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容易引发中暑,严重的会出现热射病。什么是热射病,怎么处理,如何预防?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人长期曝露在高温环境下会引发中暑。”应急总医院急危重症中心主任缪国斌说,中暑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热射病是重度中暑的一种,是指由于曝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摄氏度,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更容易患热射病,称为劳力性热射病。非劳力性热射病是指没有运动,但长期处于封闭的闷热环境中出现的热射病,或者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病,身体无法正常散热,出现的热射病。“热射病很危重,死亡率较高。”
哪些人是热射病易感人群?朱华栋说,具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对体温敏感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等都是易感人群。一些需要长时间在室外作业的工人、户外锻炼的运动员等也容易出现热射病。坐月子的妇女,如果在高温的天气里,门窗紧闭,也可能引发热射病。
“在高温的环境中,出现头晕乏力、精神恍惚、口渴汗多,是热射病的前兆。”朱华栋建议,出现这种情况,应该尽快到阴凉的地方,多喝一些含盐分的饮料或水,可以防止病情发展到热射病。不建议直接喝冰水,常温的水就可以,喝冰水反而会给身体造成不适。
出现热射病,尽早处理是关键。朱华栋说,在高温环境下,发现有人热虚脱,出现头脑不清醒,应该尽快将之挪到阴凉的地方。之后解开衣服,用温水擦拭身体或使用风扇吹一吹,然后送医。
朱华栋表示,发生热射病,最主要的处理措施是尽快把温度降下去。如果患者出现一些器官功能损伤,比如横纹肌溶解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医院可以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热射病即使进行院内救治,死亡率依旧很高,因此更重要的是预防。”
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缪国斌建议,在高温环境中活动应注意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才喝水,降低运动强度,避免曝晒,且穿浅色透气衣服。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们在流汗的过程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盐分与矿物质。平时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卫办医政函〔2023〕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国家医学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国卫办医政发〔2022〕17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的有关安排和要求,进一步推动高原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高原病防治和科学研究能力,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有关程序和时间要求申报。
附件: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李群副主任率队专题调研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工作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5月至7月期间,李群副主任带队先后赴浙江、山东、上海等地专题调研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多渠道监测预警等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工作。调研组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认真制定调研提纲,提前沟通被调研单位,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和深度访谈,保证调研工作质量。
一是调研了各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先后赴浙江、山东、济南及上海4家省市疾控中心,现场查看了各地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情况,讨论交流了加强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预警机制建设的目标、需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二是调研了监测工作中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现状,先后赴宁波妇女儿童医院和首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和济南儿童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和杨浦中心医院等7家医院,现场观看了各单位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功能展示,并与临床、公共卫生、医务和信息管理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围绕改进加强传染病诊断报告、症状监测、不明原因疾病及异常病例监测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是调研了科研单位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传染病相关信息纳入多渠道监测工作可行性,先后与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杭州安迪医学检验中心、艾克韦生物公司、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和合医学检验公司和金域医学检验公司等7家科研、检测机构的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共同梳理了拓宽传染病监测信息渠道、内容和方法。
四是调研了支撑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的信息化技术,先后调研和访问了杭州联众医疗科技公司、中科软科技公司、众阳软件公司和上海万达信息公司等信息技术企业,听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介绍,对未来技术如何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
调研期间,李群副主任对浙江、山东和上海等地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三地做法及经验为加强全国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各地对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的概念、内涵等尚没有统一认识,信息平台和监测信息内容标准化建设不够,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法律法规依据不足,多源数据汇聚、分析、评估及预警技术,特别是智慧化程度有待开发。
调研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进一步明晰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方向、思路和亟需解决的问题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施国庆等有关同志参与调研。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测讨论会在四川成都顺利召开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张美辨副所长、叶萌主任分别总结了2022年度质量监测工作的总体情况和国家级质量监测情况。汉锋副研究员介绍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常见的问题,宣贯了2023年年度技术方案。江苏省疾控中心介绍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评估检查工作规范》。四川省、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等4地疾控中心、职防院分享了2022年质量监测工作经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康辉一级调研员对质量监测工作进行了点评。与会代表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了交流,尤其是在报告抽取、检查表内容、专家培训与打分、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全国机构质量检测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标准,完善了工作机制,解答了工作疑问,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援塞拉利昂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第二批专家组凯旋
为推进援塞拉利昂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第三期技术援助项目顺利实施,青年专家殷启凯、高利萍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间主动请缨赴塞开展工作,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在塞工作超20个月。
期间,在支持塞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不明原因发热病原体检测、塞中友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当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协助塞国制定肝炎防治规划、赴华旅客新冠检测、中资机构疟疾防控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盖茨基金疟疾项目推动等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三期项目各项任务,为加强塞国传染病防控能力,促进中塞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塞国政府、中国驻塞大使馆及有关中资机构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分为“总则”“计划与立项”“起草和征求意见”“审查、报批与发布”“实施与评估”“附则”等6章,共30条。
中医药标准是指中医药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该办法适用于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全文如下:
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 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规范中医药标准管理,促进中医药标准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准定义】 中医药标准是指中医药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中医药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中医药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中医药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管理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中医药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条【标准质量要求】 制定中医药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中医药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提高中医药标准质量。
第五条【组织机构及职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法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中医药标准管理工作,实施归口管理,分工负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以下简称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负责中医药标准化政策、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等归口管理工作。局相关业务部门参与各自专业领域中医药标准立项论证、审查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中医药标准化日常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以下简称标准咨询专家库),下设若干专家组,由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组对中医药标准开展审核。
全国中医药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负责本专业领域国家标准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复审工作,承担归口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解释工作。
第六条【奖励制度】 发布的中医药标准属于科技成果,并作为主要起草人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依据。鼓励将中医药标准纳入各级奖项评选范围。
第七条【专利管理】 中医药标准一般不涉及专利。中医药标准中涉及的专利应当是实施该标准必不可少的专利,其管理按照专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广泛参与】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第二章 计划与立项
第九条【计划征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事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组织编制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制修订计划。
第十条【项目建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年公开向社会征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计划建议。鼓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积极提出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计划建议。
第十一条【项目建议评估】 中医药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建议由技术委员会评估后报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标准化工作办公室组织标准咨询专家库相关专家组,对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计划建议进行审核,提出立项建议,形成中医药标准年度制修订项目计划。
第十二条【计划下达】 中医药标准年度制修订项目计划经局长会议审议后,国家标准计划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行业标准计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下达并公布。
第十三条【计划期限】 中医药标准从计划下达到报送报批稿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十八个月。
第三章 起草和征求意见
第十四条【组建起草组】 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技术委员会按照下达的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组建起草组,承担具体中医药标准的起草工作。
第十五条【起草组组成】 起草组应当具有专业性和广泛代表性,研究水平应当代表中医药相关专业领域的领先水平。多个单位参与标准起草时,第一起草单位为标准负责单位,第一起草人为主要负责人。
