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水力学水土保持规定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