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从入门到入土(高级篇)与鹿逐秋

1. 关闭 mysql 服务

2. 查看当前 mysql 安装状况

3. 卸载上述命令查询出的已安装程序

务必卸载干净,反复执行rpm -qa | grep -i mysql确认是否有卸载残留

1. 检查/tmp临时目录权限(必不可少)

由于mysql安装过程中,会通过mysql用户在/tmp目录下新建tmp_db文件,所以请给/tmp较大的权限。执行 :

2. 安装前,检查依赖

1. 将安装程序拷贝到/opt目录下

在mysql的安装文件目录下执行:(必须按照顺序执行)

若存在mariadb-libs问题,则执行yum remove mysql-libs即可

说明: --initialize 选项默认以“安全”模式来初始化,则会为 root 用户生成一个密码并将该密码标记为过期,登录后你需要设置一个新的密码。生成的临时密码会往日志中记录一份。

查看密码:

root@localhost: 后面就是初始化的密码

1. 确认网络

1.在远程机器上使用ping ip地址保证网络畅通

2.在远程机器上使用telnet命令保证端口号开放访问

2. 关闭防火墙或开放端口

方式一:关闭防火墙

方式二:开放端口

%是个 通配符 ,如果Host=192.168.1.%,那么就表示只要是IP地址前缀为“192.168.1.”的客户端都可以连接。如果Host=%,表示所有IP都有连接权限。

注意:在生产环境下不能为了省事将host设置为%,这样做会存在安全问题,具体的设置可以根据生产环境的IP进行设置。

配置新连接报错:错误号码 2058,分析是 mysql 密码加密方法变了。

解决方法一:升级远程连接工具版本

解决方法二:

小结

第02章 MySQL的数据目录

1. 表结构

为了保存表结构,InnoDB在数据目录下对应的数据库子目录下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描述表结构的文件

2. 表中数据和索引

① 系统表空间(system tablespace)

默认情况下,InnoDB会在数据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ibdata1、大小为12M的自拓展文件,这个文件就是对应的系统表空间在文件系统上的表示。

② 独立表空间(file-per-table tablespace)

在MySQL5.6.6以及之后的版本中,InnoDB并不会默认的把各个表的数据存储到系统表空间中,而是为每一个表建立一个独立表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创建了多少个表,就有多少个独立表空间。使用独立表空间来存储表数据的话,会在该表所属数据库对应的子目录下创建一个表示该独立表空间的文件,文件名和表名相同。

MySQL8.0中不再单独提供表名.frm,而是合并在表名.ibd文件中。

③ 系统表空间与独立表空间的设置

我们可以自己指定使用系统表空间还是独立表空间来存储数据,这个功能由启动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控制

④ 其他类型的表空间

随着MySQL的发展,除了上述两种老牌表空间之外,现在还新提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表空间,比如通用表空间(general tablespace)、临时表空间(temporary tablespace)等。

1. 表结构

在存储表结构方面, MyISAM 和 InnoDB 一样,也是在数据目录下对应的数据库子目录下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描述表结构的文件

2. 表中数据和索引

在MyISAM中的索引全部都是二级索引,该存储引擎的数据和索引是分开存放的。所以在文件系统中也是使用不同的文件来存储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同时表数据都存放在对应的数据库子目录下。

# 第03章 用户与权限管理

举例:

方式1:使用DROP方式删除(推荐)

举例:

方式2:使用DELETE方式删除(不推荐,有残留信息)

1. 使用ALTER USER命令来修改当前用户密码

2. 使用SET语句来修改当前用户密码

1. 使用ALTER语句来修改普通用户的密码

2. 使用SET命令来修改普通用户的密码

权限控制主要是出于安全因素,因此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经验原则:

1、只授予能满足需要的最小权限,防止用户干坏事。比如用户只是需要查询,那就只给select权限就可以了,不要给用户赋予update、insert或者delete权限。

3、为每个用户设置满足密码复杂度的密码。

4、定期清理不需要的用户,回收权限或者删除用户。

注意:在将用户账户从user表删除之前,应该收回相应用户的所有权限。

角色名称的命名规则和用户名类似。如果host_name省略,默认为%,role_name不可省略,不可为空。

上述语句中privileges代表权限的名称,多个权限以逗号隔开。可使用SHOW语句查询权限名称

注意,如果你删除了角色,那么用户也就失去了通过这个角色所获得的所有权限。

查询当前已激活的角色

方式1:使用set default role 命令激活角色

方式2:将activate_all_roles_on_login设置为ON

这条 SQL 语句的意思是,对所有角色永久激活。

方式1:服务启动前设置

方式2:运行时设置

# 第04章 逻辑架构

系统(客户端)访问MySQL服务器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TCP连接。

经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成功后,MySQL服务器对TCP传输过来的账号密码做身份认证、权限获取。

TCP连接收到请求后,必须要分配给一个线程专门与这个客户端的交互。所以还会有个线程池,去走后面的流程。每一个连接从线程池中获取线程,省去了创建和销毁线程的开销。

SQL Interface: SQL接口

Parser: 解析器

Optimizer: 查询优化器

这个SELECT查询先根据WHERE语句进行选取,而不是将表全部查询出来以后再进行gender过滤。 这个SELECT查询先根据id和name进行属性投影,而不是将属性全部取出以后再进行过滤,将这两个查询条件连接起来生成最终查询结果。

Caches & Buffers: 查询缓存组件

插件式存储引擎层( Storage Engines),真正的负责了MySQL中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对物理服务器级别维护的底层数据执行操作,服务层通过API与存储引擎进行通信。

简化为三层结构:

连接层: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客户端发送 SQL 至服务器端;

SQL 层(服务层):对 SQL 语句进行查询处理;与数据库文件的存储方式无关;

存储引擎层:与数据库文件打交道,负责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MySQL的查询流程:

1. 查询缓存:Server 如果在查询缓存中发现了这条 SQL 语句,就会直接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如果没有,就进入到解析器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查询缓存往往效率不高,所以在 MySQL8.0 之后就抛弃了这个功能。

查询缓存是提前把查询结果缓存起来,这样下次不需要执行就可以直接拿到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MySQL 中的查询缓存,不是缓存查询计划,而是查询对应的结果。这就意味着查询匹配的鲁棒性大大降低,只有相同的查询操作才会命中查询缓存。两个查询请求在任何字符上的不同(例如:空格、注释、大小写),都会导致缓存不会命中。因此 MySQL 的 查询缓存命中率不高 。

同时,如果查询请求中包含某些系统函数、用户自定义变量和函数、一些系统表,如 mysql、 information_schema、 performance_schema 数据库中的表,那这个请求就不会被缓存。

此外,既然是缓存,那就有它缓存失效的时候。MySQL的缓存系统会监测涉及到的每张表,只要该表的结构或者数据被修改,如对该表使用了INSERT、UPDATE、DELETE、TRUNCATE TABLE、ALTER TABLE、DROP TABLE或DROP DATABASE语句,那使用该表的所有高速缓存查询都将变为无效并从高速缓存中删除!对于更新压力大的数据库来说,查询缓存的命中率会非常低。

2. 解析器:在解析器中对 SQL 语句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分析器先做“词法分析”。你输入的是由多个字符串和空格组成的一条 SQL 语句,MySQL 需要识别出里面的字符串分别是什么,代表什么。 MySQL 从你输入的"select"这个关键字识别出来,这是一个查询语句。它也要把字符串“T”识别成“表名 T”,把字符串“ID”识别成“列 ID”。

接着,要做“语法分析”。根据词法分析的结果,语法分析器(比如:Bison)会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输入的这个 SQL 语句是否满足 MySQL 语法。如果SQL语句正确,则会生成一个语法树。

3. 优化器:在优化器中会确定 SQL 语句的执行路径,比如是根据全表检索,还是根据索引检索等。在查询优化器中,可以分为逻辑查询优化阶段和物理查询优化阶段。

4. 执行器:在执行之前需要判断该用户是否具备权限。如果没有,就会返回权限错误。如果具备权限,就执行 SQL查询并返回结果。在 MySQL8.0 以下的版本,如果设置了查询缓存,这时会将查询结果进行缓存。

SQL 语句在 MySQL 中的流程是: SQL语句→查询缓存→解析器→优化器→执行器 。

InnoDB存储引擎是以页为单位来管理存储空间的,我们进行的增删改查操作其实本质上都是在访问页面(包括读页面、写页面、创建新页面等操作)。而磁盘 I/O 需要消耗的时间很多,而在内存中进行操作,效率则会高很多,为了能让数据表或者索引中的数据随时被我们所用,DBMS 会申请占用内存来作为数据缓冲池,在真正访问页面之前,需要把在磁盘上的页缓存到内存中的Buffer Pool之后才可以访问。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磁盘活动最小化,从而减少与磁盘直接进行 I/O 的时间。要知道,这种策略对提升 SQL 语句的查询性能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索引的数据在缓冲池里,那么访问的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1. 缓冲池(Buffer Pool)

从图中,你能看到 InnoDB 缓冲池包括了数据页、索引页、插入缓冲、锁信息、自适应 Hash 和数据字典信息等。

缓存原则:

“位置 * 频次”这个原则,可以帮我们对 I/O 访问效率进行优化。

首先,位置决定效率,提供缓冲池就是为了在内存中可以直接访问数据。

其次,频次决定优先级顺序。因为缓冲池的大小是有限的,比如磁盘有 200G,但是内存只有 16G,缓冲池大小只有 1G,就无法将所有数据都加载到缓冲池里,这时就涉及到优先级顺序,会优先对使用频次高的热数据进行加载。

2. 查询缓存

查询缓存是提前把查询结果缓存起来,这样下次不需要执行就可以直接拿到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MySQL 中的查询缓存,不是缓存查询计划,而是查询对应的结果。因为命中条件苛刻,而且只要数据表发生变化,查询缓存就会失效,因此命中率低。

缓冲池管理器会尽量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存起来,在数据库进行页面读操作的时候,首先会判断该页面是否在缓冲池中,如果存在就直接读取,如果不存在,就会通过内存或磁盘将页面存放到缓冲池中再进行读取。

查看缓冲池的大小

设置缓冲池的大小

或者

何查看缓冲池的个数

每个Buffer Pool实例实际占内存空间

# 第05章 存储引擎

如果在创建表的语句中没有显式指定表的存储引擎的话,那就会默认使用InnoDB作为表的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是负责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和写入工作的,我们可以为不同的表设置不同的存储引擎,也就是说不同的表可以有不同的物理存储结构,不同的提取和写入方式。

# 第06章 索引的数据结构

MySQL官方对索引的定义为:索引(Index)是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

索引的本质:索引是数据结构。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排好序的快速查找数据结构”,满足特定查找算法。这些数据结构以某种方式指向数据, 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

(1)类似大学图书馆建书目索引,提高数据检索的效率,降低数据库的IO成本,这也是创建索引最主要的原因。

(2)通过创建唯一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3)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换句话说,对于有依赖关系的子表和父表联合查询时,可以提高查询速度。

(2)索引需要占磁盘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存储在磁盘上,如果有大量的索引,索引文件就可能比数据文件更快达到最大文件尺寸。

(3)虽然索引大大提高了查询速度,同时却会降低更新表的速度。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地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1.在一个页中的查找

假设目前表中的记录比较少,所有的记录都可以被存放在一个页中,在查找记录的时候可以根据搜索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情况:

2.在很多页中查找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表中存放的记录都是非常多的,需要好多的数据页来存储这些记录。在很多页中查找记录的话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不论是根据主键列或者其他列的值进行查找,由于我们并不能快速的定位到记录所在的页,所以只能从第一个页沿着双向链表一直往下找,在每一个页中根据我们上面的查找方式去查找指定的记录。因为要遍历所有的数据页,所以这种方式显然是超级耗时的。

这个新建的index_demo表中有2个INT类型的列,1个CHAR(1)类型的列,而且我们规定了c1列为主键,这个表使用Compact行格式来实际存储记录的。这里我们简化了index_demo表的行格式示意图:

将记录格式示意图的其他信息项暂时去掉并把它竖起来的效果就是这样:

把一些记录放到页里的示意图就是:

1. 一个简单的索引设计方案

我们在根据某个搜索条件查找一些记录时为什么要遍历所有的数据页呢?因为各个页中的记录并没有规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搜索条件匹配哪些页中的记录,所以不得不依次遍历所有的数据页。所以如果我们想快速的定位到需要查找的记录在哪些数据页中该咋办?我们可以为快速定位记录所在的数据页而建立一个目录,建这个目录必须完成下边这些事:

以页28为例,它对应目录项2,这个目录项中包含着该页的页号28以及该页中用户记录的最小主键值5。我们只需要把几个目录项在物理存储器上连续存储(比如:数组),就可以实现根据主键值快速查找某条记录的功能了。比如:查找主键值为20的记录,具体查找过程分两步:

先从目录项中根据二分法快速确定出主键值为20的记录在目录项3中(因为 12 < 20 < 209 ),它对应的页是页9。

再根据前边说的在页中查找记录的方式去页9中定位具体的记录。

至此,针对数据页做的简易目录就搞定了。这个目录有一个别名,称为索引。

2. InnoDB中的索引方案

① 迭代1次:目录项纪录的页

我们把前边使用到的目录项放到数据页中的样子就是这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新分配了一个编号为30的页来专门存储目录项记录。这里再次强调目录项记录和普通的用户记录的不同点:

相同点:两者用的是一样的数据页,都会为主键值生成Page Directory(页目录),从而在按照主键值进行查找时可以使用二分法来加快查询速度。

现在以查找主键为20的记录为例,根据某个主键值去查找记录的步骤就可以大致拆分成下边两步:

先到存储目录项记录的页,也就是页30中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对应目录项,因为 12 < 20 < 209 ,所以定位到对应的记录所在的页就是页9。

再到存储用户记录的页9中根据二分法快速定位到主键值为20的用户记录。

② 迭代2次:多个目录项纪录的页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插入了一条主键值为320的用户记录之后需要两个新的数据页:

现在因为存储目录项记录的页不止一个,所以如果我们想根据主键值查找一条用户记录大致需要3个步骤,以查找主键值为20的记录为例:

确定目录项记录页我们现在的存储目录项记录的页有两个,即页30和页32,又因为页30表示的目录项的主键值的范围是 [1, 320) ,页32表示的目录项的主键值不小于 320 ,所以主键值为20的记录对应的目录项记录在页30中。

通过目录项记录页确定用户记录真实所在的页。在一个存储目录项记录的页中通过主键值定位一条目录项记录的方式说过了。

在真实存储用户记录的页中定位到具体的记录。

③ 迭代3次:目录项记录页的目录页

如图,我们生成了一个存储更高级目录项的页33,这个页中的两条记录分别代表页30和页32,如果用户记录的主键值在[1, 320)之间,则到页30中查找更详细的目录项记录,如果主键值不小于320的话,就到页32中查找更详细的目录项记录。

我们可以用下边这个图来描述它:

这个数据结构,它的名称是B+树。

④ B+Tree

一个B+树的节点其实可以分成好多层,规定最下边的那层,也就是存放我们用户记录的那层为第0层,之后依次往上加。之前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假设:存放用户记录的页最多存放3条记录,存放目录项记录的页最多存放4条记录。其实真实环境中一个页存放的记录数量是非常大的,假设所有存放用户记录的叶子节点代表的数据页可以存放100条用户记录,所有存放目录项记录的内节点代表的数据页可以存放1000条目录项记录,那么:

你的表里能存放100000000000条记录吗?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到的B+树都不会超过4层,那我们通过主键值去查找某条记录最多只需要做4个页面内的查找(查找3个目录项页和一个用户记录页),又因为在每个页面内有所谓的Page Directory(页目录),所以在页面内也可以通过二分法实现快速定位记录。

1. 聚簇索引

特点:

使用记录主键值的大小进行记录和页的排序,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页内的记录是按照主键的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单向链表。

各个存放用户记录的页也是根据页中用户记录的主键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双向链表。

存放目录项记录的页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同一层次中的页也是根据页中目录项记录的主键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双向链表。

B+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完整的用户记录。

所谓完整的用户记录,就是指这个记录中存储了所有列的值(包括隐藏列)。

优点:

缺点:

2. 二级索引(辅助索引、非聚簇索引)

概念:回表 我们根据这个以c2列大小排序的B+树只能确定我们要查找记录的主键值,所以如果我们想根据c2列的值查找到完整的用户记录的话,仍然需要到聚簇索引中再查一遍,这个过程称为回表。也就是根据c2列的值查询一条完整的用户记录需要使用到2棵B+树!

