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马克思韦伯和卢曼的社会分化研究及启示

社会分化一向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 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社会结构愈复杂, 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 社会分化就愈频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的社会学对社会分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化, 也出现了一些歧义与缺失, 如将社会分化等同于社会分层, 将社会分化视为现代化的不良后果之一, 将社会分化视为社会不平等的焦点, 等等。因此, 本文想对马克思、韦伯及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作一番新的梳理, 并从中寻找出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

在西方社会学中, 对社会分化研究影响巨大的一个理论源头, 就是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分层本来是一个地质学的概念, 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 提出了社会阶级、阶层的概念, 用以指称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阶层是因为社会的等级分化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等级序列。社会分层的实质, 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 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因此, 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

马克思的社会分化与阶级理论有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对于自古典经济学创立以来三大阶级理论, 进行了批判性的创新, 他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将其抽象为资本家阶级与劳动者阶级的两大对立的阶级, 并提出了以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来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在私有制社会里, 正是由于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剥夺, 社会才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阶级对抗才日益成为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才掩盖了社会分工的基础性地位, 成为社会阶级阶层划分的最主要标准。

《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中第52章“阶级”, 马克思开章写道:“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 ——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 ——也就是说, 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马克思还指出,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雇佣工人这三个主要阶级的日益极化。马克思在社会经济基础上, 回答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关系人格化——经济阶级问题。

在社会学史上, 韦伯从另外一个角度, 对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进一步的拓展。韦伯的社会分化思想基于他的“理解社会学”方法论。他在《经济与社会》第一章开头就说道, “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他的社会分化与分层思想, 体现了他的社会学方法论。

韦伯主张社会学应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单位, 他反对迪尔凯姆那种把社会当作客观存在的实体的观点, 认为个体的社会行动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社会存在于个体的社会行动之中, 韦伯注重对社会中个人的主观意图进行“理解”;他主张因果多元论, 不赞成将某种因素看成是必然导致或产生其它现象或事件的决定性原因, 而是承认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以理想类型方法研究社会。所谓的“理想类型”, 指的是“以科学方法建构的 (理念型的) 意义或意义关联……它始终只是一种有确证基础的“因果性假设”, 作为韦伯在对社会分层方式进行探讨时所采取的方法, 理想类型将社会的某些特质提取出来, 成为分析或研究所依据的假设或分类标准。

韦伯认为, 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 阶层是因为社会的等级分化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等级序列。社会分层的实质, 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 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因此, 他认为, 应运用财富——经济标准, 地位——社会标准, 权力——政治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 从而开创了采用多维指标研究社会分层结构的先例。

在韦伯看来, 阶级所导致的“典型机会”无非“是在一个既定的经济制度内部, 产生于对货物获取的劳动效益的资格支配权力 (或者缺乏支配权力) 的规模和方式, 或者产生于为获取收入或收益对他们的应用的既定方式”, 在这里, 韦伯强调了经济的力量, 经济对于权力的制约方面: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换分配着对物品和资源的占有, 而“这个最最基本的事实本身就创造着特殊的生存机会”, 交换过程遵循着某种最基本的规律。这种规律也天然地决定了社会上注定有一部分人去垄断资源, 从而排除无产阶级参与对所有高价值货物的竞争, 以利于有产者, 这种贫富分化进而形成了“占有财产”和“毫无财产”的基本范畴, 并形成了阶级行动的基础。因此, “所谓‘阶级’的事实在于, 很多人的命运是由在市场上自己利用货物或劳动的机会决定的”, 阶级是由市场关系决定和主导的, 是市场由于某种固定的自发的分配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所制约。

