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的核心部件。在漫长历史的流变里,作为连接屋身和屋顶的关键性力学结构模块,斗拱曾经是十分硬核的实力派,但也在明清以后逐渐变得花里胡哨起来。而在这种转变当中,最值得注意的莫过于流行于辽、金、元时期的一种变形。
斜拱。
砖石结构塔上的仿木结构斜拱
斜拱指的是斗拱中心与华拱或泥道拱呈45°或60°夹角斜向出跳的拱。这种拱打破了斗拱组件中横向拱和竖向拱垂直交替的几何空间,让斗拱的外观看起来更加华丽,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
“莲花”的出现最开始并不纯粹是为了美观,而是从转角铺作的抹角拱配合发展而来,承担着增强转角部分结构受力的作用。到后来,为了让建筑的斗拱风格整体统一,气氛和谐,斜拱才逐渐从转角铺作转移到了补间铺作。盛开的“莲花”也从孤芳自赏变成了满檐芳菲。
薄伽教藏殿 转角铺作
45°角斜拱最早的实例曾一度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即1038年),其转角和补间、明间的二、四跳都用了斜拱。但后来的新发现显示,山西陵川县平川村的南吉祥寺历史更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天圣八年即1030年迁址至今),其中殿的补间和当心间铺作均出45°斜拱,硕大朴实,令人感受到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风雨而斑驳坚挺的力量。
南吉祥寺 当心间斜拱
此外,隆兴寺摩尼殿、佛光寺文殊殿、佛宫寺释迦塔、善化寺等古建筑中也都出现了45°斜拱,而更早的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蓟县独乐寺山门及观音阁、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等,则都已经出现了抹角拱。
60°角的斜拱最早出现在佛宫寺释迦塔,这种斜拱的出现与建筑平面八角形的形状有关:前述的抹角拱因为在平面上与角华拱垂直相交,而在立面上成为与正华拱和角华拱都45°相交的斜拱,这是由于矩形的建筑转角都是90°;而在八角形建筑中,每一个角都是135°,此时正面的横向构件穿过斗拱中心挑出到斜面,或者斜面构件挑出到正面互相形成斜拱时,正中的角华拱就会与斜拱形成67.5°的夹角。而如果是在六角形建筑中,各方向构件就会十分均匀地形成标准60°斜拱。
佛宫寺释迦塔 斗拱
在佛宫寺释迦塔之后,华严寺大殿、善化寺大殿和普贤阁等建筑中均出现了60°斜拱。
斜拱出现的时期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到成熟的时期,斗拱在结构上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时的斜拱里外均有出跳,除去本来就有的悬挑和杠杆作用外,由于支点增多,还均匀分担了檐口荷重,从而加强了斗拱与梁架、檐口间的联系,使建筑更加坚固。
到了金代,斜拱开始出现没有后尾或前端的插拱形式,这种斜拱由于里外不贯通,已经失去了悬挑和杠杆作用,不再成为承重的构件,反而增加了整组斗拱的重量,加重了阑额的负担。从这时起,斗拱第一次从实力派开始转变为偶像派,插入斜拱就完全是为了好看而非实用了。
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
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变形较大的斜拱——如意斗拱。此后明清两代,如意斗拱被广泛使用,甚至成为清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之一,为清代建筑年代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
斜拱的出现,在辽、金、宋、元时期成为北方木结构建筑的显著特征,既因独特的结构而令人惊叹古代木匠的巧思,又因美丽的外观而成为木构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这种有趣的构件,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宝贵遗产,也是木结构建筑历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