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质领域,透镜体地层就像隐藏在地下的“凸透镜”,以独特的形态和作用成为水文、工程研究的焦点。
有小羊羔想了解这个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透镜体地层,是指地层中呈凸透镜状分布的局部地质体,通常夹在上下地层之间,厚度向两侧逐渐变薄直至消失。
透镜体示意图
(存在水平延伸方向或者向深部延伸方向)
这种“中间厚、边缘薄”形态的形成往往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物质迁移的方向或动力作用的局部增强有关,在众多透镜体类型中,淡水透镜体和冻土透镜体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
淡水透镜体——海岛的“地下淡水库”
淡水透镜体,是指“漂浮”在密度较大的地下咸水层之上的局部淡水体,通常呈透镜状分布(中心厚、边缘薄)。
其典型分布地区有:
海岛地区,如海南岛、西沙群岛的珊瑚礁砂层中;
沿海冲积平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浅层地下水;
沙漠绿洲,如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潜水层。
海岛淡水透镜体示意图 底图源 | 网络
淡水透镜体的形成与发育需要以下必备条件:
① 充足的淡水补给是基础
以海岛为例,充足的雨水通过珊瑚砂、砂岩等透水层持续下渗聚集,为淡水层提供水源。例如南海永暑岛,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雨水持续下渗才形成地下淡水库。
这些淡水通过侧向径流或蒸发排泄,当补给速率≈排泄速率时,透镜体可长期稳定存在;若补给不足,咸水可能逐渐上侵,透镜体会遭到破坏。
② 密度差异造就“漂浮”状态
淡水密度(1.0g/cm³)小于海水(1.025g/cm³),密度差使淡水自然浮于咸水之上,形成清晰的过渡界面(非直线)。
③ 地质结构帮助维持分层
一般来说,淡水透镜体地层上部多孔隙的透水层,利用淡水下渗聚集;而底部隔水层(如黏土层、致密岩层)的存在,阻止了淡水向深层渗漏,让水分得以在浅层聚集。
其中,不同地区的淡水透镜体中水的来源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
淡水透镜体的存在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意义。
对缺水的珊瑚岛,淡水透镜体就是“地下淡水库”。例如,马尔代夫居民90%饮用水来自透镜体。如果在内陆干旱区,它则维系着绿洲的生态平衡。
图源 | 网络
当然,淡水透镜体也十分脆弱,容易受到破坏(萎缩或污染):
若人类过度开采其中的淡水资源,可能会导致咸水界面上移,使淡水层被盐分污染;
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水入侵)或极端干旱(淡水补给减少)则会直接压缩其体积,使淡水透镜体缩小甚至消失。
图源 | 网络
因此,为了保护淡水透镜体的稳定性,可采取以下措施(以海岛为例):
增加淡水下渗:种植植被(如抗风桐等),提高雨水下渗量和根系截留量;
减少海水入侵:修复珊瑚礁减缓海浪,降低海水入侵速度;
管控开采:设定抽水量上限,避免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
加强监测:利用相关仪器设备,实时监测淡水层盐度变化。
冻土透镜体——冻土里的“冰夹心”
冻土透镜体,是指多年冻土区或季节性冻土区中,由于水分迁移和冻结作用形成的冰层,呈透镜状夹在土层中。
冻结后的土样(箭头指向为冰透镜体)
图源 | 论文《饱和粉土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冻土透镜体的形成遵循“冻结-聚冰”原理:
冬季来临时,地表土壤率先冻结(像海绵表面结冰碴),形成“冻结锋面”;因为深层土壤相对暖和,这里的未冻结区的液态水会悄悄向已经结冰的冷区移动(像海绵里的水被吸到冰碴处),逐渐在冻结锋面附近聚集结冰(像海绵冰碴越积越厚)。
图源 | AI制图
新冻的冰,因体积膨胀会把周围的土颗粒推开,自己聚集成一层层的冰透镜体(厚度从毫米到数米不等)。
出现冰透镜体后冻结土体结构示意图
图源 | 论文《冰透镜体生长机制及水热力耦合冻胀特性研究》
【拓展】
冻结锋面怎么理解?
冻结锋面,是土壤中液态水冻结形成冰的移动界面,即冻土在降温过程中冻结深度向下推进的锋面。
通俗一点理解,可以想象一块湿润的海绵(代表土壤),冬天把它放进冰箱冷冻层(代表地表降温)。冰不会一下子冻透整块海绵,而是像“冷冻前锋军”(冻结锋面)一样,慢慢从表面向里面推进。
为什么水能移动?
