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转角铺作)
(唐代南禅寺斗拱)
(北宋晋祠斗拱)
那么斗拱具体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它能成为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的核心组件呢?
荷载传递、加深挑檐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尺度)
(唐代佛光寺东大殿背侧斗拱)
模数单位、等级标志
斗拱在古建筑模块系统中扮演着度量衡的作用,唐宋时期使用的“材分制”(以栱的截面为基本模数单位)和明清时期使用的“斗口制'(以斗的开口尺寸为基本模数单位)都与斗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一样,斗拱也有着严格的使用限制。如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建筑类型分为殿堂、厅堂和余屋,每种建筑使用的斗拱尺度都有着严格的“材分制”约束,其中余屋一般不能使用斗拱或者仅能用简易的斗拱。
(宋《营造法式》中各类拱(单位为分))
观赏性
(山西洪福寺内挑斗拱纹案装饰)
(隆兴寺内明清建筑斗拱纹样)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那斗拱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发展初期
因唐以前木建筑已无实例,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和出土文物来推测斗拱最初的形成。斗拱最早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而战国时的四龙四凤铜方案,四个角部出现了斗、蜀柱、抹角拱以及插拱(45°斜向龙头),可以窥见斗拱早期的基本形态。
(四龙四凤铜方案)
关于斗拱纵向拱的形成过程,专家推测有两种可能:
一派为擎檐说:擎檐立柱-落地斜撑-撑拱-曲撑-插拱;另一派为梁下斜撑说:梁下斜撑-梁下曲撑-腰撑-出柱头曲拱。但是以上两种说法只是推断,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擎檐说”示意)
(“斜撑说”示意)
汉朝、南北朝时期
(汉代斗拱图示)
(汉阙“一斗三升”)
(汉陶楼“单拱出跳”)
(南北朝斗拱图示)
(大同北魏墓葬,直角人字拱与拱端圆形卷杀)
隋唐时期
(佛光寺东大殿“批竹昂”)
(南禅寺斗拱,耍头昂化)
宋辽金元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宋代出现了《营造法式》,对斗拱的形制、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斗拱的发展趋于定式化,并使得斗拱得以大范围推广。宋辽金处于基本并行的时期,他们基本承袭了唐朝的建筑风格,并且相互融入,出现了普拍枋(位于阑额与柱头之间),还在铺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拱斜昂。到了元朝,虽然建筑风格基本沿袭了宋朝的形制,但由于木料紧缺,斗拱的尺度日渐减小。
(山西金代延庆寺大殿)
(山西北宋洪福寺大殿)
(河北正定,北宋隆兴寺摩尼殿)
(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纯阳殿,斗拱尺度缩减)
明清时期
明代的斗拱基本沿袭了明朝以前的做法,但有几点做了调整:一是昂由下昂变为了直昂,二是出现了兼有平行和斜向向上的昂,称为溜金斗拱;三是下昂消失。
(溜金斗拱)
(斗拱清朝称谓)
(故宫太和殿斗拱)
(故宫中和殿斗拱)
从上文不难看出,从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到晚清建筑,期间经历了100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斗拱的演化也经历了几近颠覆性的变动。
如果将斗拱类比人的话,那么可以有以下几个形象的维度:
体格雄壮→身材纤细
唐代佛光寺斗拱用材为30cmx20.5cm,宋代五开间建筑斗拱用材为24cmx18cm,元代五开间建筑斗拱用材为18cmx12.5cm,明代五开间建筑斗拱用材为11cmx7.5cm,而到了清代故宫太和殿建筑斗拱用材仅为12.6cmx9cm,而且太和殿为十一开间。另外,唐宋时期,斗拱高度可以占到整个柱身高度的1/4~1/2;而明清时期斗拱高度仅仅能占到柱身高度的1/9~1/5。可以说斗拱是一步一步由彪形大汉变为了文弱书生。
(历代斗拱尺度与柱身对比)
朴实坚韧→花样繁复
宋代的柱头斗拱之间的斗拱(补间铺作)一般最多两朵,而到了清代的太和殿,明间的平身科(补间铺作的清代称谓)达到了8攒。同时,唐宋时期建筑斗拱常采用偷心造(有横拱为计心,无横拱为偷心);而到了清代,斗拱全为计心造,尺寸有了大尺度缩减,且构件繁多。
(隆兴寺北宋摩尼殿补间铺作,一朵)
(故宫太和殿平身科)
(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偷心)
(佛光寺东大殿斗拱横剖图)
(故宫斗拱,全为计心造)
斗拱的功能慢慢的由重要受力构件退化为装饰构件,先前光彩出众的女强人降格为了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