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v=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1.1圈梁的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 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

2、塌。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 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 物的水平刚度。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1.2圈梁的设置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 6、7 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

3、,屋盖及楼盖处,屋盖 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 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 58m 时,应在檐口标高处 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 8m 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 45m 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 5m 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 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 尚应增加设置数量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 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4、。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1.3圈梁的构造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 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 当圈梁被门窗 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 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 米。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 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 圈梁应与屋架、 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 当墙厚大于等于 240 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 2/3 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 并不小于 120 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 液化土、 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

5、面高度不应小于180 毫米。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 护层厚度为 20毫米,并不得小于 1 5毫米,也不宜大于 25毫米。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 15米;八度时: 11米;九度时: 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 不小于 300 毫米。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 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2 构造柱2.1构造柱的作用2.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 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 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1.2构造柱通过与圈梁

6、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 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 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2.2构造柱的设置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 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详 见下表)注: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 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 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设置构造柱。2.3 构造柱的构造2.3.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

7、的纵筋应穿过圈梁, 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 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 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 M5 级。2.3.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 拉结钢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 1 米或伸至洞口边。2.3.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 X 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 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 20毫米,并不得小于 15毫米,也不宜大

8、于 25毫米。纵向钢筋 应采用4 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 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 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和构 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 结构有利。2.3.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 500毫米,宜在柱根设置 120毫米厚 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当有基础圈梁 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 50毫米的基础圈梁内。若遇基础圈梁高于 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设置 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2.4构造柱的配筋2.4.1构造柱纵筋不宜小于 4 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 14。七度时超过6层, 8度时超过 5层.9度时纵向钢筋宜采用 4 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小于 16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 求。2.4.2构造柱箍筋最小直径采用 6间距不宜大于250mm,柱上、下端大于等于h/6(h为层高)及大于等于450mm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二次结构构造柱与圈梁的要求内容.docx间距v=5米);当 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 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 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5133791@5544613>;2256327xjvo
1.煤炭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标准GB505832020.pdf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EJ P GB 50583 -2020 煤炭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for the coal industry 2020 -01-16 发布 2020 -07 -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联合发布 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煤炭工业建筑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624;482382796642642>80ujzn
2.钢筋设计及验收答疑100问,再也不用担心被问倒啦答:计算砌体加筋根数时,要考虑起步距离,起步是砌体加筋的半个间距。遇到圈梁时上下要考虑起步距离。 53、平法图集的最后一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何用? 答:最后一页(69页,标准构造详图变更表?)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并无规范作用。这是给设计院用的。平法的宗旨是不限制注册结构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所以,对G101中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382387513>92=6a32694B>5374tj}rn
3.结构体范文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三)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2:4ivvq
4.大学生工地见习心得(精选20篇)3:圈梁钢筋应交圈绑扎,使成封闭形。在内外墙交接处、大角转角处的锚固拐入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圈梁和构造柱钢筋交接处,圈梁钢筋要放在构造柱内侧,锚入柱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对一级钢筋搭接长度不少于30d;二级钢筋不少于35d(d为受力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jvzquC41o0jj{rkcpyko0lto1hgoyns1ujoyknpfgzjj~n1:681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