3. 联合索引

我们也可以同时以多个列的大小作为排序规则,也就是同时为多个列建立索引,比方说我们想让B+树按照c2和c3列的大小进行排序,这个包含两层含义:

先把各个记录和页按照c2列进行排序。

在记录的c2列相同的情况下,采用c3列进行排序

注意一点,以c2和c3列的大小为排序规则建立的B+树称为联合索引,本质上也是一个二级索引。它的意思与分别为c2和c3列分别建立索引的表述是不同的,不同点如下:

建立联合索引只会建立如上图一样的1棵B+树。

为c2和c3列分别建立索引会分别以c2和c3列的大小为排序规则建立2棵B+树。

1. 根页面位置万年不动

我们前边介绍B+索引的时候,为了大家理解上的方便,先把存储用户记录的叶子节点都画出来,然后接着画存储目录项记录的内节点,实际上B+树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这个过程特别注意的是:一个B+树索引的根节点自诞生之日起,便不会再移动。这样只要我们对某个表建立一个索引,那么它的根节点的页号便会被记录到某个地方,然后凡是InnoDB存储引擎需要用到这个索引的时候,都会从那个固定的地方取出根节点的页号,从而来访问这个索引。

2. 内节点中目录项记录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B+树索引的内节点中目录项记录的内容是索引列+页号的搭配,但是这个搭配对于二级索引来说有点不严谨。还拿index_demo表为例,假设这个表中的数据是这样的:

如果二级索引中目录项的内容只是索引号+页号的搭配的话,那么为c2列建立索引后的B+树应该长这样:

如果我们想要新插入一行记录,其中c1、c2、c3的值分别是:9、1、c,那么在修改这个为c2列建立的二级索引对应的B+树时便碰到了个大问题:由于页3中存储的目录项记录是由c2列+页号的值构成的,页3中的两条目录项记录对应的c2列的值都是1,那么我们这条新插入的记录到底应该放在页4中,还是应该放在页5中啊?答案是:对不起,懵了。

为了让新插入记录能找到自己在哪个页里,我们需要保证在B+树的同一层内节点的目录项记录除页号这个字段以外是唯一的。所以对于二级索引的内节点的目录项记录的内容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也就是我们把主键值也添加到二级索引内节点中的目录项记录了,这样就能保证B+树每一层节点中各条目录项记录除页号这个字段外是唯一的,所以我们为c2列建立二级索引后的示意图实际上应该是这样子的:

这样我们再插入记录(9, 1, 'c')时,由于页3中存储的目录项记录是由c2列+主键+页号的值构成的,可以先把新记录的c2列的值和页3中各目录项记录的c2列的值作比较,如果c2列的值相同的话,可以接着比较主键值,因为B+树同一层中不同目录项记录的c2列+主键的值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肯定能定位唯一的一条目录项记录,在本例中最后确定新记录应该被插入到页5中。

3. 一个页面最少可以存储2条记录

一个B+树只需要很少的层级就可以轻松存储数亿条记录,查询速度相当不错!这是因为B+树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的多层级目录,每经过一个目录时都会过滤掉许多无效的子目录,直到最后访问的存储真实数据的目录。那如果一个大的目录中只存放一个子目录是个啥效果呢?那就是目录层级非常非常非常多,而且最后的那个存放真实数据的目录中存放一条记录。费了半天劲只能存放一条真实的用户记录?所以InnoDB的一个数据页至少可以存放两条记录

B树索引适用存储引擎如表所示:

即使多个存储引擎支持同一种类型的索引,但是他们的实现原理也是不同的。Innodb和MyISAM默认的索引是Btree索引;而Memory默认的索引是Hash索引。

MyISAM引擎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叶子节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

MyISAM的索引方式都是“非聚簇”的,与InnoDB包含1个聚簇索引是不同的。

小结两种引擎中索引的区别:

①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我们只需要根据主键值对聚簇索引进行一次查找就能找到对应的记录,而在MyISAM中却需要进行一次回表操作,意味着MyISAM中建立的索引相当于全部都是二级索引。

② 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而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

③ InnoDB的非聚簇索引data域存储相应记录主键的值,而MyISAM索引记录的是地址。换句话说,InnoDB的所有非聚簇索引都引用主键作为data域。

④ MyISAM的回表操作是十分快速的,因为是拿着地址偏移量直接到文件中取数据的,反观InnoDB是通过获取主键之后再去聚簇索引里找记录,虽然说也不慢,但还是比不上直接用地址去访问。

⑤ 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MyISAM可以没有)。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非空且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这个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类型为长整型。

每建立一个索引都要为它建立一棵B+树,每一棵B+树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数据页,一个页默认会占用16KB的存储空间,一棵很大的B+树由许多数据页组成,那就是很大的一片存储空间。

每次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时,都需要去修改各个B+树索引。而且我们讲过,B+树每层节点都是按照索引列的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而组成了双向链表。不论是叶子节点中的记录,还是内节点中的记录(也就是不论是用户记录还是目录项记录)都是按照索引列的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而形成了一个单向链表。而增、删、改操作可能会对节点和记录的排序造成破坏,所以存储引擎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一些记录移位,页面分裂、页面回收等操作来维护好节点和记录的排序。如果我们建了许多索引,每个索引对应的B+树都要进行相关的维护操作,会给性能拖后腿。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就需要减少磁盘IO数。为了减少磁盘IO的次数,就需要尽量降低树的高度,需要把原来“瘦高”的树结构变的“矮胖”,树的每层的分叉越多越好。

针对同样的数据,如果我们把二叉树改成M 叉树(M>2)呢?当 M=3 时,同样的 31 个节点可以由下面的三叉树来进行存储:

B 树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个 M 阶的 B 树(M>2)有以下的特性:

根节点的儿子数的范围是 [2,M]。

每个中间节点包含 k-1 个关键字和 k 个孩子,孩子的数量 = 关键字的数量 +1,k 的取值范围为[ceil(M/2), M]。

叶子节点包括 k-1 个关键字(叶子节点没有孩子),k 的取值范围为 [ceil(M/2), M]。

假设中间节点节点的关键字为:Key[1], Key[2], …, Key[k-1],且关键字按照升序排序,即 Key[i] <Key[i+1]。此时 k-1 个关键字相当于划分了 k 个范围,也就是对应着 k 个指针,即为:P[1], P[2], …,P[k],其中 P[1] 指向关键字小于 Key[1] 的子树,P[i] 指向关键字属于 (Key[i-1], Key[i]) 的子树,P[k]指向关键字大于 Key[k-1] 的子树。

所有叶子节点位于同一层。

上面那张图所表示的 B 树就是一棵 3 阶的 B 树。我们可以看下磁盘块 2,里面的关键字为(8,12),它有 3 个孩子 (3,5),(9,10) 和 (13,15),你能看到 (3,5) 小于 8,(9,10) 在 8 和 12 之间,而 (13,15)大于 12,刚好符合刚才我们给出的特征。

然后我们来看下如何用 B 树进行查找。假设我们想要查找的关键字是 9,那么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我们与根节点的关键字 (17,35)进行比较,9 小于 17 那么得到指针 P1;

按照指针 P1 找到磁盘块 2,关键字为(8,12),因为 9 在 8 和 12 之间,所以我们得到指针 P2;

按照指针 P2 找到磁盘块 6,关键字为(9,10),然后我们找到了关键字 9。

你能看出来在 B 树的搜索过程中,我们比较的次数并不少,但如果把数据读取出来然后在内存中进行比较,这个时间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读取磁盘块本身需要进行 I/O 操作,消耗的时间比在内存中进行比较所需要的时间要多,是数据查找用时的重要因素。B 树相比于平衡二叉树来说磁盘 I/O 操作要少,在数据查询中比平衡二叉树效率要高。所以只要树的高度足够低,IO次数足够少,就可以提高查询性能。

再举例1:

B+ 树和 B 树的差异:

有 k 个孩子的节点就有 k 个关键字。也就是孩子数量 = 关键字数,而 B 树中,孩子数量 = 关键字数+1。

非叶子节点的关键字也会同时存在在子节点中,并且是在子节点中所有关键字的最大(或最小)。

非叶子节点仅用于索引,不保存数据记录,跟记录有关的信息都放在叶子节点中。而 B 树中, 非叶子节点既保存索引,也保存数据记录。

所有关键字都在叶子节点出现,叶子节点构成一个有序链表,而且叶子节点本身按照关键字的大小从小到大顺序链接。

B 树和 B+ 树都可以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在 MySQL 中采用的是 B+ 树。

但B树和B+树各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不能说B+树完全比B树好,反之亦然。

思考题:为了减少IO,索引树会一次性加载吗?

1、数据库索引是存储在磁盘上的,如果数据量很大,必然导致索引的大小也会很大,超过几个G。

2、当我们利用索引查询时候,是不可能将全部几个G的索引都加载进内存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逐一加载每一个磁盘页,因为磁盘页对应着索引树的节点。

思考题:B+树的存储能力如何?为何说一般查找行记录,最多只需1~3次磁盘IO

InnoDB存储引擎中页的大小为16KB,一般表的主键类型为INT(占用4个字节)或BIGINT(占用8个字节),指针类型也一般为4或8个字节,也就是说一个页(B+Tree中的一个节点)中大概存储16KB/(8B+8B)=1K个键值,因为是估算,为了方便计算,这里的K取值为103。也就是说一个深度为3的B+Tree索引可以维护103 * 10^3 * 10^3 = 10亿条记录。(这里假定一个数据页也存储10^3条行记录数据了)

实际情况中每个节点可能不能填充满,因此在数据库中,B+Tree的高度一般都在2~4层。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在设计时是将根节点常驻内存的,也就是说查找某一键值的行记录时最多只需要1~3次磁盘I/O操作

思考题:为什么说B+树比B-树更适合实际应用中操作系统的文件索引和数据库索引?

1.B+树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

B+树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于B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2、B+树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节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有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思考题:Hash索引与B+树索引的区别

1、Hash索引不能进行范围查询,而B+树可以。这是因为Hash索引指向的数据是无序的,而B+树的叶子节点是个有序的链表。

2、Hash索引不支持联合索引的最左侧原则(即联合索引的部分索引无法使用),而B+树可以。对于联合索引来说,Hash索引在计算Hash值的时候是将索引键合并后再一起计算Hash值,所以不会针对每个索引单独计算Hash值。因此如果用到联合索引的一个或者几个索引时,联合索引无法被利用。

3、Hash索引不支持 ORDER BY 排序,因为Hash索引指向的数据是无序的,因此无法起到排序优化的作用,而B+树索引数据是有序的,可以起到对该字段ORDER BY 排序优化的作用。同理,我们也无法用Hash索引进行模糊查询,而B+树使用LIKE进行模糊查询的时候,LIKE后面后模糊查询(比如%结尾)的话就可以起到优化作用。

4、InnoDB不支持哈希索引

# 第07章 InnoDB数据存储结构

索引结构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索引方式,不过索引信息以及数据记录都保存在文件上的,确切说是存储在页结构中。另一方面,索引是在存储引擎中实现的,MySQL服务器上的存储引擎负责对表中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工作。不同存储引擎中存放的格式一般不同的,甚至有的存储引擎比如Memory都不用磁盘来存储数据。

由于InnoDB是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所以本章剖析InooDB存储引擎的数据存储结构。

InnoDB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页,InnoDB中页的大小默认为16KB。

以页作为磁盘和内存之间交互的基本单位,也就是一次最少从磁盘中读取16KB的内容到内存中,一次最少把内存中的16KB内容刷新到磁盘中。也就是说,在数据库中,不论读一行,还是读多行,都是将这些行所在的页进行加载。也就是说,数据库管理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是页(Page),数据库I/O操作的最小单位是页。一个页中可以存储多个行记录。

记录是按照行来存储的,但是数据库的读取并不以行为单位,否则一次读取(也就是一次I/O操作)只能处理一行数据,效率会非常低。

页a、页b、页c...页n这些页可以不在物理结构上相连,只要通过双向链表相关联即可。每个数据页中的记录会按照主键值从小到大的顺序组成一个单向链表,每个数据页都会为存储在它里边的记录生成一个页目录,在通过主键查找某条记录的时候可以在页目录中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到对应的槽,然后再遍历该槽对应的分组中的记录即可快速找到指定的记录。

区(Extent)是比页大一级的存储结构,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一个区会分配64个连续的页。因为InnoDB中的页大小默认是16KB,所以一个区的大小是64*16KB=1MB。

段(Segment)由一个或多个区组成,区在文件系统是一个连续分配的空间(在InnoDB中是连续的64个页),不过在段中不要求区与区之间是相邻的。段是数据库中的分配单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象以不同的段形式存在。当我们创建数据表、索引的时候,就会相应创建对应的段,比如创建一张表时会创建一个表段,创建一个索引时会创建一个索引段。

表空间(Tablespace)是一个逻辑容器,表空间存储的对象是段,在一个表空间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段,但是一个段只能属于一个表空间。数据库由一个或多个表空间组成,表空间从管理上可以划分为系统表空间、用户表空间、撤销表空间、临时表空间等。

作用:描述各种页的通用信息。(比如页的编号、其上一页、下一页是谁等)

大小:38字节

作用:

InnoDB存储引擎以页为单位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处理,如果该页中的数据在内存中被修改了,那么在修改后的某个时间需要把数据同步到磁盘中。但是在同步了一半的时候断电了,造成了该页传输的不完整。

为了检测一个页是否完整(也就是在同步的时候有没有发生只同步一半的尴尬情况),这时可以通过文件尾的校验和(checksum 值)与文件头的校验和做比对,如果两个值不相等则证明页的传输有问题,需要重新进行传输,否则认为页的传输已经完成。

我们自己存储的记录会按照指定的行格式存储到User Records部分。但是在一开始生成页的时候,其实并没有User Records这个部分,每当我们插入一条记录,都会从Free Space部分,也就是尚未使用的存储空间中申请一个记录大小的空间划分到User Records部分,当Free Space部分的空间全部被User Records部分替代掉之后,也就意味着这个页使用完了,如果还有新的记录插入的话,就需要去申请新的页了。

User Records中的这些记录按照指定的行格式一条一条摆在User Records部分,相互之间形成单链表。

记录可以比较大小吗?是的,记录可以比大小,对于一条完整的记录来说,比较记录的大小就是比较主键的大小。比方说我们插入的4行记录的主键值分别是:1、2、3、4,这也就意味着这4条记录是从小到大依次递增。

InnoDB规定的最小记录与最大记录这两条记录的构造十分简单,都是由5字节大小的记录头信息和8字节大小的一个固定的部分组成的。

这两条记录不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记录,所以它们并不存放在页的User Records部分,他们被单独放在一个称为Infimum + Supremum的部分

为什么需要页目录?在页中,记录是以单向链表的形式进行存储的。单向链表的特点就是插入、删除非常方便,但是检索效率不高,最差的情况下需要遍历链表上的所有节点才能完成检索。因此在页结构中专门设计了页目录这个模块,专门给记录做一个目录,通过二分查找法的方式进行检索,提升效率。

页目录,二分法查找

举例:

现在的page_demo表中正常的记录共有6条,InnoDB会把它们分成两组,第一组中只有一个最小记录,第二组中是剩余的5条记录。如下图:

从这个图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用箭头指向的方式替代数字,这样更易于我们理解,修改后如下

为什么最小记录的n_owned值为1,而最大记录的n_owned值为5呢?

