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只会改改错别字校样校稿书稿

商务君按:校对就是改错别字的?校对工作门槛很低?校对人员都很老土,还会脱发?……抱歉,你对校对的认知太肤浅了,来听听这位出版社的校对老师是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的。

收到约稿信息时,我有点恍惚:咦,现在连校对也要写稿了吗?毕竟,校对一般只要看稿,不用写稿;而在很多人看来,校对就是“只会改改错别字”的人啊。

前阵子很火的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中,男二的父亲就是一个失业校对。男主劈头就问他:整天挑错字,“很无聊吧”?再看看这个人设,当校对已经够无聊了,还失业,只好在家门口摆摊卖小吃为生,简直是惨——编剧是懂“卖惨”的。

《不良执念清除师》剧照

真的有人想了解一个只会改错别字的“死”校对的日常吗?大概是没有。相信我,没有。不服可以在校对办公室里支一台摄像机,拍下他们工作的一天,然后回放看看。我敢说,那绝对是一个秒杀所有文艺片的长镜头。就是那种中途可以随时放心大胆地去上厕所,反正回来剧情也没什么实质性推进,只会让你打瞌睡的文艺闷片。

大家想看的,多半是《校对女孩河野悦子》(简称“《校对女孩》”)那样的故事吧。既有职场精英的热血、励志,又有俊男美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很精彩,看完超感动,甚至对校对这份工作蠢蠢欲动。

2016年热播日剧《校对女孩河野悦子》极其罕见地以校对为题材,

由当红偶像明星主演,讲述了一个关于职业、友情和爱情,既热血又温暖的故事

对此,两脚踩地活在现实中的我,只想说:冷静!各位看官,事情不是这样的。

如果说“校对就是改错别字的人”代表外界普遍的刻板印象,那么,《校对女孩》也可能会造成另一些刻板印象。

说到刻板印象,我忽然有了一点思路。别的不行,找差错,我们校对可是专业的。那就从罗列一份“关于校对的刻板印象的差错单”开始吧。这篇稿子有点长,但愿你能有耐心看完。

校对就是改错别字的

抱歉,校对要改的不止错别字

校对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工种,古代称为“校雠”(雠,读如“仇”)。据汉代目录学家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 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校”和“雠”是两种不同的校对方法,前者由一人单干,后者需要两个人一起开工。

1958年出土于长沙金盆岭9号晋墓的对书俑,刻画的正是一对校书吏工作时的情景: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手里拿书,另一个人执笔在书上写着什么,两人似乎还在对话,非常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雠”。

西晋青瓷对书俑,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到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将校对的两大功能概括为“校是非”和“校异同”,既精准,又好理解。直到今天,这六个字都没有过时,依然是校对工作的要领。

展开来说说。拿到一份校样,校对要做的具体事情其实很多,也很琐碎,主要包括:

核红,就是把新校样与编辑修改后的原稿(或前一个校次的校样)进行核对,检查有无漏改、错改之处;假如作者的原稿非电子稿,而是手稿或其他纸质稿,由照排公司录入为电子稿,通常需要进行折校,就是逐字逐句检查校样上有无录入差错;通读校样,检查页码是否正确、连贯;检查体例是否统一,多次出现的某些表述(比如人名、地名等)是否统一;指出和改正错别字、病句、事实性差错;有疑问或有建议之处可以圈出来,做批注,提醒责任编辑注意和修改;等等。

其中,核红、折校等属于“校异同”,其余大都属于“校是非”。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头晕脑涨眼花,还想打哈欠?那就对了。请牢牢记住这种感觉,校对才不是改错别字那么简单,它会让人头晕脑涨眼花打哈欠。

所以,坐得住,耐得烦,都是校对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过,像日剧里的校对那样,为了核实小说中描述的房屋构造是否合理,真的动手做了一个房屋模型,倒也大可不必——校对不可能闲得蛋疼、时间充裕到这种程度。

翻破几本工具书,倒是极有可能。以校对最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为例,有图有真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校对可以直接约作者谈谈

