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南部生态画卷肆意铺展背后有群“守护神”凤凰网甘肃

原标题:挺起绿色脊梁 书写“生态答卷”

——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70年发展纪实

茶岗林场苗圃秋韵

管护中心领导班子

插岗梁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活体羚牛

宋海良(右)在巡护途中瞭望观测

禁毒宣传队

邓显福和队员在巡山查林

插岗梁保护区两水油橄榄种植基地一角

□ 刘江林

山峦重叠青绿辉映,点点银波撩人心弦。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大美生态画卷在甘肃南部肆意铺展,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刻在了山山水水间,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道上铿锵奋进。

与绿相伴,向美而行。开山伐木支援国家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风雨兼程70年,以党建统揽发展,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保护与发展并举,认真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林区持续发展成果丰硕,把一个生态良好、经济发展、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民生改善、环境优美、风清气正、社会和谐的新林区镶嵌在甘肃南部,奏响了新时代生态建设的交响曲。先后荣获“全国伐区质量管理优秀单位”“全国林业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国有林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先进企业”“全国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甘肃省二级企业”等70多项荣誉。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作为甘肃南部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插岗梁管护中心发扬“不忘初心,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牢记使命、绿色发展”的白龙江精神,在长江上游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谱写了绚丽多彩的动人篇章。

峥嵘岁月铸就时代担当

筚路蓝缕启山林,茫茫林海建功业。在甘肃南部舟曲的大山深处,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的守护者用大好年华守护着这片郁郁葱葱的林海,铸就了一座绿色的时代丰碑。

插岗梁管护中心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原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舟曲林业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插岗梁管护中心的创业者带着光荣梦想与崇高使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沟壑纵横、山高林密的舟曲林区。他们冒着严寒,爬冰卧雪、开山辟路、遇水架桥、修路建房、上山伐木,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用青春和热血,让沉睡千年的林海苏醒,让人迹罕至的群山沸腾,开启了林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创业初期的林区,条件异常艰苦。作为林区的开拓者,他们迎难而上,战天斗地,住的是工棚、夹板房、土坯房,睡的是几十人的大通铺,吃的是水煮野菜,喝的是雪融水,由于林区吃菜困难,有的职工还患上浮肿病。由于生产力落后,林区的木材生产方式是拿着弯把锯人力伐木,用冰雪滑道集材,靠自然力推河、赶羊流送木材,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支援着国家建设。

在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时光后,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机械化设备开始在林区出现,拖拉机、绞盘机、索道集材相继上山,木材实现了汽车运输,停止水运生产;山下更是实行油锯造材,机械化装车,取消人抬肩扛,木材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职工熟悉的伐木工具大板斧、弯把锯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林区的生产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回响在深山中伐木号子的消失,林区完成了支援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数据显示:插岗梁管护中心从事森工生产40多年来,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20多万立方米,实现利税8925万元,顺利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的发展目标。

封锯造林筑牢绿色屏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赓续绿色使命是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响应天保工程建设,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林业工人挂锯停伐,主要工作由木材采伐转变为森林资源管护和公益林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由“伐木人”转变为“栽树人”“护林人”,兼具护林、育林、防火、禁毒、防病虫害等角色和职责于一身,实现了身份的彻底转变。

天保工程启动之初,插岗梁管护中心就迅速成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林业行政、森林公安和经济民警“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围绕天保工程的实施,管护中心狠抓“停、造、护、封、育”五个环节,对150多万亩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管护,早安排、早准备、早栽植,大力实施公益林建设,连年都确保公益林建设任务高标准完成。

正是在林业职工的精心栽植管护下,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林区大熊猫、羚牛、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功能逐渐增强。2015年,一只野生大熊猫出现在了插岗沟,这是当地首次发现野生大熊猫实体,也是对国有林区停伐和天保工程实施成效的最好诠释。