InnoDB规定:对于最小记录所在的分组只能有1条记录,最大记录所在的分组拥有的记录条数只能在1~8条之间,剩下的分组中记录的条数范围只能在是 4~8 条之间。

分组是按照下边的步骤进行的:

为了能得到一个数据页中存储的记录的状态信息,比如本页中已经存储了多少条记录,第一条记录的地址是什么,页目录中存储了多少个槽等等,特意在页中定义了一个叫Page Header的部分,这个部分占用固定的56个字节,专门存储各种状态信息。

在MySQL 5.1版本中,默认设置为Compact行格式。一条完整的记录其实可以被分为记录的额外信息和记录的真实数据两大部分。

MySQL支持一些变长的数据类型,比如VARCHAR(M)、VARBINARY(M)、TEXT类型,BLOB类型,这些数据类型修饰列称为变长字段,变长字段中存储多少字节的数据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存储真实数据的时候需要顺便把这些数据占用的字节数也存起来。在Compact行格式中,把所有变长字段的真实数据占用的字节长度都存放在记录的开头部位,从而形成一个变长字段长度列表。

注意:这里面存储的变长长度和字段顺序是反过来的。比如两个varchar字段在表结构的顺序是a(10),b(15)。那么在变长字段长度列表中存储的长度顺序就是15,10,是反过来的。

Compact行格式会把可以为NULL的列统一管理起来,存在一个标记为NULL值列表中。如果表中没有允许存储 NULL 的列,则 NULL值列表也不存在了。为什么定义NULL值列表?之所以要存储NULL是因为数据都是需要对齐的,如果没有标注出来NULL值的位置,就有可能在查询数据的时候出现混乱。如果使用一个特定的符号放到相应的数据位表示空置的话,虽然能达到效果,但是这样很浪费空间,所以直接就在行数据得头部开辟出一块空间专门用来记录该行数据哪些是非空数据,哪些是空数据,格式如下:

注意:同样顺序也是反过来存放的

被删除的记录为什么还在页中存储呢?你以为它删除了,可它还在真实的磁盘上。这些被删除的记录之所以不立即从磁盘上移除,是因为移除它们之后其他的记录在磁盘上需要重新排列,导致性能消耗。所以只是打一个删除标记而已,所有被删除掉的记录都会组成一个所谓的垃圾链表,在这个链表中的记录占用的空间称之为可重用空间,之后如果有新记录插入到表中的话,可能把这些被删除的记录占用的存储空间覆盖掉。

怎么不见heap_no值为0和1的记录呢?MySQL会自动给每个页里加了两个记录,由于这两个记录并不是我们自己插入的,所以有时候也称为伪记录或者虚拟记录。这两个伪记录一个代表最小记录,一个代表最大记录。最小记录和最大记录的heap_no值分别是0和1,也就是说它们的位置最靠前

一个表没有手动定义主键,则会选取一个Unique键作为主键,如果连Unique键都没有定义的话,则会为表默认添加一个名为row_id的隐藏列作为主键。所以row_id是在没有自定义主键以及Unique键的情况下才会存在的。

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页的大小一般是16KB,也就是16384字节,而一个VARCHAR(M)类型的列就最多可以存储65533个字节,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个页存放不了一条记录,这种现象称为行溢出

在Compact和Reduntant行格式中,对于占用存储空间非常大的列,在记录的真实数据处只会存储该列的一部分数据,把剩余的数据分散存储在几个其他的页中进行分页存储,然后记录的真实数据处用20个字节存储指向这些页的地址(当然这20个字节中还包括这些分散在其他页面中的数据的占用的字节数),从而可以找到剩余数据所在的页。这称为页的扩展。

在MySQL 8.0中,默认行格式就是Dynamic,Dynamic、Compressed行格式和Compact行格式挺像,只不过在处理行溢出数据时有分歧

B+树的每一层中的页都会形成一个双向链表,如果是以页为单位来分配存储空间的话,双向链表相邻的两个页之间的物理位置可能离得非常远。我们介绍B+树索引的使用场景的时候特别提到范围查询只需要定位到最左边的记录和最右边的记录,然后沿着双向链表一直扫描就可以了,而如果链表中相邻的两个页物理位置离得非常远,就是所谓的随机I/O。再一次强调,磁盘的速度和内存的速度差了好几个数量级,随机I/O是非常慢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让链表中相邻的页的物理位置也相邻,这样进行范围查询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所谓的顺序I/O。

引入区的概念,一个区就是物理位置上连续的64个页。因为InnoDB中的页的大小默认是16KB,所以一个区的大小是64*16KB=1MB。在表中数据量大的时候,为某个索引分配空间的时候就不再按照页的单位分配了,而是按照区为单位分配,甚至在表中的数据特别多的时候,可以一次性分配多个连续的区。虽然可能造成一点点空间的浪费(数据不足以填充满整个区),但是从性能角度看,可以消除很多的随机I/O,功大于过!

对于范围查询,其实是对B+树叶子节点中的记录进行顺序扫描,而如果不区分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统统把节点代表的页面放到申请到的区中的话,进行范围扫描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所以InnoDB对B+树的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进行了区别对待,也就是说叶子节点有自己独有的区,非叶子节点也有自己独有的区。存放叶子节点的区的集合就算是一个段(segment),存放非叶子节点的区的集合也算是一个段。也就是说一个索引会生成2个段,一个叶子节点段,一个非叶子节点段。

除了索引的叶子节点段和非叶子节点段之外,InnoDB中还有为存储一些特殊的数据而定义的段,比如回滚段。所以,常见的段有数据段、索引段、回滚段。数据段即为B+树的叶子节点,索引段即为B+树的非叶子节点。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对段的管理都是由引擎自身所完成,DBA不能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控制。这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DBA对于段的管理。

段其实不对应表空间中的某一个连续的物理区域,而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由若干个零散的页面以及一些完整的区组成。

默认情况下,一个使用InnoDB存储引擎的表只有一个聚簇索引,一个索引会生成2个段,而段是以区为单位申请存储空间的,一个区默认占用1M(64*16KB=1024KB)存储空间,所以默认情况下一个只存在几条记录的小表也需要2M的存储空间么?以后每次添加一个索引都要多申请2M的存储空间么?这对于存储记录比较少的表简直是天大的浪费。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到现在为止我们介绍的区都是非常纯粹的,也就是一个区被整个分配给某一个段,或者说区中的所有页面都是为了存储同一个段的数据而存在的,即使段的数据填不满区中所有的页面,那余下的页面也不能挪作他用。

为了考虑以完整的区为单位分配给某个段对于数据量较小的表太浪费存储空间的这种情况,InnoDB提出了一个碎片(fragment)区的概念。在一个碎片区中,并不是所有的页都是为了存储同一个段的数据而存在的,而是碎片区中的页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比如有些页面用于段A,有些页面用于段B,有些页甚至哪个段都不属于。碎片区直属于表空间,并不属于任何一个段。

所以此后为某个段分配存储空间的策略是这样的:

所以现在段不能仅定义为是某些区的集合,更精确的应该是某些零散的页面已经一些完整的区的集合。

区大体上可以分为4种类型:

处于FREE、FREE_FRAG以及FULL_FRAG这三种状态的区都是独立的,直属于表空间。而处于FSEG状态的区是附属于某个段的。

# 第08章 索引的创建与设计原则

1. 创建普通索引

2. 创建唯一索引

3. 主键索引

4. 创建单列索引

5. 创建组合索引

6. 创建全文索引

7. 创建空间索引

2. 在已经存在的表上创建索引

1. 使用ALTER TABLE语句创建索引

2. 使用CREATE INDEX创建索引

1. 使用ALTER TABLE删除索引

2. 使用DROP INDEX语句删除索引

从MySQL 8.x开始支持隐藏索引(invisible indexes),只需要将待删除的索引设置为隐藏索引,使查询优化器不再使用这个索引(即使使用force index(强制使用索引),优化器也不会使用该索引),确认将索引设置为隐藏索引后系统不受任何响应,就可以彻底删除索引。这种通过先将索引设置为隐藏索引,再删除索引的方式就是软删除。

1. 创建表时直接创建

2. 在已经存在的表上创建

3. 通过ALTER TABLE语句创建

4. 切换索引可见状态

1. 字段的数值有唯一性的限制

索引本身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比如唯一索引、主键索引都可以起到唯一性约束的,因此在我们的数据表中,如果某个字段是唯一的,就可以直接创建唯一性索引,或者主键索引。这样可以更快速地通过该索引来确定某条记录。

说明:不要以为唯一索引影响了insert速度,这个速度损耗可以忽略,但提高查找速度是明显的。

2. 频繁作为 WHERE 查询条件的字段

某个字段在SELECT语句的 WHERE 条件中经常被使用到,那么就需要给这个字段创建索引了。尤其是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创建普通索引就可以大幅提升数据查询的效率。

3. 经常 GROUP BY 和 ORDER BY 的列

索引就是让数据按照某种顺序进行存储或检索,因此当我们使用 GROUP BY 对数据进行分组查询,或者使用 ORDER BY 对数据进行排序的时候,就需要对分组或者排序的字段进行索引。如果待排序的列有多个,那么可以在这些列上建立组合索引。

4. UPDATE、DELETE 的 WHERE 条件列

对数据按照某个条件进行查询后再进行 UPDATE 或 DELETE 的操作,如果对 WHERE 字段创建了索引,就能大幅提升效率。原理是因为我们需要先根据 WHERE 条件列检索出来这条记录,然后再对它进行更新或删除。如果进行更新的时候,更新的字段是非索引字段,提升的效率会更明显,这是因为非索引字段更新不需要对索引进行维护。

有时候我们需要对某个字段进行去重,使用 DISTINCT,那么对这个字段创建索引,也会提升查询效率。

6. 多表 JOIN 连接操作时,创建索引注意事项

首先,连接表的数量尽量不要超过 3 张,因为每增加一张表就相当于增加了一次嵌套的循环,数量级增长会非常快,严重影响查询的效率。

其次,对 WHERE 条件创建索引,因为 WHERE 才是对数据条件的过滤。如果在数据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没有 WHERE 条件过滤是非常可怕的。

最后,对用于连接的字段创建索引,并且该字段在多张表中的类型必须一致。

7. 使用列的类型小的创建索引

我们这里所说的类型大小指的就是该类型表示的数据范围的大小。

这个建议对于表的主键来说更加适用,因为不仅是聚簇索引中会存储主键值,其他所有的二级索引的节点处都会存储一份记录的主键值,如果主键使用更小的数据类型,也就意味着节省更多的存储空间和更高效的I/O。

8. 使用字符串前缀创建索引

区分度计算公式:

拓展:Alibaba《Java开发手册》

【强制】在 varchar 字段上建立索引时,必须指定索引长度,没必要对全字段建立索引,根据实际文本区分度决定索引长度。

说明:索引的长度与区分度是一对矛盾体,一般对字符串类型数据,长度为 20 的索引,区分度会高达 90% 以上。

9. 区分度高(散列性高)的列适合作为索引

列的基数指的是某一列中不重复数据的个数,比方说某个列包含值2,5,8,2,5,8,2,5,8,虽然有9条记录,但该列的基数却是3。也就是说,在记录行数一定的情况下,列的基数越大,该列中的值越分散;列的基数越小,该列中的值越集中。这个列的基数指标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我们是否能有效的利用索引。最好为列的基数大的列建立索引,为基数太小的列建立索引效果可能不好。

可以使用公式select count(distinct a)/count(*) from t1计算区分度,越接近1越好,一般超过33%就算是比较高效的索引了。

拓展:联合索引把区分度高(散列性高)的列放在前面。

10. 使用最频繁的列放到联合索引的左侧

11. 在多个字段都要创建索引的情况下,联合索引优于单值索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平衡,索引的数目不是越多越好。我们需要限制每张表上的索引数量,建议单张表索引数量不超过6个。原因:

1. 在where中使用不到的字段,不要设置索引

2. 数据量小的表最好不要使用索引

3. 有大量重复数据的列上不要建立索引

4. 避免对经常更新的表创建过多的索引

5. 不建议用无序的值作为索引

例如身份证、UUID(在索引比较时需要转为ASCII,并且插入时可能造成页分裂)、MD5、HASH、无序长字符串等。

6. 删除不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的索引

7. 不要定义冗余或重复的索引

# 第09章 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

使用场景:它对于比较开销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我们有好几种查询方式可选的时候。

SQL 查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页加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所以说,遇到I/O并不用担心,方法找对了,效率还是很高的。我们首先要考虑数据存放的位置,如果是经常使用的数据就要尽量放到缓冲池中,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吞吐能力,一次性批量读取数据,这样单个页的读取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

MySQL的慢查询日志,用来记录在MySQL中响应时间超过阈值的语句,具体指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的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long_query_time的默认值为10,意思是运行10秒以上(不含10秒)的语句,认为是超出了我们的最大忍耐时间值。