第十六条【第一起草单位要求】 第一起草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成标准起草所需的组织机构或管理部门;
(二)具有相关领域和专业较高的学术地位及技术条件;
(三)相关人员接受过标准化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四)具有与标准起草相关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
(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第一起草人要求】 第一起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应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具备较高的标准制修订技术水平;
(三)具有相关的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及标准化工作经验;
(四)在承担各级各类相关项目工作中无不良记录;
(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八条【起草要求】 起草组应当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GB/ T1)、《标准编写规则》(GB/T 20001)、《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GB/T 20002)等要求起草中医药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及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征求意见】 技术委员会应当将中医药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通过有关门户网站、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向涉及的其他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消费者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相关方征求意见。中医药国家标准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不少于六十日。
起草组应当将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及有关材料,向标准使用单位、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专家等相关方征求意见,同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行业标准征求意见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十日。
第二十条【意见处理】 起草组应当对征集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中医药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及有关材料,在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规定的期限内,中医药国家标准提交技术委员会,中医药行业标准提交标准化工作办公室。
第四章 审查、报批与发布
第二十一条【技术审查和审核】 中医药国家标准由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技术审查。审查通过的,起草组应当根据审查意见形成中医药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意见汇总处理表及有关材料,经技术委员会组织报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标准化工作办公室组织标准咨询专家库相关专家组进行审核。
中医药行业标准由标准化工作办公室组织标准咨询专家库相关专家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起草组应当根据审核意见形成中医药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意见汇总处理表及有关材料,报标准化工作办公室。
审核未通过的,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应当向技术委员会、起草组反馈意见,说明未通过的理由并提出相应的修改要求,起草组应当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并再次送审。
第二十二条【标准报批及发布】 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将通过审核的中医药标准报批材料报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征求局相关业务部门意见后,报局长会议审议。
中医药国家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发布。中医药行业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公告形式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代号为“ZY”。中医药行业标准编号由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代号加“/T”、顺序号和年份号构成。顺序号为自然数。
第二十三条【对外公开】 中医药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出版公开。
中医药行业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具刊定的标准文本,免费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实施与评估
第二十四条【宣贯解读】 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技术委员会应当组织中医药标准的宣传与推广,做好中医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解读。局相关业务部门应将相关中医药标准作为指导、评审、监管等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
第二十五条【试点示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标准化需求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
第二十六条【实施信息反馈与评估】 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建立中医药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个人和单位反馈中医药标准在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和修订等建议。
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技术委员会应当及时对反馈的中医药标准实施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评估标准实施效果,提出中医药标准修订、废止等建议。
第二十七条【复审】 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技术委员会应当根据实施信息反馈、实施效果评估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中医药标准复审,提出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复审结论,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急需标准】 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急需的中医药标准,制定过程中可以缩短时限要求。
第二十九条【解释权】 本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2X年X月X日起实施。《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5号)同时废止。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赴邯郸开展尿碘实验室督导
根据《河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有关工作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地方病实验室检验检测及质控考核工作,7月11~14日,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专家对邯郸市涉县、磁县、临漳县和峰峰矿区的尿碘实验室进行了现场督导。专家组详细了解了县级实验室人员和仪器设备情况,查看了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重点对尿碘实验的操作全过程进行了技术指导。此次督导有助于提升县级地方病实验室的检验检测水平,提高碘缺乏监测及质控考核实验数据上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科研动向
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机制阐明
科技日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信号》杂志报道,日本顺天堂大学研究人员阐明了幽门螺杆菌诱导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癌蛋白CagA是如何破坏Wnt/PCP信号传导并促进胃癌发生的。深入了解Wnt/PCP通路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潜在的靶点,有助于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干预。
临床证据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菌株会显著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向宿主运送的一种特殊蛋白,即癌蛋白“CagA”,已被证明可与多种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并促进胃癌的发生。
此次研究发现,CagA与胃上皮细胞内的多种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诱导与肿瘤发生相关的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在3个不同的模型,即非洲爪蟾胚胎、成年小鼠胃和培养的人胃上皮细胞中表达了癌蛋白CagA,并试图了解它对宿主细胞和途径的影响。
研究发现,非洲爪蟾胚胎中CagA癌蛋白的表达导致汇聚延伸运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观察到的细胞运动)受损。这种损伤进一步干扰了随后的关键胚胎发育过程,包括体轴的形成。
成年小鼠实验表明,小鼠胃中CagA的表达导致幽门腺的深度增加,并引发异常或过度的细胞增殖,这是在各种类型的癌症中观察到的显著现象。
最后,团队在培养的人胃上皮细胞中表达了CagA癌蛋白。实验清楚地证明,CagA癌蛋白的一小部分与VANGL1/2蛋白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移位,并导致Wnt/PCP途径中断,该途径是影响有机体发育的关键生物“中继站”。
研究人员表示,幽门螺杆菌CagA-VANGL相互作用对Wnt/PCP信号传导的扰动会引起增生性变化,并导致胃幽门腺细胞分化受损,与CagA的其他致癌作用相结合,可能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研究发现脯氨酸羟基化修饰调控2型糖尿病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合作,首次解析脯氨酸羟基化修饰调控2型糖尿病进展的新机制,揭示了脯氨酸羟化酶3(PHD3)通过羟基化增加糖异生关键转录因子CRTC2的核定位与活性,进而增加肝脏糖异生基因表达和葡萄糖产生。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肝脏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肝脏糖代谢在维持机体血糖稳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肝脏糖异生过度增加是导致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通过激活PKA通路和增加CREB的磷酸化来促进CREB与其转录辅因子CRTC2的结合,进而促进糖异生关键限速酶PEPCK和G6Pase的表达,增加糖异生水平。脯氨酸羟化酶PHD3能够通过感应氧气含量的变化来调节缺氧诱导因子HIF的羟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其活性。然而,PHD3能否感应机体其他生理状态变化并调控机体葡萄糖代谢与血糖稳态尚不清楚。
为探究PHD3是否能够感应机体能量的变化,研究人员检测了正常饲喂和禁食状态下小鼠肝脏中PHD3的蛋白水平,发现禁食能显著增加PHD3的蛋白表达。研究利用PHD3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分别进行禁食和高脂高蔗糖饮食喂养发现,无论是在禁食的生理状态还是肥胖的病理状态下,PHD3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均能降低小鼠肝脏中糖异生关键酶的表达水平和减少葡萄糖生成。为了探究PHD3的作用是否通过其羟化酶活性来发挥,研究进一步构建了PHD3肝细胞羟化酶活性缺失的基因敲入(KI)小鼠模型,得到和PHD3肝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一致的结果,表明PHD3参与糖异生的调控过程依赖其羟化酶活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PHD3通过羟基化CRTC2的Pro129和Pro625位点,促进CRTC2与CREB结合,增加CRTC2的核转位与转录活性,从而增加糖异生基因转录和葡萄糖生成。此外,CRTC2 Pro615位点的羟基化水平在禁食小鼠、ob/ob肥胖的糖尿病小鼠、糖尿病病人肝脏组织中均显著增加,这表明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PHD3介导的CRTC2羟基化修饰可能在小鼠及人的血糖稳态调控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糖异生关键转录因子CRTC2是PHD3新的下游底物,羟基化修饰增强了CRTC2的核转位与活性,从而增加糖异生基因的表达和肝糖输出。同时,该研究表明抑制肝脏PHD3或CRTC2羟基化可能是治疗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李于研究组此前发现,AMPK通过磷酸化修饰脂质合成代谢关键因子Insig和SREBP,抑制肝脏脂质过度合成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上述研究揭示了蛋白翻译后修饰关键酶(如PHD3和AMPK)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为防治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代谢性血管疾病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中心的支持。
PHD3通过非经典的CRTC2羟基化修饰激活肝糖异生模式图。在禁食或胰高血糖素刺激条件下,PHD3结合并羟基化CRTC2的Pro129和Pro615位点,导致CRTC2的核转位和CREB/CRTC2途径激活,促进糖异生基因表达和肝糖输出。CRTC2羟基化是一种非经典的CRTC2翻译后修饰,独立于经典的CRTC2磷酸化修饰对肝脏糖异生的调控。
研究人员建立在体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
7月17日,《自然-方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撰写题为《利用CRISPR条形码技术全面绘制小鼠脑内的单细胞时空谱系》的研究论文。
7月17日,《自然-方法》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跃军研究组撰写题为《利用CRISPR条形码技术全面绘制小鼠脑内的单细胞时空谱系》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应用于小鼠体内任意组织器官的谱系示踪新技术——CREST,解析了小鼠中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时空谱系图谱,揭示了小鼠中脑发育过程中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CREST技术为高通量解析小鼠组织器官发育的单细胞谱系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为从谱系视角研究各种发育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哺乳动物的发育伴随高度复杂的细胞命运特化过程——从多潜能干细胞逐步分化成熟为各种类型的细胞,进而形成高度异质性的组织器官。解析每个细胞在这一过程中的完整发育历程(即“谱系”)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谱系的研究有助于探索生命个体的发育,解析发育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基于细胞治疗的再生医学研究中不同类型细胞药物的体外分化和制备,提供关键依据和线索。
