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水土保持规定docx

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水力学水土保持规定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企业责任:工程建设单位需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项目符合规定。

3.个人责任:农户和土地使用者需配合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定期对水土保持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违规处罚: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以罚款。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提供水土保持技术支持和培训。

2.专业团队:组建专业团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四、附则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如造林、育林、采伐)、工程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所有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生产建设活动,均需遵守本规定关于水土保持的要求,旨在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将水土流失预防放在首位,优先选择对土地扰动小、能自然恢复或易于恢复的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要求,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风险。

2.综合治理: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长期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单一措施往往效果有限,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

3.科学合理: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和措施的选择、实施,必须基于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力学分析。要充分考虑流域自然条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技术方案,确保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要针对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制定差异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用于拦截、滞蓄、引导径流,保护坡面和沟道,减轻水土流失。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等工程,改变坡面水流条件,减缓坡度,减少土壤侵蚀。

(1)梯田建设: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

类型选择:根据坡度、坡长、土层厚度、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梯田类型。例如,平梯田适用于坡度较缓(<15°)的地区;水平阶梯田适用于坡度较陡(15°-25°)的山区;坡面径流梯田适用于坡度较大且土层较薄的地区。

规划与设计:需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规划,确定梯田的田面宽度、高程、坡度、田埂尺寸等。田面宽度需保证足够的耕作空间和排水能力。

施工要点:土方开挖要分层进行,防止塌方;田埂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浆砌石、混凝土或土工材料),确保其稳定性,防止被冲毁。

(2)挡土墙:主要用于保护坡脚、道路路基、建筑物基础等免受水流冲刷。

结构形式:根据地质条件、高度、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重力式、钢筋混凝土式、加筋土式、锚杆式等。

材料选择:常用材料包括块石、混凝土、砖砌等。块石挡土墙适用于石料丰富的地区,成本较低;混凝土挡土墙强度高、耐久性好,但成本较高。

设计与施工:必须进行专业的结构计算,确保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基底处理、回填压实、排水构造(如反滤层、排水孔)等环节。

(3)截水沟与排水沟:用于拦截坡顶或坡面上的径流,将其引导至安全地点,防止坡面冲刷。

布设原则:截水沟应设在坡顶或分水岭处,排水沟应沿等高线或坡脚布设。布设间距需根据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截水沟间距为50-200米,排水沟间距可适当加大。

断面设计:沟道断面尺寸应能安全通过设计频率的最大流量,避免漫溢或冲刷。常用梯形断面,根据流量计算确定底宽、深度和边坡比。

施工与维护:沟道应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筑,确保坚固。沟道出口应进行防冲处理,如设置消力池、抛石等。定期清理沟道内的淤积物,保持排水畅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拦沙坝、淤地坝、生态护岸等,控制沟道水流,减缓沟道侵蚀,抬高沟床,淤积造地。

(1)谷坊(拦沙坝):在沟道内series布设一系列小型坝体,壅高水位,拦截径流和泥沙。

类型选择:根据材料、施工难度、造价等,选择透水式(如干砌石、混凝土薄壁)或非透水式(如浆砌石、土坝)谷坊。透水式谷坊对水质影响较小,非透水式拦截效果更好。

布设间距与高程:间距一般根据沟道坡度、流量、侵蚀模数等因素确定,通常为50-300米。坝高需根据设计洪水位和预期淤积厚度确定。

设计与施工:需进行水文水力计算和坝体稳定性分析。施工中要确保坝体基础处理牢固,防止渗漏和滑动。

(2)淤地坝:在适中的沟道位置修建具有较大库容的坝体,既能拦沙,又能蓄水,淤积后可形成可利用的土地。

规划布局:需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合理确定淤地坝的布局、数量、等级和规模,形成多级调控体系。

工程设计:包括坝体、溢洪道、输水道、排水设施等部分。坝体结构需能承受水压力、泥沙压力和地震作用。溢洪道和排水设施需确保在超标准洪水时安全泄洪,防止坝体漫顶或溃决。

运行管理:需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拦沙、蓄水、排沙、维修等。定期对淤地坝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3)生态护岸:采用植被、人工材料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保护沟道岸坡,减少侵蚀,恢复岸带生态功能。

植被护岸:通过种植耐水湿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固岸坡。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植物。

人工材料护岸:如安装生态袋、格宾网、石笼、混凝土预制块等,包裹或填充岸坡,形成保护层。需注意材料的选择要考虑环境友好性。

施工要点:护岸结构应与水流方向相适应,减少对水流的阻隔。植物种植需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水分条件。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是治本之策。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等方式,大幅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覆盖率。

(1)树种/草种选择:根据立地条件(气候、土壤、坡度等)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草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旱耐瘠、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可选沙棘、柠条、胡杨等;在湿润地区可选马尾松、杉木、竹林等;在坡地可种植草本植物如苕子、三叶草等。

(2)造林/种草方式:根据地形、植被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种草方式。如直播、植苗、飞播、植草等。对于陡峭坡地,可选择坡面防护林、经济林带等;对于缓坡地,可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或人工草地。

(3)配置模式:采用乔、灌、草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建设水平阶、水平沟等,结合种植经济林木和防护林;在沟道两岸布设林带,形成防护体系。

(4)抚育管理:新造林草需加强抚育管理,包括除草、施肥、修枝、补植、病虫害防治等,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发育。建立长期管护机制,确保林草持续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2.农艺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径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保护性耕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破坏。

核心技术:包括免耕(不翻耕或少翻耕)、少耕(每年翻耕次数减少)、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残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免耕播种、深松等。

实施效果: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水分涵养能力。

(2)轮作、间作、套种:通过合理轮换、间作或套种不同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根系活力,抑制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地生产力。

