56ki65
10.珠海校区实验教学平台本硕毕业于西南大学,专业分别为地理科学和第四纪地质学。博士毕业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专业为地球科学。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动力学和全球梁轩*, 汪智军, 袁道先, 杨平恒, 贺秋芳. 岩溶区不同植被下土壤水溶解无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生态学报, 2013, 33(10), 3031-3038. jvzquC41ue€y0ksw|j4ff~3ep1€yls4u|f}0fux{lz€y1wlu45gl|52ah9d8m=;84;3f=>d2;k98l=5;;h4h:79316c2
11.共建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特色党日活动(行政教工党支部贺秋芳发言) (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党支部许奕滨发言) 接下来,支部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胡乐副书记强调了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实验室的安全影响着每个人的身心安全,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 (胡乐副书记发言) 随后,潘进疆老师从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学院实验室概况、如何在实验室中保jvzquC41iguhtjuj{0yxw7jfw0io1rshq1718<4485:/j}r
12.党旗在国家站一线高高飘扬”主题党日活动贺秋芳和李元庆以问答的形式给大家上了一堂“喀斯特槽谷地形地貌特征和岩溶区地下水迁移机制”的专业课程。钱凤、张治伟、吴泽沿途为大家分享了岩溶喀斯特槽谷地区植物、土壤分类及特征。活动热烈生动,各党员同志集自身专业所长,将党日活动与地理相关有机结合,同志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jvzquC41iguhtjuj{0yxw7jfw0io1rshq1718<4394:/j}r
13.重庆丰都雪玉洞群洞穴现代监测与古环境研究回顾和展望曹敏1 蒋勇军 2 贺秋芳 2 殷建军 3 杨琰2 李廷勇 4 1.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3.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 桂林5410044.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jvOc`:nenHmevqx\Irk[`}FUGqzOMN|OVG{O[NPgoj6esNyOlOxOƒFzODuJ\]_n[4roO`J'5F
14.以重庆雪玉洞和水鸣洞为例陈济宇陆祖军贺秋芳李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4; jvzquC41yy}/|qfpisobqtj{cp4dqv4cecjforh/lq{spjq/epedc{xqnqmjej2ukpodchyjguot197234=:9:9;494ivvq
15.降雨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Ba、 Sr、 Fe、 Mn、 Al等微量元素在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试验室运用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Optima-2100DV 全谱直读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仪(ICP-OES)进行测定,检测精度可达0.001 mg ·L-1,相对偏差<2%; NO-3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SO2-4测定采用硫酸钡比浊法,PO3-4测定采用钼酸铵比色法,在jvzq<84yyy4ilt}0ce4dp8mlmz5dj8mvon532:9233?/j}r
16.岩溶山区水污染的治理——以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为例期刊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在线阅读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打印 摘要:特殊的环境地质结构,导致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安全长期受到威胁,包括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频繁交替的洪灾与旱灾以及水污染.南山老龙洞位于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南岸区,上游有城镇,中下游有工厂及农田,污染物来源广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jpqk496627772
17.赵海娟2015.09 –2018.06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理学硕士 2011.09 –2015.06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理学学士 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岩溶区河流内源有机碳形成的过程与机理,2025-2027,主持,在研; 2. 云南省科技厅青年项目, 岩溶区湖泊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来源及微生物碳泵效应, 2024-202jvzquC41i|/m~xv0gjv0ls1kplp1:59:1833:3jvo
18.李廷勇2011.07---2017.06: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2009.05---2011.0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聘副教授。 2008.11---2009.04: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博士后。 2008.02: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7.07---2008.1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特聘副教授。 本科生:《中国地理》、《地貌学》 硕士研究生:《高等自然地理学》jvzquC41viyg0‚spw0kew7hp1ktgq862;6525B80jvs
19.关于举办西南大学2025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题培训暨大赛启动会的各学院(部): 为做好第六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及校内遴选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经研究,拟举办西南大学2025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专题培训暨大赛启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聚焦“四新”建设与数智赋能,以培训筑基、赛事提质,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创新核心素养;明晰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jvzquC41wiy/u€z0gf{/ew4kphu03964167847mvo
20.阎建忠研究领域: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适应,环喜马拉雅地区综合自然地理 主讲课程: 资源环境进展,资源环境前沿 电子邮箱: yanjzswu@126.com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5年7月至今,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历任助教(1995),讲师(2000),副教授(2005),研究员(2012) jvzquC41|knvcw3uyw4ff~3ep1oohx4342>0397:50nuo
21.关于开展西南大学第十届调研大赛的通知西南大学第十届调研大赛重磅启航,以“智绘文脉,数说新章”为主题,诚邀全体本科生组队参赛,用专业视角探索数智技术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路径,在实践中解锁“懂文化、善技术、能实践”的成长密码! 一、比赛事项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 jvzquC41isz/u€z0gf{/ew4kphu0395814<577mvo