近年来,人们为解析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谱系做出了努力。然而,传统基于重组酶技术的谱系示踪通量有限,一般只能示踪1-2个谱系。近来有研究通过在侧脑室注射条形码标记的病毒,对脑室区(Ventricular Zone,VZ)的神经干细胞进行标记,并结合单细胞测序对这些细胞的子代细胞进行高通量谱系示踪。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标记VZ区的神经干细胞,无法实现对全脑任意脑区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同时用病毒注射的方法标记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存在技术障碍。因此,亟需开发能够对脑内任意细胞群体进行高通量条形码标记和谱系示踪的新方法。
陈跃军团队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将CRISPR条形码技术、重组酶系统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相互结合,开发了一种在体高通量谱系示踪的方法——CREST,并构建了相应的谱系示踪工具小鼠品系(图A)。利用CREST技术,研究团队绘制了较全面的中脑发育谱系图谱,有助于剖析中脑多种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
研究团队利用基于CREST的“快照”策略(snapCREST),解析了特定发育时间点中脑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谱系关系(图B),发现了较多未被报道的具有亚区特异性的谱系关系,即在翼板中,谷氨酸能神经元与GABA能神经元具有共同的谱系起源;而在基板中,这两类神经元具有相对独立的起源;在底板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则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共同的起源(图C)。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克隆水平对祖细胞的分化命运进行了无偏好的分类,发现单个中脑祖细胞的分化命运可以被分为六种主要类型。基于这一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祖细胞原型”的概念。这六种中脑祖细胞原型囊括了中脑发育过程中单个中脑祖细胞的不同分化命运(图D)。研究进一步在克隆水平对中脑底板神经祖细胞的分化命运进行分析,发现单个中脑底板神经祖细胞存在三种不同的分化命运,即中脑底板神经祖细胞经由中脑底板神经母细胞,有的偏好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有的偏好分化成谷氨酸能神经元、有的则能同时分化成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研究通过对不同分化命运的底板神经母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发现,Pbx1转录因子在偏好产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底板神经母细胞内显著高表达(图E)。当Pbx1被敲除后,共释放谷氨酸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显著增加,这证明Pbx1在决定中脑底板来源神经元的谷氨酸能表型和多巴胺能表型中的关键作用(图F)。这展示了CREST技术在克隆水平解析细胞命运决定分子机制中的能力。
snapCREST可以解析特定发育时间点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谱系关系,但由于祖细胞在被用于单细胞测序后无法继续分化,这一策略无法解析不同祖细胞类型在下一阶段的分化命运。为此,研究进一步开发了基于CREST的“连拍”策略(pandaCREST)。该策略结合了克隆分离策略、类器官培养技术与CREST技术,实现了发育过程中单个祖细胞转录组信息及其分化潜能的同时获得(图G)。通过pandaCREST,研究解析了中脑不同转录组定义的祖细胞群的分化命运。进一步的单克隆分析发现,在同一转录组定义的祖细胞群内,单个祖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化命运,且在转录组水平上,不同分化命运的祖细胞仍存在微小的差异,提示同一祖细胞类群内单个细胞的不同分化命运是预先确定的(图H)。
CREST技术是一种高通量谱系示踪的新方法。它不仅可以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体内的发育谱系,而且可以在克隆水平解析发育过程中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以对脑内任意细胞群体进行高通量谱系示踪的方法,为解析全脑发育谱系图谱提供了关键技术。通过将CREST小鼠与任意组织器官或特定类型细胞的Cre/CreER小鼠交配,CREST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组织器官的发育谱系研究,并可以用于疾病、损伤或再生条件下的谱系研究。这为在单细胞和单克隆水平研究不同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疾病发生提供了通用技术方法。
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
脑智卓越中心建立在体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
哈佛大学发现,这类化妆品有“毒”,或降低女性40%生育能力
化妆品是女人必不可少的物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但化妆品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比如焦油、色素、染料、苯或者甲醛,以及PFAS。
PFA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这些由碳和氟原子链组成的分子被称为“永久化学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常用于制造化妆品、不粘锅、防水装备和消防泡沫等。
近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xposure to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women's fertility outcomes in a Singaporean population-based preconception cohort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PFAS可能会使女性的生育能力降低高达40%,与女性生育力和受精能力下降有关。
早期研究显示,PFAS会破坏人体的生殖激素,并且与青春期延迟发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有关。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新加坡孕长期母婴研究(S-PRESTO)队列中382名参与者,她们是试图怀孕的育龄妇女,77.2%是中国人,平均年龄为30.5岁,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血浆中的PFAS,然后在6、9和12个月时通过电话进行随访以跟踪怀孕状况,评估了女性孕前血浆PFAS浓度与生育结果之间的关联。
根据血浆中PFAS的含量,将参与者分为4组。总体来讲,与其他PFAS相比,PFOS和PFOA的平均浓度最高,平均分别为2.49ng/ml和1.76ng/ml。
研究发现,在4组参与者中,血浆中PFAS含量每增加一层,生育率下降了大约5%-10%。
在随访一年内,与血浆中PFAS含量最低的参与者相比,含量最高的人怀孕或分娩的可能性平均降低了大约30-40%。血浆中PFAS含量与活产之间的关联与临床妊娠的关联相似。
孕前PFAS浓度与生育结果的关联
对不同的PFAS分析发现,PFDA、PFOS、PFOA和PFHpA与降低女性生育能力的关联最大。
综上,研究发现,血浆中含量较高的PFAS,与一年随访期间临床妊娠和活产的可能性降低有关。计划怀孕的女性应该意识到PFAS的有害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接触此类化学物质。
哪些化妆品中含PFAS高?
2021年6月,美国圣母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Fluorinated Compounds in North American Cosmetics "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对230多种产品进行了PFAS测试,包括遮瑕膏、粉底、眼眉产品和唇部产品,发现一半以上(52%)的产品对氟的反应都呈阳性。
分析显示,56%的粉底和眼部产品、48%的唇部产品以及47%的睫毛膏都含有高浓度的氟。其中,82%防水睫毛膏和62%持久唇膏中PFAS含量最高。
粉底、睫毛膏和唇部产品含氟最高
那么,怎么做才能降低血浆中的PFAS ?
2022年8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ffect of Plasma and Blood Donations on Levels of 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Firefighters in Australia "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定期捐献血液或血浆可以将血液中有毒的PFAS化学物质的水平降低30%。该试验是首次发现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它可以降低PFAS的水平。
Oncotarget:科学家解析孕激素在人类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
来自印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孕激素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题为“Deciphering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rogesterone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印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孕激素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文章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改变实践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术前给予羟孕酮(hydroxyprogesterone)或能改善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
从这篇文章的最新角度来看,研究人员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数据,同时表明,在患者术前给予羟孕酮的治疗或能通过调节机体的细胞压力反应以及负向调节炎症的调节,从而改善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机体的无疾病生存和机体的总生存率。研究者说道,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强调孕激素在乳腺癌中多管齐下的作用,而这或许就是患者相关临床反应的基础,此外,研究人员还关于揭示孕激素在克服患者内分泌治疗耐受方面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通过对抗ESR1及其靶点的过度表达和突变所产生的基因组效应。
科学家解析孕激素在人类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
非编码的RNAs,尤其是DSCAM-AS1在这一过程中或许扮演着调节性的角色,同时还会上调激酶基因SGK1和SGK1/AP-1/NDRG1轴的激活,孕激素所诱导的孕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基因组结合模式的改变也参与到了乳腺癌中雌激素信号的调控过程中,从而就会阻碍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研究人员继续强调了孕激素在内分泌疗法耐受性中的作用,这或许就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以及对传统内分泌疗法耐受的癌症患者。研究者表示,总的来讲,尽管术前羟孕酮给药似乎能作为一种改善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希望策略,但对于孕激素在乳腺癌中作用的机制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非常重要。
原始出处:
Gaurav Chakravorty,Suhail Ahmad,Mukul S. Godbole, et al. Deciphering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rogesterone in breast cancer, Oncotarget (2023). DOI:10.18632/oncotarget.28455
Neurology:科学家识别出用于对多发性硬化症进行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阐明,通过额外地测量眼睛中视网膜层的厚度就能显著改善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
在多发性硬化症(MS)的诊断标准中,视神经如今已经被推荐作为揭示空间播散(DIS,dissemination in space)的额外区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题为“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dding the Optic Nerve Region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阐明,通过额外地测量眼睛中视网膜层的厚度就能显著改善对多发性硬化症的诊断。
如今研究人员已经使用该程序来帮助在早期阶段诊断患者的多发性硬化症,并能更加准确对预测其进展情况,这或许就能决定性地增加患者预后改善的机会。作为本文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还通过公联合研究在5年的时间里对267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了检查。这项研究建立在2022年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表明,所发行硬化症复发相关的视网膜损伤或能反映患者大脑受损的程度;而此前研究结果表明,视神经炎后视网膜厚度每减少5微米,患者下一次疾病复发后发生永久性残疾的风险就会增加一倍;基于对大量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研究,如今研究人员证实,视网膜层的厚度或能作为一种精确的生物标志物来帮助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科学家识别出用于对多发性硬化症进行早期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称之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的技术来测定机体视网膜层的厚度,作为一种能使用红外线的成像手段,OCT能产生仅有几微米的极薄组织层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同时OCT也是一种能用于诊断和评估诸如人类青光眼等眼病进展的特殊工具。研究者Gabriel Bsteh评论道,因此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这种先进的手段,如果我们能使用OCT技术和目前诊断多发性硬化症的标准,我们就能在更早期阶段获得对患者更为精准的诊断结果,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更好地开始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大大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的慢性炎性疾病,其会导致整个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发生炎症和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一开始并不能感受到这种损伤所产生的后果,因此这种情况直到患者疾病进展到晚期阶段后才会被诊断出来,这就意味着其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时间,而在此期间患者本可以接受有效的治疗手段。鉴于疾病进展的早期检测和预后在多发性硬化症病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改进性的检测手段,从而帮助患者尽可能地避免诸如行动障碍和失明等严重健康后果。