默认情况下,MySQL数据库没有开启慢查询日志,需要我们手动来设置这个参数。如果不是调优需要的话,一般不建议启动该参数,因为开启慢查询日志会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性能影响。

1. 开启slow_query_log

查看下慢查询日志是否开启,以及慢查询日志文件的位置:

2. 修改long_query_time阈值

方式1:永久性方式

方式2:临时性方式

EXPLAIN 语句输出的各个列的作用如下:

1. table

不论我们的查询语句有多复杂,包含了多少个表 ,到最后也是需要对每个表进行单表访问的,所以MySQL规定EXPLAIN语句输出的每条记录都对应着某个单表的访问方法,该条记录的table列代表着该表的表名(有时不是真实的表名字,可能是简称)。

2. id

3. select_type

4. partitions

5. type(重点)

结果值从最好到最坏依次是: 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fulltext > ref_or_null > index_merge > unique_subquery > index_subquery > range > index > ALL

SQL性能优化的目标:至少要达到 range级别,要求是ref级别,最好是consts级别。(阿里巴巴开发手册要求)

6. possible_keys和key

7. key_len(重点)

key_len的长度计算公式:

8. ref

9. rows(重点)

预估的需要读取的记录条数

10. filtered

11. Extra

这里谈谈EXPLAIN的输出格式。EXPLAIN可以输出四种格式:传统格式,JSON格式,TREE格式以及可视化输出。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格式。

1. 传统格式

2. JSON格式

JSON格式:在EXPLAIN单词和真正的查询语句中间加上FORMAT=JSON。用于查看执行成本cost_info

3. TREE格式

TREE格式是8.0.16版本之后引入的新格式,主要根据查询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分的执行顺序来描述如何查询。

4. 可视化输出

可视化输出,可以通过MySQL Workbench可视化查看MySQL的执行计划。

7.1 Sys schema视图使用场景

索引情况

# 第10章 索引优化与查询优化

MySQL中提高性能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数据表设计合理的索引。索引提供了访问高效数据的方法,并且加快查询的速度,因此索引对查询的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都(默认)采用B+树来构建索引。只是空间列类型的索引使用R-树,并且MEMORY表还支持hash索引。

其实,用不用索引,最终都是优化器说了算。优化器是基于什么的优化器?基于cost开销(CostBaseOptimizer),它不是基于规则(Rule-BasedOptimizer),也不是基于语义。怎么样开销小就怎么来。另外,SQL语句是否使用索引,跟数据库版本、数据量、数据选择度都有关系。

在MySQL建立联合索引时会遵守最佳左前缀匹配原则,即最左优先,在检索数据时从联合索引的最左边开始匹配。

结论:MySQL可以为多个字段创建索引,一个索引可以包括16个字段。对于多列索引,过滤条件要使用索引必须按照索引建立时的顺序,依次满足,一旦跳过某个字段,索引后面的字段都无法被使用。如果查询条件中没有使用这些字段中第1个字段时,多列(或联合)索引不会被使用。

对于一个使用InnoDB存储引擎的表来说,在我们没有显示的创建索引时,表中的数据实际上都是存储在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的。而记录又存储在数据页中的,数据页和记录又是按照记录主键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所以如果我们插入的记录的主键值是依次增大的话,那我们每插满一个数据页就换到下一个数据页继续插,而如果我们插入的主键值忽小忽大的话,则可能会造成页面分裂和记录移位。

应用开发中范围查询,例如:金额查询,日期查询往往都是范围查询。应将查询条件放置where语句最后。(创建的联合索引中,务必把范围涉及到的字段写在最后)

结论:最好在设计数据表的时候就将字段设置为 NOT NULL 约束,比如你可以将INT类型的字段,默认值设置为0。将字符类型的默认值设置为空字符串('')

拓展:同理,在查询中使用not like也无法使用索引,导致全表扫描

拓展:Alibaba《Java开发手册》

【强制】页面搜索严禁左模糊或者全模糊,如果需要请走搜索引擎来解决。

在WHERE子句中,如果在OR前的条件列进行了索引,而在OR后的条件列没有进行索引,那么索引会失效。也就是说,OR前后的两个条件中的列都是索引时,查询中才使用索引。

统一使用utf8mb4( 5.5.3版本以上支持)兼容性更好,统一字符集可以避免由于字符集转换产生的乱码。不同的字符集进行比较前需要进行转换会造成索引失效。

结论1:对于内连接来说,查询优化器可以决定谁来作为驱动表,谁作为被驱动表出现

结论2:对于内连接来讲,如果表的连接条件中只能有一个字段有索引,则有索引的字段所在的表会被作为被驱动表

结论3:对于内连接来说,在两个表的连接条件都存在索引的情况下,会选择小表作为驱动表。小表驱动大表

Index Nested-Loop Join其优化的思路主要是为了减少内层表数据的匹配次数,所以要求被驱动表上必须有索引才行。

如果存在索引,那么会使用index的方式进行join,如果join的列没有索引,被驱动表要扫描的次数太多了。每次访问被驱动表,其表中的记录都会被加载到内存中,然后再从驱动表中取一条与其匹配,匹配结束后清除内存,然后再从驱动表中加载一条记录,然后把被驱动表的记录再加载到内存匹配,这样周而复始,大大增加了IO的次数。为了减少被驱动表的IO次数,就出现了Block Nested-Loop Join的方式。

不再是逐条获取驱动表的数据,而是一块一块的获取,引入了join buffer缓冲区,将驱动表join相关的部分数据列(大小受join buffer的限制)缓存到join buffer中,然后全表扫描被驱动表,被驱动表的每一条记录一次性和join buffer中的所有驱动表记录进行匹配(内存中操作),将简单嵌套循环中的多次比较合并成一次,降低了被驱动表的访问频率。

从MySQL的8.0.20版本开始将废弃BNLJ,因为从MySQL8.0.18版本开始就加入了hash join默认都会使用hash join

子查询是 MySQL 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一个 SQL 语句实现比较复杂的查询。但是,子查询的执行效率不高。原因:

① 执行子查询时,MySQL需要为内层查询语句的查询结果建立一个临时表,然后外层查询语句从临时表中查询记录。查询完毕后,再撤销这些临时表。这样会消耗过多的CPU和IO资源,产生大量的慢查询。

② 子查询的结果集存储的临时表,不论是内存临时表还是磁盘临时表都不会存在索引,所以查询性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③ 对于返回结果集比较大的子查询,其对查询性能的影响也就越大。

在MySQL中,可以使用连接(JOIN)查询来替代子查询。连接查询不需要建立临时表,其速度比子查询要快,如果查询中使用索引的话,性能就会更好。

结论:尽量不要使用NOT IN 或者 NOT EXISTS,用LEFT JOIN xxx ON xx WHERE xx IS NULL替代

SQL 中,可以在 WHERE 子句和 ORDER BY 子句中使用索引,目的是在 WHERE 子句中 避免全表扫描,在 ORDER BY 子句避免使用 FileSort 排序。当然,某些情况下全表扫描,或者 FileSort 排序不一定比索引慢。但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避免,以提高查询效率。

尽量使用 Index 完成 ORDER BY 排序。如果 WHERE 和 ORDER BY 后面是相同的列就使用单索引列;如果不同就使用联合索引。

无法使用 Index 时,需要对 FileSort 方式进行调优。

优化思路一

在索引上完成排序分页操作,最后根据主键关联回原表查询所需要的其他列内容。

优化思路二

该方案适用于主键自增的表,可以把Limit 查询转换成某个位置的查询。

理解方式一:索引是高效找到行的一个方法,但是一般数据库也能使用索引找到一个列的数据,因此它不必读取整个行。毕竟索引叶子节点存储了它们索引的数据;当能通过读取索引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那就不需要读取行了。一个索引包含了满足查询结果的数据就叫做覆盖索引。

理解方式二:非聚簇复合索引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在查询里的SELECT、JOIN和WHERE子句用到的所有列(即建索引的字段正好是覆盖查询条件中所涉及的字段)。

简单说就是,索引列+主键包含SELECT 到 FROM之间查询的列。

好处:

1. 避免Innodb表进行索引的二次查询(回表)

2. 可以把随机IO变成顺序IO加快查询效率

弊端:

索引字段的维护总是有代价的。因此,在建立冗余索引来支持覆盖索引时就需要权衡考虑了。这是业务DBA,或者称为业务数据架构师的工作。

在不使用ICP索引扫描的过程:

storage层:只将满足index key条件的索引记录对应的整行记录取出,返回给server层

server 层:对返回的数据,使用后面的where条件过滤,直至返回最后一行。

使用ICP扫描的过程:

storage层:首先将index key条件满足的索引记录区间确定,然后在索引上使用index filter进行过滤。将满足的index filter条件的索引记录才去回表取出整行记录返回server层。不满足index filter条件的索引记录丢弃,不回表、也不会返回server层。

server 层:对返回的数据,使用table filter条件做最后的过滤。

索引是个前提,其实选择与否还会要看表的大小。你可以将选择的标准理解为小表驱动大表。

环节1:COUNT(*)和COUNT(1)都是对所有结果进行COUNT,COUNT(*)和COUNT(1)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二者执行时间可能略有差别,不过你还是可以把它俩的执行效率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有WHERE子句,则是对所有符合筛选条件的数据行进行统计;如果没有WHERE子句,则是对数据表的数据行数进行统计。

环节2:如果是MyISAM存储引擎,统计数据表的行数只需要O(1)的复杂度,这是因为每张MyISAM的数据表都有一个meta信息存储了row_count值,而一致性则是由表级锁来保证的。

如果是InnoDB存储引擎,因为InnoDB支持事务,采用行级锁和MVCC机制,所以无法像MyISAM一样,维护一个row_count变量,因此需要采用扫描全表,是O(n)的复杂度,进行循环+计数的方式来完成统计。

环节3:在InnoDB引擎中,如果采用COUNT(具体字段)来统计数据行数,要尽量采用二级索引。因为主键采用的索引是聚簇索引,聚簇索引包含的信息多,明显会大于二级索引(非聚簇索引)。对于COUNT(*)和COUNT(1)来说,它们不需要查找具体的行,只是统计行数,系统会自动采用占用空间更小的二级索引来进行统计。

如果有多个二级索引,会使用key_len小的二级索引进行扫描。当没有二级索引的时候,才会采用主键索引来进行统计。

在表查询中,建议明确字段,不要使用 * 作为查询的字段列表,推荐使用SELECT <字段列表> 查询。原因:

② 无法使用覆盖索引

针对的是会扫描全表的 SQL 语句,如果你可以确定结果集只有一条,那么加上LIMIT 1的时候,当找到一条结果的时候就不会继续扫描了,这样会加快查询速度。

如果数据表已经对字段建立了唯一索引,那么可以通过索引进行查询,不会全表扫描的话,就不需要加上LIMIT 1了。

只要有可能,在程序中尽量多使用 COMMIT,这样程序的性能得到提高,需求也会因为 COMMIT 所释放的资源而减少。

COMMIT 所释放的资源:

回滚段上用于恢复数据的信息

被程序语句获得的锁

redo / undo log buffer 中的空间

管理上述 3 种资源中的内部花费

# 第11章 数据库的设计规范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关于数据表设计的基本原则、规则就称为范式。可以理解为,一张数据表的设计结构需要满足的某种设计标准的级别。要想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的关系型数据库,必须满足一定的范式。

目前关系型数据库有六种常见范式,按照范式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巴斯-科德范式(BCNF)、第四范式(4NF)和第五范式(5NF,又称完美范式)。

这里有两个表:

球员表(player):球员编号 | 姓名 | 身份证号 | 年龄 | 球队编号

球队表(team):球队编号 | 主教练 | 球队所在地

第一范式主要是确保数据表中每个字段的值必须具有原子性,也就是说数据表中每个字段的值为不可再次拆分的最小数据单位。

第二范式要求,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还要满足数据表里的每一条数据记录,都是可唯一标识的。而且所有非主键字段,都必须完全依赖主键,不能只依赖主键的一部分。如果知道主键的所有属性的值,就可以检索到任何元组(行)的任何属性的任何值。

第三范式是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确保数据表中的每一个非主键字段都和主键字段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要求数据表中的所有非主键字段不能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字段。(即,不能存在非主属性A依赖于非主属性B,非主属性B依赖于主键C的情况,即存在"A-->B-->C"的决定关系)通俗地讲,该规则的意思是所有非主键属性之间不能有依赖关系,必须相互独立。

关于数据表的设计,有三个范式要遵循。

(1)第一范式(1NF),确保每列保持原子性

数据库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数据项,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而不能是集合、数组、记录等非原子数据项。

(2)第二范式(2NF),确保每列都和主键完全依赖

尤其在复合主键的情况向下,非主键部分不应该依赖于部分主键。

范式的优点:数据的标准化有助于消除数据库中的数据冗余,第三范式(3NF)通常被认为在性能、拓展性和数据完整性方面达到了最好的平衡。

范式的缺点:范式的使用,可能降低查询的效率。因为范式等级越高,设计出来的数据表就越多、越精细,数据的冗余度就越低,进行数据查询的时候就可能需要关联多张表,这不但代价昂贵,也可能使一些索引策略无效。

范式只是提出了设计的标准,实际上设计数据表时,未必一定要符合这些标准。开发中,我们会出现为了性能和读取效率违反范式化的原则,通过增加少量的冗余或重复的数据来提高数据库的读性能,减少关联查询,join表的次数,实现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规范化 vs 性能

为满足某种商业目标 , 数据库性能比规范化数据库更重要

在数据规范化的同时 , 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性能

通过在给定的表中插入计算列,以方便查询

当冗余信息有价值或者能大幅度提高查询效率的时候,我们才会采取反范式的优化。

1. 增加冗余字段的建议

1)这个冗余字段不需要经常进行修改

2)这个冗余字段查询的时候不可或缺

2. 历史快照、历史数据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一些冗余信息,比如订单中的收货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和地址等。每次发生的订单收货信息都属于历史快照,需要进行保存,但用户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信息,这时保存这些冗余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

反范式优化也常用在数据仓库的设计中,因为数据仓库通常存储历史数据,对增删改的实时性要求不强,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需求强。这时适当允许数据的冗余度,更方便进行数据分析。

主属性(仓库名)对于候选键(管理员,物品名)是部分依赖的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因此引入BCNF,它在 3NF 的基础上消除了主属性对候选键的部分依赖或者传递依赖关系。

如果在关系R中,U为主键,A属性是主键的一个属性,若存在A->Y,Y为主属性,则该关系不属于BCNF。

ER模型也叫做实体关系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数据模型。在开发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通常使用ER模型来描述信息需要和信息特性,帮助我们理清业务逻辑,从而设计出优秀的数据库。

ER 模型中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实体、属性和关系。

实体,可以看做是数据对象,往往对应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的个体。在 ER 模型中,用矩形来表示。实体分为两类,分别是强实体和弱实体。强实体是指不依赖于其他实体的实体;弱实体是指对另一个实体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的实体。

