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富裕”二字
近日,趁着冬日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小禺儿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
对旧水坑来了一个深度游
全面挖掘这个富裕村背后更多的故事
旧水坑村
位于番禺区大龙街西部
辖区面积1.79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3300多人
外来流动人口约3.5万余人
旧水坑名字由来
粤地境内丘陵满布山川纠结 地质上多属不透水的花岗岩地层 因雨水丰沛 水循花岗岩的裂隙浸蚀泉涌水流 所以,河沟溪涧众多 粤人称“山坑”,简称“坑” 村落择“坑”而建,村名多用“坑”
番禺南山 据传秦代已有聚落 旧水坑村陈氏祖先 北宋时期曾任户部尚书的陈显 晚年举家迁往南海县芦头乡即水头村 后来创业分房 显公之子绍基公的第二子贤赏公 在宋孝宗时期(约公元1170年前后) 由水头村迁来 番禺水濂乡(今称旧水坑)居住 距今800多年 人们沿山涧建村,初名“水坑” 后以“新”、“旧”分称 分别叫“旧水坑”和“新水坑”
南 枝 堂
南枝堂即广声陈公祠 位于水濂大街86号三间四进 祠堂为硬山顶,灰塑龙船脊 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
头门挂”广声陈公祠“匾额门前一对石鼓
中座挂“南枝堂”匾额 现此匾额为复制品 原件如今仍保存于后座右墙上 虽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尽显斑驳 但匾上题字依然清晰可见
祠堂的后座一般供奉祖先牌位但这里有所不同 后堂正中只挂“敬如在”及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十一字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 族人虔诚礼敬先祖的优良传统 及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信仰 同时也突出了祠堂敦亲睦族之用途
在贤赏公迁往水濂乡居住之前,水濂乡原有村主人是陈思齐和朱介福等两姓人口。但是八百年漫长岁月、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由于三世祖贤赏公子孙昌盛,而原有的村主已随岁月同逝,成为历史。从此之后,水濂乡的陈氏子孙都是三世祖贤赏公的后代。
三世贤赏公分支居水濂乡,子孙昌盛,直至五世祖润公,娶黄氏,生二子,长子名广声次子广誉,分南北房。即从六世广声公广誉公开始,水濂乡村分南北枝。长子广声和次子广誉两人分房分支,各自修建大宗祠;广声公仍居旧水濂乡,即为现在的旧水坑,建南枝堂作为大宗祠;广誉公分居新村,即为现在的新水抗,建北枝堂作为大宗祠。
据记载,南枝堂自建成以来 经历过几次的修缮 最近一次是2013年 对其后堂、天井两侧、 厢房、地面、门口等位置进行了修葺
如今的南枝堂 是村里的长者饭堂、康乐中心也是水濂乐社的大本营私伙局逢周四下午开唱 曲声粤韵音绕梁 ,古祠留芳乐悠扬 让这个古意盎然的旧时厅堂 重新焕发生活的气息
南枝堂位于水濂大街上 据说以往居住于此的 均是大户人家 世易时移 如今这里却成为了 新番禺人安家的地方
水濂大街
沿街而上北帝古庙、两山陈公祠、西涧陈公祠依次建造在水濂大街上 除了北帝古庙依然灯火辉煌之外 其余古祠均已大门紧闭 静静地等待重光之时
西涧陈公祠
两山陈公祠
北帝古庙与北帝广场
据历史记载 旧水坑北帝古庙距今已有700多年 建村时,为祈求风调雨顺 由旧水坑开村之祖朱介福、陈思齐修建 于2011年公布为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北帝古庙正中为北极殿, 右副殿名为圣景,左副殿为福地。
北极殿内面积虽不大 却有小石桥居于其中 让人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走过小石桥便是玉虚宫里面供奉着北帝 在北帝神座的旁边 是开村之祖朱介福、陈思齐牌位
为纪念开村之祖,村人将陈思齐、朱介福供奉于北极殿内。
旧水坑北帝古庙近100年重修过程:
1、光绪(甲辰年)即公元1904年重修一次。 2、1987年由旧水坑村委会、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出资并集港澳同胞之力进行第二次重修。 3、2011年由旧水坑村委会、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再出资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扩建重修,并将之前已毁坏的福田坊主帅庙的康公主帅和水口坊文昌庙的文昌星君重建于北帝古庙左、右副殿内供奉,2011年3月完工。
北帝古庙历经三次重修后 成为了如今所见之规模总占地1238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平方米