原始出处:
Gabriel Bsteh,Harald Hegen,Patrick Altmann, 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dding the Optic Nerve Region Assessed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S, Neurology (2023).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7507
Science子刊:颠覆常规!乳房中健康的脂肪细胞可阻止乳腺癌进展
论文共同作者Emilia Peuhu解释道,“脂肪细胞通常在促进癌症进展方面名声不佳,但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健康的乳房脂肪可以在维持组织稳态和遏制癌症方面发挥保护作用。是时候重新评估我们的假设,认识到这些无名英雄的重要作用了。”
经历了从恶性前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向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转变的乳腺癌患者面临着更差的预后和更高的转移风险。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着重关注确定阻碍这种浸润性进展的因子,其中IGFBP2是健康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关键因子。
除了随着女性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脂肪细胞丢失外,这项新的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的IGFBP2表达量减少,这表明乳腺脂肪细胞的抗癌活性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图尔库大学图尔库生物科学中心的Johanna Ivaska教授对这一发现表示惊讶,并强调说,“年龄增长和乳房密度增加(脂肪细胞减少)是乳腺癌发病的两个公认的危险因素。我们的研究为这种风险的增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因为我们发现老年人的IGFBP2水平也会降低,而健康的乳腺脂肪细胞可以分泌IGFBP2等因子来抑制肿瘤进展。”
这一发现的意义延伸到了对乳房密度及其与不良预后关系的理解。论文共同通讯作者James Conway博士补充说,“虽然将IGFBP2恢复到乳腺环境中可能是不可能的,但使用基于抗体的IGF-II抑制剂可能能够通过以类似于IGFBP2本身的方式发挥作用来帮助控制非侵袭性乳腺病变,我们已在我们的模型系统中观察到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
Theranostics:开发出一种具有潜在抗癌效应的新型自然杀伤性细胞疗法产品
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自然杀伤性细胞(NK Cells)疗法产品,其或能通过CT细胞来实现自我激活,这种新产品克服了当前疗法产品在体内活性时间短且活性低等缺点。
由于自然杀伤性细胞(NK Cells)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潜力和良好的异基因应用安全性,因此其往往会成为癌症免疫疗法中最具吸引力的细胞来源,然而,由于NK细胞疗法在细胞因子缺乏的肿瘤微环境中的持久性差且会失去活性,因此NK细胞疗法的临床治疗结果往往会受到限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ranostics上题为“Cytokine engineered NK-92 therapy to improve persistence and anti-tumor activ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自然杀伤性细胞(NK Cells)疗法产品,其或能通过CT细胞来实现自我激活,这种新产品克服了当前疗法产品在体内活性时间短且活性低等缺点,今后科学家们或有望利用该技术来治疗多种类型的人类癌症。
作为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致死性最高的疾病,癌症给患者会带来多种健康问题,比如机体疼痛和高昂的治疗费用等;最近,随着嵌合抗原受体T的成功上市,“免疫细胞疗法”一直备受关注,这种疗法与现有抗癌药物不同,其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较高,但是由于存在多种局限性,目前这种疗法很难用于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开发出一种具有潜在抗癌效应的新型自然杀伤性细胞疗法产品。
因此,研究者Minseok Kim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NK细胞开发了一种新型疗法,此前,为了维持NK细胞的活性和持久性,患者大多需要通过外部来注射细胞因子,然而,这些细胞因子此前会影响其它的免疫细胞,从而就会使得NK细胞的功能下降或产生多种副作用。于是研究人员开发了能自我激活且具有膜结合蛋白(MBP,membrane-bound proteins)的NK细胞,这或许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生存和表现活性所需的细胞因子能吸附到细胞膜上来增加体内的存活率并能保持细胞的活性,这或许就能解决当前NK细胞疗法所存在的问题;此外,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疗法或能增加诸如穿孔素(perforin)等细胞溶解性蛋白的分泌,而且还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和抗癌效果。
研究者Minseok Kim教授说道,这种MBP NK技术或能克服当前NK细胞疗法所面临的局限性,其作为一种新型疗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又能增加自我激活和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该技术在实体瘤治疗方面也能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因此有望扩展成为未来应用于多种实体瘤治疗的新型平台技术。
原始出处:
Hyun Young Shin, Seil Jang, Hyeong Jung Woo,et al. Cytokine engineered NK-92 therapy to improve persistence and anti-tumor activity, Theranostics (2023). DOI:10.7150/thno.79942
Nat Commun:T细胞研究的新发现或能帮助改善对人类实体瘤的治疗
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细胞治疗生产过程中,抑制G9a和GLP两种蛋白的功能后,免疫细胞或许就能更加有效地抵御癌症了。
瞬时表达肿瘤靶向受体的工程化T细胞或能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工程化T细胞疗法形式,因为其并不会引入插入突变或长期不良副作用的风险,然而,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多轮治疗,而这往往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和治疗费用。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G9a/GLP inhibition during ex vivo lymphocyte expansion increases in vivo cytotoxicity of engineered T cells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细胞治疗生产过程中,抑制G9a和GLP两种蛋白的功能后,免疫细胞或许就能更加有效地抵御癌症了,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让癌症患者获益的新型创新性疗法,并能让研究人员更加接近开发出针对实体瘤的更为有效的靶向性疗法。
实体瘤是全球范围为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诸如化疗、放疗和外科手术等传统疗法是可行的,但其在治疗人类实体瘤上的疗效并不同,尤其是对于癌症晚期患者;T细胞疗法就在治疗诸如血液癌症等液体肿瘤方面非常成功,但在治疗诸如乳腺癌、肝癌或脑癌方面却并未观察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工程化的T细胞通常会被引入到患者的血液中,其与液体肿瘤一样处于相同的环境中,这或许就能促使其定位并更加容易地靶向作用液体肿瘤,然而,在实体瘤存在的情况下,工程化的T细胞就会面临物理和分子障碍,比如在体内通过致密组织结构来进行迁移,且遇到可能负面影响其功能的其它细胞或分子。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揭示了一种能改善T细胞疗效的新方法,T细胞是一种能识别并消除癌细胞的特殊免疫细胞。研究者Andrea Pavesi表示,我们对特殊的表观遗传学药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些药物能影响工程化T细胞在增加机体抗肿瘤活性上的疗效。我们使用了2D和新型3D分析方法来模拟T细胞所遭遇的物理环境,从而发现并靶向作用人类机体中的癌细胞。
在实验室所进行的细胞疗法的细胞扩增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免疫细胞施用了一种能靶向作用G9a和GLP蛋白的特殊药物,随后将这些药物洗掉,然后再将工程化的免疫细胞重新输注到患者体内并消除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药物或呢过帮助增加工程化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功能,其会增加颗粒酶的产生,而颗粒酶是一种能帮助定位和消除目标肿瘤细胞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利用其对免疫细胞的分析能力以及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的患者样本进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利用成熟的细胞系和患者机体所衍生的免疫细胞来进行验证,从而确认阻断G9a和GLP活性在改善T细胞疗法治疗效率方面的功效。
T细胞研究的新发现或能帮助改善对人类实体瘤的治疗。
这意味着患者或许会出现更好的治疗结果,比如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当然其对于所有针对是踢球的细胞疗法也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或许也会从使用自身的免疫细胞治疗过程中获益,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来自健康供体机体的免疫细胞来进行细胞治疗。而这就会减少患者机体排斥细胞的机会,也能减少使用不相容细胞所产生的影响,用于阻断G9a和GLP活性的药物也具有进一步被开发的潜力,这或许就会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种最有吸引力的治疗选择。
原始出处:
Lam, M.S.Y., Reales-Calderon, J.A., Ow, J.R. et al. G9a/GLP inhibition during ex vivo lymphocyte expansion increases in vivo cytotoxicity of engineered T cells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Commun 14, 563 (2023).doi:10.1038/s41467-023-36160-5
IJMS:香烟烟雾和HPV对细胞有协同作用,增加头颈癌的风险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和智利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吸烟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都是众所周知的头颈癌危险因素,但是有充分证据表明它们可以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他们的研究结果阐明了头颈癌分子机制的一些方面,为制定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造福患者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eraction between Cigarette Smoke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6/E7 Oncoproteins to Induce SOD2 Expression and DNA Damage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头颈癌是一类发生在口腔、鼻腔、鼻窦、扁桃体、咽喉和甲状腺中的癌症。2020年,全球约有83万人罹患头颈癌,50%以上的患者因此死亡。根据巴西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最新数据,2019年巴西有近21000人死于该病。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原因是酒精、烟草和口腔卫生不良,但近几十年来,HPV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对年轻人和相对富裕的患者而言。头颈癌目前是世界上与HPV相关的癌症中上升最快的类型之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圣保罗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微生物学系教授Enrique Boccardo说,“我们没有继续把吸烟和HPV作为致癌因素分开分析,而是开始关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吸烟和HPV都与氧化应激和DNA损伤加剧有关,而氧化应激和DNA损伤是致癌因素,根据先前的研究,吸烟和HPV可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 dismutase 2, SOD2),而SOD2是口腔癌恶性肿瘤和其他HPV相关疾病的假定生物标志物。”
这些作者首先进行了体外实验,分析了表达致癌蛋白HPV16 E6和E7[显示感染了HPV]并暴露于香烟烟雾冷凝物的口腔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细胞相比,SOD2和DNA损伤水平明显增加,这表明HPV与香烟烟雾之间存在有害的相互作用。
与仅表达HPV16 E6和E7的细胞或仅暴露于香烟烟雾的细胞相比,对照组细胞的SOD2表达量较低,而表达HPV16 E6和E7并且暴露于香烟烟雾的细胞的SOD2表达量高于仅表达HPV16 E6和E7的细胞和仅暴露于香烟烟雾的细胞,这表明HPV基因的存在与香烟烟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HPV16 E6/E7诱导口腔细胞中的SOD2表达。图片来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doi:10.3390/ijms24086907。
这项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中613个样本的基因组数据,其中TCGA是一种公共资料库,包含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来自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为了证实这一发现,这些作者重点分析了SOD2转录。
起点
Boccardo说,“虽然体外研究是在人工环境中进行的,但它们是了解更复杂模型中发生了什么的一个起点,并能使我们在未来进行客观干预并获得一些益处。例如,目前巴西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只为9~14岁的儿童提供HPV疫苗接种,因为有研究证明它对生殖器病变有疗效,但我认为应该可以考虑扩大接种年龄组,以预防其他解剖区域中发生的疾病。”
他补充说,这项研究特别将实验室获得的结果转化为临床分析,克服了基础研究的“致命弱点”,即难以获得人体样本,这要归功于技术进步导致了人体样本数据库的建立,比如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包括RNA和蛋白表达分析,以及长期收集的数据。
参考资料:
1. Diego Carrillo-Beltrán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Cigarette Smoke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E6/E7 Oncoproteins to Induce SOD2 Expression and DNA Damage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doi:10.3390/ijms24086907.
