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前言
古建筑中的砖墙是属于砖作里面的内容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本篇文章,就以清官式建筑做法为例,进行讲解。本文以刘大可老师《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为依据,再结合小N的理解与总结而成,目的是给大家普及古建知识。本篇文章干货与内容相当多。
小N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只有些关于古建方面浅薄的认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与交流。如有问题,欢迎指正。闲话少说,下面正文。
古建中的墙体是很复杂的一个部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做法繁多。有砖墙、石墙、土坯墙、篱笆墙、琉璃砌体等不同材料的方式。当然还有石活与砖活相结合的方式等等。本篇文章主要讨论的是清官式建筑中单纯的砖墙。
小N这里简单来说,砖墙细节区别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为砖料规格、砖缝处理方式、砌筑类型、砖的排列组砌、不同砌筑类型的组合方式、砖料的加工工艺,即砍磨的工艺。前五个点,比较容易直接从外观区别,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另外考虑到普及知识的目的,一些更细碎与特例的内容本文不多涉及,点到为止。
一、砖料规格
关于砖料的名称其实很多。这里以城砖为例。
关于砖料的规格一直比较混乱。古代时如此,而到了现代小N认为也没有解决此问题,甚至问题更多了。根据小N的工作经验来说,现代砖料对比古代同名称的砖料,尺寸普遍变小了,所以还要再分设计参考尺寸与清代官窑规格等。
下面是古建砖料的名称及规格:
上面的内容其实有点深了,大家看看就好。另外注意砖料的使用与砌筑类型也存在一些对应关系。
二、砖缝处理方式
这里先简单的讲解,需要再结合后文中砌筑类型的内容进行理解。小N这里主要分了三个方面。分别为形式、色调与宽度。
2.1灰缝形式
灰缝有平缝、凸缝和凹缝三种形式。凸缝又叫鼓缝,凹缝又叫洼缝。鼓缝又可分带子条、荞麦棱、圆线(用于虎皮石叫“泥鳅背”),洼缝又分为平洼、圆洼、燕口缝(较深的平洼缝)、风雨缝(八字缝)。
2.2灰缝色调
灰缝色调多与砖墙一致,故多月白灰、老浆灰等深灰或灰色调的灰浆为主,但有时也追求灰墙黑缝或灰墙白缝的对比效果。
2.3 砖缝宽度
不同的砌筑方式对应不同的砖缝宽度。 小N会在后文砌筑类型中进行讲解。
三、砌筑类型
砖墙砌筑的类型主要有五种。分别为干摆、丝缝、淌白、糙砖墙、碎砖墙。
3.1干摆
干摆是一种很高级的砌砖方法,即“磨砖对缝”。每皮砖不留砖缝。这种做法用在较讲究的墙体下碱或其他较重要的部分。
小N这里概况其特点三个字“缝不显”。
3.2丝缝
丝缝是一种较高级的砌砖方法。其做法又叫做“细缝”、“撕缝”,俗称“缝子”。这种做法多作为上身与干摆下碱相组合。丝缝砖彼此之间留有2至4毫米的细缝。
小N这里概况其特点三个字“缝细直”。
3.3淌白
淌白是相比丝缝等级低的砌砖方法。如果砖料以是否进行砍磨加工来区分,则分为砍磨砖与非砍磨砖。淌白墙就是用砍磨砖的砖墙中最简单的一种做法。其完成后也无须打磨和冲水,只要扫清干净便可。砖缝一般应为4至6毫米。
小N这里概况其特点三个字“缝灰显”。
3.4糙砖墙
凡砌筑未经砍磨加工的整砖墙都属糙砖墙类。其对精度要求相对低。砖缝一般可为5至8毫米。
小N这里概况其特点三个字“用糙砖”。
3.5碎砖墙
碎砖墙为碎砖压泥做法。这种做法见于小式建筑中,用于不讲究的墙体、基础等,也常作为上身或墙心。碎砖墙还可以作为“外整里碎”墙的背里部分。原来的人知道“偷懒”,哪怕是一些看似工艺细致的砖墙上,也会使用,只不过外面抹上灰进行遮挡,让你看不到。小N感觉上是一种省料的处理方式,但做得好也不容易。
小N这里概况其特点三个字“用碎砖”。
小结
为了方便大家直观理解,小N这里做一个表格。这里要结合前文讲的砖料、砖缝。这里是重点。
四、砖的排列组砌
古建筑墙体砖的摆置方式有卧砖、陡砖、甃砖、空斗和线道砖(又叫线道灰、马尾做法或麻衣砌法)。
本文主要讲一讲卧砖墙。其砖缝形式又有十字缝、三顺一丁、一顺一丁、五顺一丁、落落丁和X层一丁等几种。
4.1 十字缝
砖全部以长身面露明,因此不但省砖,而且砖面灰缝少。
4.2 三顺一丁
又称“三七缝”。这种形式的墙体拉结性较好,墙面效果也比较完整,因为此应用十分普遍。
4.3 一顺一丁
又叫丁横拐或梅花丁,是明代建筑中常用的手法,清代建筑中已不多用,但城墙的砌筑有时还保持这种排列方式。
4.4 五顺一丁
实际上是三顺一丁与十字缝的结合形式,兼有二者的特点,但这种排列方式很少用。
4.5 落落丁
全部丁转摆砌。最不常见的一种作法,一般仅用于糙砖墙。
4.6 X层一丁
指砌几层或十几层顺砖,再砌一层丁砖的做法。这种做法多见于地方建筑。
五、砌筑类型的组合方式
组合方式分单一型与组合型。
5.1组合方式
(1)单一型
(2)组合型
组合原则:“主细次糙”,即较细致的砌筑类型用于主要部分。主要部位指:下碱、墀头、台明、梢子、冰盘檐、墙的四角、槛墙、廊心墙等。
(二)等级与主次
统一墙体内各部分的主次关系。主便是下碱或须弥座、梢子、砖檐、槛墙、廊心墙、上身中的方砖心。上述部分在同一墙体或建筑物中,一般使用同一砌筑类型(局部改作石活者除外)。
次便是墀头上身、墙体四角、整砖“过河山尖”、倒花碱。上述部分也应采用同种砌筑类型。也可与主要部分采用同种砌筑类型。
再起便是上身中间部分。
总结
古建砖墙细节讲究很多。本文只是讲些入门的东西。古建筑讲究等级。以其中砖缝来说,通常砖缝越细的处理方式,等级就越高。砖墙不同等级对应有砖料规格和加工方式,再配合上缝隙不同的处理方式、排列组砌、砌筑组合等方面,就让古建墙体的变化更加多样和有层次感。这些正是古建筑的巧妙之处与美学艺术。远看千篇一律,近看千差万别。
后记
本篇文章其实小N酝酿了很久,就怪古建瓦石的水太深了。小N在实际工作中,关于墙体的定义解释问题,就跟监理方、施工方都撕过了……为此还特意反复看了刘老师的书,结果又发现刘老师的《瓦石》一书中,第一版和第二版还有略微的差别。可见这里有多复杂。本文如有疏漏,欢迎下面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