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视角

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视角

一、从课堂视角看当前的学习

1、虚假学习、浅表学习客观存在

2、虚假学习、浅表学习是学困生的“果”

3、学困生成因的逻辑推理——“学困生死循环”,即:“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4、学生真实的学习规律是“缓慢而复杂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

佐藤学明确课堂的两个重点:一是问题设计,二是培育倾听关系;如此一来,课堂上教师有四项职责:给足学习时间,活化学伴关系,提供个体帮助,观察学习进展。教育层面同时需要做好组织公共发表与研讨,进一步澄清、纠正与推高学习生成心的学习课题。

6、当前课堂需要思考的几个要点: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杂、快,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有挑战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他们宁可做等老师或者“学优生”给出现成答案。思考的惰性使学习无法深入,真正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从课堂变革的视角看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的定义: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2、深度学习模型的构成要件及结构图

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自主创造”,在认知领域主要表现为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在动机情感领域表现为全身心投入和自控策略;在人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自我接纳和有效协作

学习设计要考虑如何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具的研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学习过程中新内容的生成与利用等问题。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持续地探索。

3、建构支撑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优化机制

4、展开学习设计和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课题研究

5、开发和展开促使师生、家长重新理解学习以及走形深度学习的课堂体系。

附件:突破课堂困境:如何让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课堂上,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却逐渐沦为了“学困生”。

要改变课堂困境,引导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课堂的系统化变革势在必行。

2015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国内四省(市)学生取得了数学第6名、科学第10名、阅读第27名的成绩。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陆璟研究员对这一成绩进行深度解读:中国四省(市)有10.9%的学生在科学、数学和阅读三个领域低于2级水平,是科学成绩前10位国家(地区)中唯一一个低于10%的!

这些学生在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需要补偿教育才能适应。

在对数千个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课堂观察后,研究者发现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是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困难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比例不断攀升。

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普遍性

01

虚假学习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加

不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缺少兴趣,掌握不了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但为了避免教师的惩罚,会“假装学习”。从小学三年级左右虚假学习的情况开始大量存在,一直持续到初中二年级左右,而这些学生往往会沦为“学困生”。

“虚假学习”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尊重纪律,比如坐姿非常端正、与教师高度配合、紧跟教师的步调、不对老师的教学进度造成任何干扰。这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顺利,对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满意,教学进度越来越快。但到了“考试”阶段,“虚假学习”的学生成绩就会暴露出来。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经历了“学困生死循环”,即:“投入学习——遇到困难——发求救信号——无回应——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受到负面评价——失去兴趣——直至放弃”。

图1. “学困生”的成因模型

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打破这个“学困生的死循环”。

因此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求救信号”也没有办法回应学生的“求救”。学生和学生之间也不允许互动,所以学生一直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

他们完不成学习任务,而且每一节课几乎都有大量的新任务压下来,学生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害怕上课、害怕学习。同时,学生还要承受来自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批判或惩罚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困生”越来越难以承受,直至最后放弃。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这些“观光者”很少被教师点名,也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他们尽量坐在教室的最后面,隐藏自己,逃避课堂活动。

有些“观光者”常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因为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而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在班中通常被孤立。

在教师与观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别管我,我也不会打扰你。”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变成了“观光者”,从不参与,从不兴奋,也未被看中,仅仅呆在课堂上而已。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困生”逐年增加的现象,“隐性学困”不断转化为“显性学困”。

小学阶段大量的“隐性学困”进入了初中,当学习任务的难度和要求提高以后,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就暴露出来。

普通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放弃“伪装”,不再掩盖,而表现出完全放弃——“趴睡”等现象开始大面积出现。九年义务阶段教育结束以后,一大批学生都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被“中考”挡在学校的门外,作为“不合格产品”被淘汰出局。

02

“伪学优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学生浅表学习(surface learning)的情况在课堂中也非常普遍。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提出质疑,如同一架不知疲倦的“复印机”。

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地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答案。