新扩建北帝古庙与北极殿同在水濂大街两旁。
另一边,北帝古庙与北帝广场仅一街之隔。
面积宽广的北帝广场如今成为了村民休闲活动的中心
旧水坑森林公园
旧水坑森林公园总投资1500万元
园内栽种树木超过15000棵
旧水坑森林公园
也称旧水坑体能锻炼中心
整个连片区域面积达到320亩
里面除建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外
还建有多种健身运动设施
可容纳万人同时进行健身文体活动
这里也曾是鸟儿的天堂
公园在落成之时 旧水坑村投资230万元 建成了面积达9000平方米的雀鸟公园放养雀鸟60多类1.8万多只
后来因鸟类繁殖过快 影响周边环境 最终决定拆除雀鸟公园 这个小鸟天堂也真正地回归了自然
“满园绿荫平衡生态乐延年百鸟和鸣美化自然怡盛景”31年的阳光雨露 当年的小树苗也长成了参天大树
宜 业 宜 居怡 然 自 得
东 湖
拾级而上 又是另一番开阔景象 30多亩的东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漫步东湖边上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2010年 旧水坑村在番禺区水务局的支持下 投入300多万元 将面积达33亩的东湖打造成为 村民和外来工休闲锻炼的好地方
东湖位于旧水坑村南坑岗体能健身中心和旧水坑足球场东侧,早年曾被称为旧水坑村的天然“游泳池”。但随着农村人口密度的增加,东湖周边民宅的生活污水排放到东湖中,造成塘水污黑发臭。
2010年,旧水坑村争取了区水务局和区委农村办的全额资助,通过“截污治污、引清调活、营造水景”的办法,将东湖和南坑岗体能健身中心、旧水坑足球场等现有设施进行了连片打造,让东湖再现粼粼波光。
乡村振兴 利国利民
东 湖
据统计,至2018年,旧水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已超过1.5亿。
旧水坑不“旧”旧水坑虽然名字里有”旧“字 可是旧水坑的发展理念却一点不旧 其创新与超前远在40年前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要不,怎么能成为 倍受大家羡慕的富裕村呢?
四十载风雨征程,数千亩厂房林立
2018年,旧水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58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056元,流动人口近5万人。在2008年经济发展顶峰时期1.79平方公里的旧水坑村内,流动人口达到十万人次。
无法想象,1975年之前旧水坑村曾是一个只有500多户、2000多人口的小村,仅靠种植1200亩丘陵坡地和600亩瘦田,农民收入低,连口粮都不够。
从1984年开始 旧水坑村两委班子在已故 村党总支书记陈柱彬的带领下 实施现在看来仍十分超前的“创新”举措一改传统的出租厂房、提供土地的招商模式采用积极合作型模式
工人工资由村与外商 按件或按工核算后统一发放 双方共同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企业事务 原有的村内加工企业发展成 与外资企业合作的五金综合总厂村经济的收益直接来自各企业的利润分成
自此,村内整齐划一 外墙蓝白相间的村办物业 也相继拔地而起 成为了旧水坑特有的颜色与标志
另外,道路两旁修剪整齐的榕树遮阳绿化带,也成为了旧水坑鲜明的标志。
旧水坑“大”数据
1、1987年,旧水坑村的 工农业产值达1053万元 , 工业收入占全村经济95% 。
2、1988年,五金综合总厂发展成8间分厂, 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 , 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 , 加工费收入2800多万元 。3、1992年,村办企业 年收入达1.5亿元 , 固定资产1.1亿元 。
4、如今,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和日本胜美达公司等8间外资厂合作办厂员工人数约20000人,全村已形成计算机、电路板、耳机耳塞、扬声器、掌上电脑等特色产业集群, 年加工费收入近7亿元 ,从1989年至今,旧水坑发给 村民股东分红已超过7亿6千多万元 。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敢为人先”的精神旧水坑村扬帆起航一路高歌猛进 成就一条“集体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子富了 村民的生活也“升级”了 除了前面讲到的森林公园 该村还相继投入2800多万 完善教育、养老等各项民生设施
投入2900万元 建成恒丰酒堂和裕丰酒堂可同时容纳4000多人就餐 村民结婚、满月等喜庆宴席均可免费使用
投入700多万元 自购10辆消防车组建番禺区大龙街旧水坑消防中队配备专职消防队员46人 为村民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