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答:地质构造筒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
的总称。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答:构造地质学(广义):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变形
构造作用及其成因机制,以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构造作用或构造
运动常是其它地质作用的起始或触发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地质学说通常也就成为地质学的
基本学说。
构造地质学(狭义):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
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
1构造尺度: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超微型。
第二章
~、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答: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
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是指同一个地质时代的岩层组合。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答:海侵层位在垂向剖面中表现为由下向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所反映的沉积环境由浅水到
深水,由氧化到还原,海退层位与此相反。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界限超过老地层,并盖在其上,形成超覆不整合,
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分布面积比老地层小。
3、什么是原始倾斜?
答: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答: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
变化,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
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做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答:1)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为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沟谷处V尖指向上游;
2)地层一般向上变新;
3)厚度h=顶底界线高差;
4)露头宽度(a)=h(厚度)/tgB(坡度)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答:岩层产状三要素为:走向、倾向和倾角。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
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答:视倾向:截面的走向。
视倾角:面状构造与截面交线与视倾向的夹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间的关系:tgB=cos3tga,a为真倾角,B为视倾角。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答:按照倾斜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向坡度的关系,“V”字形法则包含三种情况:
1)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2)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
向相反。
3)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
向相同,但曲率较大。
应用条件:“V”字形法则也适用于其它比较平整的地质界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等。
使用“V字形法则时,要注意两点。
I)倾斜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平行时,不符合“V”字形法则。
2)“V”字形法则对于填绘和阅读分析大比例尺地质图有指导意义。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上,
其反映不明显。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答:层理标志:递变层理和斜层理。
层面标志:波痕、泥裂、雨痕、底面印模等。
生物标志:植物根系、贝壳类化石、叠层石等。
冲刷槽和冲刷印模。
同生变形:滑移作用产生变形、差异负荷压实作用和异常孔隙压力作用。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答:真厚度(h):顶底面之间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二者的关系:h=HXcosa
视厚度:不垂直于走向的剖面上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答: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面和底面标高之差。
在岩层厚度和倾角不变的情况下,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以及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
系。在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不变的情况下,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大小和倾角与坡角之间
的关系。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答: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
变。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缺失
了一个阶或一个段的地层才能确定不整合。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答:平行不整合(假整合):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但因时代间断而地层缺失。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一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一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褶皱形式和变形强弱程度、
断裂构造发育程度和性质不同,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
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形成过程:沉降、沉积一变形与隆升、剥蚀一沉降、沉积。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答:嵌入不整合:不整合面在局部地方凹凸不平,致使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与之呈截交关系,
这种接触关系可以成为嵌入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
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
4、何为古潜山?
答: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
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答: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
2)地层产状的不同
3)古风化壳、底砾岩
4)变形特征
5)变质和岩浆岩特征
6)同位素年龄资料的依据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答:形成时代指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缺失地层的时代,即下伏最年轻地层到上覆最老地层的时
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不整合面以下可以形成剥蚀不整合圈闭,不整合面之上可以形成超覆不整合圈闭,岩性上
倾尖灭圈闭和透镜体圈闭。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答:内力:是指同一物体内部各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内力又可分为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我们规定物体未受外力作用时的内力(即固有内力)为零,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的内力改变
量(即附加内力)称为内力。
当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便产生与外力作用相抗衡的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答: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据应力的性质、方向和作用面的关系,可分为:合应力、正应力、主应力等。
习惯上,构造地质学规定:压应力为正;逆时针的剪应力为正,顺时针的剪应力为负。
3、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哪几个应力分量来表示?为什么?
答:一点的应力状态可用六个独立的应力分量:Ox,Gy,Cz,txy,Tyz,tzx来表示,也可以用三
个主应力5,。2,来表示。
4、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公式怎样应用?怎样确定a值?
答:平面应力状态是指微小六面体在平面上只受两个垂直方向上主应力作用时的应力状态。
假设。I,。2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a为截面的法线与x轴正向的交角。
CT।+cr9cy।—(y9.
ba=bai+CT=-!--------H-----!--------c082a
a222
Ta-Ta\+工a2-^sin2a
5、平面应力莫尔圆怎样画?怎样应用?
答:应力莫尔圆代表物体内一点的应力状态。经过这一点的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分量。”和T”等
于莫尔圆上对应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若截面法线与某一参照面的夹角为a,则在莫尔圆
上以该参照面为起点,沿相同方向旋转2a圆心角所到达点的横、纵坐标分别为截面上的
正应力和剪应力。
6、平面主应力莫尔圆、平面纯扭应力莫尔圆、平面一般应力莫尔圆三者有何不同?