22.2025年西南大学部分受益同学名单西南大学张浩然 资源环境学院 本科 何康农业奖学金 王涪迪 人工智能学院 本科 小米奖学金 王涪迪 人工智能学院 本科 新鸿基助学金 张恩泽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 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 张恩泽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 新鸿基助学金 张钰宁 动物医学院 本科 新鸿基助学金 张钰宁 动物医学院 本科 燕宝奖学金 贺浩浩jvzquC41lln/u€z0gf{/ew4kphu039<;14;537mvo
23.欢迎访问环境科学编辑部网站!王雨旸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 400715wyuyang_off@163.com 杨平恒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 400715 jvzq<84yyy4ilt}0ce4dp8mlmz5dj8wgcfks1ngyagcu}wcev4buy}Ahkrfawt?4283396:
24.重庆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杨平恒1 卢丙清2 贺秋芳3 陈雪彬3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环境-重庆南川野外基地,重庆4084352.重庆市地质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121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jlqy496626624
25.重庆芙蓉洞洞穴沉积物δ13C、δ18O特征及意义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台南,70101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4.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台北,1065.武隆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重庆,408500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jvOc`:nenHmevqx\Irk[`}FUGqzOMN|OFSzO[NP\JvteMNyOFmxP]FzPjuJc`[uPY~zcah'5F
26.肖琼*肖琼,女,1984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联系方式:xiaoqiong@gmail.cgs.gov.cn 二、学习经历、工作经历 2007.09.01-2012.06.27,西南大学,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生; 2003.09.01-2007.07.0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 jvzquC41ff/e~l0gf{/ew4kphu03::516<:67mvo
27.中国地质科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肖琼2007.9-2012.6,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博士 2003.9-2007.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学士 研究方向: 1.岩溶水文地球化学 利用相关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同位素指标解译不同岩溶水体中(地下河、洞穴滴水、岩溶水库)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溶质来源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ecmt1;542166/;:137?15A::7272:?9990yivvq
28.【学术活动】陆海新通道交通组织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地理科学学院5月19日,由西南大学主办,地理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处、陆海新通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西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文科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陆海新通道交通组织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地科院214会议室成功举办。会议旨在探讨交通组织创新的理论发展,为推动陆海新通道建设贡献智慧。来自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含弘学院的30余名专家学者、师 jvzquC41tftmc7xyw0kew7hp1ktgq86243528A:0jvs
29.教育论坛成功举办首页教师教育学院西部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盟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西部基础教育论坛成功举办发布时间: 2025-11-17 15:05:4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教师能力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 | 研究生院 | 教育学部 | 地址:重庆北碚天生路2号 | 邮编:400715电话:023-68251209 版权所有: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jvzquC41evk/u€z0gf{/ew4kphu039=816>577mvo
30.第五届中国城市地理青年学者论坛在学校召开6月14日-1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地理学会、西南大学陆海新通道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西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文科实验室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地理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城市地理学研究”,jvzquC41pg}t0||w0gjv0ls1kplp1:5;91:95:3jvo
31.共叙学科发展2018年地理科学学院重阳节座谈会2018年10月17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以“欢度重阳佳节,共叙学科发展”为主题的“2018年重阳节离退休教师座谈会”在桂园宾馆丹桂楼3楼7会议室顺利召开,曾在学院工作过的领导、嘉宾、离退休教师和学院18位在职教授齐聚一堂,为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及未来学科建设与发展共谋献策,欢庆重阳佳节。 jvzquC41zin/u€z0gf{/ew4kphu03:7713:627mvo
32.欢迎访问环境科学编辑部网站!汪智军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杨平恒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旷颖仑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贺秋芳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袁文昊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袁道先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jvzq<84yyy4ilt}0ce4dp8mlmz5dj8wgcfks1ngyagcu}wcev4buy}Ahkrfawt?426:3;69
33.地理科学学院举办第三期“我与大师面对面”活动“你可有茫茫苍穹谁主沉浮的疑问?你可有浩瀚宇宙美轮美奂的感想?你可有地球前途未知何方的感慨?你可有人类环境岌岌可危的惆怅?……”10月29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于中心图书馆9楼举办第三期“我与大师面对面”活动,师生在一首悠扬的长诗中领略地理之美,感受地理学的广阔与博大。 jvzquC41{lyz{pg0uy{/gmz0ep5jpot132=91@656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