2. Cigarette smoke and HPV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cells, heightening the risk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东亚人易感长新冠!全球首个全基因组测序找到易感基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长新冠(Long COVID)指新冠感染者在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情况解释。研究显示长新冠发病率差异很大,估计从10%到70%不等,异质性很强,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同,且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自感长新冠症状严重的患者,在检查后却没有临床指标与症状对应。张文宏认为医学界尚未对长新冠形成统一的科学概念,尚未找到统一的特征和标记。
据张文宏介绍,长新冠主要来自奥密克戎,奥密克戎R0值如此之高,可能已达到病毒进化的极限,再超过数值也许就违反了碳基生命的生物学规律。在奥密克戎诞生前,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传播力最强的病毒是麻疹,其R0值达到18,但奥密克戎家族的R0值高达20-22。R0值是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在一个全部是易感人群的环境中,平均一名患者可以传染的人数。
近日,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进行了全球首项基于HGI的专门针对长新冠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此项研究囊括16个国家进行的24项研究数据,纳入6450名被诊断为长新冠的患者和1093995名对照者。最终在FOXP4基因座发现了长新冠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显著关联。FOXP4与新冠肺炎严重程度、肺功能和癌症相关,这表明肺功能障碍和新冠肺炎严重程度,在长新冠的病理生理学中具有更广泛的作用。
FOXP4基因座的遗传变异与长新冠相关
最常见的长新冠症状是疲劳、呼吸急促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GWAS荟萃分析在FOXP4基因上游的6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与长新冠的全基因组显著关联,rs9361706-C等位基因与长新冠风险增加1.63倍有关。
FOXP4位点长新冠易感基因变异频率因血统而异
FOXP4位点上rs93617106-C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的人群中差异很大,其中东亚最高达36%,非芬兰裔欧洲人为1.6%,芬兰裔欧洲人为7.1%。芬兰人为7.1%,混血美国人为19%。研究对象主要是欧洲人后裔,FOXP4变体有显著关联。这是由于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因此在这些队列中检测与rs9361706变异相关性的统计能力较大。
FOXP4在肺部表达较高,并与 COVID-19严重程度相关
在长新冠相关变异基因100 kb窗口内,rs12660421-A等位基因欧洲血统的长新冠风险等位基因rs9367106-C相关,且与肺部和下丘脑中FOXP4表达的增加相关。FOXP4在2型肺泡细胞中的表达最高,从而参与肺部的免疫调节。FOXP4在粒细胞中几乎同样高表达,这些粒细胞同样参与先天性免疫反应的调节。
FOXP4变异与肺癌相关,且与其他多种疾病存在关联
由于长新冠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在东亚最高,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了日本Biobank数据。全表型关联rs9367106与日本Biobank中所有表型的全表型关联研究显示,长新冠风险等位基因与肺癌相关,rs9367106与肺癌的关联具有相同的遗传信号。
长新冠与失眠、抑郁、风险承受能力、哮喘、糖尿病和SARS-CoV-2感染之间存在正相关遗传关系,而与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基因预测较早开始吸烟、每天吸烟更多、较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较高的体重指数是长新冠显著的因果危险因素。
FOXP4不能简单地用急性COVID-19的严重程度来解释
早期研究表明,COVID-19的严重程度可能是长新冠的风险因素。研究人员通过双样本MR探索COVID-19住院与长新冠之间的关系。在因果关系方面,发现长新冠和COVID-19住院是同一潜在感染的两个结果,难以将COVID-19住院作为因果暴露解释。FOXP4与长新冠的相关性比预期的更强,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用其与易感性或严重性的关联来解释。
此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遗传学证据,证明肺部病理生理在长新冠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FOXP4基因座内的遗传变异是长新冠的风险因素。与以前的长新冠流行病学和临床报告相一致,长新冠与其他病毒后病症类似,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长新冠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个体遗传变异和环境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风险。
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生物信息学教授Chris Ponting表示:“人们的各种弱点都会导致未能从新冠感染中恢复过来。虽然很复杂,但也很重要。长新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只有清楚地了解原因,才有助于治疗更易患上长新冠的患者,并有可能预防长新冠。”
舆情信息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成立
本报讯(记者 赵星月 通讯员 朱丹江 江大红)7月19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揭牌成立暨“安全伴我成长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专项基金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致辞中表示,在我国,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儿童伤害预防和干预。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一直致力于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治,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将整合全院力量,纳入急诊、重症、烧伤整形、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等多个专业,提升整体救治水平。
据悉,“安全伴我成长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专项基金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设立,为期3年,用于资助北京儿童医院开展儿童意外伤害预防项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童意外伤害中心特聘教授、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强教授介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将成立儿童意外伤害预防专家团队,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科普讲座和宣传等活动,重点针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综合干预,积极开展儿童意外伤害相关临床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意外伤害预防模式。
“奋进新征程 共筑健康梦”——2023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在京召开
7月18日,2023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以“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为宗旨,以“奋进新征程 共筑健康梦”为主题,共举办主论坛及近10场平行主题论坛。
本次大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中国研究中心支持,人口与健康杂志社主办,健康中国观察杂志承办。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主持以“健康中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圆桌对话。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姚强,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元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一处处长刘畅,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杨海英分享了各自领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届“健康达人”、健康中国建设2022年度征文颁奖仪式。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贺丹发布了健康中国建设重大研究揭榜攻关入围单位名单。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2023健康中国建设成果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召开主题教育整改整治研讨会指出—
—强化服务 防止系统性因病致贫返贫
本报讯(记者 高艳坤)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仍然是卫生健康领域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持续保持工作力度,坚决防止系统性因病致贫返贫。7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在主题教育整改整治研讨会上提出上述要求。此次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召开,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会议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会议分析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议指出,我国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总体偏弱,与乡村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乡村医疗机构岗位吸引力不足,招才引才难度大;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欠精细,政策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数据,在防止返贫重点监测的三类人员中,返贫风险为因病返贫的人员占比较大。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从政策供给、组织实施、责任落实等方面全面梳理短板弱项,结合基本医疗有保障的要求,举一反三、查漏补缺,确保全面整改到位。
会议强调,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要着力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让居民少生病、晚生病,患病后得到及时救治,从而减轻疾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负担;继续加强监测帮扶,对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定期摸排、动态管理,持续跟踪患病情况,及时落实分类救治措施;坚持空白点动态清零,对县域内服务人口少、服务需求较小、不适宜配置固定村医的行政村,尚未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移民搬迁安置点,以及短期内招不到合格村医且邻(联)村服务难以覆盖的地区(行政村),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
陕西调研基层卫生健康工作
本报讯(特约记者 魏剑)7月18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军林一行到安康市汉阴县、宁陕县调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妇幼健康、托育服务等基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
张军林在调研中指出,要持续深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综合改革,切实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推动“两个允许”政策落实,激发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活力;要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才用才,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分类解决好乡村医生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要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拓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重点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健全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探索推广优质托育服务公益项目模式,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逐步覆盖更多区域;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负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山西举行健康促进推进会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蕾)近日,2023年山西省健康促进工作推进会暨健康素养监测培训会议在太原市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家健康促进和健康素养监测有关文件精神,就《健康县区建设规范及评估细则》进行解读,对《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及绘图列表方法》进行培训。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爱卫会专职副主任阴彦祥对山西省做好今年健康促进重点工作提出5点要求。阴彦祥表示,各地要聚焦群众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推动健康县(区)建设提质扩面,将健康融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关注重点人群,深化“健康知识进万家”工作,按时完成入户宣传工作;健全考核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切实做好今年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开展数据分析利用,全面掌握本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卫生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联合国机构:2022年全球儿童免疫接种人数回升