关系,则是指实体之间的联系。比如超市把商品卖给顾客,就是一种超市与顾客之间的联系。在 ER 模型中用菱形来表示。

注意:实体和属性不容易区分。这里提供一个原则:我们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可以独立存在的是实体,不可再分的是属性。也就是说,属性不能包含其他属性。

在 ER 模型的 3 个要素中,关系又可以分为 3 种类型,分别是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一对一:指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一对多:指一边的实体通过关系,可以对应多个另外一边的实体。相反,另外一边的实体通过这个关系,则只能对应唯一的一边的实体

多对多:指关系两边的实体都可以通过关系对应多个对方的实体

数据表设计的一般原则:"三少一多"

1. 数据表的个数越少越好

2. 数据表中的字段个数越少越好

3. 数据表中联合主键的字段个数越少越好

4. 使用主键和外键越多越好

注意:这个原则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牺牲数据的冗余度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效率。

【强制】库的名称必须控制在32个字符以内,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和下划线,建议以英文字母开头。

【强制】库名中英文一律小写,不同单词采用下划线分割。须见名知意。

【强制】库的名称格式:业务系统名称_子系统名。

【强制】库名禁止使用关键字(如type,order等)。

【强制】创建数据库时必须显式指定字符集,并且字符集只能是utf8或者utf8mb4。创建数据库SQL举例:CREATE DATABASE crm_fund DEFAULT CHARACTER SET 'utf8';

【建议】对于程序连接数据库账号,遵循权限最小原则。使用数据库账号只能在一个DB下使用,不准跨库。程序使用的账号原则上不准有drop权限。

【建议】临时库以tmp_为前缀,并以日期为后缀;备份库以bak_为前缀,并以日期为后缀。

【强制】表和列的名称必须控制在32个字符以内,表名只能使用英文字母、数字和下划线,建议以英文字母开头。

【强制】 表名、列名一律小写,不同单词采用下划线分割。须见名知意。

【强制】创建表时必须显式指定字符集为utf8或utf8mb4。

【强制】表名、列名禁止使用关键字(如type,order等)。

【强制】创建表时必须显式指定表存储引擎类型。如无特殊需求,一律为InnoDB。

【强制】建表必须有comment。

【强制】字段命名应尽可能使用表达实际含义的英文单词或缩写。如:公司 ID,不要使用 corporation_id, 而用corp_id 即可。

【强制】布尔值类型的字段命名为is_描述。如member表上表示是否为enabled的会员的字段命名为 is_enabled。

【强制】禁止在数据库中存储图片、文件等大的二进制数据。通常文件很大,短时间内造成数据量快速增长,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读取时,通常会进行大量的随机IO操作,文件很大时,IO操作很耗时。通常存储于文件服务器,数据库只存储文件地址信息。

【建议】建表时关于主键:表必须有主键 (1)强制要求主键为id,类型为int或bigint,且为auto_increment 建议使用unsigned无符号型。 (2)标识表里每一行主体的字段不要设为主键,建议设为其他字段如user_id,order_id等,并建立unique key索引。因为如果设为主键且主键值为随机插入,则会导致innodb内部页分裂和大量随机I/O,性能下降。

【建议】核心表(如用户表)必须有行数据的创建时间字段(create_time)和最后更新时间字段(update_time),便于查问题。

【建议】表中所有字段尽量都是NOT NULL属性,业务可以根据需要定义DEFAULT值。 因为使用NULL值会存在每一行都会占用额外存储空间、数据迁移容易出错、聚合函数计算结果偏差等问题。

【建议】所有存储相同数据的列名和列类型必须一致(一般作为关联列,如果查询时关联列类型不一致会自动进行数据类型隐式转换,会造成列上的索引失效,导致查询效率降低)。

【建议】中间表(或临时表)用于保留中间结果集,名称以tmp_开头。备份表用于备份或抓取源表快照,名称以bak_开头。中间表和备份表定期清理。

【示范】一个较为规范的建表语句:

【强制】InnoDB表必须主键为id int/bigint auto_increment,且主键值禁止被更新。

【强制】InnoDB和MyISAM存储引擎表,索引类型必须为BTREE。

【建议】主键的名称以pk_开头,唯一键以uni_或uk_开头,普通索引以idx_开头,一律使用小写格式,以字段的名称或缩写作为后缀。

【建议】多单词组成的columnname,取前几个单词首字母,加末单词组成column_name。如: sample 表 member_id 上的索引:idx_sample_mid。

【建议】单个表上的索引个数不能超过6个。

【建议】在建立索引时,多考虑建立联合索引,并把区分度最高的字段放在最前面。

【建议】在多表 JOIN 的SQL里,保证被驱动表的连接列上有索引,这样JOIN 执行效率最高。

【建议】建表或加索引时,保证表里互相不存在冗余索引。 比如:如果表里已经存在key(a,b), 则key(a)为冗余索引,需要删除。

【强制】程序端SELECT语句必须指定具体字段名称,禁止写成 *。

【建议】程序端insert语句指定具体字段名称,不要写成INSERT INTO t1 VALUES(…)。

【建议】除静态表或小表(100行以内),DML语句必须有WHERE条件,且使用索引查找。

【建议】INSERT INTO…VALUES(XX),(XX),(XX).. 这里XX的值不要超过5000个。 值过多虽然上线很快,但会引起主从同步延迟。

【建议】SELECT语句不要使用UNION,推荐使用UNION ALL,并且UNION子句个数限制在5个以内。

【建议】线上环境,多表 JOIN 不要超过5个表。

【建议】减少使用ORDER BY,和业务沟通能不排序就不排序,或将排序放到程序端去做。ORDER BY、GROUP BY、DISTINCT 这些语句较为耗费CPU,数据库的CPU资源是极其宝贵的。

【建议】包含了ORDER BY、GROUP BY、DISTINCT 这些查询的语句,WHERE 条件过滤出来的结果集请保持在1000行以内,否则SQL会很慢。

【建议】对单表的多次alter操作必须合并为一次。对于超过100W行的大表进行alter table,必须经过DBA审核,并在业务低峰期执行,多个alter需整合在一起。 因为alter table会产生表锁,期间阻塞对于该表的所有写入,对于业务可能会产生极大影响。

【建议】事务里包含SQL不超过5个。因为过长的事务会导致锁数据较久,MySQL内部缓存、连接消耗过多等问题。

【建议】事务里更新语句尽量基于主键或UNIQUE KEY,如UPDATE… WHERE id=XX;否则会产生间隙锁,内部扩大锁定范围,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产生死锁。

第1步:选择适合的 DBMS

第2步:优化表设计

第3步:优化逻辑查询

第4步:优化物理查询

物理查询优化是在确定了逻辑查询优化之后,采用物理优化技术(比如索引等),通过计算代价模型对各种可能的访问路径进行估算,从而找到执行方式中代价最小的作为执行计划。

第5步:使用 Redis 或 Memcached 作为缓存

第6步:库级优化

1、读写分离

2、数据分片

服务器的硬件性能直接决定着MySQL数据库的性能。硬件的性能瓶颈直接决定MySQL数据库的运行速度和效率。针对性能瓶颈提高硬件配置,可以提高MySQL数据库查询、更新的速度。

(1)配置较大的内存

(2)配置高速磁盘系统

(3)合理分布磁盘I/O

(4)配置多处理器

情况1:对整数类型数据进行优化。

遇到整数类型的字段可以用INT 型。这样做的理由是,INT 型数据有足够大的取值范围,不用担心数据超出取值范围的问题。刚开始做项目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设计字段类型是可以的。但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数据类型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执行效率。

对于非负型的数据(如自增ID、整型IP)来说,要优先使用无符号整型UNSIGNED来存储。因为无符号相对于有符号,同样的字节数,存储的数值范围更大。如tinyint有符号为-128-127,无符号为0-255,多出一倍的存储空间。

情况2:既可以使用文本类型也可以使用整数类型的字段,要选择使用整数类型。

跟文本类型数据相比,大整数往往占用更少的存储空间,因此,在存取和比对的时候,可以占用更少的内存空间。所以,在二者皆可用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整数类型,这样可以提高查询的效率。如:将IP地址转换成整型数据。

情况3:避免使用TEXT、BLOB数据类型

情况4:避免使用ENUM类型

情况6:用DECIMAL代替FLOAT和DOUBLE存储精确浮点数

总之,遇到数据量大的项目时,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合理优化数据类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率,使系统达到最优。

1. MyISAM引擎的表:

① 禁用索引

② 禁用唯一性检查

③ 使用批量插入

④ 使用LOAD DATA INFILE 批量导入

2. InnoDB引擎的表:

① 禁用唯一性检查

② 禁用外键检查

③ 禁止自动提交

在设计字段的时候,如果业务允许,建议尽量使用非空约束

1. 分析表

默认的,MySQL服务会将 ANALYZE TABLE语句写到binlog中,以便在主从架构中,从服务能够同步数据。可以添加参数LOCAL 或者 NO_WRITE_TO_BINLOG取消将语句写到binlog中。

使用ANALYZE TABLE分析表的过程中,数据库系统会自动对表加一个只读锁。在分析期间,只能读取表中的记录,不能更新和插入记录。ANALYZE TABLE语句能够分析InnoDB和MyISAM类型的表,但是不能作用于视图。

ANALYZE TABLE分析后的统计结果会反应到cardinality的值,该值统计了表中某一键所在的列不重复的值的个数。该值越接近表中的总行数,则在表连接查询或者索引查询时,就越优先被优化器选择使用。

2. 检查表

MySQL中可以使用CHECK TABLE语句来检查表。CHECK TABLE语句能够检查InnoDB和MyISAM类型的表是否存在错误。CHECK TABLE语句在执行过程中也会给表加上只读锁。

3. 优化表

MySQL中使用OPTIMIZE TABLE语句来优化表。但是,OPTILMIZE TABLE语句只能优化表中的VARCHAR、BLOB或TEXT类型的字段。一个表使用了这些字段的数据类型,若已经删除了表的一大部分数据,或者已经对含有可变长度行的表(含有VARCHAR、BLOB或TEXT列的表)进行了很多更新,则应使用OPTIMIZE TABLE来重新利用未使用的空间,并整理数据文件的碎片。

OPTIMIZE TABLE 语句对InnoDB和MyISAM类型的表都有效。该语句在执行过程中也会给表加上只读锁。

# 第13章 事务基础知识

事务:一组逻辑操作单元,使数据从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

事务处理的原则:保证所有事务都作为一个工作单元来执行,即使出现了故障,都不能改变这种执行方式。当在一个事务中执行多个操作时,要么所有的事务都被提交(commit),那么这些修改就永久地保存下来;要么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放弃所作的所有修改,整个事务回滚(rollback)到最初状态。

原子性是指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要么全部提交,要么全部失败回滚。

一致性是指事务执行前后,数据从一个合法性状态变换到另外一个合法性状态。这种状态是语义上的而不是语法上的,跟具体的业务有关。

事务的隔离性是指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久性是指一个事务一旦被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和数据库故障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持久性是通过事务日志来保证的。日志包括了重做日志和回滚日志。当我们通过事务对数据进行修改的时候,首先会将数据库的变化信息记录到重做日志中,然后再对数据库中对应的行进行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数据库系统崩溃,数据库重启后也能找到没有更新到数据库系统中的重做日志,重新执行,从而使事务具有持久性。

事务对应的数据库操作正在执行过程中时,我们就说该事务处在活动的状态。

当事务中的最后一个操作执行完成,但由于操作都在内存中执行,所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刷新到磁盘时,我们就说该事务处在部分提交的状态。

当事务处在活动的或者部分提交的状态时,可能遇到了某些错误(数据库自身的错误、操作系统错误或者直接断电等)而无法继续执行,或者人为的停止当前事务的执行,我们就说该事务处在失败的状态。

如果事务执行了一部分而变为失败的状态,那么就需要把已经修改的事务中的操作还原到事务执行前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要撤销失败事务对当前数据库造成的影响。我们把这个撤销的过程称之为回滚。当回滚操作执行完毕时,也就是数据库恢复到了执行事务之前的状态,我们就说该事务处在了中止的状态。

当一个处在部分提交的状态的事务将修改过的数据都同步到磁盘上之后,我们就可以说该事务处在了提交的状态。

步骤1: START TRANSACTION或者BEGIN,作用是显式开启一个事务。

START TRANSACTION语句相较于BEGIN特别之处在于,后边能跟随几个修饰符:

①READ ONLY:标识当前事务是一个只读事务,也就是属于该事务的数据库操作只能读取数据,而不能修改数据。

②READ WRITE:标识当前事务是一个读写事务,也就是属于该事务的数据库操作既可以读取数据,也可以修改数据。

③WITH CONSISTENT SNAPSHOT:启动一致性读。

步骤2:一系列事务中的操作(主要是DML,不含DDL)

步骤3:提交事务 或 中止事务(即回滚事务)

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缩写为:DDL)

隐式使用或修改mysql数据库中的表

事务控制或关于锁定的语句

1. 脏写(Dirty Write)

对于两个事务 Session A、Session B,如果事务Session A修改了另一个未提交事务Session B修改过的数据,那就意味着发生了脏写

2. 脏读(Dirty Read)

对于两个事务 Session A、Session B,Session A读取了已经被 Session B更新但还没有被提交的字段。之后若 Session B回滚,Session A读取的内容就是临时且无效的。

3.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

对于两个事务Session A、Session B,Session A读取了一个字段,然后 Session B更新了该字段。 之后Session A再次读取同一个字段,值就不同了。那就意味着发生了不可重复读。

4. 幻读(Phantom)

对于两个事务Session A、Session B, Session A 从一个表中读取了一个字段, 然后 Session B 在该表中插入了一些新的行。 之后, 如果 Session A再次读取同一个表, 就会多出几行。那就意味着发生了幻读。

注意1:

有的同学会有疑问,那如果Session B中剔除了一些符合studentno > 0的记录而不是插入新记录,那么Session A之后再根据studentno > 0的条件读取的记录变少了,这种现象算不算幻读呢?这种现象不属于幻读,幻读强调的是一个事物按照某个相同条件多次读取记录时,后读取时读到了之前没有读到的记录。

注意2:

那对于先前已经读到的记录,之后又读取不到这种情况,算啥呢?这相当于对每一条记录都发生了不可重复读的现象。幻读只是重点强调了读取到之前读取没有获取到的记录。

SQL标准中设立了4个隔离级别:

或者:

# 第14章 MySQL事务日志

事务有4种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那么事务的四种特性到底是基于什么机制实现呢?