答:平面主应力莫尔圆:(%'I")
平面纯扭应力莫尔圆:(T;+琮=T-
z、2z\2
(cr4-cr、-(y]
平面一般应力莫尔圆:[仁一一vv+琮=[^^Y)+<y0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答: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称为变形。变形可以是
体积的改变,也可以是形状的改变,或二者均有改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答:在构造地质学中,规定由压应力产生的e氏为正,由张应力产生的e旅为负。
3、泊松效应指什么?
答:每种岩石都有自己的泊松比,一般均不超过0.5。岩石这种性质称为泊松效应,它对解释
岩石的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答: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
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5、什么是应变椭球的无伸缩面和等伸缩面?
答:如果在应变椭球体中有某些半径,它们的长度与原来的圆球半径相同,那么有这些椭球半
径所组成的轨迹曲面称为应变椭球的无伸缩面。在应变椭球中若有某些半径,它们的伸长量都
相同,那么有这些椭球半径所组成的轨迹曲面称为应变椭球的等伸缩面。
1、何为弹性、塑性?
答:弹性: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
称为弹性变形,岩石的这种力学性质叫弹性。
塑性:当外力继续增加,变形继续增强,以致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此时如将外
力去掉,变形后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岩石这种力学性质
叫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答:岩石变形方式主要有:
1)基本变形方式:岩石变形最基本的形式是线变形和角变形。它们组成了五种基本的变形
方式:拉伸,压缩,剪切,弯曲和扭转。
2)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3)递进变形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答: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和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其特征是:原来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原来相互平行的直线变形后仍然相互平行。
根据变形过程中应变主轴的空间方位是否发生变化,分为:非旋转变形和旋转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是变化的称为非均匀变形。弯曲和扭转均
属于非均匀变形。
4、什么是递进变形?
答:岩石在受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初始形态变形为最终形态的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发生
的瞬时无限小应变的累积过程,此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岩石与其它固体物质一样,其变形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
这三个阶段虽然依次发生,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过渡的。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答:岩石在变形前,内部各个质点都处于平衡状态。当其受力变形后,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各
个质点发生了位移,吸收了一定的位能,达到新的平衡。在短期内去掉外力作用后,岩石内部
各个质点,又会在其吸收的位能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蠕变。蠕变是不可恢复的永久应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答:塑性变形的机制有两种:粒间滑动和粒内滑动。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答:张裂和剪裂是岩石破裂的两种形式。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岩石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力象限的两个共轨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共粗剪
切破裂角。
从应力分析可知,两组最大剪应力作用面与最大主应力轴巧或最小主应力轴巴的夹角均
为45°,二面之间的夹角为90°,其交线平行于中间主应力轴b2。但从野外实地观察与室内
试验来看,岩石内两组初始剪裂面的交角常以锐角指向最大主应力方向,即包含力的共轨剪切
破裂角常小于90°,通常约为60。左右,而剪裂角则常小于45°。
剪裂角的大小取决于内摩擦角夕的大小,内摩擦角小,剪裂角就大;内摩擦角大,剪裂角
就小。此外剪裂角大小与岩石所处温度、压力条件有关。这是因为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变形条
件下其内摩擦角并不一样。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答:1)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不同成分的岩石,其抗压、抗张、抗剪强度相差很悬殊。一般说来,含硬度大的颗粒矿物
越多的岩石,强度越大,往往呈脆性变形。含硬度小的片状矿物,尤其含具有滑感的鳞片状矿
物越多的岩石,强度越小,往往呈韧性变形
2)围压
围压一方面增强了岩石的韧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岩石的强度极限,而弹性极限也有所
增高。
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影响在于,围压使固体物质的质点彼此接近,增强了岩石的
内聚力,从而使晶格不易破坏,不易断裂。
3)温度
许多岩石在常温常压下是脆性的,随着温的升高,岩石的强度就会降低,弹性就有所减
弱,韧性则大为增加,易于变形。
温度增高对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影响的原因是:当温度增高时,岩石质点的热运动增强,
从而减弱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使物质质点更容易位移。
4)溶液
地壳中的岩石,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溶液或水分,有的含有油、气。它们都会降低岩
石的弹性极限,提高韧性,使岩石软化,易于变形;在构造应力作用的配合下,溶液还会促使
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岩石的塑性变形。
溶液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原因,是由于溶液的加入使分子活动能力加强,分子间的
内聚力减弱,岩石发生软化,强度降低。
5)孔隙压力
因为岩层中孔隙压力增大,就会使岩石屈服强度降低,从而易于变形。孔隙压力也可促进
岩石破裂。岩石孔隙流体的高压所产生的浮力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的形
成机制。
a.快速施力,能加快岩石变形速度,使岩石表现为脆性变形。缓慢施力,则会使脆性物质发生
塑性变形。施力速度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原因,是在缓慢的外力作用下,岩石质点有充
裂了,故呈现出脆性变形的特征。b.重复受力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答:受力岩体中的每一点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瞬时的点应力状
