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高层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同行的瞩目。根据已经建成和在建项目推测的2020年全球最高的20栋超高层建筑中,中国占有一半以上。”2021年,在《我国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展望》的学术讲座上,汪大绥表示,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高层建筑第一大国。他告诉记者,中国的发展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建造高层建筑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选择,这由三个条件决定:第一个条件是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要进城;第二个条件是中国可建造的土地资源很少;第三个条件就是我们有能力,包括经济能力、技术能力、材料供应等。【视频】
汪大绥谈高层建筑更新(视频拍摄、剪辑:上海市建筑学会)(08:41)
苏州东方之门
联谊大厦
伴随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横空出世。那些直插云霄的建筑将设计和施工推向更高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汪大绥告诉记者,包括北京、天津、重庆、武汉、南京、成都、合肥、长沙等,国内很多城市的地标级高层建筑都出自上海设计师之手,其中比较著名的工程项目有央视新台址、天津117、津塔、南京紫峰、苏州东方之门、长沙九龙仓、武汉中心等。四十年的攀登不息,令结构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100m,逐步超越100m、200m、300m直至700m的各个台阶;结构体系亦在不断拓展,从剪力墙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起步,直至巨型结构,当今世界上高层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都能设计建造。从刷新天际线到改造天际线在《癫狂的纽约》一书中,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将摩天楼称作“自体的纪念碑”。经过四十年不辍攀登,中国城市已经生长为庞大的“纪念场”与摩天大楼竞技场,被问及发展高层建筑是否符合双碳目标,汪大绥表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紧缺、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国家,高层建筑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设计合理的、常规的高层建筑是无可争议的必然选择,而过高的高度、过高的密度,从生活和生态的角度是不可取的,进行适当限制也是必要的。以高楼大厦闻名的上海,对高层建筑控制得比较合理,例如住宅领域,超过150米的高层属于极个别的特例。2021年,《“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将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此之前,华东电力大楼、上海世茂广场等曾经的“上海名片”、“浦西最高楼”已经开启了改造升级,一幢幢来自1980年代、1990年代甚至2000年代的高层建筑步入更新模式,这座频频刷新天际线的城市,开始了改造天际线的历程。“既有高层建筑的更新主要是赋予新的功能或改善整体建筑环境,结构专业也要服务于这个目的,主要手段是采取措施保证结构安全,对于抗震性能不满足的结构,可能会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使其抗震性能尽可能满足或接近当前的设计标准。总的来说是做加法,而不是减法。”基于这些特性,汪大绥认为针对高层建筑的更新,真正绿色的、可持续的思路是把它建得更好一点,在建设的阶段就加大投入,赋予它强大的、健康的基因,是延年益寿的根本。以高层建筑推动更新与生长,以长久之心,打造永恒之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