抱歉,校对一般不出外勤

大概每一种职业的人在影视剧里看到自己的“同行”时都会感到出戏。就像医生看医疗剧会觉得好假一样,我看《校对女孩》时也经常不能理解,尤其是注意到女主河野悦子几乎每一集都和不同作者有直接交流——

第一集,因为校稿认真,提了一大堆修改意见,成功引起作者关注,作者请她喝酒;第二集,在校对时为书稿补充了大量内容,被作者采纳,还出席图书首发式,发表感言;第三集,受作者之邀参加文学沙龙,见证奇迹发生的时刻——作者获悉得奖消息的瞬间……最后,其中最帅的那位青年作者,还成了她的男朋友。

就算知道是剧情需要,也知道国外的校对和我们有所不同,我还是忍不住想说:把作者家当娘家跑?不会吧,还可以这样?!

校对直面作者,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一般来说不需要。大部分校对,日常主要还是和编辑打交道;而和作者沟通,属于编辑的工作范畴。两者分工不同。

分工明确的好处是减少彼此工作交叉重叠的部分,提高效率。当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分工越来越细。再功利一点来看,从校对的KPI考核制度来说,频繁出外勤的成本也很高。众所周知,好吧,也许大家不知道,校对每天的工作量是有打底要求的,不同出版社的具体数字会有一些差异,但多劳多得是一般规律。

以我认识的校对为例,每个工作日完成3万字以上的校稿量,是很普遍的,这样一年下来大约看800多万字校样,司马迁的《史记》是50多万字,相当于一年看16遍《史记》。效率高的校对,一年校1000多万字,相当于再多看4遍《史记》。当然,校稿和阅读毕竟不一样,所以这也没啥好炫耀的,但低调地嘚瑟一下也无妨。

所以看到校对女孩河野悦子一言不合就离开案头去找作者,我真是替她捏把汗:工作量还完得成吗?年底考核不想合格了吗?年终奖也不想要了吗?

还是剧中校对部门业务标杆藤岩小姐说得对啊:校对的工作始于案头,终于案头。

校对改稿,越改越好

抱歉,校对只“洗车”,不“修车”

鲁迅留学东京时期,曾经做校对来贴补生活。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里回忆这段往事时,提到这样一桩小事:

一次,鲁迅校对一本译稿,其中涉及纳妾之事,译者突然“文思勃发”,在译文之外加了许多自己的话进去,大发议论,鲁迅看了非常生气,“竟逸出校对范围,拿起红墨水笔来,把那位先生苦心写上去的文章都一笔钩销了。平常文字有不通顺处也稍加修改,但是那么的大手术却只此一次而已”。

这段文字很好地说明了,校样上有些问题需要校对改,有些问题不用校对改。一生气就对书稿大刀阔斧地动“手术”,是“逸出校对范围”了。比如,调整书稿结构,增补或删减书稿内容,润色文字……那都是“僭越”了。因为这些需要编辑与作者沟通、商量和共同完成,而非校对的职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是改稿,编辑用色笔(红笔居多)改,校对则用便于擦除痕迹的铅笔改,只有在核红或发现人神共愤天理难容的差错时,才偶尔动用一下红笔。每个细节都有其合理性,这正说明了校对的任务是质疑,而改或不改,到底怎么改,最终由编辑定夺。

校对的目标不是优化内容,而是纠错,确保书稿的文字质量过关。通常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也就是一万字里面不超过一个差错,就算合格。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校对只“洗车”,不“修车”。说得更简单粗暴一点,在编辑眼中,稿子或许分为好的和烂的;到了校对眼中,就只有干净(差错少)和脏(差错多)的区别。

举个例子,如果编辑递来的校样上错字连篇,体例极其不统一(比如同一级标题的字体、字号不一样),表述前后不一致(比如上一段还是“马克思”,下一段变成了“马克斯”),等等,即便这本稿子出自全世界最天才的作家手笔,即便内容惊天地泣鬼神,在校对看来也是:天哪,好“脏”。

众生平等,校样也是。

那如果校对拿到的是一本差错倒不多,却难看到令人发指,最大的问题在于内容本身无价值的稿子呢,也无动于衷、只改硬伤吗?还是学鲁迅那样“一笔钩销”?一般来说,编辑的眼睛是雪亮的,严格经过“三审”流程的稿子不至于如此。但若真的碰到这种稿间极品,校对的正确做法是向编辑提出:“建议修改。”

做校对门槛很低

抱歉,那你怎么还没入门?