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某一瞬时一定范围内的应力状态。
在构造应力场研究中要确定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定时、定向、定量。因此,在表示构造应
力场时,也要突出这三个问题。应力迹线和应力网络常用于表示构造应力的方向。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答:从理论上分析,最大主应力迹线和最小主应力迹线在各点都是直交的;两组共钝的最大剪
应力迹线在各点也是直交的,并且被最大、最小主应力迹线所平分。
在理想情况下最大主应力迹线与褶皱轴向和逆断层线垂直,与正断层线平行,平分两组共
物剪节理的锐夹角;最小主应力迹线垂直于正断层线,平分褶皱轴和逆断层线,平分两组共加
剪节理的钝夹角;最大剪应力迹线与褶皱轴、正断层和逆断层线的夹角均为45。,与两组共钝
剪节理近于平行。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答:边界条件包括外力条件、几何边界、边界附近的应力分布三个方面。
第四章
-、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褶皱: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根据组成褶皱的中心地层(核部)和两侧地层(两翼)的新、老关系,将褶皱分为两种基本类
型: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
向斜是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答:1)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2)翼:褶皱中心两侧平滑弧状部分。
3)转折端: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过渡的部分。
4)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5)轴面(枢纽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
6)轴迹:褶皱轴面在地表的出露痕迹,即各褶皱面最大弯曲点在地表出露点的连线。
7)脊线和槽线:同一褶皱面的横剖面上,沿背形最高点的连线为脊线,沿向形最低点的
连线为槽线。
8)褶轴:与枢纽平行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移动构成的面与褶皱面完全一致。
3、线状构造的产状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答:线状构造用倾伏向和倾伏角,侧伏向和侧伏角来表示。
4、倾伏角、倾伏方向、侧伏角,侧伏方向各指什么?
答:线状构造的倾伏角是指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的夹角;
倾伏方向就是线状构造的水平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是指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或其它儿何参考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该构造面
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侧伏方向就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5、何为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答:褶皱的大小以褶皱的波长(W)和波幅(A)来确定。
褶皱波长(W):一个周期波的长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中间线与枢纽点之间的距离。
6、何为闭合背斜?闭合度和闭合面积各指什么?
答: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时,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叫做闭合背斜(Closed
anticline)o
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
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
高线所包围的面积。指的是平面面积。
7、怎样估算闭合构造的闭合度?
答:闭合度:闭合构造最高点与其同一层面上可以闭合的最低点(溢出点)的高差。
利用构造等值线可以很方便地求取闭合构造的闭合度,公式为:
式中:H一闭合度,^h—构造等值线距,n一可闭合的构造等值线条数。
1、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通常将褶皱分成哪些类型?
答:1)根据轴面产状
a.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b.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c.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
d.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e.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2)根据枢纽产状
a.水平褶皱:枢纽的倾伏角近于水平(0°)
b.倾伏褶皱:枢纽倾斜
c.倾竖褶皱:枢纽直立(90°)
2、里卡德的分类有何特点?
答: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
1)直立水平褶皱(I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10°);
2)直立倾伏褶皱(II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倾斜(倾伏角10°〜70°);
3)倾竖褶皱(III区):
轴面近于直立(倾角为90。〜80。)枢纽也近于直立(倾伏角为70。〜90。);
4)歪斜水平褶皱(IV区):
轴面倾斜(倾角80。〜2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为0。〜10。);
5)平卧褶皱(V区):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伏)角0。〜20。;
6)斜歪倾伏褶皱(VI区):轴面和枢纽都倾斜,但倾向和倾斜程度不一致;
7)斜卧褶皱(VD区):
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为20。〜80。,枢纽倾伏角为10。〜70。。
3、据形态,褶皱可分成哪些基本类型?
答:D褶皱的平面形态分类
根据褶皱的某一岩层在平面上出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之比,将褶皱描述为:
线状褶皱(Linearfold):长宽之比大于10:1的狭长形褶皱。
长轴褶皱(longaxisfold):长宽之比介于10:1到5:1的褶皱。
短轴褶皱(Brachyfold):长宽之比介于3:1〜5:1之间的褶皱构造,包括短轴背斜和短
轴向斜(见4-21B)o在含油气盆地中,短轴背斜形态一般较简单,保存也较完整,可形成良好
的储油构造。
穹窿构造(Dome):长宽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褶皱层面呈浑圆形隆起。
构造盆地(Structuralbasin):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褶皱层面从四周向中心倾
斜。
2)褶皱横剖面形态分类
a.根据翼尖角大小分为:开阔褶皱、中常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皱;
b.根据岩层在横剖面上的弯曲形态:圆弧状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和屉状褶皱、扇形
褶皱、挠曲;
c.根据褶皱中同一岩层的厚度在褶皱不同部位的变化特点:等厚褶皱、顶厚褶皱和相似褶
皱、顶薄褶皱;
d.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形态的变化特征:协调褶皱、不协调褶皱。
三、
1、褶皱构造有哪些基本的形态类型?
