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轮碾过 G215 国道的最后一段柏油路面,柴达木盆地的风便带着戈壁特有的粗粝,撞在车窗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我握着方向盘的指节微微泛白,不是因前路未知的忐忑,而是源于一种近乎朝圣的敬畏 —— 前方,那片被风雕刻了七千万年的土地,那座承载着八位女子生命史诗的 “魔鬼城”,正以苍茫的姿态,在青海的苍穹下静静等候我的到访。南八仙雅丹,这个名字在出发前便在我心头盘桓了无数个日夜,它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坐标,而是一部写在岩层里的史书,一曲唱给天地的挽歌,如今,我终于要亲手翻开它的扉页,亲耳聆听它的回响。
戈壁尽头的地质诗篇:当时光在岩层上流淌
车子驶离公路,车轮陷入松软的沙砾地,发出 “沙沙” 的轻响,像是大地在低声呢喃。抬眼望去,视线所及之处,再无半分绿意,只有连绵起伏的土丘在荒漠中铺展,直至与远方的雪山连成一线。这里便是南八仙雅丹的核心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以北,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荒芜地带,平均海拔 3260 米的高度让空气都变得稀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清冽的凉意,却又格外澄澈,能将远方土丘的轮廓清晰地映在眼底。
我熄了火,推开车门,风便迫不及待地涌了过来,带着沙粒拂过脸颊,有轻微的刺痛感,却让我瞬间清醒 —— 这不是梦境,也不是画册里的风景,而是真实的、可触摸的地质奇观。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脚下的土丘,岩层的纹理粗糙而坚硬,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深浅不一的凹槽,像是时光留下的掌纹。同行的向导告诉我,这些看似普通的土丘,源自 7500 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那时的柴达木盆地还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古湖,鱼虾在水中嬉戏,水草在湖畔生长,生命的气息曾在这里肆意蔓延。可岁月无情,地壳运动让古湖干涸,裸露的湖床暴露在风沙之中,风与水便成了最耐心的雕刻家,用千万年的时光,将松软的沉积物雕琢成如今这般模样。
我站起身,沿着一条狭窄的沟槽缓缓前行,两侧的土丘如同被刀削斧凿般陡峭,高度从五六米到三十余米不等,形态各异,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延伸 —— 那是盛行风的方向,是大自然无形的画笔,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整齐而浩瀚的线条。有的土丘形似巍峨的城堡,顶部的岩层微微凸起,像是城堡的垛口,在阳光下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仿佛下一秒便会有身披铠甲的战士从城门中走出;有的则像匍匐的巨兽,脊背蜿蜒起伏,四肢深埋在沙砾中,似乎只是暂时蛰伏,等待着某一个契机便会苏醒,驰骋在这片荒漠之上;还有的土丘圆润如佛塔,顶端覆盖着一层深色的岩层,像是佛塔的宝顶,透着一股庄严而肃穆的气息。
阳光从头顶倾泻而下,将土丘的纹理照得愈发清晰,那些被风蚀出的凹槽里,积着薄薄的沙粒,在光线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宛如镶嵌在岩层上的钻石,让这片荒凉的土地多了几分璀璨。
“看,那边的沟槽!” 向导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条幽深的沟槽在土丘间蜿蜒,长度足有数百米,宽度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进沟槽,风的声音突然变得不同,不再是旷野中的呼啸,而是带着一种低沉的共鸣,像是从地底深处传来的吟唱。向导说,这里便是 “苏鲁木哈克”—— 蒙语里 “魔鬼” 的意思,每当强风掠过,空气在沟槽中流动产生共振,便会发出类似鬼哭狼嚎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
我静静地站在沟槽中,闭上眼睛,任由风从耳边吹过,那声音时而尖锐,时而低沉,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是无数个灵魂在诉说着千万年的故事,有古湖干涸的叹息,有风沙侵蚀的磨砺,也有生命逝去的哀婉。我忽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称这里为 “魔鬼城”,并非因为它真的有魔鬼栖息,而是因为这片土地太过神奇,太过震撼,让人心生敬畏,只能用 “魔鬼” 来形容它的神秘与威严。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地磁异常。我从背包里拿出罗盘,指针却疯狂地转动,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指向正确的方向。向导笑着说,这里的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度远超其他区域,罗盘到了这里,就像是失去了灵魂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古老的探险故事,探险家们在荒漠中迷失方向,或许便是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地磁异常。而如今,这种异常却成了南八仙雅丹的一大特色,为探险增添了几分刺激与神秘。站在土丘顶端,望着四周无边无际的雅丹群,我忽然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同沙砾,在时光的长河中,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存在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瞬间。可正是这短暂的瞬间,让我们有机会见证这样的奇迹,有机会触摸到时光的痕迹,这或许便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风沙中的英雄绝唱:八位女子与一片土地的深情