“校对,不就是没本事当编辑,所以只好去当校对吗?”

“校对的门槛是很低的,识字的人都能干。”

有上述这类刻板印象的人恐怕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说校对依靠找别人的过失来吃饭,是被人讨厌的工作。

我敢说,从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开始,到唐陈子昂、王昌龄、白居易,到宋苏洵、苏辙,再到现代的鲁迅、巴金、沈从文……统统都不会答应。

学界一般认为正考父是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从事校对工作的人,他校对的商之《名颂》后来被孔子编入《诗经·商颂》。

东汉始设“校书郎中”,主要负责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唐代秘书省与弘文馆皆置“校书郎”。宋校书郎属秘书省。唐宋一些名诗人,如唐代的王昌龄、白居易,宋代的苏辙等,在考上进士后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就是校书郎;苏辙的父亲苏洵担任校书郎,则是由于韩琦的举荐。武则天时代的称呼稍微特殊一点,秘书省叫“麟台”,当时的大诗人陈子昂被武则天任命为“麟台正字”,而“正字”就是校对、订正典籍。校书郎至明清废。

电影《妖猫传》里的青年白居易,大约正处在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

可知古代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校书郎是由朝廷挑选出的优秀人才来担任的,有点类似于后备干部。如此,还能说校对的门槛低吗?

到了现代,许多名作家也都有做校对的经历。除了前面说过的鲁迅,还有巴金和沈从文等。

巴金在《关于<寒夜>》中写道:“我还在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义务总编辑兼校对……我感到抱歉的是我的校对工作做得特别草率,在我看过校样的那些书中,人们发现不少的错字。”他说得如此谦虚,正体现对校对工作的尊重和敬畏。

沈从文早年在湘西从军时就担任过报馆的校对,这段经历在《从文自传》中有记载。1923年,他在北京,苦于生计,“为就近投考几个报馆的校对和书记,他迁入西城一个小公寓,结果是花了报名费,没有一处成功”(见张新颖《沈从文的前半生》)。可知当时要考入报馆做校对,并不那么容易。如此,还能说校对的门槛很低吗?

请这么多大师出来背书,当然不是为了显摆校对有这么多高大上的同行;更不是为了暗示做校对能成为大师,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我只想说明,校对也不是认得几个字、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如今,成为校对的门槛是比过去低了,但要做好这个工作的门槛,从来都不低。

成为校对的门槛之所以变低,还要感谢书的普及。在王昌龄、白居易生活的时代,书还是稀缺品、奢侈品,只有皇家、贵族等少数人读书,校订书的事,当然也要由精英来做。而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读书,书变成了普通消费品,每年新出版的书如此之多,浩如烟海,仅靠几个千年难遇的精英来校对,怎么够?书变普通了,但更亲切了;我们也很平凡,但做一个认真的普通人,还是能抓住些许小确幸的。

至于那个“天问”:AI 时代来临,校对会不会很快失业?我只想说,第一,在AI技术面前,没有哪个职业有最终豁免权,被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校对并不孤独,这是全人类的困惑;第二,至少到目前为止,人工校对还是比智能校对软件靠谱,软件还不能完全脱离人工校对工作。

校对都很乏味

抱歉,我要开始“凡尔赛”了

《校对女孩》中的几个配角的造型,虽然有突出女主石原里美的美貌的重要作用,但也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校对员外貌的刻板印象。

其实,脱发、呆滞、近视,并不是校对的专利。用脑、用眼过度的工作,都会导致从业人员脱发和近视。而社交属性不强的工作,从业人员一脸“社恐”的样子也很普遍。至于穿衣老土,据我观察,我的校对同事们穿搭并不土,只是比较朴素而已。