答:1)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类型
a.复背斜和复向斜: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了的巨大背斜和向斜。常出现在构
造运动强烈的地区。
b.侏罗山式褶皱:一般呈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背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向斜组成的褶皱组合。以欧
洲侏罗山最为典型。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向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背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c.单斜挠曲和构造阶地:前者为缓倾斜岩层中一段突然变陡的现象,后者为陡倾斜岩层中
一段突然变缓的现象。它们一般出现在褶皱微弱的地区。
2)褶皱的平面组合
a.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基本特点:①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
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②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
布满全区;③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b.日尔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由等轴或短轴褶皱(背斜为主)组成的构造组合,主要
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
c.雁列褶皱(enechelonfolds):一系列呈雁行状排列的褶皱。
d.帚状褶皱:一系列相间排列的背斜和向斜,向一端收敛,向另一端撒开,形如扫帚。由
区域水平旋扭应力场所形成。
e."S”或反“S”形褶皱:由一系列褶皱所组成的“S”,或反'S"形的褶皱带。
f.背斜带:在一定的构造部位,由同一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方向大致相同的背斜所组
成的构造。
g.长垣:为一长条形的隆起,其上由一系列平缓宽大的背斜沿其轴向的方向排列而成。
2、形成平行状褶皱、雁行状褶皱、帚状褶皱的构造应力场各具有何种性质?
答:平行状褶皱是由区域水平挤压应力所形成的:
雁行状褶皱是受区域水平力偶(扭应力)作用形成的;
帚状褶皱是由区域水平扭应力场所组成的。
四、
1、褶皱形成机制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1)纵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系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而言。地壳中的水
平运动是造成这种作用的地质条件,因此地壳中的多数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
纵弯褶皱作用又可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2)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因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为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横弯
褶皱作用的挤压也多自下而上。产生这种力的原因,包括地壳升降运动、岩浆的上拱作用、盐
岩层及其它高塑性岩层的底辟作用以及沉积、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同沉积压实作用等等。
3)滑褶皱作用
剪切褶皱作用(Shearfolding)是指岩层沿着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一般呈大角度)的密集
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也称滑褶皱作用O
4)柔流褶皱作用
柔流褶皱作用(Flowfolding)是指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粘土)或处于高塑性状态的
岩石,受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塑性流动并形成褶皱的作用。由这种作用所形成的褶皱,称之为柔
流褶皱。
5)膝折作用
它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与剪切褶皱作用两种机制的特殊褶皱作用。膝折作用实质上包
括转折端的不平行于层面的剪切滑动和两翼的层间滑动.
2、弯滑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有何区别?
答:弯滑作用主要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套褶皱岩层没有统一的中和面。各相邻层面相互平行(形
成平行褶皱),褶皱各部位之厚度大体相等。
(2)相邻岩层的层间滑动方向为各相邻上层相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各相邻下层相对向斜
转折端滑动。
(3)坚硬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在弯滑作用下(坚硬层的相对滑动),常形成不对称的层间小
褶皱。
弯流作用的主要特征是:
(1)大都发生在脆性厚层之间的塑性层内(如泥灰岩、盐层、煤层、粘土岩层等);
(2)层内物质流动方向一般是从两翼流向转折端,形成顶厚褶皱或相似褶皱(横弯褶皱作用
时相反);
(3)当软硬互层的岩层受到顺层挤压时,硬岩层仍形成平行等厚褶皱,软岩层因流动而形成
顶厚褶皱。这样出现顶厚与等厚两种褶皱同生共存的现象。
3、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有何不同?
答:横弯褶皱作用也会引起弯滑作用和弯流作用,但是,它们与纵弯褶皱作用有明显的不同,
其区别如下:
(1)横弯褶皱作用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所以不存在中和面;
(2)横弯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一般为顶薄褶皱,尤其是由于岩浆侵入或高韧性岩体上拱造
成的穹窿更明显(图4-35)。在这种情况下,顶部不仅因拉伸而变薄,而且还可能造成平面上的
放射状张性断裂或同心环状张性断裂,如为矿液充填,就会形成放射状或环状矿体;
(3)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是使岩层物质从背斜顶部向两翼流动(易形成顶薄褶皱),
韧性岩层在翼部由于重力作用和层间差异流动可能会形成轴面向外倾倒的层间小褶皱;
(4)横弯褶皱作用一般形成单个褶皱,尤其以穹窿或短轴背斜最为常见,很少形成连续的波
状弯曲。
4.在压扁作用下,褶皱的岩层发生哪些变化?