新华社日内瓦7月18日电(记者王其冰)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8日发布联合新闻公报说,2022年全球儿童免疫接种人数较前一年有所上升,但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速度较慢甚至持续下降,特别是在麻疹疫苗接种方面。
公报援引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接受免疫接种的儿童人数比上一年增加近400万,该年度全球共有2050万儿童错过一种或多种常规疫苗接种,而2021年和2019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440万和1840万。公报说,一些国家的儿童免疫服务有所恢复,但覆盖率仍低于新冠大流行前的水平,这使儿童面临疾病暴发的严重风险,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在全球免疫接种覆盖率显著下降两年后,新的数据令人鼓舞,但儿童免疫接种的全球和地区平均水平掩盖了严重且持续的疫苗接种不平等现象,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
数据显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儿童免疫接种覆盖率大幅下降的73个国家和地区中,15个已恢复至大流行前的水平,24个正在恢复中,34个国家和地区儿童免疫接种处于停滞或继续下降状态。
办好夜间门诊
当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广东等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推出夜间门诊,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就诊时间,为患者提供便利。
推进夜间门诊建设,源于国家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都提到了改善就医体验。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通知,于2023年至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提供夜间诊疗服务,就是改善就医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设加速推进值得肯定,也要看到,夜间门诊开设后,医生、护士、检验科室、药房、后勤服务,以及人工挂号、收费窗口等岗位都要及时跟进,这无形中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如果简单机械增加夜间门诊,就容易导致从业者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向管理要效率,是破解这道难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排班表,通过补休和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夜间门诊;把医生从各种非临床事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用于诊疗。同时,可以为夜间门诊专设相对完整的诊疗单元,纳入门诊、常规检查、治疗等服务内容,让患者少跑腿,确保在“夜诊”时间段也可完成完整诊疗流程。
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总体不足,是影响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原因。设立夜间门诊,群众就可以错峰就医。办好夜间门诊这件利民的好事,不仅需要医疗机构不断探索并改进服务,也需要患者的支持与配合。相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患者更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优质诊疗服务。
“三伏天”如何通过饮食养生?专家这样说
新华社沈阳7月19日电(记者 高爽)随着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三伏天”来临,如何在入伏后通过饮食实现养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对此,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老年病科病房主任历飞表示,入伏后,饮食上需要做到“两不吃三多吃”。
“‘两不吃’是指不吃生冷寒凉食物,忌食剩菜、剩饭、剩瓜果。”历飞表示,天气炎热,很多人爱吃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冰西瓜、冰饮品等,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炎热的感觉,但这些食物摄入过多容易生湿伤脾。
“‘三伏天’也是高温、高热、高湿的代名词,微生物、细菌很容易繁殖,如果剩菜、剩饭、剩瓜果没有马上放入冰箱,尽管味道还没有明显变化,也建议不要再吃了。”历飞说。
“‘三多吃’指的是多吃养脾、祛湿食物以及吃姜。”历飞表示,“三伏天”食用冷饮冷食后,容易导致湿气重,而湿气伤脾。因此,“三伏天”可以多吃养脾的食物,比如芡实、茯苓、莲子、百合等可以煮汤食用,而茯苓、陈皮、白扁豆、甘草等可以泡水饮用。
“想要祛湿,可以将红豆、薏米、芡实、茯苓、赤小豆、大麦等煮水饮用。薏米、芡实、茯苓有利湿的功效,红豆可以理气,大麦有健脾利尿、清热解暑、平胃止渴等功效。”历飞表示,“三伏天”养生也适合吃姜,驱寒扶阳。“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可见适量吃姜有益身体健康。”
此外,历飞建议,夏季雨后或淋水后身体出现畏寒症状时,可饮用生姜红糖水驱散寒气;风寒感冒时,可饮用生姜葱白饮缓解全身酸痛、恶寒等症状;夏天过多食用冷饮后胃部不适,可用生姜和橘皮煮水喝;用醋泡姜食用,可以帮助缓解消化不良、健脾开胃。
节令之美丨21日中伏:夏有三伏,热在中伏
新华社天津7月19日电(记者 周润健)7月21日将迎来今年三伏里的中伏,老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放眼全国各地的气温图,又是“红红”的一大片。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中伏,也叫二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今年中伏为20天,从7月21日至8月9日,俗称“双中伏”或“俩中伏”。
进入中伏,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就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但受各种气象因素影响,各地的极端高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里。但不管怎么说,中伏正处在小暑和大暑之间,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到(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等说法,高温、高湿、高热的天气让人如在蒸笼之中。
中伏究竟有多热?我国民间有“头伏日头二伏火”等老话,中伏的炎热,可见一斑,而古人在诗句中也有类似描述,如“六月正中伏,水轩气常凄”等。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按照我国多数地区的食俗,中伏这天要吃面条。
迎夏至吃面条,进二伏也要吃面条,为什么暑热夏天要吃面条?由国庆表示,夏至面也称入伏面,在这两个时令节点所吃的面大多以过水面、凉面、冷面、醋卤面为主,清爽开胃又消暑。当然,也有人“以热制热”喜吃热汤面,为出一身汗,进而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
“一方面,夏季人的消化能力相对减弱,而面条比较容易消化,不会给胃肠造成太大负担;另一方面,面条与面卤(浇头)、配菜等综合营养价值较高。其实,不仅是上述两日吃面条,中国人在祝寿、婚庆、迎客、乔迁等民俗生活中也吃面条,因为面条又细又长,有‘福寿绵长、长长久久、细水长流’等美好寓意。”由国庆解释说。
民间所说的“苦夏”恰恰就在中伏,如何平安度过这段时日?不妨从一碗爽口嫩滑的二伏面开始,吸溜吸溜一大碗,伏天也会“一天短一线”。如果一碗不解馋,那就再吃一碗吧!
面部发红可能不是晒伤 夏季需防玫瑰痤疮
新华社杭州7月18日电(记者张晓洁)夏日炎热,光照强烈,出门在外、没有防晒措施容易引起皮肤发红甚至刺痛。专家提醒,面部发红不一定都是晒伤,也可能是日晒紫外线刺激引起的玫瑰痤疮,需要经过皮肤科专科医生面诊,对症治疗。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面颊部、鼻部、口周是最典型的病变部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乔建军介绍,玫瑰痤疮一般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增生肥大等,面部水肿,皮肤干燥,眼周丘疹脓疱、眼睑结膜充血等眼部变化也较为常见。
乔建军解释,玫瑰痤疮通常认为跟先天遗传易感性因素、各种理化刺激性因素、天然免疫功能异常、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受损、稳态紊乱等相关,日晒紫外线、不恰当护肤、冷热刺激、酒精、蠕形螨虫感染、辛辣刺激性食物、肠道内幽门螺杆菌繁殖及滥用抗生素或激素等都是常见的外界刺激因素。
得了玫瑰痤疮怎么办?专家表示,可通过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修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也可采用光电物理治疗、手术疗法、注射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方式,同时要避免烟酒,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摄入。
“夏季防晒时最好以物理防晒为主,有些皮肤较敏感或者皮肤屏障受损的患者,会把玫瑰痤疮误认为是晒伤,继续涂抹厚厚的防晒霜,会进一步刺激损伤的皮肤,加重皮肤不良症状。”乔建军说。
人体最复杂器官也能“按图索骥”——肠道、肾脏和母胎界面参考细胞图谱公布
从细胞水平上看人体,是什么样的?
这正是“人类生物分子图谱计划”(HuBMAP)要回答的问题——通过革命性技术发展、数据收集和空间图谱,建立一个广大科研人员易于访问的框架,在单细胞水平综合全面地解析人体。
19日,《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3篇论文报道了人体肠道、肾脏和母胎界面(胎盘和母体细胞共存处)的参考细胞图谱。除了这些研究,HuBMAP还发表了一系列其他论文,这些工作共同揭示了各类型细胞排列以及它们与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相互作用的新信息,是研究人体生物学和疾病的宝贵资源。
倾听“生理交响乐”并非易事
人体是一架任何人造设备都无法匹敌的、复杂而高效的机器。上万亿的细胞,以天工造物的神奇排列和功能状态组织起来,每时每刻都在奏响“生理交响乐”。
对人类来说,细胞的组织方式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器官和组织的功能。HuBMAP计划旨在绘制整个人体的细胞排列方式,帮助科学家研究细胞如何工作,以及细胞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健康。
不过,这一过程非常有难度。你可以把构建细胞图谱想象成地图绘制,但揭示细胞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远比绘出地图上的海拔、河流、道路、森林、小径、城市、建筑更为不易。因为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图谱;人群中每个个体在时时更新,需要密切关注;个体的每个器官不仅需要一张图,还需要图集。
为此,HuBMAP合作组一直在开发能在单细胞水平上绘制组织和器官内细胞分子组成的工具,这些组成包括RNA、蛋白质和代谢物。这类工具现在已被用来构建人类肠道、肾脏以及与胎盘相连组织的参考细胞图谱。
精准构建多器官图谱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团队研究了人体肠道,这个复杂的器官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从消化到支持免疫系统)。他们分析了9名个体的8个肠道部位,揭示了不同位置肠道组成的巨大差异。他们发现了新的上皮细胞亚型,还发现了不同细胞类型会形成“社区”,有些“社区”能特异性地调节免疫应答。研究结果揭示了能促进肠道发挥功能的复杂、差异化的细胞组成。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团队则分析了45个健康的和48个生病的人体肾脏。这些器官的损伤会触发肾细胞变化,最终影响肾脏功能。他们绘制了肾脏不同区域的51种主要细胞类型的单细胞和空间图谱。同时,还发现了会在急性或慢性损伤下改变的细胞状态和肾脏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社区”,包括与修复途径是否成功或存在缺陷有关的状态。
斯坦福大学的另一组人则构建了妊娠前半期的人体胎盘图谱。他们分析了来自66例人体母胎界面样本的约50万个细胞和588个动脉。具体而言,他们研究了胎盘和子宫之间的界面,这里的母体动脉会发生改变,从而给胎儿供血。这些图谱覆盖了不同的发育阶段(妊娠6—20周),识别了胎盘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后一项发现阐明了母体免疫细胞如何支持母体和胎儿完全不同的细胞的共存。
推动人类对疾病的理解
人体器官细胞图谱的精准绘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可以扫除前进中的障碍,但同时,也将更多不为前人所知的问题摊在研究人员面前。最终,无论是崭新图谱的出炉还是对现有图谱的丰富、调整,都将惠及人类自身。
在《自然》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科学家评论称,这3个HuBMAP图谱通过定义与疾病相关的细胞状态的空间位置,推动人类对疾病的理解。
科学家们表示仍需检验更多样本来“建立细胞组织和功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可靠关联”。但他们预计,很快就会有来自其他组织的更多图谱与人们见面。
“清凉家电”出现“市场新宠” 空气循环扇真的可以媲美空调吗
7月18日中午,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突破35摄氏度高温线,迎来该站今年第27个高温日。
不只北京,连日来全国多地气温“狂飙”,让人们备受“烤”验,导致电风扇、空调等“清凉家电”销量飙升,其中就包括空气循环扇。
而且,有商家称,空气循环扇的风感更自然,甚至比空调性价比更高。
那么,空气循环扇与普通电风扇有何不同?空气循环扇是否可以媲美空调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与普通电风扇降温原理基本一致
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一种方式。出汗后如果遇刮风等空气流动现象,人们常常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速度,而汗液蒸发的过程会带走人体热量。
与这个原理相同,空气循环扇也是通过增加空气流动、加快人体表面汗液蒸发的速度,进而提升人体的散热效率、让使用者感觉凉爽的。
“空气循环扇本质上就是电风扇,是一种可以增强室内空气流动的家用电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乔正对记者表示,“空气循环扇通过吸入空气并将其加速排出,让使用者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变快。当快速流动的空气经过使用者的皮肤时,就会帮助其汗液更快蒸发,进而加速散热。”
也许有人会问:明明没有出汗,为什么空气循环扇也能让人感到凉爽?