在小学阶段浅表学习的学生成绩一般是比较好的,也可能是教师眼中的“学优生”,但是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开始出现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难度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生会表现出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我们的学校长期进行的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育就是以“记忆理解”为主要策略的方法,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所以“伪学优生”才会不断蜕变,最后甚至沦为“学困生”。

图2 教学目标分类与演变图示

高速压缩化的课堂教学与复杂的学习规律的落差

在大量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

小学到高中阶段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陷入“学困生”的境地,并最终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可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制造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和“学校不适应者”,这是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态与方法有着正向关联。

01

学生真实的学习规律:缓慢而复杂

学习在什么情况下会真实地发生?这是我们需要重新探讨的问题。

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去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和互动过程。

佐藤学借助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界定,提出“学习”是以语言为媒介构建意义的语言性实践;“学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性思维即探究”;“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是持续地构建自我与社会(同一性与共同体)的实践。

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是以语言为媒、并借助同侪互助关系,不断进行反思性思维和社会化实践而发展的。学习的过程是在“自我”与“共同体”的张力中不断重构的过程。

图3 学习力模型的重构

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初产生于“学习困境”,在不同学科情境下可能表现为“迷思概念”“戏剧冲突”或“两难困境”。这种不能解决、不能突破、不能澄清的状态就是所谓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并引发探究冲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冲突、理解、分析、试错、验证、修正、重构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学习者完成头脑中的思维过程以后还要通过社会互动,到他人那里去寻求验证或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倾听他人,完善自己的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认知冲突,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这就产生的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

图4 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示意图

图5 教师对学生学习历程的回应

要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内部动机,必须经历复杂的思维、心理和社会过程,佐藤学将学习称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02

高速压缩化的课堂教学

引发普遍性“学习困难”

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缓慢、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是高速的、极度压缩化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很多教科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差距很大,较少考虑学生的立场、视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从教学进度上来看,每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之间有较大落差,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了,但是学生并没有跟上,学习进展缓慢,积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

第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上看,教师往往从如何教学的角度上进行“教学设计”,而较少从促进学生的学习角度上进行“学习设计”,教师教学内容往往是多、杂、快,很多时间被浪费在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上,而真正核心的、有难度、有挑战的课题则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解决。

第六,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主动参与,所有过程都是教师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衰退。自主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苦差事”,他们宁可做等老师或者“学优生”给出现成答案。思考的惰性使学习无法深入,真正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课堂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的困境就会越陷越深。要走出困境,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向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向转型。

01

深度学习模型重构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领域维度能力维度

认知领域掌握核心学术内容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人际领域有效沟通

协作能力

自我领域学会学习

学术心志

表1 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

笔者根据自身的观察与研究,结合美国教育研究会提出的“深度学习在领域维度与能力维度的兼容性框架”,构建了“深度学习的模型”。

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自主创造”,在认知领域主要表现为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在动机情感领域表现为全身心投入和自控策略;在人际领域主要表现为自我接纳和有效协作(如图6所示)。

深度学习活动会形成一种持续探索的冲动,并将不断深化,深度学习如同“螺旋桨”,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巨大动力系统。

图6 深度学习螺旋桨模型

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能够以所有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保障学生的学习权,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课堂转型的愿景必将是“保障每一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

02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方案

学习者在深度学习时会精神高度集中,内心愉悦充实,处于一种“迷恋”和“忘我”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flow)或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因为沉浸其中,所以深度学习者常常忘记了时间和自身的疲劳,所以能够持续下去,乃至终身学习。

课堂愿景的确立:

保障每一位学生投入深度学习

大量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的重要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并且能够在教师和学习同伴的互助下挑战高挑战的学习任务,享受品质的深度学习,使课堂和学校成为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的、高品质的学习权,这是实现公平优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学生被明确或隐蔽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获得不同的学习机会,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中缺乏存在感和归属感,并用“虚假学习”的方式来逃避惩罚,逃避学习,教育公平难以真正落实。

从教育教学质量的视角来看,目前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还比较单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年衰减,而在义务阶段以后,大量的学生被分流,甚至辍学,教育质量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观,人才的培育遭遇巨大瓶颈。