二十年封山育林,二十年休养生息,造就了全新的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插岗梁管护中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0年底,该管护中心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4.23万亩、封山育林409.99万亩,森林抚育247.7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62.5万亩(次),少消耗森林资源120万立方米。近两年完成退化林修复5万亩。有林地面积由93.4万亩增加到121.1万亩,增加了27.7万亩;森林蓄积由793.55万立方米增加到812.76万立方米,增加了19.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41.8%提高到63.1%,提高21.3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

深化改革开启幸福密码

从伐木支援祖国建设到封山育林,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同全国其他林场一样,插岗梁管护中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业,加强森林资源监管,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措施,逐步扩大绿化面积,不断提升生态服务质量,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插岗梁管护中心建立健全了林业行政执法、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政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加强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为林区发展稳定保驾护航,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插岗梁管护中心还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林草资源长效机制,实现“林长治”。管护中心、保护站(林场)、管护站点所层层签订责任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森林管护网络。推广“防火码”“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统运用,充分利用无人机航拍、林火视频(森林眼)、高山瞭望、地面巡逻等综合手段,24小时不间断监测山情林情火情,实现管理全链条,火因可追溯。共设立29个护林点站、所,管护森林面积150万多亩,管护责任落实率100%。林区连续35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禁种铲毒实现“零种植”“零产量”,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插岗梁管护中心所属的茶岗保护站(林场)地处白龙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拱坝河流域,以前交通闭塞,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全场共有85个林班,分布在舟曲县插岗、拱坝、武坪3个乡镇境内,有7条大沟系。天保工程和国有林场改革让这里面貌焕然一新,生态保护和职工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以前森工企业生产单一、自主经营、发展缓慢、拖欠工资、入不敷出的困境到林区整体转制、工资增长、灾后重建和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发展举措的落实,改革为茶岗林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通过实施灾后重建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林区道路、业务用房、职工住房、安全饮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林场人实现“山上一张床,山下一套房”,圆了几代林业人的“安居梦”。职工的收入更是逐年稳步增长,吃上了财政饭。职工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自觉投入林业建设的热情更高了,保护生态、建设林区的信心更足了。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插岗梁自然保护区茶岗林场护林员邓显福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24年来坚守在大山深处,尽己所能为祖国守护好绿水青山。“现在,国有林场改革红利正在逐步显现,工资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管护站通了公路,有了自来水,用电也不愁了,就连电视都能看了,网络也有了,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就很满足了,还有啥理由不把林子看好。”邓显福说。

锚定林场改革,茶岗林场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基础管理、产业开发、民生保障和党的建设“五大质量提升工程”,使林场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改造升级,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显著增强,2021年荣获“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茶岗林场的巨变发展是插岗梁管护中心林场改革的一个缩影。围绕“保生态、保民生”这一改革目标,插岗梁管护中心所属的茶岗等4个国有林场,全部由原来的企业性质转变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近700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职工“五险两金”等系列民生问题均已得到解决,职工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数据显示,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管护中心先后争取投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062.26万元,新建业务和管护用房2.3万多平方米,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217户(套)8.5万余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22套4160平方米,硬化林区道路41.5公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职工住房、饮水、供电、林区道路、通讯、护林点站建设、办公设施等生产生活条件及文化设施显著改善,切实解决林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近年来每年安排近200万元资金用于林区基础设施维修及功能完善,林区职工生活及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守护林海书写精彩人生

全面加强林区党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区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立足林区生态建设,插岗梁管护中心各级党组织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党旗红,生态建设我先行”为主题的党建工作品牌和推行党支部工作法模式,全面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全力推行党支部“四步走”工作法(即支部建设齐步走、党员学习快步走、示范引领大步走、服务发展跑步走)等,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争创一流工作业绩,走出一条“强党建、育好林、管住火、保青山、美环境、树新风”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林区注入“活力”。