一方面,缓冲池可以帮助我们消除CPU和磁盘之间的鸿沟,checkpoint机制可以保证数据的最终落盘,然而由于checkpoint并不是每次变更的时候就触发的,而是master线程隔一段时间去处理的。所以最坏的情况就是事务提交后,刚写完缓冲池,数据库宕机了,那么这段数据就是丢失的,无法恢复。

另一方面,事务包含持久性的特性,就是说对于一个已经提交的事务,在事务提交后即使系统发生了崩溃,这个事务对数据库中所做的更改也不能丢失。

那么如何保证这个持久性呢?一个简单的做法:在事务提交完成之前把该事务所修改的所有页面都刷新到磁盘,但是这个简单粗暴的做法有些问题

另一个解决的思路:我们只是想让已经提交了的事务对数据库中数据所做的修改永久生效,即使后来系统崩溃,在重启后也能把这种修改恢复出来。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在每次事务提交时就把该事务在内存中修改过的全部页面刷新到磁盘,只需要把修改了哪些东西记录一下就好。比如,某个事务将系统表空间中第10号页面中偏移量为100处的那个字节的值1改成2。我们只需要记录一下:将第0号表空间的10号页面的偏移量为100处的值更新为 2 。

1. 好处

2. 特点

Redo log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参数设置:innodb_log_buffer_size:

redo log buffer 大小,默认16M,最大值是4096M,最小值为1M。

第1步:先将原始数据从磁盘中读入内存中来,修改数据的内存拷贝

第2步:生成一条重做日志并写入redo log buffer,记录的是数据被修改后的值

第3步:当事务commit时,将redo log buffer中的内容刷新到 redo log file,对 redo log file采用追加写的方式

第4步:定期将内存中修改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中

Write-Ahead Log(预先日志持久化):在持久化一个数据页之前,先将内存中相应的日志页持久化。

redo log buffer刷盘到redo log file的过程并不是真正的刷到磁盘中去,只是刷入到文件系统缓存(page cache)中去(这是现代操作系统为了提高文件写入效率做的一个优化),真正的写入会交给系统自己来决定(比如page cache足够大了)。那么对于InnoDB来说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交给系统来同步,同样如果系统宕机,那么数据也丢失了(虽然整个系统宕机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

针对这种情况,InnoDB给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该参数控制 commit提交事务时,如何将 redo log buffer 中的日志刷新到 redo log file 中。它支持三种策略:

1. 流程图

1. 补充概念:Mini-Transaction

一个事务可以包含若干条语句,每一条语句其实是由若干个mtr组成,每一个mtr又可以包含若干条redo日志

2. redo 日志写入log buffer

不同的事务可能是并发执行的,所以事务T1、事务T2之间的mtr可能是交替执行的。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指定 redo log 文件组所在的路径,默认值为./,表示在数据库的数据目录下。MySQL的默认数据目录(var/lib/mysql)下默认有两个名为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的文件,log buffer中的日志默认情况下就是刷新到这两个磁盘文件中。此redo日志文件位置还可以修改。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指明redo log file的个数,命名方式如:ib_logfile0,ib_logfile1... ib_logfilen。默认2个,最大100个。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控制 redo log 刷新到磁盘的策略,默认为1。

innodb_log_file_size:单个 redo log 文件设置大小,默认值为 48M 。最大值为512G,注意最大值指的是整个 redo log 系列文件之和,即(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innodb_log_file_size )不能大于最大值512G。

2. 日志文件组

3. checkpoint

如果 write pos 追上 checkpoint ,表示日志文件组满了,这时候不能再写入新的 redo log记录,MySQL 得停下来,清空一些记录,把 checkpoint 推进一下。

redo log是事务持久性的保证,undo log是事务原子性的保证。在事务中更新数据的前置操作其实是要先写入一个 undo log 。

事务需要保证原子性,也就是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什么也不做。但有时候事务执行到一半会出现一些情况,比如:

以上情况出现,我们需要把数据改回原先的样子,这个过程称之为回滚,这样就可以造成一个假象:这个事务看起来什么都没做,所以符合原子性要求。

1. 回滚段与undo页

InnoDB对undo log的管理采用段的方式,也就是回滚段(rollback segment)。每个回滚段记录了1024个undo log segment,而在每个undo log segment段中进行undo页的申请。

2. 回滚段与事务

每个事务只会使用一个回滚段,一个回滚段在同一时刻可能会服务于多个事务。

当一个事务开始的时候,会制定一个回滚段,在事务进行的过程中,当数据被修改时,原始的数据会被复制到回滚段。

在回滚段中,事务会不断填充盘区,直到事务结束或所有的空间被用完。如果当前的盘区不够用,事务会在段中请求扩展下一个盘区,如果所有已分配的盘区都被用完,事务会覆盖最初的盘区或者在回滚段允许的情况下扩展新的盘区来使用。

回滚段存在于undo表空间中,在数据库中可以存在多个undo表空间,但同一时刻只能使用一个undo表空间。

当事务提交时,InnoDB存储引擎会做以下两件事情:

3. 回滚段中的数据分类

未提交的回滚数据(uncommitted undo information)

已经提交但未过期的回滚数据(committed undo information)

事务已经提交并过期的数据(expired undo information)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undo log分为:

1. 简要生成过程

只有Buffer Pool的流程:

有了Redo Log和Undo Log之后:

2. 详细生成过程

当我们执行INSERT时:

当我们执行UPDATE时:

3. undo log是如何回滚的

以上面的例子来说,假设执行rollback,那么对应的流程应该是这样:

通过undo no=3的日志把id=2的数据删除

通过undo no=2的日志把id=1的数据的deletemark还原成0

通过undo no=1的日志把id=1的数据的name还原成Tom

通过undo no=0的日志把id=1的数据删除

4. undo log的删除

因为insert操作的记录,只对事务本身可见,对其他事务不可见。故该undo log可以在事务提交后直接删除,不需要进行purge操作。

该undo log可能需要提供MVCC机制,因此不能在事务提交时就进行删除。提交时放入undo log链表,等待purge线程进行最后的删除。

undo log是逻辑日志,对事务回滚时,只是将数据库逻辑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redo log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数据页的物理变化,undo log不是redo log的逆过程。

在数据库中,除传统的计算资源(如CPU、RAM、I/O等)的争用以外,数据也是一种供许多用户共享的资源。为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对并发操作进行控制,因此产生了锁。同时锁机制也为实现MySQL的各个隔离级别提供了保证。 锁冲突 也是影响数据库并发访问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锁对数据库而言显得尤其重要,也更加复杂。

读-读情况,即并发事务相继读取相同的记录。读取操作本身不会对记录有任何影响,并不会引起什么问题,所以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写-写情况,即并发事务相继对相同的记录做出改动。

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脏写的问题,任何一种隔离级别都不允许这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在多个未提交事务相继对一条记录做改动时,需要让它们排队执行,这个排队的过程其实是通过锁来实现的。

读-写或写-读,即一个事务进行读取操作,另一个进行改动操作。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的问题。

怎么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这些问题呢?其实有两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所谓的MVCC,就是生成一个ReadView,通过ReadView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版本(历史版本由undo日志构建)。查询语句只能读到在生成ReadView之前已提交事务所做的更改,在生成ReadView之前未提交的事务或者之后才开启的事务所做的更改是看不到的。而写操作肯定针对的是最新版本的记录,读记录的历史版本和改动记录的最新版本本身并不冲突,也就是采用MVCC时,读-写操作并不冲突。

普通的SELECT语句在READ COMMITTED和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下会使用到MVCC读取记录。

方案二:读、写操作都采用加锁的方式。

小结对比发现:

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愿意采用MVCC来解决读-写操作并发执行的问题,但是业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求必须采用加锁的方式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 InnoDB 引擎来说,读锁和写锁可以加在表上,也可以加在行上。

1. 锁定读

在采用加锁方式解决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这些问题时,读取一条记录时需要获取该记录的S锁,其实是不严谨的,有时候需要在读取记录时就获取记录的X锁,来禁止别的事务读写该记录,为此MySQL提出了两种比较特殊的SELECT语句格式:

MySQL8.0新特性:

在5.7及之前的版本,SELECT ... FOR UPDATE,如果获取不到锁,会一直等待,直到innodb_lock_wait_timeout超时。在8.0版本中,SELECT ... FOR UPDATE, SELECT ... FOR SHARE 添加NOWAIT、SKIP LOCKED语法,跳过锁等待,或者跳过锁定。

2. 写操作

1. 表锁(Table Lock)

该锁会锁定整张表,它是MySQL中最基本的锁策略,并不依赖于存储引擎,并且表锁是开销最少的策略。由于表级锁一次会将整个表锁定,所以可以很好的避免死锁的问题。当然,锁的粒度大所带来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出现锁资源争用的概率也会最高,导致并发率大打折扣。

① 表级别的S锁、X锁

在对某个表执行SELECT、INSERT、DELETE、UPDATE语句时,InnoDB存储引擎是不会为这个表添加表级别的S锁或者X锁的。在对某个表执行一些诸如ALTER TABLE、DROP TABLE这类的DDL语句时,其他事务对这个表并发执行诸如SELECT、INSERT、DELETE、UPDATE的语句会发生阻塞。同理,某个事务中对某个表执行SELECT、INSERT、DELETE、UPDATE语句时,在其他会话中对这个表执行DDL语句也会发生阻塞。这个过程其实是通过在server层使用一种称之为元数据锁(英文名:Metadata Locks,简称MDL)结构来实现的。

一般情况下,不会使用InnoDB存储引擎提供的表级别的S锁和X锁。只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方说崩溃恢复过程中用到。比如,在系统变量autocommit=0,innodb_table_locks = 1时,手动获取InnoDB存储引擎提供的表t 的S锁或者X锁可以这么写:

LOCK TABLES t READ:InnoDB存储引擎会对表t加表级别的S锁。

LOCK TABLES t WRITE:InnoDB存储引擎会对表t加表级别的X锁。

总结:MyISAM在执行查询语句(SELECT)前,会给涉及的所有表加读锁,在执行增删改操作前,会给涉及的表加写锁。InnoDB存储引擎是不会为这个表添加表级别的读锁或者写锁的。

② 意向锁 (intention lock)

InnoDB 支持多粒度锁(multiple granularity locking),它允许行级锁与表级锁共存,而意向锁就是其中的一种表锁。

1、意向锁的存在是为了协调行锁和表锁的关系,支持多粒度(表锁与行锁)的锁并存。

2、意向锁是一种不与行级锁冲突的表级锁,这一点非常重要。

3、表明“某个事务正在某些行持有了锁或该事务准备去持有锁”

意向锁分为两种:

即:意向锁是由存储引擎自己维护的,用户无法手动操作意向锁,在为数据行加共享 / 排他锁之前,InooDB 会先获取该数据行所在数据表的对应意向锁。

1. 意向锁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有两个事务,分别是T1和T2,其中T2试图在该表级别上应用共享或排它锁,如果没有意向锁存在,那么T2就需要去检查各个页或行是否存在锁;如果存在意向锁,那么此时就会受到由T1控制的表级别意向锁的阻塞。T2在锁定该表前不必检查各个页或行锁,而只需检查表上的意向锁。简单来说就是给更大一级级别的空间示意里面是否已经上过锁。

在数据表的场景中,如果我们给某一行数据加上了排它锁,数据库会自动给更大一级的空间,比如数据页或数据表加上意向锁,告诉其他人这个数据页或数据表已经有人上过排它锁了,这样当其他人想要获取数据表排它锁的时候,只需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获取了这个数据表的意向排它锁即可。

这时,意向锁会告诉其他事务已经有人锁定了表中的某些记录。

③ 自增锁(AUTO-INC锁)

1. “Simple inserts” (简单插入)

可以预先确定要插入的行数(当语句被初始处理时)的语句。包括没有嵌套子查询的单行和多行INSERT...VALUES()和REPLACE语句。

2. “Bulk inserts” (批量插入)

事先不知道要插入的行数(和所需自动递增值的数量)的语句。比如INSERT ... SELECT,REPLACE ... SELECT和LOAD DATA语句,但不包括纯INSERT。 InnoDB在每处理一行,为AUTO_INCREMENT列分配一个新值。

3. “Mixed-mode inserts” (混合模式插入)

这些是“Simple inserts”语句但是指定部分新行的自动递增值。例如INSERT INTO teacher (id,name) VALUES (1,'a'), (NULL,'b'), (5,'c'), (NULL,'d');只是指定了部分id的值。另一种类型的“混合模式插入”是INSERT ...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对于上面数据插入的案例,MySQL采用了自增锁的方式来实现,AUTO-INT锁是当向使用含有AUTO_INCREMENT列的表中插入数据时需要获取的一种特殊的表级锁,在执行插入语句时就在表级别加一个AUTO-INT锁,然后为每条待插入记录的AUTO_INCREMENT修饰的列分配递增的值,在该语句执行结束后,再把AUTO-INT锁释放掉。一个事务在持有AUTO-INC锁的过程中,其他事务的插入语句都要被阻塞,可以保证一个语句中分配的递增值是连续的。也正因为此,其并发性显然并不高,当我们向一个有AUTO_INCREMENT关键字的主键插入值的时候,每条语句都要对这个表锁进行竞争,这样的并发潜力其实是很低下的,所以innodb通过innodb_autoinc_lock_mode的不同取值来提供不同的锁定机制,来显著提高SQL语句的可伸缩性和性能。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有三种取值,分别对应与不同锁定模式:

(1)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 0(“传统”锁定模式)

在此锁定模式下,所有类型的insert语句都会获得一个特殊的表级AUTO-INC锁,用于插入具有AUTO_INCREMENT列的表。这种模式其实就如我们上面的例子,即每当执行insert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个表级锁(AUTO-INC锁),使得语句中生成的auto_increment为顺序,且在binlog中重放的时候,可以保证master与slave中数据的auto_increment是相同的。因为是表级锁,当在同一时间多个事务中执行insert的时候,对于AUTO-INC锁的争夺会限制并发能力。

(2)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 1(“连续”锁定模式)

在 MySQL 8.0 之前,连续锁定模式是默认的。

在这个模式下,“bulk inserts”仍然使用AUTO-INC表级锁,并保持到语句结束。这适用于所有INSERT ... SELECT,REPLACE ... SELECT和LOAD DATA语句。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语句可以持有AUTO-INC锁。

对于“Simple inserts”(要插入的行数事先已知),则通过在mutex(轻量锁)的控制下获得所需数量的自动递增值来避免表级AUTO-INC锁, 它只在分配过程的持续时间内保持,而不是直到语句完成。不使用表级AUTO-INC锁,除非AUTO-INC锁由另一个事务保持。如果另一个事务保持AUTO-INC锁,则“Simple inserts”等待AUTO-INC锁,如同它是一个“bulk inserts”。

(3)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 2(“交错”锁定模式)

从 MySQL 8.0 开始,交错锁模式是默认设置。

在这种锁定模式下,所有类INSERT语句都不会使用表级AUTO-INC锁,并且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语句。这是最快和最可拓展的锁定模式,但是当使用基于语句的复制或恢复方案时,从二进制日志重播SQL语句时,这是不安全的。

在此锁定模式下,自动递增值保证在所有并发执行的所有类型的insert语句中是唯一且单调递增的。但是,由于多个语句可以同时生成数字(即,跨语句交叉编号),为任何给定语句插入的行生成的值可能不是连续的。

