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凭借其独特魅力与风韵,成为中华文化的关键载体。其造型华丽多姿、形式变化多样,古人的精妙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今日,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建筑构件之美,从认识古建基本名词开启探索之旅。
垂/脊/构/件
垂兽:又称角兽,是中国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
蹲兽:又称仙人走兽,走兽,垂脊兽,戗脊兽等,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瓦兽的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排山勾滴:安放在建筑山墙上面的勾头和滴水,这里的建筑主要是指歇山、悬山和硬山建筑。在歇山、悬山、硬山山面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些勾头和滴水,它们与垂脊成正角形,也就是说,它们的排列与走势和重脊呈垂直、交错形式,而不是和垂脊呈并列、平行形式。这里的勾头和滴水就被称为'排山勾滴',即排山勾头和排山滴水的合称。
博缝砖:又称博风砖,古建硬山建筑封山时博缝处所用砖件。位于山墙外侧上端,大面向外,陡立于山檐子(拔檐)之上、铃铛瓦或披水檐之下。
垂/脊/瓦/构/件
(垂脊瓦件组合)
仙人走兽:是指我国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雕塑装饰物,通常置于戗脊端部或角脊上。最早见于汉代明器,至清代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可多达11个,视建筑等级之高低增减。排列次序亦有规定。如天安门城楼翼角上的9个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但地方建筑,则自有习惯,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较生动。
方眼勾头:古建筑屋脊瓦件,位于戗脊或岔脊的最前端,其背部留有长方形孔眼,故名“方眼勾头”。
撺头:古建筑屋脊组合构件,为琉璃制品,位于庑殿、歇山、攒尖等垂脊、角脊等脊饰的最前端,用以支承方眼勾头与仙人等。
扌尚[chuán] 头:古建筑屋脊组合构件,为琉璃制品,位于撺头之下、螳螂勾头之上,与其它构件共同组成庑殿、歇山、攒尖等垂脊、角脊的前端部位。
螳螂勾头:古建筑翼角或者檐部瓦件。正面与勾头相同,两侧瓦翅做成曲线,以便与滴水结合,实际为勾头的变化形式,在庑殿、攒尖、歇山、硬山,悬山等建筑的垂脊和岔脊部位,用以承载其上部的瓦件及艺术构件。
遮朽瓦:古建筑翼角瓦件,位于角梁套兽之上,用以保护连檐和角梁不被雨水侵蚀。
套兽:古建筑瓦作屋顶艺术构件,“仔角梁头上之瓦质雕饰”(《清式营造则例》),也是为阻止雨水侵蚀角梁的榫头。
老角梁:用于翼角梁架之中。清式建筑称“老角梁”,宋式建筑则称“大角梁”,是组成翼角的主要构件。
仔角梁:用于翼角梁架之中。“仔角梁”为清式名称,宋式建筑则写作“子角梁”,《清式营造则例》中又写作“梓角梁”。“仔角梁”在老角梁上面,其下皮与老角梁上皮结合,之间用暗梢子固定。
椽/飞/构/件
(椽飞结构关系图)
大连檐: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宋式称“小连檐”,位于屋檐檐头,安置于飞椽之上,其上皮为瓦口木,呈三角形断面,长度至仔角梁端头,随翼角翅起而缓缓上升。
飞椽[sheng] :在大式建筑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的外端,还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就叫作“飞椽”,也叫“飞檐椽”,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飞椽的长短随着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檐椽:即屋檐上的椽子,通常断面为圆形,故也称“圆椽”。架在老檐檀和檐檀之上,以承挑屋檐。
平板枋:位于柱头和大额枋之上,链接柱子,以稳定柱网之间的链接。
大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联络才”称为大额枋(《清式营造则例》),为横向拉拽构件,上平身科斗拱,为抬梁式梁架所必需。
由额垫板: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大额枋向小额枋的过渡做法。
小额枋:明清建筑特有的做法,位于大额枋的下面,与由额垫板结合,其长度与大额枋相同,但断面尺寸明显小于大额枋,至角柱有出头与不出头的两种做法,与大额枋有相同的作用,而小额枋则由宋式建筑由额演变而来。
上槛:也称“替桩”,俗称“门框”,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之木框。
菱花隔扇:是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一般用在外檐门窗之中。菱花隔扇的等级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宫殿、园林、坛庙、帝陵和高等级寺庙建筑中才可以使用。菱花的具体样式又有多种,其中以双交四椀、三交六椀最为常见。上图为“三交六椀”。
绦[tāo]环板:隔扇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可以设置的位置有裙板之上和之下。
斗/拱/构/件
(斗拱的三个位置图)
斗拱:古建筑大木作特殊组合构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有着科学的结构意义和浓重的文化色彩。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斗拱”,是斗鱼拱的结合体。按“斗拱”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宋氏与清式两种称谓,宋氏称柱头斗拱、补间斗拱、转角斗拱及襻[pàn] 间斗拱等;清式则称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和搁架科等。每组“斗拱”,按宋式建筑称“朵”,清式建筑称“攒”。
柱头科斗拱:即在柱头上的一攒斗拱,“柱头科”与其他部位的斗拱有着显著的区别,如置于柱头之上并承托挑尖梁头,成为梁架中柱梁结构的联系部分,其他斗拱则无此功能。因挑尖梁头的使用,荷载加大,在“柱头科”的翘、昂以及十八斗的尺寸规格,均大于平身科斗拱。
平身科斗拱:即清式建筑斗拱位置,按《清式营造则例》解释:“在柱头与柱头之间,利于额枋上之斗拱”。此种斗拱的结构形式,与柱头科基本相同,但与角科有一定区别。明清时期的“平身科”斗拱排列紧密,特别是牌楼斗拱,“平身科”完全成为檐下最具装饰性的部位。
角科斗拱:清式建筑大木作斗拱位置的称呼,宋式建筑则称为“转角辅作”,由角柱承托,故名“角科”,《清式营造则例》称:“在角柱上之斗拱”。角科斗拱只有一攒,但它的结构却是由两个平身科斗拱结合的产物,一些“角科”斗拱的特殊构造,是“角科”的独特构件,如把臂拱、宝瓶、由昂、斜头翘等。
透风:对于木构建筑结构而言,过于密闭会导致其中的柱子糟朽,古代匠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砌筑山墙或后檐墙时,专门在下碱处留出易于通风的洞口,此洞口便称为“透风”,也称“风洞”,在此洞口砌筑的砖称“透风砖”。“透风”是大式建筑墙体必须砌筑的。
檐/下/构/件
霸王拳:在古代建筑中,是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样式。
雀替: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中国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都是木质建筑,而在某些潮湿或气候湿润的地区木柱直接立在地面上时间经久便会发生霉变腐败现象,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防潮。再者,石质的柱础会使房屋基础更稳。
廊心墙:叫廊墙,一种建筑构造。是位于山墙里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就是樨头里侧的延伸部分,廊心墙从下而上为下肩、廊心、象眼。
门/楣/构/件
老檐垫板: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谓。位于老檐桁与老檐枋之间,为二者之间的过渡枋木。
老檐枋:古建筑大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谓。可分为大式与小式两种做法,位与檐檀垫板之下,并与之平行,与老檐檀、老檐垫板组成柱间连接体系。
倒挂楣子: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
花牙子:是用于倒挂楣子两端角的一种装饰构件,有用棂条拼结而成,也有用 木板雕刻而成,形似如雀替,不过较雀替轻巧。花牙子即有雕饰的牙子,亦可简称花牙。是建筑中具有雀替外形的一种纯装饰性构件,也称镂空雀替,是雀替的一种类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