组合选择:如粮草轮作(如小麦/紫云英)、豆科作物间作(如玉米/大豆)等。

(3)等高耕作与种植: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起垄、播种、施肥等作业。

原理:能有效拦截坡面径流,减少径流冲刷,使水infiltration更好,适用于缓坡耕地。

(4)覆盖措施:利用地膜、秸秆、杂草等覆盖土壤表面。

作用:能减少雨滴对土壤的击溅侵蚀,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土壤表面状况。

(三)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监测、评估、维护、宣传教育等。

1.监测与评估:

监测网络: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布设固定监测点(如径流小区、泥沙采样点、土壤侵蚀监测站等),定期采集数据。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降雨、径流、土壤侵蚀量(输沙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等。

监测方法:采用水文测验、泥沙采样分析、遥感遥感影像解译、地面调查、模型模拟等方法。

效果评估:定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其减水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后续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2.维护与更新:

定期检查:对已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田、挡土墙、谷坊、淤地坝、林草植被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和隐患。

维修加固:根据检查结果,对损坏的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加固,确保其功能完好。例如,修复塌方的田埂,清理淤堵的排水沟,对渗漏的谷坊进行修补等。

更新改造:对于老化失修或效果不佳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例如,将传统的土谷坊改造为混凝土谷坊以提高寿命和拦沙能力,对低效林分进行抚育改造等。

植被更新:对死亡或长势不良的林草进行补植,保持水土保持林草的健康和稳定。

3.宣传教育:

普及知识:通过宣传栏、培训讲座、发放手册、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示范推广:建立水土保持示范点,展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责任主体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多个主体,需明确各自的责任。

项目建设单位/个人:从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承担相应费用。

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参与水土保持的监督和公益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2.协调联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监督机制

1.日常巡查与检查:建立常态化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制度。

巡查频次: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风险和防治重点,确定合理的巡查频次。如重点区域可每月巡查一次,一般区域可每季度巡查一次。

巡查内容:检查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设施运行状况、有无新的水土流失点等。

巡查方式:可结合地面检查、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等手段。

3.问题整改:对巡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相应措施。

轻微违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可能处以一定罚款。

严重违规:责令停止建设,补办手续;拒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造成水土流失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较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用管理:建立涉事单位或个人的信用记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技术支持

1.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推广服务: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向基层和生产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示范等服务。推广成熟、适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

3.专业队伍:培养和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施工、评估等专业队伍,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

4.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卫星导航定位(GNSS)、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附则

本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和防治目标,对本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细则或技术指南。各级单位、个人均应严格遵守本规定,认真履行水土保持职责,共同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则

水土保持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工程、生物和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本规定旨在规范水土保持工作,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土地利用活动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林业、工程建设等。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综合治理:结合工程、生物和措施,综合施策。

3.科学合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通过修建梯田、挡土墙等工程,减少坡面侵蚀。

(1)梯田建设:根据坡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梯田,如水平梯田、水平阶等。

(2)挡土墙施工: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确保结构稳定。

2.沟道治理:通过修建谷坊、淤地坝等,控制沟道水流,减少水土流失。

(1)谷坊建设:间距应根据沟道流量和侵蚀程度确定,一般间距为50-200米。

(2)淤地坝施工:坝高和库容需根据流域面积和降雨量设计。

(二)生物措施

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

(1)树种选择: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如松树、杨树等。

(2)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降雨量,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株距为2-3米。

2.农艺措施:通过耕作方式改进,减少土壤侵蚀。

(1)保护性耕作:采用免耕、少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

(2)奇特性种植:合理轮作,避免单一作物长期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三)管理措施

1.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水土流失情况,评估措施效果。

(1)监测点设置:在典型区域设置监测点,定期采集土壤侵蚀数据。

(2)评估方法:采用模型或实地测量,分析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2.维护与更新: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确保其长期有效。

(1)工程设施维护:每年检查挡土墙、谷坊等设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

(2)植被更新:根据生长情况,补植缺失的树木和草类。

三、实施与监督

(一)责任分工

1.政府责任:各级政府需制定水土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水平沟黄土高原治理知识点在坡面不平、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丘陵坡地,采用水平沟,即沿等高线修筑,沟底用来拦截坡地上游降雨径流,使其变为土壤水。水平沟的设计和修筑需依据坡面坡度、土层厚度、土质和设计雨量而定。其原则是:水平沟的沟距和断面大小,应以保证设计频率暴雨径流不致引起坡面水土流失。陡坡、土层薄、雨量大,沟距应小些;jvzq<84yyy4lgyz0pgz/ew4id1vsclykegifp}jt1462296a23eivp~1|jomk8xjwkvjpplqw0nuou
1.简述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范文主要有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谷埝阶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山坡修建水平沟或鱼鳞坑截留雨水模式等。适宜栽培的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红薯、饲草、豆类、谷子、花生等。由于减少用水,同时也需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使农产品减少污染,符合绿色无公害的要求。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228/j}rn
2.精品解析:云南省玉溪市澄江一中2024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解析】【分析】1、分析图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最适日期也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jvzquC41yy}/|}m0eun1|thv1;5::>:2;4ivvq
3.鲁向平的环保理念与实践鲁向平鲁向平教授的环保理念强调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主张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性策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他提出的核心理念包括: ·生态经济原则:在生态治理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科技先导与产业化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82:f2j8:2363|~sv0jznn
4.云南省玉溪市澄江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水平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___,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演替。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jvzquC41|wpvcw3zmy4dqv437r897>6:80nuou
5.对土壤的认识范文蓄水工程的断面形式在山坡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形式,在平缓地有穴状、条带状等形式。在修筑时要考虑本地区可能暴雨量、暴雨强度及所产生的最大径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幼林无覆盖时地表土壤侵蚀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积损失量。 篇7 1.影响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因素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