④ 元数据锁(MDL锁)

MySQL5.5引入了meta data lock,简称MDL锁,属于表锁范畴。MDL 的作用是,保证读写的正确性。比如,如果一个查询正在遍历一个表中的数据,而执行期间另一个线程对这个表结构做变更,增加了一列,那么查询线程拿到的结果跟表结构对不上,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当对一个表做增删改查操作的时候,加MDL读锁;当要对表做结构变更操作的时候,加MDL写锁。

2. InnoDB中的行锁

行锁(Row Lock)也称为记录锁,顾名思义,就是锁住某一行(某条记录row)。需要注意的是,MySQL服务器层并没有实现行锁机制,行级锁只在存储引擎层实现。

优点:锁定力度小,发生锁冲突概率低,可以实现的并发度高

缺点:对于锁的开销比较大,加锁会比较慢,容易出现死锁情况

InnoDB与MyISAM的最大不同有两点:一是支持事务;二是采用了行级锁。

① 记录锁(Record Locks)

记录锁也就是仅仅把一条记录锁上,官方的类型名称为:LOCK_REC_NOT_GAP。

记录锁是有S锁和X锁之分的,称之为S型记录锁和X型记录锁。

② 间隙锁(Gap Locks)

MySQL在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下是可以解决幻读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种,可以使用MVCC方案解决,也可以采用加锁方案解决。但是在使用加锁方案解决时有个大问题,就是事务在第一次执行读取操作时,那些幻影记录尚不存在,我们无法给这些幻影记录加上记录锁。InnoDB提出了一种称之为Gap Locks的锁,官方的类型名称为:LOCK_GAP,我们可以简称为gap锁。

gap锁的提出仅仅是为了防止插入幻影记录而提出的。虽然有共享gap锁和独占gap锁这样的说法,但是它们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而且如果对一条记录加了gap锁(不论是共享gap锁还是独占gap锁),并不会限制其他事务对这条记录加记录锁或者继续加gap锁。

③ 临键锁(Next-Key Locks)

有时候我们既想锁住某条记录,又想阻止其他事务在该记录前边的间隙插入新记录,所以InnoDB就提出了一种称之为Next-Key Locks的锁,官方的类型名称为:LOCK_ORDINARY,我们也可以简称为next-key锁。Next-Key Locks是在存储引擎innodb、事务级别在可重复读的情况下使用的数据库锁,innodb默认的锁就是Next-Key locks。

④ 插入意向锁(Insert Intention Locks)

我们说一个事务在插入一条记录时需要判断一下插入位置是不是被别的事务加了gap锁(next-key锁也包含gap锁),如果有的话,插入操作需要等待,直到拥有gap锁的那个事务提交。但是InnoDB规定事务在等待的时候也需要在内存中生成一个锁结构,表明有事务想在某个间隙中插入新记录,但是现在在等待。InnoDB就把这种类型的锁命名为Insert Intention Locks,官方的类型名称为:LOCK_INSERT_INTENTION,我们称为插入意向锁。插入意向锁是一种Gap锁,不是意向锁,在insert操作时产生。

插入意向锁是在插入一条记录行前,由INSERT 操作产生的一种间隙锁。

事实上插入意向锁并不会阻止别的事务继续获取该记录上任何类型的锁。

3. 页锁

页锁就是在页的粒度上进行锁定,锁定的数据资源比行锁要多,因为一个页中可以有多个行记录。当我们使用页锁的时候,会出现数据浪费的现象,但这样的浪费最多也就是一个页上的数据行。页锁的开销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介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一般。

每个层级的锁数量是有限制的,因为锁会占用内存空间,锁空间的大小是有限的。当某个层级的锁数量超过了这个层级的阈值时,就会进行锁升级。锁升级就是用更大粒度的锁替代多个更小粒度的锁,比如InnoDB 中行锁升级为表锁,这样做的好处是占用的锁空间降低了,但同时数据的并发度也下降了。

从对待锁的态度来看锁的话,可以将锁分成乐观锁和悲观锁,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这两种锁是两种看待数据并发的思维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乐观锁和悲观锁并不是锁,而是锁的设计思想。

1.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ing)

悲观锁总是假设最坏的情况,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拿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拿这个数据就会阻塞直到它拿到锁(共享资源每次只给一个线程使用,其它线程阻塞,用完后再把资源转让给其它线程)。比如行锁,表锁等,读锁,写锁等,都是在做操作之前先上锁,当其他线程想要访问数据时,都需要阻塞挂起。Java中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等独占锁就是悲观锁思想的实现。

注意:select ... for update 语句执行过程中所有扫描的行都会被锁上,因此在MySQL中用悲观锁必须确定使用了索引,而不是全表扫描,否则将会把整个表锁住。

2.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ing)

1. 乐观锁的版本号机制

在表中设计一个版本字段 version,第一次读的时候,会获取 version 字段的取值。然后对数据进行更新或删除操作时,会执行UPDATE ... SET version=version+1 WHERE version=version。此时如果已经有事务对这条数据进行了更改,修改就不会成功。

3. 两种锁的适用场景

从这两种锁的设计思想中,我们总结一下乐观锁和悲观锁的适用场景:

乐观锁适合读操作多的场景,相对来说写的操作比较少。它的优点在于程序实现,不存在死锁问题,不过适用场景也会相对乐观,因为它阻止不了除了程序以外的数据库操作。

悲观锁适合写操作多的场景,因为写的操作具有排它性。采用悲观锁的方式,可以在数据库层面阻止其他事务对该数据的操作权限,防止读 - 写和写 - 写的冲突。

1. 隐式锁

情景一:对于聚簇索引记录来说,有一个trx_id隐藏列,该隐藏列记录着最后改动该记录的事务id。那么如果在当前事务中新插入一条聚簇索引记录后,该记录的trx_id隐藏列代表的的就是当前事务的事务id,如果其他事务此时想对该记录添加S锁或者X锁时,首先会看一下该记录的trx_id隐藏列代表的事务是否是当前的活跃事务,如果是的话,那么就帮助当前事务创建一个X锁(也就是为当前事务创建一个锁结构,is_waiting属性是false),然后自己进入等待状态(也就是为自己也创建一个锁结构,is_waiting属性是true)。

情景二:对于二级索引记录来说,本身并没有trx_id隐藏列,但是在二级索引页面的Page Header部分有一个PAGE_MAX_TRX_ID属性,该属性代表对该页面做改动的最大的事务id,如果PAGE_MAX_TRX_ID属性值小于当前最小的活跃事务id,那么说明对该页面做修改的事务都已经提交了,否则就需要在页面中定位到对应的二级索引记录,然后回表找到它对应的聚簇索引记录,然后再重复情景一的做法。

即:一个事务对新插入的记录可以不显示的加锁(生成一个锁结构),但是由于事务id的存在,相当于加了一个隐式锁。别的事务在对这条记录加S锁或者X锁时,由于隐式锁的存在,会先帮助当前事务生成一个锁结构,然后自己再生成一个锁结构后进入等待状态。隐式锁是一种延迟加锁的机制,从而来减少加锁的数量。

2. 显式锁

通过特定的语句进行加锁,我们一般称之为显示加锁。

全局锁就是对整个数据库实例加锁。当你需要让整个库处于只读状态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命令,之后其他线程的以下语句会被阻塞:数据更新语句(数据的增删改)、数据定义语句(包括建表、修改表结构等)和更新类事务的提交语句。全局锁的典型使用场景是:做全库逻辑备份。

全局锁的命令:

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在同一资源上相互占用,并请求锁定对方占用的资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1. 如何处理死锁

方式1:等待,直到超时(innodb_lock_wait_timeout=50s)

方式2:使用死锁检测进行死锁处理

发起死锁检测,发现死锁后,主动回滚死锁链条中的某一个事务(将持有最少行级排他锁的事务进行回滚),让其他事务得以继续执行。

结构解析:

1. 锁所在的事务信息:

不论是表锁还是行锁,都是在事务执行过程中生成的,哪个事务生成了这个 锁结构 ,这里就记录这个事务的信息。

此锁所在的事务信息在内存结构中只是一个指针,通过指针可以找到内存中关于该事务的更多信息,比方说事务id等。

2. 索引信息:

对于行锁来说,需要记录一下加锁的记录是属于哪个索引的。这里也是一个指针。

3. 表锁/行锁信息:

表锁结构和行锁结构在这个位置的内容是不同的:

n_bits的值一般都比页面中记录条数多一些。主要是为了之后在页面中插入了新记录后也不至于重新分配锁结构

4. type_mode:

这是一个32位的数,被分成了lock_mode、lock_type和rec_lock_type三个部分,如图所示:

在InnoDB存储引擎中,LOCK_IS,LOCK_IX,LOCK_AUTO_INC都算是表级锁的模式,LOCK_S和 LOCK_X既可以算是表级锁的模式,也可以是行级锁的模式。

5. 其他信息:

为了更好的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生成的各种锁结构而设计了各种哈希表和链表。

6. 一堆比特位:

如果是行锁结构的话,在该结构末尾还放置了一堆比特位,比特位的数量是由上边提到的n_bits属性表示的。InnoDB数据页中的每条记录在记录头信息中都包含一个 heap_no 属性,伪记录Infimum的heap_no值为0,Supremum的heap_no值为1,之后每插入一条记录,heap_no值就增1。锁结构最后的一堆比特位就对应着一个页面中的记录,一个比特位映射一个heap_no,即一个比特位映射到页内的一条记录。

其他监控方法:

MySQL把事务和锁的信息记录在了information_schema库中,涉及到的三张表分别是INNODB_TRX、INNODB_LOCKS和INNODB_LOCK_WAITS。

MVCC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多版本并发控制。顾名思义,MVCC 是通过数据行的多个版本管理来实现数据库的并发控制。这项技术使得在InnoDB的事务隔离级别下执行一致性读操作有了保证。换言之,就是为了查询一些正在被另一个事务更新的行,并且可以看到它们被更新之前的值,这样在做查询的时候就不用等待另一个事务释放锁。

MVCC在MySQL InnoDB中的实现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库并发性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读-写冲突,做到即使有读写冲突时,也能做到不加锁,非阻塞并发读,而这个读指的就是快照读, 而非当前读。当前读实际上是一种加锁的操作,是悲观锁的实现。而MVCC本质是采用乐观锁思想的一种方式。

快照读又叫一致性读,读取的是快照数据。不加锁的简单的 SELECT 都属于快照读,即不加锁的非阻塞读。

之所以出现快照读的情况,是基于提高并发性能的考虑,快照读的实现是基于MVCC,它在很多情况下,避免了加锁操作,降低了开销。

既然是基于多版本,那么快照读可能读到的并不一定是数据的最新版本,而有可能是之前的历史版本。

快照读的前提是隔离级别不是串行级别,串行级别下的快照读会退化成当前读。

当前读读取的是记录的最新版本(最新数据,而不是历史版本的数据),读取时还要保证其他并发事务不能修改当前记录,会对读取的记录进行加锁。加锁的 SELECT,或者对数据进行增删改都会进行当前读。

我们知道事务有 4 个隔离级别,可能存在三种并发问题:

另图:

回顾一下undo日志的版本链,对于使用InnoDB存储引擎的表来说,它的聚簇索引记录中都包含两个必要的隐藏列。

MVCC 的实现依赖于:隐藏字段、Undo Log、Read View。

ReadView就是事务在使用MVCC机制进行快照读操作时产生的读视图。当事务启动时,会生成数据库系统当前的一个快照,InnoDB为每个事务构造了一个数组,用来记录并维护系统当前活跃事务的ID(“活跃”指的就是,启动了但还没提交)。

使用READ UNCOMMITTED隔离级别的事务,由于可以读到未提交事务修改过的记录,所以直接读取记录的最新版本就好了。

使用SERIALIZABLE隔离级别的事务,InnoDB规定使用加锁的方式来访问记录。

使用READ COMMITTED和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的事务,都必须保证读到已经提交了的事务修改过的记录。假如另一个事务已经修改了记录但是尚未提交,是不能直接读取最新版本的记录的,核心问题就是需要判断一下版本链中的哪个版本是当前事务可见的,这是ReadView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这个ReadView中主要包含4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分别如下:

说明:只有在对表中的记录做改动时(执行INSERT、DELETE、UPDATE这些语句时)才会为事务分配事务id,否则在一个只读事务中的事务id值都默认为0。

trx_ids,表示在生成ReadView时当前系统中活跃的读写事务的事务id列表。

up_limit_id,活跃的事务中最小的事务 ID。

low_limit_id,表示生成ReadView时系统中应该分配给下一个事务的id值。low_limit_id 是系统最大的事务id值,这里要注意是系统中的事务id,需要区别于正在活跃的事务ID。

注意:low_limit_id并不是trx_ids中的最大值,事务id是递增分配的。比如,现在有id为1, 2,3这三个事务,之后id为3的事务提交了。那么一个新的读事务在生成ReadView时,trx_ids就包括1和2,up_limit_id的值就是1,low_limit_id的值就是4。

有了这个ReadView,这样在访问某条记录时,只需要按照下边的步骤判断记录的某个版本是否可见。

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下当查询一条记录的时候,系统如何通过MVCC找到它:

首先获取事务自己的版本号,也就是事务 ID;

获取 ReadView;

查询得到的数据,然后与 ReadView 中的事务版本号进行比较;

如果不符合 ReadView 规则,就需要从 Undo Log 中获取历史快照;

最后返回符合规则的数据。

在隔离级别为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时,一个事务中的每一次 SELECT 查询都会重新获取一次Read View。

如表所示:

注意,此时同样的查询语句都会重新获取一次 Read View,这时如果 Read View 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可重复读或者幻读的情况。

当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的时候,就避免了不可重复读,这是因为一个事务只在第一次 SELECT 的时候会获取一次 Read View,而后面所有的 SELECT 都会复用这个 Read View,如下表所示:

READ COMMITTED :每次读取数据前都生成一个ReadView。

使用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的事务来说,只会在第一次执行查询语句时生成一个 ReadView ,之后的查询就不会重复生成了。

假设现在表 student 中只有一条数据,数据内容中,主键 id=1,隐藏的 trx_id=10,它的 undo log 如下图所示。

假设现在有事务 A 和事务 B 并发执行,事务 A的事务 id 为20,事务 B的事务 id 为30。

步骤1:事务 A 开始第一次查询数据,查询的 SQL 语句如下。

在开始查询之前,MySQL 会为事务 A 产生一个 ReadView,此时 ReadView 的内容如下:trx_ids= [20,30],up_limit_id=20,low_limit_id=31,creator_trx_id=20。

由于此时表 student 中只有一条数据,且符合 where id>=1 条件,因此会查询出来。然后根据 ReadView机制,发现该行数据的trx_id=10,小于事务 A 的 ReadView 里 up_limit_id,这表示这条数据是事务 A 开启之前,其他事务就已经提交了的数据,因此事务 A 可以读取到。