答:在压扁作用下,褶皱岩层内各点的应变状态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中和面消失,全部
变为压扁)。褶皱翼部岩层越压越薄,转折端附近的岩层越压越厚,位于褶皱翼部的脆性薄岩
层往往受到垂直压缩方向上的拉伸。
五、
1、哪些主要的因素,怎样影响着褶皱作用?
答:1)层理和厚度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层理及成层构造使岩石具有均一性,使岩层在受力发生变形时,可以通过层间滑动或层内
物质塑性流动(或二者兼有)而弯曲成褶皱。
岩层的厚薄对褶皱的形态和大小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地讲,当岩性相同、厚度不同的岩
层受到同样的水平挤压时,厚岩层往往形成曲率小、波长大的平缓开阔褶皱、而薄岩层则形成
曲率大(弯曲度大)、波长小的紧闭褶皱。
2)岩石力学性质对褶皱形成的影响
岩石力学性质直接影响褶皱的形态和类型。野外观测和实验表明,一套强、弱岩层成互层
的岩系发生褶皱时,强岩层常以弯滑褶皱作用为主,形成平行褶皱(在褶皱转折端产生扇状楔形
张节理),并对整个褶皱的形态起控制作用,而弱岩层被迫迁就强岩层弯曲形成的空间,形成顶
厚褶皱(在转折端易形成反扇形流劈理)。
3)外力作用方式的影响
顺层水平挤压力形成纵弯褶皱,简单的纵弯褶皱作用形成平行褶皱。垂直层面的挤压力往
往形成横弯褶皱,横弯褶皱往往长、短轴近等,相互之间具较强独立性。平面水平力往往形成
雁列式褶皱,扭动左右复杂时,形成帚状褶皱、“S”形或反“S”形褶皱组合。
4)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
基底或深层构造特别是基底断裂对盖层或浅层的褶皱形态和组合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模
拟实验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有些雁行褶皱就是由基底中的平移断层(走向滑动断层)的水
平剪切作用所引起的盖层褶皱。
六、
1、露头区褶皱的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在露头区主要研究褶皱的形态、褶曲内部的小构造、褶曲的完整程度、褶皱的展布方式和
叠加关系。
2、从属小褶皱有何基本特点?
答:从属褶皱主要发育于强岩层之间的薄层弱岩层,也可以发育于厚的弱岩层中的薄层强岩层,
这时弱岩层发育辟理,薄的强岩层形成小褶皱。从属褶皱在主褶皱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特点。
位于主褶皱翼部的从属褶皴(即拖曳褶皱)常为不对称褶皱。利用层间小褶皱轴面与主褶皱层
面所夹锐角方向指示相邻岩层相对运动方向的规律,可以确定背斜与向斜的位置及岩层相对层
序。从属褶皱的枢纽常与主褶皱枢纽平行,可以反映中间应变轴的方位。
3、覆盖区褶皱的研究主要应用哪些资料?
答:覆盖区褶皱的研究主要应用钻井录井资料,物探资料,地层倾向倾角资料等。
4、在实验室中研究褶皱作用有哪些主要手段?
答:褶皱作用的实验室研究,常通过比例模拟、光弹应变分析和有限单元法等。
七、
1、何为生长背斜?有何特征?
答:生长背斜(GrowthAnticline)是指在盆地普遍沉陷、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通常是基底的
局部)隆起所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也称同沉积背斜、同生背斜。
特征:(1)生长背斜在剖面上的形态为上部平缓、下部陡的开阔背斜。(2)生长背斜的同一
岩层厚度顶部薄、两翼厚,顶部可能出现多次的局部不整合,而两翼常出现超覆和退覆现象。
生长背斜属顶薄褶曲。(3)生长背斜在岩性特征方面,同一层岩性由顶部向两翼逐渐变细,即顶
粗翼细。(4)生长背斜顶部(构造高点)臼上而下普遍发生明显的偏移。
2、通常从哪些方面研究生长背斜?
答:生长背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形态、厚度、不整合和岩性等方面的分析,恢复其发生、发展
的过程。这些具体分析主要是在古构造图和古构造发育史剖面图上进行。
3、生长背斜与油气聚集有何关系?
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因为对岩性起控制作用,使古隆起上的
储油物性普遍变好。这种良好的储集层为早期的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古隆起具有
沉积时的原始倾斜,又有邻区地层增厚时的压差,为早期油气运移提供了途径。
2)古隆起带上有长期发育的圈闭构造,并且又具备储油物性的有利相带,是油气高产富集
的场所。
3)古隆起的鞍部,因水流阻力较小,砂岩呈舌状突起,往往顶部变薄。越过古隆起的顶部,
于背水的一侧下倾尖灭,在其它因素配合下形成岩性油藏。
4)有利于形成构造、岩性及地层等多种类型的油藏。生长背斜是富集油气的重要条件,但是它
对油气藏形成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它常易于暴露在水面遭受剥蚀,使油气散失。
第五章
*、
1、何为节理?有何基本特征?