土壤里总有些水因为“杂质”(盐分)或“压力”不会马上冻住(叫未冻水),它们会因为温度差(温度梯度)流向更冷的地方。
若夏季气温不足以完全融化这些冰层(如多年冻土区),冰层便会因反复冻融而逐年增厚,形成稳定的“冰透镜体”,部分垂直发育的冰层还会形成“冰楔”。
图源 | 中国国家地理
这类透镜体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冻土带(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和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祁连山),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季节性冻土区也有季节性发育。
对工程建设而言,冻土透镜体的冻融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
冻结时,冰层体积膨胀会引发地面隆起冻胀,导致公路路面开裂、铁路轨道变形,地基不稳;
当温度升高导致冰层融化时,又会因土体失去支撑引发融沉,青藏铁路建设中就曾因冰透镜体融化导致局部路基沉降,最终通过“热棒降温”技术才解决这一难题。
(2020 · 全国I卷)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B
【解析】参照图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可知岛内陆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陆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陆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所以选B。
2. D
【解析】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近年来经过大规模吹沙填海形成约3平方千米的岛后,当地发现了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淡水资源。永暑岛出现地下淡水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淡水透镜体”的作用,即因咸、淡水的密度差异导致地下淡水漂浮在咸水之上,中央厚、边缘薄,宛如透镜体形状。下图为“淡水透镜体”的原理。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当地地下淡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
A. 海水淡化 B. 地下咸水过滤
C. 大气降水 D. 陆地淡水调入
4. 吹沙填海对当地出现淡水资源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陆地面积扩大增加了当地降水量
②砂石可过滤海水中的盐分
③砂石的集中堆砌减弱了海水渗入
④提供了足够大的集水面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若淡水透镜体遭到破坏,对岛屿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植被覆盖率增加 B. 淡水资源更紧张
C. 土壤盐碱化减轻 D. 地面塌陷
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淡水透镜体”是大规模吹沙填海形成约3平方千米的永暑礁后形成的,岛屿使大气降水通过下渗转变为地下淡水资源,C正确;材料未提及海水淡化、地下咸水过滤等相关信息,A、B错误;岛屿面积小,淡水资源少,从其他陆地调水路程远,成本高,不具有现实可行性,D错误。故选C。
4. D
【解析】当地降水量与大气环流和海上内循环有关,与陆地面积无关,①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淡水资源是大气降水下渗形成的,与砂石过滤海水中的盐分无关,②错误;砂石集中堆砌后可减少海水渗入,有利于形成和维持“淡水透镜体”,③正确;吹沙填海后,永暑礁面积扩大,增加了大气降水的集水面积,有利于水分下渗形成“淡水透镜体”,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②错误,③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 B
【解析】岛屿植被覆盖率与降水、地形、土壤和人类活动等有关,与地下(海面下方)的淡水透镜体无关,A错误;岛屿集水面积小,且纬度低,蒸发旺盛,岛屿淡水资源少,若淡水透镜体遭到破坏,会使淡水资源更紧张,B正确;淡水透镜体破坏后,海水渗入,使土壤盐分增加,水分蒸发后加剧土壤盐碱化,C错误;淡水透镜体破坏后,海水渗入,且海面下方仍有砂石,不会导致地面塌陷,D错误。故选B。
北欧高纬度地区多泥炭地,泥炭地局部形成凸起,称为帕尔萨。冷季,在大风影响下,帕尔萨表面的积雪被带到四周低洼地,下方易发育冻土透镜体(夹在泥炭层和砂层之间中部凸起的冻土层)。暖季,帕尔萨冻土消融,湿生植被发育,诸多候鸟在此繁殖后代。下图示意北欧典型帕尔萨冷季的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大风吹走积雪对促进冻土透镜体发育的主要作用是:
A. 降低温度 B. 减少下渗
C. 增加植被 D. 增加水分
6. A
【解析】积雪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能够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当大风吹走帕尔萨表面的积雪后,地面失去了积雪的保温层,地表热量更容易散失到大气中,使得地面温度降低,有利于冻土透镜体的形成和发育,A正确;下渗主要与降水、地表坡度、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与大风吹走积雪关系不大,B错误;大风吹走积雪并不会直接增加植被,且植被对冻土透镜体发育的直接影响较小,C错误;大风吹走积雪没有增加水分来源,反而可能因失去积雪覆盖,减少了融水补给且加速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