因此,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要为学生提供安心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以及协同合作的学习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课堂氛围的营造:

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在长期观察调研中,笔者发现那些处于“虚假学习”或“浅表学习”状态的“学困生”和“伪学优生”缺乏心理安全感。

目前,教师主讲课堂仍然占主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科逻辑却忽略了学习规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应对和配合,难以形成主动的学习动机。

其次,绝大多数课堂座位的设置让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分隔,难以产生互动,这也导致课堂氛围僵化。课堂上严格的纪律控制让学生处于一种躲避惩罚的应激状态,他们的大脑高度戒备状态,无法放松,也就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再次,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而被潜在地分成若干层次,学生之间强烈的竞争关系,也让合作的机会变少。课堂往往是由教师和学优生的对话所构成,而大部分学生的诉求都没有办法得到应答。

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就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之中,让学生降低紧张焦虑的心态,呈现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呈现出“倾听”地身心状态和“柔软”的身体姿态,改变僵化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倾听”为第一要务,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探究兴趣所在;其次要倾听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学习设计;再次要倾听学生的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并将这些观点串联起来。

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把学习的机会交到孩子手中,真正理解学生学习规律,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充分尊重、理解、支持和助力。

从教学过程与教学节奏上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让学生形成相互协同合作的关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时间,在学生们的思考遇到困难或者无法深入的时候,教师再去进行点拨、指导。

从教学设计与策略选择上看,改变凭经验教学或者按照教学参考书来教学的常规做法。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教学质量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困难到底产生于何处,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入手,进行“逆向”的学习设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课堂学习的深化:

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习设计”是为学习者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

学习设计必须要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认知风格和学习历程,揣摩和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历程: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当前的课堂普遍存在着“过多过快”的倾向,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教学目标过多、过杂,教师分不清教学目标的主次;其次,设计过多的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只预留1-2分钟的时间;再次,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教师往往采用不断重复、复习学生已知知识的方式进行巩固。

学习设计要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教师作为学习设计者首先要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要“少而精”。

如何确定最为核心的学习任务,这需要教师对学科本质进行充分的研究,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和相互间关系,同时充分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与认知策略等,从而找到两者之间最为恰当的结合点,并将其巧妙地设计成学习任务。

学习设计要考虑如何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具的研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营造、学习过程中新内容的生成与利用等问题。让学生们不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

学习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进行“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根据确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出具体问题,并设计评价标准和“脚手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强调学生在具体任务或挑战性情境中的自主性。

学习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持续地探索。教师可以采用共同备课,制定“三单”——“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的方式来进行。

(本文系上海市2017年度重点课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区域专业支持系统建设”的阶段成果,立项编号C17003)