答:节理:岩石中有一定排列规律的无明显位移的裂隙。
节理发育的基本特征是分布普遍,发育不均,同时又具有方向性和组系性。
2、节理怎样被分类?构造节理可分为哪些类型?
次生节理两个基本类型。
构造节理:由构造运动形成的节理,称为构造节理,又名内生节理。构造节理的分类主要
包括儿何分类与成因分类。
1)几何分类
a.与岩层产状关系的分类
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b.与褶皱枢纽产状关系的分类
纵节理;斜节理;横节理
2)成因分类
张节理;剪节理
3、张节理和剪节理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剪节理的基本特征:
(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
(2)平直光滑,有时具剪切滑动擦痕。未被矿物充填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充填,脉宽较为
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3)发育于砂、砾岩等岩石中的剪裂,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4)常常组成共辗“X”型共辗裂隙,锐角平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向.往往成等距排列。
(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6)剪节理的尾端变化有:折尾、菱形结环和节理叉。
张节理的基本特征:
(1)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若干条呈侧列。
(2)裂缝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在胶结程度中等的砾岩或砂岩中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切穿砾石,破裂面也凹凸
不平。
(4)一般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发育稀疏,很少密集成带。
(6)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共舸剪节理形成锯齿
状张节理、单列或共朝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圆状组合。
4、纵弯褶皱作用可形成哪些类型的节理?各有何特征?
答:可形成早期平面共辗剪节理系:节理直立,早期平面'X”型剪节理(锐夹角指向挤压
方向)
当应力继续作用,使岩层弯曲形成褶皱时可形成晚期平面共施剪节理系
横张节理:发育于岩层弯曲前的横张节理,常追踪早期的两组平面'X”型剪节理而呈锯齿
状延伸。
压扁作用导致产生剖面共规剪节理系
纵张节理:(1)一般在脆性岩层中发育较好,走向平行褶皱枢纽方向,延伸不远,节理面
,层面,并常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开口;2)追踪背斜两组晚期平面'X”型剪节理,呈锯齿状延
伸。
层间扭节理:发育在脆性岩层中;形成一组与岩层层面斜交的剪节理;走向平行于褶皱枢
扭方向;锐夹角指向邻侧岩层的滑动方向。
旋转剪节理和同心状扭节理:前者的方位大致垂直于层面,后者则平行于层面。
5、横弯褶皱作用可形成哪些类型的节理?
答:由于岩层表面各个方向上普遍经受张应力的作用,从而形成环型张节理系和放射型张节理
系。
6、节理与断层有何关系?
答:断层附近节理的数量显著增加,密度相对增大,因为断层的形成是应力集中的结果。
断层附近节理带的宽度加大。因为断层两盘在错动过程中,派生次一级应力。
在断层的端点,拐点,交汇点、分支点和错列点最容易出现新的节理。
7、背斜的哪些部位往往是节理分布的密集带?
答:背斜的以下部位往往是节理分布的密集带:(1)枢纽或轴的延伸方向;(2)构造高点的范围
之内;(3)枢纽发生弯曲的部位;(4)倾伏端;(5)岩层倾角突然变陡的地带。
8、岩石的力学性质怎样影响节理的发育程度?
答:沉积岩的力学性质主要受控于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岩层的厚度及岩系组合等。
几种常见的沉积岩的节理发育程度由多到少依次为:白云岩、石灰岩、粉砂岩,粘土岩,
盐岩、无水石膏。
化学岩的节理发育程度与结晶程度有关,粗晶大于细晶,结晶不均匀者大于结晶均匀者。
碎屑岩的节理发育程度与粒度、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有关。
厚度较大的岩层,节理较少,厚度较薄的岩层,节理发育较多。脆性岩层节理发育,塑性
岩层节理则不发育。
9、何为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答:节理的分期:就是区分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的先后关系。常利用切断错开,限制中止、相
互切错等现象。
节理的配套:是找出反映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序次和不同级别的节理,
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推导出区域构造应力作用的方向。重要的是确定剪节理的共辄
关系。
第六章
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
答:断层: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而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面:断层的断裂滑动面,筒称断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或地下某层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断盘:断层是断层面两侧的岩层或岩体。
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
答:相当点:相当点是指未断之前的一个点在断层位移以后出现在两盘上的两个点。
相当层:相当层指出现在断层两盘的同一地层。
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
答:断距: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指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断距:指两盘相当层层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滑距:水平滑距:是总滑距的水平投影;
走向滑距:是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
倾斜滑距:是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
铅直滑距:也称断层落差,是总滑距的铅直分量;
倾向滑距:是倾斜滑距的水平分量。
二、
1、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1)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根据断层产状和所在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断层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
层断层;根据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可将断层分为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2)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分类
a.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正断层一般较陡,其断层面倾角多在
45°~90°之间。
b.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断层面倾角大于45。的逆断层成为高角度逆
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称为低角度逆断层,也称逆掩断层。高角度逆断层常常在
逆断层发育区产出。
c.平移断层是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的断层。根据两盘相对移动方向,平移断层有
右行(右旋)和左行(左旋)之分。
3)根据断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分类,可以分为平行式断层、雁列式断层、帚状断层、环状断
层和放射状断层、斜交式断层。
根据断层的剖面组合关系分类,可以分为阶梯状断层、地堑与地垒、“Y”字形断层、叠瓦
构造、花状构造。
2、什么叫推覆构造、构造窗,飞来峰?