可以看出, 韦伯对社会分层是从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入手, 法律秩序指的是权力分层, 韦伯重点分析的是政党;经济秩序指的是经济分层, 也就是阶级的区分;社会秩序指的是等级分层, 即身份、声望的区分。韦伯根据“市场状态”来划分阶级, 根据受社会价值评估所影响的生活方式来划分等级 (身份) , 等级群体是由那些分享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且具有类似声望地位的人所组成。具有相似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被称为等级 (身份) 群体。不同的等级 (身份) 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声望, 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三种划分标准, 从根本上来说, 其实也就是一种权利的分配形式, 即经济、政治和威望。这种权利分配实质上也是一种关系, 即统治关系。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中, 财产占有仍然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但韦伯认为纯粹的财产占有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 而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级利益的仍是市场状况。因此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 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由此经济权力的不平等表现为经济资源在不同人民中的不平等分布, 权利分配还是取决于等级。

在社会学发展进程中,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是一个把社会功能分化当成现代社会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著作名的重要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分化》一书是对当代社会复杂分化的一次深刻解剖, 他从当代社会基本结构和当代社会行动者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 着重研究分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在功能上的高度分化和现代社会行动者的社会行动逻辑的极端复杂性。他的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 都是环绕着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运动取向及其机制, 把现代性放在系统分化的逻辑中进行分析。他的社会分化理论创新之处主要有:

卢曼改造了传统的功能结构理论, 以新型系统论为基础, 强调了系统本身的高度自我生产性, 并逐渐用“后工业社会”的“自我塑成法”替代了现代社会中的实证法。

卢曼认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了的社会, 其基本特征就是功能上的急速分化, 即现代社会及其制度变得越来越专门化、独立自治、技术化和抽象。假如说, 传统社会是以社会阶层的分化为中轴而发生区分和演化的话, 那现代社会则是以其功能方面的不断分化而变迁与演进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社会, 因而也是一个“哥德尔世界”的社会。哥德尔数理逻辑定理认为:“在任何包含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中, 都必定存在至少一个作为最终点或初始点的不可判定其为非自相矛盾性的命题。”这一定理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在任何形式逻辑系统中, 彻底无矛盾性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 不矛盾律是受限制的, 而这正是黑格尔逻辑的结论。按照哥德尔这一不完备定理, 在任何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形式系统中, 必定有本系统内的公理不能证明其成立或不成立的命题。也就是说, 充分发展的形式系统不可能维持其自身的“一致性”。因此, 在卢曼看来, 正是现代社会本身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分化, 导致了社会本身的自我分身, 即现代社会从近代形成的大型社会结构迅速地分化为多重结构和多种类型的社会系统, 这就导致社会的各个系统分化过程的复杂化与系统本身多层次化。

卢曼按照社会分化水平和分化类型将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划分成三种社会:古代社会、前现代的高度文明社会和现代社会。古代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或部落社会;前现代的高度文明出现于那些功能没有完全分化的社会, 如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以及欧洲大陆、盎格鲁-撒克逊;现代社会则指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

卢曼认为这三种社会有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分化:区隔分化、阶层分化和功能分化。区隔分化指的是社会由不同的家庭、部落等构成, 是建立在系统和环境的一种等同性基础上的分段区分化, 是一种平等的分化;阶层分化是将社会划分为等级不同的次系统, 它是建立在各个系统 (包括阶级或阶层) 内及系统与其环境的不平等基础上的一种分化;功能分化则是建立在系统内某种功能平等性和建立在系统与其环境间功能不平等性基础上的分化, 这种分化既有平等, 又有不平等, 它按照特定的功能 (如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健康照顾、家庭的剩余功能:如关心、社会化、休闲等) 而形成部分系统。