THE END
0.SpringBootMybatisvue三层结构图springbootmybatisvue脚手架SpringBoot Mybatis vue 三层结构图 springboot mybatis vue脚手架,闲来无事发现最近公司新来的同事,远远只停留在别人的项目中无法自拔,坚信了一些固定开发方式,对如何搭建项目一无所知,也未曾尝试,这让我很是郁闷。现在我把自己搭建的一些脚手架贡献出来给一些初学者jvzquC41dnuh0>6evq4dqv4wa3<33<;851723<>4:8
1.微信小程序开发之——mpvue开发小程序打开后,项目预览图如下 五 项目结构图 5.1 结构示意图 5.2 项目文件说明 dist:小程序运行代码目录,目录中的代码由编译程序自动编译生成 src:源代码目录,修改文件保存后就会触发自动编译 package.json:mpvue运行模块依赖配置文件 config:mpvue配置文件 project.config.json:项目配置文件 src/components:mpvue小程序组件目录 src/pages:mpvue小程序jvzquC41dnuh0lxfp0tfv8Hcnxooaƒmqw1gsvrhng1jfvjnnu1732B<7;:6
2.前端脚手架结构梳理思维导图模板脚手架结构梳理 需求整理 b init(根据自定义需求创建项目) 前端项目(vue+react) vue模板 集成 ts/tsx/eslint/prettier husky+commintlint sass useRequest(useFetch) proxy代理 自定义配置 router(默认添加路由守卫) pinia(vuex) tailwindcss ui框架(element-plus, vant) jvzquC41yy}/|qnzk0ipo8yrn1;2f?f74ej65o8;e4kb8l7c7ej73>f822
3.建筑实习总结3000字(精选8篇)虽然在课本上见到过施工图,课程设计也亲手绘制了结构图,但相对于这些施工图来说,简直太简单了。所以就会有好多不懂的地方,尤其是配筋图,对于钢筋复杂的梁柱,眼中就只剩下了迷惘。从设计总说明,到总平面图,再到立面、剖面图,需要问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刚开始技术总负责人还每次详细的解答我的疑问,不过问多了,他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kn|qpmkkn437:=39<60jvsm
4.外脚手架的类型构造各有何特点脚手架安全网搭设的要求外脚手架使用广泛,各种落地式外脚手架、挂式脚手架、挑式脚手架、吊式脚手架等,一般均在建筑物外围搭设。外脚手架多用于外墙砌筑、外立面装修以及钢筋混凝土工程。不同类型的工程施工选用不同用途的脚手架。桥梁支撑架使用碗扣脚手架的居多,也有使用门式脚手架的。主体结构施工落地脚手架使用扣件脚手架的居多,脚手jvzquC41|jotjr3hcpm/exr1lkgkw8via3643;870jznn
5.框架之Vue篇:架构及部署实录vue架构3)安装vue-cli脚手架构建工具,在cmd,执行:cnpm install -g vue-cli 4)安装完成后,cmd输入vue,验证vue已成功安装: 5)cmd内,cd 到vue的安装的路径“,然后输入:vue init webpack 项目名,创建项目: 6)cd到安装好的项目文件夹,输入:npm run dev,运行项目 jvzquC41dnuh0lxfp0tfv8}kogtkkjszwg5bt}neng5eg}fknu523;825894
6.手把手教你从0搭建前端脚手架详解JavaScript也就是上图这句,创建一个新项目,只需要输入create 项目名便可使用,在创建时执行了一系列的操作,这一块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将git仓库中的项目模板拷贝下来再依据使用者的不同操作对复制下来的模板的部分文件进行修改就可以了,大致思路便介绍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便来详细的讲讲如何实现,以及会用到的依赖。 脚手架目录jvzquC41yy}/lk:30pku1jwvkerf1;<;89
7.快刀何:《升级定位》,升级在哪?(升级定位)书评或者说,读升级定位,你读出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反证出的是自己的认知水准 结语:送大家一张《升级定位》知识结构图《升级定位》的24章,是模块化结构的,一般3章左右为一个模块——除了配称部分为2章,战略的聚焦法则独立1章外。用一张图表达,如下。快刀何:《升级定位》24章知识结构图第一部分,品牌战略新视野,包括两个模块:一,界定企业经营成果,3章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49;97@;1
8.java前端页面数据写入数据库怎么写前端添加数据库.vue数据结构 分为三部分: 1.页面主体内容 template(html页面内容.) 2.JS操作部分. 3.页面样式的渲染. template里面 : 是将html的页面引入到template里面将该页面进行展现 前端脚手架结构说明 在引入脚手架之后下面 的文件会自动的引入 , 这里的src用的是自己的 , 不是脚手架 jvzquC41dnuh0>6evq4dqv4wa3<33<;421>:3=538
9.使用vuecli(脚手架)搭建项目使用vue2.2、安装vue-cli(脚手架) 2.2、用vue-cli来创建一个基于 webpack 模板的新项目 2.3、安装项目所需的依赖 2.4、项目结构图 2.5、在内存运行项目 3.打包发布 3.1打包 3.2、 下载发布工具serve 3.3、用工具serve发布项目 4.总结 4.1、搭建 4.2、发布 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6738;>251gsvrhng1jfvjnnu1?96B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