答:推覆构造:大逆冲断层的上盘,因从远处推移而来称为外来岩块,推覆体就是一种外来岩
块,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或者推覆构造。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
下伏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
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成为飞来峰。
3、怎样判断平移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答:当顺断层走向观察时;若右盘向观察者移动,则是右行平移断层;若左盘向观察者移动,
则是左行平移断层。
4、什么是枢纽断层?
答:正、逆、平移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都是直线运动,事实上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转
运动•断层的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表现为横过断层走向的各个剖
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中点,表现为旋转轴两侧的位移的方向不同,如
一侧为上盘上升,而另一侧为上盘下降。对于旋转量较大的断层可称为枢纽断层。
三、
1、安德生提出了哪三种地壳中可能的应力分布情况?
答:(1)当。|直立、。2和。3水平时,形成正断层。也就是说,正断层的走向与。2呈水平平
行、与。3呈水平垂直、。|呈直立状态,断层倾角约60°。因为在这种构造应力状态下,当。
I逐渐增大或。3逐渐减小时,都可以导致正断层的形成。因此,地块上隆及水平拉张都是形成
正断层的有利条件。
(2)当。3直立、。|和。2水平时,形成逆断层。也就是说,逆断层的走向与。2呈水平平行、
与。I呈水平垂直,。3呈直立状态,断层倾角约30°。水平挤压最容易形成逆断层。
(3)当。2直立、。1和。3水平时,形成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的走向与。I、。3都成水平斜
交,断层面近于直立。
2、试述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答:正断层的成因分析:
1)区域水平拉伸背景下形成的正断层
a.侧向水平拉伸导致沉降盆地的形成,盆地边缘造成了正断层所要求的应力条件。断陷盆
地边缘的断层就是这样形成的。
b.在板块的分离边缘一裂谷发育过程中,由于板块的背离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水
平拉伸的应力条件,因而产生一系列正断层以及它们组成的地堑和地垒。
2)局部拉伸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
a.背斜构造上发育的正断层,无论是纵弯作用或横弯作用形成的背斜,在其外弯层必然诱
导与背斜枢纽垂直的顺层张应力。而在铅直方向上则由于岩体重力造成直立应力。在这两种应
力的作用下可产生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
b.海沟外隆处发育的正断层,海洋板块的向大陆俯冲时,在海沟外侧发育有略微隆起的海
沟外隆构造,与背斜顶部相似,在与外隆垂直(即与海沟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侧向拉伸,
造成纵向正断层。
3)区域性的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正断层
差异升降运动可以在升降过渡的挠曲地段产生正断层,其产状向下降一侧陡倾。
4)重力滑动的正断层
这种正断层产生要有足够的重力势能与必要的自由面。在低粘度介质中,重力滑动正断层面很
平缓。
逆断层的成因分析
1)高角度逆断层的成因
a.造山带中与褶皱同时发育的高角度逆断层,在一些造山带中一系列轴面陡倾的紧闭同斜
褶皱的倒转翼,常发育有很多同造山期的,但比褶皱形成略晚的高角度逆断层,它们的倾向与
褶皱倾向一致,甚至倾角也一致。
b.造山带中与深成岩浆活动有关的高角度逆断层,在许多造山带的主要褶皱构造形成之后,
往往有剧烈的岩浆活动。当岩浆从深部楔入地壳时,常形成高角度逆断层。
c.差异升降运动造成的高角度逆断层,在侧方受限,差异升降运动造成挠曲时,由上下剪
切作用导生的一组次级同旋向剪裂面,可进一步发展成为高角度逆断层。
2)低角度逆断层的成因
a.由褶皱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延伸逆断层,在水平挤压甚强并向一侧减弱的情况下,褶皱发
生倒转。倒转翼在持续变形的过程中,会逐渐被拉薄,最后沿剖面X剪裂面中的一组断开而成
逆断层。
b.与褶皱同时发育的破裂逆断层,脆性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可以形成开阔褶皱,同时也
很快出现破裂,形成一系列在剖面X剪裂面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破裂逆断层。
c.早于褶皱形成的剪开逆断层,剪开逆断层发生之前并无明显褶皱现象,它是在水平地层
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是水平挤压作用的结果。
平移断层的成因分析
1)由于不均匀的倒向挤压使不同部分的岩块在垂直于纵向逆断层和褶皱枢纽的方向上,作
不同程度地向前推移可形成走向垂直于逆断层或褶皱枢纽的平移断层。
2)在侧向水平挤压作用下,当当直立时,顺平面X剪裂面可发育成平移断层。
3)褶皱带中的一些纵向逆断层、碰撞带边界的一些逆断层以及某些弧后扩张的纵向正断层
均可因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的变化而转化为平移断层。
四、
1、断层标志主要有哪些?