人类皮肤表面有200万到400万个汗腺,它们无时不刻都在分泌汗液,而人类的肉眼可能看不到它们。空气循环扇通过加快汗液蒸发速度,进而给使用者送去“清凉”。
然而,人们也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当天气过于潮湿闷热,再怎么吹风扇也不会感觉凉快。这是因为此时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受到了阻碍。
“当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时,空气循环扇可能就不会让使用者感觉凉爽了。”乔正解释道,“空气相对湿度高,意味着空气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这就像是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如果再往里面倒水,水就会溢出。因此,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已经很高,它就无法再吸收更多来自人体皮肤的水分了。”
乔正表示,空气循环扇与普通风扇在帮助人类降温的原理上虽然基本一致,但前者往往具有更大的电机功率、更大的风扇叶片、更大的摇头角度或者特殊的风道设计,这可以让空气循环扇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形象地说,空气循环扇就像一根搅拌棒,如果制备精良且正确使用,它就可以让房间内的空气更快地流动起来。”他补充道。
更适合需增强室内热交换的环境
那么,什么样的场景适合使用空气循环扇呢?
“空气循环扇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室内空气循环,适合需要增强室内热交换的环境。”乔正表示,举例来说,如果家中只有一台空调,而人们希望将空调的冷气送到家中其他位置,那么空气循环扇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空气循环扇是否比空调更省电、更健康,也因场景而异。
在炎热的天气,当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如果达到同等降温效果,使用空气循环扇可能比空调更省电;但如果在极端高温且空气相对湿度较高的天气,使用空调降温往往更有效。
乔正补充说:“如果不定期清洁、更换滤网,空调可能会使室内空气变得更加干燥,且可能会吹出尘埃或细菌使人生病,但是空气循环扇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因此,空气循环扇和空调各有利弊,该如何选择,取决于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和使用环境,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情况下,将两者结合使用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此前有媒体报道,根据2023年6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测试结果,香港市面上逾六成半的空气循环扇样本安全测试不达标,不同样本之间的送风量最多相差超过五成,能源效率最多相差达67%。因此,是否购入该产品,消费者一定要合理评估自身使用需求、仔细鉴别相关产品。
暑期青少年易沉迷手机 何将孩子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
炎炎夏日,舒适的空调屋中,放暑假的青少年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手指对着手机屏幕不停划动,一整天的时间就这样在指缝中溜走。这样的场景不知引起了多少青少年家长的担忧。
暑假来临,青少年有了大把闲暇时间,但这大好时光却几乎被手机的“小屏幕”填满,即使短暂地放下手机,心里却还是放不下“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
那么,青少年为何对手机如此着迷?手机的哪些设计让人欲罢不能?漫长假期中,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逾九成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随着手机已经深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不少中小学生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除此之外,不同于个人电脑时代上网流程的繁琐复杂,手机的便捷性让许多青少年早早便“叩开”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2年末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经高达90.7%,并且超过6成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则更为普遍,《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地区有超过4成的未成年网民没有和父母共同生活,使得农村地区青少年需要长期使用手机与父母进行联络,因此有约7成的农村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并且缺少家长直接有效的监督约束。
手机连接网络世界的便利性,也让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报告》显示,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学时或在上小学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近年来比例逐渐升高。未成年人在上小学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28.2%。
青少年用手机来做什么,这是不少家长最关心的事情。《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手机上玩游戏,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也接近5成。
《报告》中也特别提到视频、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目前,各类视频平台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重大消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有接近半数的未成年人习惯通过抖音、快手、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等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尤其是在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能够有意识地区分短视频信息是由权威媒体还是由自媒体发布的比例不到一半。其中更是有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接触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
如何辨别网络中泥沙俱下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这考验着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增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青少年网络素养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团队最近3次进行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显示,2017年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3.55分(5分制),2020年平均得分3.54分,2022年平均得分3.56,总体得分水平处于及格线以上,但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说。
欲望“陷阱”与“情感满足”的双重夹击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们拿起手机容易,但想让他们放下就没那么简单了。
那么,手机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让青少年如此着迷?
事实上,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的设计或许正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某些弱点。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是无休无止的,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等应用像一个个‘无底洞’,每一个悬念的设置、每一次自动播放,都有可能让你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比如,下拉刷新就是一个十分令人成瘾的设计,每一次刷新获得的反馈和新鲜感都会让人欲罢不能。”方增泉进一步说,此外,手机应用中广泛采用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算法推荐机制通过抓取用户日常数据,分析用户习惯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娱乐和消费内容,在提供一定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加重了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这些设计对于还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手机成瘾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青少年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弱,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负面因素,有时缺乏自我激励的能力,易形成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手机就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好‘去处’,拿起手机,青少年就可以进入一个没有烦恼的虚拟世界。”陈祉妍表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对手机愈加沉迷。
另一方面,手机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陪伴、支持,给予他们安全感。
“不过,有时这种情感需求并不能从家庭亲子关系中得到满足,反而有些家长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让手机、平板电脑等充当‘电子保姆’,这也将青少年进一步推向了手机等智能设备。”陈祉妍说。
需网络平台、社会、家长三方协力
针对手机成瘾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潜在危害,立法、教育、网络监管等部门以及手机应用平台等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对网络依赖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6月开始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出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明确要求。
《报告》也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一系列措施虽已出台,但想让每个沉迷“小屏幕”的孩子放下手机仍需时日。例如《报告》调查发现,尽管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均不到5成。面对严格的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管理,仍有3成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过游戏。
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除了网络应用平台,家长及社会也应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给予其更多支持。
陈祉妍建议,家长除了要采用合理方式控制青少年手机使用时间外,还要从青少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出发,给予青少年更多陪伴、支持。“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多陪其做做运动、聊聊天、做做游戏,或许孩子就不会总玩手机了。”她说。
同时,陈祉妍也强调,这一方面需要家长提升自身对青少年成长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全社会给予家长支持。
例如,当孩子放假时,企业单位等能够允许家长适时休假、弹性工作、带娃上班等,为加强亲子联系创造条件。此外,具备相关能力的社会组织或者社区等也可以提供相应托管服务,将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开展有意义的线下活动,将青少年从“小屏幕”拉回“大世界”。
方增泉指出,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合理控制自身手机使用时间,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学校则应建立起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避免其被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同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也应建立起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安全可靠的青少年友好型网络环境。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 把爱眼护眼融进学生日常生活
自2019年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以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连续两年将“明眸亮睛”护眼工程列入区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全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走深走实。据统计,上虞区监测点学校2021年近视率为54.82%,2022年为53.57%,下降了1.25%。
普及科学用眼 提高防控意识
“我在一年级时看东西有些模糊,听了学校的保护视力讲座后,知道这是由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以后,我要好好保护我的眼睛。”近日,上虞区百官小学邀请眼科专家进校开设“珍爱眼睛 保护视力”近视防控科普讲座,二年级的陈黄钲和同学们听完讲座后纷纷表示要自觉爱眼护眼,科学用眼的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作为上虞区全域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特色试点学校,百官小学定期举办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胡月华说:“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用眼时间相对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眼球发育、用眼习惯、学习姿势等如果不加注意,都有可能造成近视。尤其是随着学段年级的上升,部分学生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导致近视概率增加。学校必须通过提前预防,注重矫正,努力守护孩子们的‘明眸亮睛’。”
近年来,为扎实做好青少年近视预防和矫正工作,上虞区坚持“政府主导、教卫为主、部门联动、全面推进”的原则,组建上虞区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领导小组,由区教体局、卫健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绍兴市上虞区第二轮深入推进青少年儿童“明眸亮睛”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并完善防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健全防控考核机制、推进健康教室建设等10项举措。