结论:事务 A 的第一次查询,能读取到一条数据,id=1。

步骤2:接着事务 B(trx_id=30),往表 student 中新插入两条数据,并提交事务。

此时表student 中就有三条数据了,对应的 undo 如下图所示:

步骤3:接着事务 A 开启第二次查询,根据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规则,此时事务 A 并不会再重新生成ReadView。此时表 student 中的 3 条数据都满足 where id>=1 的条件,因此会先查出来。然后根据ReadView 机制,判断每条数据是不是都可以被事务 A 看到。

1)首先 id=1 的这条数据,前面已经说过了,可以被事务 A 看到。

2)然后是 id=2 的数据,它的 trx_id=30,此时事务 A 发现,这个值处于 up_limit_id 和 low_limit_id 之间,因此还需要再判断 30 是否处于 trx_ids 数组内。由于事务 A 的 trx_ids=[20,30],因此在数组内,这表示 id=2 的这条数据是与事务 A 在同一时刻启动的其他事务提交的,所以这条数据不能让事务 A 看到。

3)同理,id=3 的这条数据,trx_id 也为 30,因此也不能被事务 A 看见。

结论:最终事务 A 的第二次查询,只能查询出 id=1 的这条数据。这和事务 A 的第一次查询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没有出现幻读现象,所以说在 MySQL 的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不存在幻读问题。

这里介绍了MVCC在READ COMMITTD、REPEATABLE READ这两种隔离级别的事务在执行快照读操作时访问记录的版本链的过程。这样使不同事务的读-写、写-读操作并发执行,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核心点在于 ReadView 的原理,READ COMMITTD、REPEATABLE READ这两个隔离级别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生成ReadView的时机不同:

# 第17章 其它数据库日志

MySQL有不同类型的日志文件,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日志,分为二进制日志、错误日志、通用查询日志和慢查询日志,这也是常用的4种。MySQL 8又新增两种支持的日志:中继日志和数据定义语句日志。使用这些日志文件,可以查看MySQL内部发生的事情。

通用查询日志:记录所有连接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以及连接发送给数据库服务器的所有指令,对我们复原操作的实际场景、发现问题,甚至是对数据库操作的审计都有很大的帮助。

错误日志:记录MySQL服务的启动、运行或停止MySQL服务时出现的问题,方便我们了解服务器的状态,从而对服务器进行维护。

二进制日志:记录所有更改数据的语句,可以用于主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以及服务器遇到故障时数据的无损失恢复。

中继日志:用于主从服务器架构中,从服务器用来存放主服务器二进制日志内容的一个中间文件。从服务器通过读取中继日志的内容,来同步主服务器上的操作。

数据定义语句日志:记录数据定义语句执行的元数据操作。

除二进制日志外,其他日志都是文本文件。默认情况下,所有日志创建于MySQL数据目录中。

日志功能会降低MySQL数据库的性能。

日志会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

通用查询日志用来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MySQL服务、所有用户的连接开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发给 MySQL 数据库服务器的所有 SQL 指令等。当我们的数据发生异常时,查看通用查询日志,还原操作时的具体场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位问题。

方式1:永久性方式

方式2:临时性方式

方式1:永久性方式

方式2:临时性方式

在MySQL数据库中,错误日志功能是默认开启的。而且,错误日志无法被禁止。

方式1:永久性方式

设置带文件夹的bin-log日志存放目录

注意:新建的文件夹需要使用mysql用户,使用下面的命令即可。

方式2:临时性方式

上面这种办法读取出binlog日志的全文内容比较多,不容易分辨查看到pos点信息,下面介绍一种更为方便的查询命令:

mysqlbinlog恢复数据的语法如下:

注意:使用mysqlbinlog命令进行恢复操作时,必须是编号小的先恢复,例如atguigu-bin.000001必须在atguigu-bin.000002之前恢复。

1. PURGE MASTER LOGS:删除指定日志文件

binlog的写入时机也非常简单,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ch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binlog cache写到binlog文件中。因为一个事务的binlog不能被拆开,无论这个事务多大,也要确保一次性写入,所以系统会给每个线程分配一个块内存作为binlog cache。

write和fsync的时机,可以由参数sync_binlog控制,默认是 0。为0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write,由系统自行判断什么时候执行fsync。虽然性能得到提升,但是机器宕机,page cache里面的binglog 会丢失。如下图:

为了安全起见,可以设置为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fsync,就如同redo log 刷盘流程一样。最后还有一种折中方式,可以设置为N(N>1),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write,但累积N个事务后才fsync。

在出现IO瓶颈的场景里,将sync_binlog设置成一个比较大的值,可以提升性能。同样的,如果机器宕机,会丢失最近N个事务的binlog日志。

在执行更新语句过程,会记录redo log与binlog两块日志,以基本的事务为单位,redo log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可以不断写入,而binlog只有在提交事务时才写入,所以redo log与binlog的写入时机不一样。

为了解决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问题,InnoDB存储引擎使用两阶段提交方案。

使用两阶段提交后,写入binlog时发生异常也不会有影响

另一个场景,redo log设置commit阶段发生异常,那会不会回滚事务呢?

并不会回滚事务,它会执行上图框住的逻辑,虽然redo log是处于prepare阶段,但是能通过事务id找到对应的binlog日志,所以MySQL认为是完整的,就会提交事务恢复数据。

中继日志只在主从服务器架构的从服务器上存在。从服务器为了与主服务器保持一致,要从主服务器读取二进制日志的内容,并且把读取到的信息写入本地的日志文件中,这个从服务器本地的日志文件就叫中继日志。然后,从服务器读取中继日志,并根据中继日志的内容对从服务器的数据进行更新,完成主从服务器的数据同步。

如果从服务器宕机,有的时候为了系统恢复,要重装操作系统,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你的服务器名称与之前不同。而中继日志里是包含从服务器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导致你恢复从服务器的时候,无法从宕机前的中继日志里读取数据,以为是日志文件损坏了,其实是名称不对了。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把从服务器的名称改回之前的名称。

# 第18章 主从复制

一般应用对数据库而言都是“读多写少”,也就说对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压力比较大,有一个思路就是采用数据库集群的方案,做主从架构、进行读写分离,这样同样可以提升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需要对数据库进行主从架构的设置,毕竟设置架构本身是有成本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升数据库高并发访问的效率,那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优化SQL和索引,这种方式简单有效;其次才是采用缓存的策略,比如使用 Redis将热点数据保存在内存数据库中,提升读取的效率;最后才是对数据库采用主从架构,进行读写分离。

第1个作用:读写分离。

第2个作用就是数据备份。

第3个作用是具有高可用性。

三个线程

实际上主从同步的原理就是基于 binlog 进行数据同步的。在主从复制过程中,会基于3 个线程来操作,一个主库线程,两个从库线程。

二进制日志转储线程(Binlog dump thread)是一个主库线程。当从库线程连接的时候, 主库可以将二进制日志发送给从库,当主库读取事件(Event)的时候,会在 Binlog 上加锁,读取完成之后,再将锁释放掉。

从库 I/O 线程会连接到主库,向主库发送请求更新 Binlog。这时从库的 I/O 线程就可以读取到主库的二进制日志转储线程发送的 Binlog 更新部分,并且拷贝到本地的中继日志 (Relay log)。

从库 SQL 线程会读取从库中的中继日志,并且执行日志中的事件,将从库中的数据与主库保持同步。

复制三步骤

步骤1:Master将写操作记录到二进制日志(binlog)。

步骤2:Slave将Master的binary log events拷贝到它的中继日志(relay log);

步骤3:Slave重做中继日志中的事件,将改变应用到自己的数据库中。 MySQL复制是异步的且串行化的,而且重启后从接入点开始复制。

复制的问题

复制的最大问题:延时

每个Slave只有一个Master

每个Slave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服务器ID

每个Master可以有多个Slave

主从同步的要求:

读库和写库的数据一致(最终一致);

写数据必须写到写库;

读数据必须到读库(不一定);

进行主从同步的内容是二进制日志,它是一个文件,在进行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存在主从延迟(比如 500ms),这样就可能造成用户在从库上读取的数据不是最新的数据,也就是主从同步中的数据不一致性问题。

主备延迟最直接的表现是,从库消费中继日志(relay log)的速度,比主库生产binlog的速度要慢。造成原因:

1、从库的机器性能比主库要差

2、从库的压力大

3、大事务的执行

降低多线程大事务并发的概率,优化业务逻辑

优化SQL,避免慢SQL,减少批量操作,建议写脚本以update-sleep这样的形式完成。

提高从库机器的配置,减少主库写binlog和从库读binlog的效率差。

尽量采用短的链路,也就是主库和从库服务器的距离尽量要短,提升端口带宽,减少binlog传输的网络延时。

实时性要求的业务读强制走主库,从库只做灾备,备份。

读写分离情况下,解决主从同步中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就是解决主从之间 数据复制方式 的问题,如果按照数据一致性 从弱到强 来进行划分,有以下 3 种复制方式。

方法 1:异步复制

方法 2:半同步复制

方法 3:组复制

首先我们将多个节点共同组成一个复制组,在执行读写(RW)事务的时候,需要通过一致性协议层(Consensus 层)的同意,也就是读写事务想要进行提交,必须要经过组里“大多数人”(对应 Node 节点)的同意,大多数指的是同意的节点数量需要大于 (N/2+1),这样才可以进行提交,而不是原发起方一个说了算。而针对只读(RO)事务则不需要经过组内同意,直接 COMMIT 即可。

# 第19章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物理备份:备份数据文件,转储数据库物理文件到某一目录。物理备份恢复速度比较快,但占用空间比较大,MySQL中可以用xtrabackup工具来进行物理备份。

逻辑备份:对数据库对象利用工具进行导出工作,汇总入备份文件内。逻辑备份恢复速度慢,但占用空间小,更灵活。MySQL 中常用的逻辑备份工具为mysqldump。逻辑备份就是备份sql语句,在恢复的时候执行备份的sql语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重现。

THE END
0.土的分类技术与计量(土建)造价工程师土的分类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造价工程师 授课老师:吴新华 所属科目:技术与计量(土建)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一章 工程地质 /第一节 岩体的特征/岩体的结构 所属版本: 土的分类介绍 土的分类 1)根据有机含量分类。根据土中有机质含量,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 2)根据颗粒级配和塑jvzquC41yy}/4<80eqs0|jtlkc5{jrxjkm{06<4;52:10qyon
1.06393土木工程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904新版)(5)砌体材料的分类与规格 (二)建筑工程(重点) 识记:(1)建筑和建筑工程的概念与基本属性;(2)房屋工程按不同标准的分类;(3)建筑物的各类等级划分;(4)建筑模数的定义与分类; (5)建筑结构的组成与分类;(6)地下建筑工程的定义与特点;(7)构筑物的类型划分;(8)著名建筑工程简介 理解:(1)建筑工程的结构体系;jvzquC41yy}/|rpcqu}/exr1lejh1txfi183;=70jvsm
2.《土的工程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稿)》水利工程师茶楼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0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20〕9号),由我院主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土的工程分类标准》已完成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及专家名单见附件1),请认真研究,于2021年2月28日前以纸质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主编单位(征求意见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8495<387mvon
3.GBJ145土的分类标准 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oils 被代替 2008-06 预览GBJ 145-1990前三页 标准号 GBJ 145-1990 1991年 总页数 24页 发布单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替代标准 GB/T 50145-2007 当前最新 GB/T 50145-2007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程用土,不适用于混凝土所用砂、石料和有机土。注:工程jvzquC41yy}/cwyrgfob0lto1uzbpmftf1928><90jznn
4.GB/T501452007土的工程分类标准.pdf标准下载建筑标准GB/T 50145-2007|土的工程分类标准.pdf 大小:0 KB 语言:中文版 格式:PDF版 类别:通用标准 更新日期:2008-05-23 本站推荐:升级会员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工程分类jvzq<84yyy4c|o}y0eun1|thv1ypt}5471ypt}55819749<330nuou
5.vue一级分类和耳机分类本文详细解读了工程用土的分类,包括按《土的工程分类标准》划分的一类土至五类土,以及土的性能参数如强度性质和抗剪强度。重点介绍了不良土质如软土、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的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1K411023 岩土分类与不良土质处理方法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72;;198ftvkimg8igvcomu86347972=9
6.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本章需了解土的三相组成,要牢固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本章需了解土的三相组成,要牢固掌握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的定义、有关指标的换算、试验和应用,掌握无粘性土和粘性土定义、有关指标的换算、试验和应用,掌握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工程特性,熟练使用地基土的分类方法,深入了解工程中常的工程特性,熟练使用地基土的分类方法,深入了解工程中常用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3;6:6?9670nuou
7.商标分类2024版商标分类2024版,基于尼斯分类第十一版,智能商标分类查询系统,商标分类表最新版,联系电话:400-6669565,13911010535jvzquC41yy}/kyw30et0
8.中国标准分类号(CCS)中国标准分类号CHINESE CLASSIFICATION FOR STANDARDS(CCS) 分类 代码 名称 注释 A 综合 A00/09 标准化管理与一般规定 A10/19 经济、文化 A20/39 基础标准 A40/49 基础学科 A50/64 计量 A65/74 标准物质 综合性标准样品入此,专业标准样品入各专业类。 A75/79 测绘 A80/8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jvzq<84yyy4tvjsfctjdpsh0eqs0kwigz1tfy|4fgvgjn8nf188/j}rn
9.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67号文《关于印发“二○○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土的分类标准>》GBJ14-90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共分5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符号和代号,基本规定,土的分类, jvzquC41ujuq3==689>40v3{qw€bp7hqo1}teptqfu5eg}fkn187w:m|86pvp:q
10.GBJ1451990土的分类标准工程建设GB《GBJ 145-1990 土的分类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程用土;不适用于混凝土所用砂、石料和有机土。 状态:废止jvzq<84yyy4du{ju0eun1mjvckr049<470nuou
11.GB501452007GB50145-2007_T《土的工程分类标准》.pdf,适用于土的基本分类。各行业在遵守本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编制专门分类标准。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723B474362495552634970ujzn
12.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501452007最新出版的土的工程分类标准规范,相信对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是必备的规范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2009-05-12 上传大小:822KB 所需:49积分/C币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览表-2019041001.xls 软件测试依据的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以下八个: GB/T 17544-1998 《信息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GB/T 16260-2006 《软件质jvzquC41yy}/k}j{g0ipo8wguq{sen4cocvgƒ235261:>
13.《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土的 程 分类标准 的公 告 《 工 》 , GB T 现批准 土的 程分类标准 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 / 50145 一 2007 2。。8 1 , 旦 日 。 《 》 自 年 月 起 实施 原 土 的分类标准 145 一 90 GBJ 同时废 止。 本 标准 由建 设 部标准 定额研究所组织中 国计 划 出版 社 出版 发 行。 中华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734;4926<1496582633:60u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