答: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和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周围的接触面、
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和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
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
2)擦痕、阶步和纤维状晶体,擦痕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是两
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粉砂在断层面上刻花的结果;纤维状晶体又称为滑抹晶体,纤维状晶体
的延伸方向,指示了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阶步是发育在断层面上或纤维状晶体中的一种小
陡坎,其高度一般不超过数毫米,延伸方向大致与擦痕或纤维状晶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3)断层破碎带和构造岩,断层破碎带是指断层两盘相对运动,互相挤压,使附近的岩石破
裂,形成与断层面大致平行的破碎带;断层构造岩是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
磨、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
4)地层的重复和缺失,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造
成两盘地层的缺失和重复。这种重复和缺失现象与断层性质,断层面与地层两者的倾向和倾角
关系有关。
5)牵引构造和逆牵引构造,牵引褶皱的枢纽平行于断层面,弯曲凸出的方向指示本盘位移
方向;在正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褶皱,弯曲凸出方向与本盘位移的方向相反。
6)派生构造,断层两盘相对移动或派生出次级应力场,从而形成断层的派生构造,利用派
生构造可确定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
7)地貌标志,断层带是破碎带,通常具有软弱和多孔隙的特点,容易在地貌上显示出来,
如断层崖、断层三角面。
断;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
或出现空白带;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异常波的出现。
9)布格重力异常Ag平面图上的标志
10)测井资料上的标志
11)磁异常图上的标志
2、走向断层的位移性质与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有何关系?
答:1)当走向断层的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在地面上正断层造成地层重复,逆断层造成地层
缺失;在上盘钻井剖面中,正断层造成地层缺失,逆断层造成地层重复。同时,还可以看到新
地层一盘下降。
2)当走向断层的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在地面上和上盘钻井
剖面上,正断层都造成地层缺失,而逆断层都造成地层重复。同时,还可看到新地层一盘下降。
3)当走向断层的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同,且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在地面上和上盘钻井
剖面上,正断层都造成地层重复,而逆断层都造成地层缺失。同时,还可看到新地层一盘上升。
3、褶曲、不整合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与断层有何区别?
答: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褶曲造成的地层重复都是对称重复,而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都是单
向顺序重复。地层不整合也可造成地层的缺失,但不整合的地层缺失是区域性的,往往在相当
大的范围内都缺失某些地层;而断层造成的地层缺失,总是局部性的,仅局限于沿断层线两侧
出现一些地层缺失现象。此外,地层不整合还有与断层不同的其它特征可以区别:不整合往往
是某一时代比较新的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较老的地层接触;而断层往往是某一时代较老的地层与
不同时代的较新的地层相接触;或不同时代的地层与不同时代的地层错开接触。
4、什么是擦痕、阶步,摩擦镜面?有何意义?
答:擦痕:擦痕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是两盘岩石被磨碎的岩屑和
粉砂在断层面上刻花的结果,表现为一组比较均匀的细纹。
阶步:阶步是发育在断层面上或纤维状晶体中的一种小陡坎,其高度一般不超过数毫米,
延伸方向大致与擦痕或纤维状晶体的延伸方向垂直。
摩擦镜面:在硬脆岩石中,断层面被强烈摩擦而碾平磨光形成光滑的镜面。
5、构造岩通常分为哪些种类?各有何特征?
答:构造岩通常分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片理化岩。
(1)断层角砾岩是由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角砾结构为磨碎的岩屑、岩粉以及
岩石压溶物质和外源物质。张裂角砾岩主要出现在张性断裂带和正断层中,角砾岩形状不规则,
大小不一,杂乱无定向。
(2)碎裂岩是断层两盘研磨的更细的构造岩,组成碎裂岩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