此处无图无真相。毕竟,想要“社恐”们公开晒靓照,那是不可能的。也请不要往石原里美的偶像路线去想象。前面说过,校对的日常就像一部漫长的文艺闷片,虽然看时容易打瞌睡,但是别忘了,文艺片的主角往往相貌平平却能拿影后、影帝之类的大奖,学院派评委们不会用“演技炸裂”来描述他们的实力,却会说他们的“面瘫式”演技,很有张力。所以,大家记住校对是实力派,永远不会成为偶像明星,就行了。

在日剧中,校对部门的办公环境也被各种“黑”。首先,楼层设置就低人一等,在地下室,居然和停车场共用一层。

既然在地下室,那也就不可能有窗户了。没有窗户,那就连自然光也不配拥有了。瞧瞧,这黑洞洞犹如地府的样子,真是前世作孽。

难怪女主要吐槽,校对部是又朴素又阴暗。

这当然也是刻板印象。校对再不受重视,把校对部门赶到地下停车场去办公的事情,至少在杭州没听说过。忍不住要晒一晒我们校对部门的办公室——全球限量版湖景房。

没有夸张,西湖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而全世界能一眼看到西湖的房间,确实也是数得清的。下图就是从我们这扇窗望出去能看到的风景。晴天,云淡风轻,湖山的轮廓都很清晰。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难得一见的绝美的雾湖,也能看到。

最后,介绍一下全球限量版湖景房里的我的工位。书桌虽小,够用就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就是一个校对的自由天地。

2022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你的收入在行业处于什么水平?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计量管理论文范文随着计量专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变化发展,用电信息采集建设不断进步,并且智能电能表得以有效推广应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计量项目专业管理的职责,要求计量项目管理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强化计量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一套现代化且系统性的计量项目管理体系,切实提高计量项目规范化管理的效果。 1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934ivvq
1.浙江湖州:到2025年,城市地区、乡村地区分别建成公共充电桩4200根4、加快城乡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网络为依托,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从城市逐步向城区边缘、县城、乡村区域延伸,补齐乡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公共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形成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到2025年,城市地区、乡村地区分别建成公共充电桩4200根、5000根以上。加快推jvzquC41ejj/kw2gp0ipo8mvon5djm2466<84=3ujvsm
2.易事特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自1989年创立以来,一直以“科技成就梦想,执着铸就辉煌”为经营理念,以电力电子及能效管理技术为基础,成功向UPS电源、数据中心、逆变器、变流器、充电桩、储能等业务以技术同心圆发展战略进行技术拓展和延伸,技术同源且客户重叠度高,可复用技术能力与销售能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经过35年的探索和发展jvzq<84{wctdj~fpi071lzpc0eun0ls142852=7;1e<69=75;4:/uqyon
3.桩基础检测范文(3)单桩水平静载法:推定地基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当埋设有桩身应变测量传感器时,可测量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应力,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宜力I1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平位移或桩身结构破坏;对工程桩抽样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控制加载。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6;:4ivvq
4.建筑工程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9篇)(五)需考虑工人劳动强度、经济利益等因素,懂得管理的艺术,但不得由此而影响工期。尽量减少返工处理的事项,要严格按国家规范、设计图纸施工,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努力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mftns|qpmkkn4:2;924:3jvor
5.风电「周事迹」12.7GW保障性风光指标竞配/广东驭风行动/1近日,由金风科技设计、中材叶片阳江公司负责生产试制的GW147型号叶片顺利通过静力测试验证,标志着我国风电叶片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为超大型风电叶片的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GW147型号叶片是一款专为海上风力发电设计的一款超长叶片,该叶片长度147米,额定功率20MW。(来源: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vzquC41ykte0rs/gp4dqv4jvor0yrsf/4:65B:60unuou
6.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稿范文范例30篇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心里很激动,因为当面对学生尊敬的目光的时候,心里很有一种自豪感.做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我在教学的同时也不断自我增值,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 出来工作多年了,当教师有苦也有乐,但我仍然很爱这一行。所以在工作上尽心竭力,受到上级的好评,学生也非常喜欢jvzquC41yy}/kvzp0gjv0ls1kplp1:5841857: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