在这三种社会分化中, 功能分化对 (后) 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区隔分化, 前现代的高度文明社会基本上是根据社会阶级或阶层而区分化, 现代社会则基本上是按照功能进行区分化。因此, 现代社会系统包含了最大限度的系统复杂性。这既有系统内部相互关系的复杂化所产生的内部各因素的多样化、多维化、重叠化等, 也有这些内部因素的多样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化所产生的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相互关系的新调整, 导致社会系统内部大量双重偶然性及其可能性的连续出现, 还有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卢曼认为, 在现代社会, 社会系统分化出它们各自的子系统, 每一系统又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交流 (或“沟通”) 。如政治系统的权力、经济系统的金钱、家庭系统的情爱等, 在系统内部则相应形成与交流媒介相称的二元结构, 如经济系统的拥有/不拥有、政治系统的有权/无权、法律系统的合法/不合法等。二元结构产生了反射性特征, 如钱钱交易, 对学习的学习, 对预期的预期, 关于规范制定的规范等。基于反射性, 系统能够再生产自己。如此, 社会系统都是自我参照、高度自治的。系统日益增长的分化和独立自治必定导致对系统控制的衰落。因此, 现代社会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社会的集中代表”、社会全体性的丧失, 就此而言, 现代社会又是一个自我观察、自我描述、自我规制的社会。

这样, 社会系统都是自我参照, 高度自治。质言之, 现代社会是功能分化的社会, 它“自我塑成”、自我再生产、自我规制、自我参照。这样一来, 系统日益增长的分化和独立自治也必然导致对系统控制的衰落。因此, 现代社会的偶然性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增进, 可以说, 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充满偶然性、前途未卜的社会。前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否认偶然性, 其简化复杂性的基本机制是将某些社会实践说成是必须的和神圣的。现代社会则承认偶然性和既定社会实践的可修正性。这样, 现代人所创造的自律系统反过来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风险, 它既使人类增添了社会活动及潜在的发展能力, 也同时使人类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极度复杂性。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前提与内容, 是社会进步与秩序的重要基础。社会分化并不仅仅是在社会分层一个维度上展开, 更不等于就是社会分层。按照马克思等经典社会学家的思想, 社会分化至少有着三个最基本的维度, 并在这三个维度上展开自己的丰富内容。这三个维度就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功能分化。

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层与系统分化的基础与条件, 是社会分化的前提。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不断地扩展其特有的劳动行为的外在形式, 并对后者按种和类的不同进行细分。社会分工实质上是一种劳动分工, 即各种劳动的专业分化与协同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讲, 社会分工及其不断发展正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缩影。

社会分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前提与根本原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也为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们所认同。社会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可以增加国民的福利总量, 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市场交易是促进社会分工的最佳制度安排。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 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 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

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 它由社会分工所推进, 并被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及市场交换机会、身份权力声望、文化教育及自我意识等所规定。由于社会分工, 而发生了产业、行业、职业等的社会分化。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社会位置迅速而大量的增加, 原有的单一、同质的整体逐渐衍生出更多不同的社会角色。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职业、身份等的分化而形成了人群、阶层、阶级、利益等的分化。

从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分层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社会分层本质上就是社会资源在各群体中是如何分布。因此, 资源的类型和占有水平也就常常成为划分阶层、社会地位的标准。马克思和韦伯都认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在经济领域, 在马克思这里, 是以生产资料占有作为根本的标志, 韦伯则认为是财富的生产与获得为标准, 同时, 韦伯还认为阶层这个概念的内涵要比阶级概念的内涵更宽泛、更能够容纳多样化, 因为它是以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为标志来划分的。阶级则是以财富的占有和支配作为划分标志的, 是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方式当中的一种。

第三个维度则是系统功能的分化。系统功能分化就是指社会中原有的位置相对确定的一个单元或子系统分离成多个单位或子系统, 它们对于更大的母系统而言, 在结构和功能的意义上都彼此不同。分化的结果, 促成新的系统、新的功能及新的角色和更专门化。在现代社会, 系统功能的分化已成为社会分化的核心问题。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分化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而结构的分化伴随的则是功能上的分化。卢曼认为, 正是现代社会本身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分化, 导致了社会本身的自我分身, 即现代社会从近代形成的大型社会结构迅速的分化为多重结构和多种类型的社会系统。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系统功能分化产生了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等的分化。社会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结构分化) 、子群体 (阶层分化) 。这些子系统、子群体在结构功能上的互相依赖, 对社会整体的运作和秩序具有正功能作用。分化有利于群体整合, 而且会形成新的自我调节的系统整合。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前提与条件, 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原因。社会分化推进社会变迁, 它一般表现为劳动分工的细化, 社会分工的专业与协同化, 社会结构要素的增多, 数量的扩大, 社会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功能的专一化。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分工, 阶层、人群的分化, 产业、行业、职业的分化, 还有区域、城乡、利益、权力、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分化等方面。