以“党建+”为载体,管护中心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等,广大党员在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禁种铲毒等生态建设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形成了抓党建促合力、促生产、促安全、促改革、促发展、促宣传、促民生、保稳定,让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已经成为日常组织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2年4月参加工作的高乖明是一名党员,现任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铁坝保护站站长。他先后从事过森林采伐、电台值守、集材检尺等工作,尤其是从事森林消防工作13年来,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森林卫士的钢铁誓言。在林区工作30年来,他一直扎根基层,用信念和行动诠释着一名林业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王春林在插岗梁管护中心茶岗保护站峡子梁检查站从事护林巡查工作,是奋战在林业事业最基层的一名优秀护林员。他暗立誓言:一定要当好森林守护者,守好林区“北大门”。参加工作至今,他经历了木材生产和天然林保护转型发展,先后从事采伐、营林、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在从事管护工作的几十年里,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平凡的管护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

海拔3480米的扎尕梁顶,是插岗梁管护中心铁坝保护站(林场)扎尕梁瞭望台所在地。站在梁顶,铁坝林区方圆百里的森林尽收眼底,在这里被誉为“林海哨兵”的宋海良已守望林海6年了。他是扎尕梁瞭望台的一名火情瞭望员、站长,担任瞭望员6年来,宋海良坚持每天瞭望观测并有详细记录,始终坚守在高山之巅,守护青山绿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何世刚,为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发展倾注了一腔热血。多年来,他亲自部署狠抓保护区建设工作,把森林资源安全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以身作则确保森林资源安全。面对禁毒被动局面、压力,凭借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按照“春抓禁种、夏抓踏查、秋抓铲除、冬抓宣传”的工作思路,他带领踏查铲毒队伍深入禁毒重点区域、沟系,集中踏查疑似种植地块,切实做到铲毒不留死角,实现了“零种植、零产量”的目标,历时3年摘掉了“全国禁毒重点整治单位”的帽子。他为中心争取资金夯实林区基础建设,仅2020年就争取到各类项目建设资金3366.51万元,申报了林区防火道路、路网信息采集入库、“8·17”暴洪灾害重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项目100余个。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棵棵树,一片片林,就是插岗梁管护中心林业人执着坚守绿色发展的最好见证。

踔厉奋发建设新林区

经过70年的发展,插岗梁管护中心现经营总面积194万亩,森林蓄积量8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1%,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下设沙滩、茶岗、铁坝、憨班4个保护站及森林消防队、机关事务站、种苗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干休所、卫生所9个直属机构,内设14个科(部)室,现有在职职工650多名。

“坚定不移守好林、护好林、育好林,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聚焦这一职责和任务,插岗梁管护中心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以国家得生态、企业得效益、职工得实惠的绿色提质、林业增效、职工增收这一目标,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致富、以致富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路子。

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管护中心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初步构建了集房地产、森林旅游康养、小水电、油橄榄种植、种苗培育、宾馆、物业管理、种植养殖业和职工自营经济等为一体的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夯实了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利用区位优势,管护中心在两水、舟曲地区开发了3万多平方米商住楼铺,收到了较好的经营成效,房地产业收入已达1亿元以上。2008年,自筹资金近2000万元,历时3年建成装机容量为3600千瓦的嘎尔隆水电站,并网发电年收入350余万元。围绕推进生态旅游产业,该管护中心建成了沙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已初步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娱乐、科普、会议为一体的森林旅游度假胜地,收入更是逐年增加。

发挥地域优势,管护中心大力推进万亩油橄榄基地建设。已建成近3000亩油橄榄基地,与省林科院合作,一些项目在基地实施,发挥项目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各林场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累计育苗面积达2万亩,既支持生态建设,增加职工收入,又带动了周边群众育苗。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开发养鸡、养蜂等种植、养殖业,鼓励引导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既为职工增收,又为单位减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和关注。

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行。启航新征程,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林区开发建设70周年为新起点,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林区而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绿色本底!

THE END
0.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侧柏混交林土壤固碳能力研究学位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生物灭绝等现象将给当今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之一.而刺槐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了解其土壤固碳能力,可以为该地区碳储量的估算及人工林的抚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永寿县不同林龄刺槐+侧柏混交林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F9782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