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西部的大山中,曹源村犹如一颗明珠,遗世独立,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流向壶源江。抬眼的苍翠竹林,让人心旷神怡。特别是炎炎夏日,曹源村的网红桥洞更是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避暑纳凉。
夏日的高温,让人一出门就仿佛置身“小火炉”,这么热的天就适合去桥洞避暑纳凉,沿210省道—杭柿线,我们来到了曹源村,最近这里可是新晋的网红纳凉圣地。沿着台阶往下走,一下洞,就能感到一股凉意迎面袭来!炎热的午后,这里挤满了来着纳凉的村民和游客,在这里共话家常,在这里打牌、睡觉...
“感觉非常舒服,空气也好。”张旭环是杭坪镇石宅村人,常年在嘉兴工作的她这次回家探亲,无意间得知曹源村有纳凉桥洞,今天特地带着家人前来游玩。“体感温度不是很冷,又比外面凉快了很多,非常适合纳凉。”
曹源村的这个双龙桥洞与有着“江南坎儿井”美誉的嵩溪古村暗溪比,更空旷、敞亮。它有400多米长,即便是久晴未雨,桥洞内依然是流水跌宕起伏,时缓时急。这里的水不深,村民们喜欢下水泡个脚,孩子们则翻块石头抓螃蟹,享受戏水乐趣。大小不一的石斑鱼穿梭在形色各异的溪石间,活脱一幅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徜徉其中,让人有移步换景的感觉。
沿着游步道往里走,你可以看到,在彩色的灯光下,许多举家而来的游客在洞中嬉戏纳凉,有奶奶坐在溪边聊着家常,也有来打打牌消遣时光的,许多游客带着水果和饮品,别提多惬意。
村民周兴光告诉记者,曹源村位于杭坪镇西部一山源尽头,处在两山夹峙的一狭长山弄里。由于地理位置偏狭,曹源村落自然向村西平坦山坡上发展。上世纪60年代,县里要造通村公路,由于用地不足,村民就在溪上建造石桥,把桥面当建设用地,致使村里的山、房、路、溪紧紧相连,村在山旁,路在村边,溪在路下。一些桥上建起了房子,涵洞上青藤垂挂,桥洞下清水潺湲,形成了小溪潺潺的美丽风景线。“以前下面桥洞里很黑的,五水共治之前,我们垃圾全都扔进去的,所以走下来也是很大一股气味。经过五水共治以后,水也清澈了,有时候村民会进去乘凉。”
由于洞内冬暖夏凉,哪怕在暑热天气,这里的温度都不会超过25度,所以成了村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不过从前缺少开发,这个大山深处的“瑰宝”一直没有被他人发现。“当时是村里的乡贤和一些村民到外面的纳凉点玩,回来后他们说外面的那些桥洞其实我们村里也有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弄起来。当时这个想法提出来,村民都很支持。”周伟胜,是曹源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在村两委的带头下,村民自筹资金开始修缮纳凉洞。“当时全村都参与进来,捐款捐工,一共投入2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期183米桥洞的改造。”
建设游步道、围栏和洞内灯光安装,如今,开发好的桥洞超级适合夏日避暑纳凉,往来不断的游客也让村里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记者看到,洞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了躺椅、桌子凳子,还贴心地配备了电源插座、无线WiFi,方便村民和游客。同时里面还安装了监控设备,确保人员安全。“安全方面我们专门有值班人巡逻,还请了专人清扫垃圾,确保洞内环境干净整洁,溪水不受污染。”周伟胜说。
置身洞内,清风习习,脚下流淌的是清澈溪水,好似一个“纯天然空调房”,让人来了都不想走。你可以在这里恣意时光,话家常、打牌、休息、玩游戏、拍照……,度过休闲惬意的一段时间。
除了地下桥洞,村里还提供便餐和夏日冷饮,让你轻松待上一整天。村委会边上的祠堂,被改造成农家食堂,由村集体经营,聘请了村里的土厨师,用的是村里种的高山蔬菜,烧得是真实乡土风味。“从7月7日开始营业,村两委干部当小工,全部一起干,让游客进来可以品尝农家味道,最近周末这几天,我们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两万元。”说起纳凉洞带来的经济消息,周伟胜笑道。
逛完了纳凉桥洞,我们还可以到村内逛逛。村党支部书记周伟胜介绍,曹源村现有305户,930多人。村子虽然不大,却宛如镶嵌在大山中一颗耀眼的明珠,闪发着独特的美景。说起村子的来源,相传两晋时期,曹操后裔为避“典午之祸”隐居于此。北宋末年,周圣过截拓岭登高鸟瞰,见此地山环水秀,于是决定在这个世外桃源定居。
后来,曹姓渐渐凋敝或迁徙,而周姓人丁兴旺,于是这里逐渐形成了已周姓为主的大村庄。村子中央,有一座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苏式建筑—大会堂。大会堂长约30米,高约12米,土木结构,屋顶为人字梁,门面上镶有火红的五角星,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曹源村的文化礼堂。
说起曹源村,那就不得不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源纸会。据悉,曹源纸会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先的曹源纸会共12桌,最初是民间庙会时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纸会先用竹篾在会桌上扎出轮廓骨架,然后糊上纸,再用颜料装点而成。表演时,由一人或二人隐于桌下,牵拉多条拉线机关控制任务关节部位,使其摆出各种生动造型。曹源纸会自民国期间停止表演,已失传近70多年。2005年,在民间文化艺术普查过程中,村里根据老人的回忆,按原来大小尺寸和结构制作,让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间艺术瑰宝重现光彩。
在文化礼堂内,展示着恢复制作的12桌曹源纸会和50把执事,让游客走进礼堂,就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记者看到,“麒麟喷火”“三打白骨精”“兰梅纺纱”“狮王舞球”、“磨豆腐”等会桌上,每个人物造型都栩栩如生,而50把执事制作精细,每把上都雕了十八般兵器、八仙等图案,外用铝银漆涂成闪闪发亮,雕花的盘龙棍和凤凰棍显示着工匠的高超技巧。
行走在曹源村里,像是在重温着一段古老的历史。文化礼堂里什锦班不时传出的乐曲声,诉说着村里多姿多彩的风情。“桥洞纳凉”让人忘却疲惫,卸下烦躁,在曹源这片静静的山凹里,我们享受了夏日里的一抹清凉。
一路走来,也玩了水,除了感受曹源村的阵阵凉意之外,我们也感受到了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以带着家人来曹源村过上惬意的一天,去文化礼堂看看,了解村史文化,到桥洞里坐坐,感受清凉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