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 社会分工越精细, 社会分化就越复杂。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的社会结构状态中, 社会分工的发展, 会产生新的社会分层、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 产生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新的价值观念, 并会促成制度、习俗和文化观念发生新的变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 还会引起人际关系的变化, 为人际交往构建新的互动通道, 进而使社会群体意识发生新的分化组合。这都是由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分化。因此, 社会分化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类的进步伴随着社会分化, 从原始的狩猎社会, 到农耕社会, 直到现在的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 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都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分化。这种社会分化一方面推进了社会发展变迁,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新的要求, 并需要不断地通过社会整合以避免因社会分化过度而整合不足所造成的社会冲突, 进而保持社会的秩序与进步。

马克思认为, 社会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分化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改革。社会分化遵循工业化逻辑, 与经济增长相关联。工业化带来急剧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越迅速, 分化越明显。和马克思一样, 韦伯也认为, 社会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的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国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相互支撑。

同时, 韦伯还独到地认为, 社会分工促进现代理性意识的增长。在他看来, 社会分工早已存在, 同时也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在家庭、公共场合、社会群体、科研活动等等几乎一切领域都存在着分工, 而且分工一直再不断地深入与细化着, 人的科学与技术也越来越精妙与艰深, 有时一个问题就很有可能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而这些同时又使高效性、可预见性、可计量性以及控制人工的非人工技术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与发展, 社会理性化成分也在不断增长。原始的巫术与图腾崇拜消失了, 迷信与偶像崇拜几近消亡, 迷魅在不断地被从这个世界驱除, 理性之光战胜了愚昧黑暗。到现在, 这个世界与其说是文明社会, 还不如说是一个理性社会。人们为达到既定目的而寻找最佳方式的过程是依据规则、制度或更大的社会结构形成的。

社会分化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它代表着社会自身不断的演进过程与进步程度。社会学通过“社会变迁”研究社会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口就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分析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会分化程度的高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大体成正比关系。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卢曼, 他们都在共同反复强调社会分化对划分社会类型及区分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意义, 卢曼还坚持认为社会分化方式标示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显示出社会进步的程度。在他们看来, 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社会分化。如果我们再联系迪尔凯姆与帕森斯等人的研究, 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这些经典作家的理论中, 社会发展是在分化与整合的不断交融中而向前推进的。社会经过分化后的整合, 然后由整合又走向新的分化, 最后经过新的分化而走向新的整合, 社会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层次或阶段上的发展。社会分化与整合不断交融过程实质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正是通过这样分化而达到整合, 进而实现社会发展与变迁。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分化加速、社会整合提升的发展阶段, 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系统功能的分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速推进, 社会整合的方式、内容也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分化而发展。按照卢曼的理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 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整合并逐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的社会结构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并冲破已成定势但往往僵化、停滞的社会结构, 以促使新的社会结构要素不断生成。这就需要对已经分化了的社会结构不断进行社会整合, 以利于中国现代性的生成及现代化的发展。

THE END
0.放射肿瘤学基础5.加速器治疗头基本构造(书) 包括靶、均整器(X线)、散射箔、一级准直、二级准直和监测电离室。 六、高LET射线 1.定义 2.特点 掌握高LET射线的物理特点 第二节 射线的质与剂量学 一、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光子与物质作用的四种过程 1.光电效应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9?8;?9;2a715=6:46680|mvon
1.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具有良好师德的老师从不搞“白色恐怖”“高压政策”“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在平等、温馨的交流中消除因年龄差异、角色差异形成的隐性心理隔膜,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和学习物化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师情感,让学生的身体、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一起得到和谐发展。jvzquC41okv/t~nygp4dqv4zkpjfvrmwk1:49B7;4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