在上虞区教体局的全面指导下,百官小学定期邀请上虞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走进校园,为师生们进行“科学用眼 防控近视”宣传讲座,引导学生自觉从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保证睡眠、营养均衡、规范眼保健操等方面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此外,百官小学还开设“爱眼护眼小知识进课堂”活动,普及近视形成原因、危害影响和如何科学保护视力等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近视防控意识。
密切家校协作 强化护眼教育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结束后,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百官小学的学生们都会端坐在敞亮的教室内做有趣的“晶睛”护眼操。陈黄钲每次都特别认真,他说:“眼保健操帮助我的视力有所好转,既有趣又放松。”
为提高学生视力健康水平,百官小学集思广益,精心创编了一套“晶睛”护眼操。该护眼操结合民间传统“抓骰子”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多位转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活动眼睛,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协作游戏预防近视。每学期,学校会组织相关眼保健操比赛,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做眼保健操的习惯,把爱眼护眼融进日常生活。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胡月华表示,为全面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学校积极打造“健康教室”,定期组织专人对各教室灯管进行检查,及时更换损坏灯管,确保教室内光线充足。“每学年,各班还会根据学生身高、坐高匹配相应的课桌椅,并结合学生听力、视力等特殊情况进行调换。”
为加强宣传教育,百官小学除了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体育与健康课、主题班会等集中提高学生自觉保护视力意识,还通过举办以近视防控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绘画比赛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爱眼意识,利用广播、校园电子屏、家长钉钉群等宣传渠道,强化社会、家庭、学校联动效应。
“在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中,家长的守护至关重要。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胡月华介绍。
百官小学积极落实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方面的“五项管理”,把“防近视四五六准则”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阅读和书写的正确姿势,注重培养标准读写姿势与习惯。利用晚托时间增加每天半小时的室外体育锻炼,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到户外锻炼,以家校协作的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预防近视。
定期视力筛查 及时矫治干预
近年来,为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环节,上虞区教体局联合区卫生健康局全面启动筛查矫正工作,重点针对全区8.5万名幼儿园中班以上学生完成一年两次的近视普测工作,逐步构建起“预防—筛查—发布”的常态机制。
“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视力健康普查,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筛查小组对每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并将检测结果详细录入‘上虞区儿童青少年视力防控中心’平台,做到‘一生一档、转学迁档’。”胡月华说。
去年10月,百官小学提升改造校园医务室,建立视力健康指导站,通过定时视力筛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视力问题并做好重点监测,帮助有近视、斜视、弱视等视力问题的学生及早实施矫正和干预治疗。家长可以通过上虞教育码端口,扫码查询学生历年和近期筛查的结果及预警信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据统计,经过“重预防”“强矫正”的系列举措,自2021年下半年至今,百官小学的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将以‘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为工作目标,继续创新工作举措,依托‘四前并举’策略和‘三方共管’机制,坚决打好近视防控持久战。”胡月华说。
“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只会给未来埋下祸根”(国际视点)
日本政府无视各方正当合理关切,执意推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起日本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批评。各方敦促日方停止错误举动,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严格的国际监督,不要将不可预测的风险强加给国际社会。
“把报告作为‘挡箭牌’将引发更强烈的反对声音”
7月17日是日本法定节假日“海之日”,旨在感恩大海的恩惠。日本民众自发举行多项活动,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由“不要再污染海洋!市民会议”等市民团体发起的“不要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守护海洋与生命”集会在福岛县磐城市举行,民众纷纷表达了反对排海计划的立场,并呼吁政府重新考虑该计划。当天,日本福岛县和平论坛等非营利组织发起的“未来的海洋”项目正式启动,旨在阻止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
近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前往福岛县磐城市会见渔业团体代表,通报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内容,试图寻求渔业人士“理解”。福岛县渔业合作协会联合会会长野崎哲当即重申,福岛渔业团体坚持反对排海计划。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全渔联)会长坂本雅信日前在会见西村康稔时也表示,“全渔联坚决反对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立场没有改变”。
日本《西日本新闻》近日发表社论指出,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并不是对日本排海计划的“推荐”或“支持”,日本国内及国际社会对此强烈不安,日本政府不应依据该报告证明排海计划的安全性。“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只会给未来埋下祸根。”日本《德岛新闻》的社论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绝非日本推进排海计划的许可证,“把报告作为‘挡箭牌’将引发更强烈的反对声音”。
福岛当地多位学者联合发起的“福岛圆桌会议”近日举行首次会议。活动发起人、福岛大学前校长中井胜己表示,不能让核污染水排海把当地渔民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在福岛县二本松市经营有机农业的菅野正寿表示,排海计划完全没有顾及福岛居民意见,当地多数民众坚持反对立场。福岛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教授柴崎直明表示,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东京电力公司并没有采取根本有效的措施控制核污染水,相关防水工程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调研。未来核污染水还将不断增加,排海将持续更长时间。
日本市民团体“不要再污染海洋!市民会议”成员片冈辉美日前在日本首相官邸前参加抗议集会时表示,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的12年里,当地渔民经过不懈努力才逐步将遭受重创的渔业生产恢复。排海计划可能令当地渔业发展再次倒退,渔民们对此感到愤怒和绝望。“我们强烈要求撤销排海计划,并就如何处置核污染水进行开放、充分协商。”
日本共同社7月16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日本政府对核污染水排海的说明不充分。日本非营利组织“原子能资料情报室”共同代表伴英幸批评说,日本政府在做出排海计划时,根本就没有充分考虑核污染水的其他处置方案,因而引起多方反对。
近日,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同访日的韩国国会议员代表团进行交流,就要求日本政府撤销排海计划达成一致。福岛瑞穗表示,排海计划并未获得渔业相关人士理解,“强推核污染水排海明显违反承诺,没有正当性”。韩国国会议员尹美香谴责日本政府强推排海计划是“非常野蛮的行径”,强调应探讨排海以外的处置方案。
“日本选择最为廉价的排海方案极不负责”
近期,韩国多个市民团体与在野党一起举行集会,质疑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的可信性,对日方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表示强烈抗议。7月15日,韩国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在首尔举行大规模集会,来自韩国37个团体的近3万人参加。多方代表表示,日本的排海方案极不负责,不仅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违反《伦敦倾废公约》有关规定。
韩国正义党党首李贞味表示,目前正在推动建立韩日共同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联合网络,希望形成更强大的反对力量。韩国基本所得党常任代表龙慧仁表示:“在核污染水排海并非唯一方案的情况下,日本选择最为廉价的排海方案极不负责,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应为核事故及后续影响负责到底。”
《韩民族日报》日前的报道指出,如果核污染水真的像日本声称的那样安全,就应该采取透明的方法进行确认,采集多种样本进行分析。但样本采集一直由东京电力公司垄断,国际原子能机构也未亲自取样。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捕捞到的鱼接连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5月份捕捞到的石斑鱼铯含量超标180多倍,4月份捕捞到的六线鱼铯含量超标12倍。一旦日方启动排海计划,韩国水产业将受到直接打击。
太平洋岛国论坛轮值主席、库克群岛总理布朗近日表示,日本推进有争议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了各方焦虑和愤怒。新西兰外长马胡塔近日会见到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时表示,有必要提请考虑太平洋地区曾经在核试验方面的痛苦经历,并要求就相关问题继续与太平洋地区国家进行有意义的接触。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罗伯特·里奇蒙表示,作为太平洋岛国论坛委任的评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科学家之一,他与其他专家并不认可国际原子能机构综合评估报告,“日本不能将其当作核污染水排海的通行证”。里奇蒙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对相关科学数据进行了审查,发现许多科学数据要么证据不足,要么不够准确。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没有做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缺乏可信度。
“威胁地区民众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人权”
近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日本国别人权审议报告进行审核,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相关人士在会上对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提出质疑和批评。
国际民主律师协会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米克尔·萨维娅在会上发言表示,日本政府不接受人权理事会对其进行审议期间收到的有关核污染水排海的许多改正建议,令人深感遗憾。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强烈反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政府应考虑国际社会的合理关切,考虑替代方案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斐济、萨摩亚、东帝汶和瓦努阿图等多国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表示关切,并向日方提出如下要求:尽快提供太平洋岛国论坛科学家开展独立评估所需的所有数据,包括排放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影响的可核实的科学数据;停止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染水的计划,除非太平洋岛国论坛经独立评估得出结论认为这一措施可接受;充分遵守国际义务,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对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计划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在进行必要的国际磋商前,推迟就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核污染水的排放作出任何决定;制定和实施核污染水排放计划的替代方案,保护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和生态系统免受核污染水的危害。
来自瑞士的非政府组织埃文图的代表斋藤久志在会上发言表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很多太平洋国家和渔业从业者的担心,日本政府应该努力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绿色和平组织和国际民主律师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近期还就日本国别人权审议提交了联署报告,对日本政府宣称的核污染水安全提出了质疑。报告表示,2018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多核素处理系统”未能减少储存在水箱中的大部分核污染水的放射性浓度。“多核素处理系统”本身并不是为了去除氚、碳—14等放射性核素而设计的,这将导致许多放射性核素被排入太平洋。报告指出,“日方做法直接威胁地区民众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的人权”,敦促日方全面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规定的法律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