如果说南八仙雅丹的地质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的奇迹,那么关于八位女地质队员的故事,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人文篇章。当我第一次听到 “南八仙” 这个名字时,便好奇它背后的由来,直到向导在一座形似纪念碑的土丘前停下脚步,缓缓讲述起那段尘封的历史,我才明白,这个名字承载着怎样的深情与敬意。
那是 1955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勘探柴达木盆地的石油资源,八位来自南方的女地质队员毅然踏上了这片荒芜的土地。她们中最大的不过二十几岁,最小的还不到二十岁,本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在校园里读书的年纪,却选择了背井离乡,来到这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荒漠中。那时的柴达木,没有公路,没有通讯,甚至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她们只能靠着骆驼驮运物资,徒步在荒漠中穿行,白天顶着烈日勘探,夜晚在帐篷里整理数据,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遇到沙暴更是家常便饭。可她们从未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 为祖国找到石油,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却对她们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在一次勘探任务结束后,她们踏上了返程的路途,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暴。狂风卷着沙粒,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一米,她们牵着骆驼,在沙暴中艰难前行,却还是迷失了方向。沙暴持续了一天一夜,当风终于停了下来,她们发现自己已经彻底陷入了绝境 —— 水喝完了,食物也所剩无几,四周是茫茫的雅丹群,看不到一丝人烟。她们没有放弃,相互扶持着,凭借着仅存的体力寻找出路,可荒漠的无情远超她们的想象,极端的干旱、饥饿和寒冷一点点吞噬着她们的生命。最终,当救援人员找到她们时,八位年轻的女子已经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她们深爱着的土地上,脸上还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手中紧紧攥着勘探数据和地质样本。
为了纪念这八位英勇的女地质队员,人们便将这片雅丹群命名为 “南八仙”,让她们的名字与这片土地永远相伴。向导指着土丘间那些堆砌的玛尼堆说,这些都是后来的游客和当地牧民为了缅怀她们而堆砌的,每一块石头都代表着一份敬意,每一个玛尼堆都承载着一份思念。我走上前,轻轻抚摸着玛尼堆上的石头,石头被风沙打磨得光滑圆润,上面刻着简单的经文,虽然我看不懂经文的含义,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在玛尼堆旁,还有几朵风干的野花,或许是哪位游客特意带来的,想要让这八位女子在荒凉的荒漠中,也能感受到一丝生机与美好。
站在这座形似纪念碑的土丘前,我久久无法平静。风再次吹过,卷起沙粒,像是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仿佛看到了八位女地质队员在沙暴中艰难前行的身影,看到了她们面对绝境时的坚强与不屈,看到了她们为了理想而牺牲的无畏与伟大。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 “柴达木精神”——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这种精神,如同这片雅丹群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柴达木盆地已经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祖国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是那些像八位女地质队员一样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我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她们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留下家喻户晓的名字,却用自己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最动人的英雄史诗。而南八仙雅丹,也因为这个故事,不再仅仅是一处地质奇观,更成了一座精神丰碑,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缅怀、致敬,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感动与力量。
越野、摄影与星空:在荒漠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南八仙雅丹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地质奇观和人文故事,更在于它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玩法,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对于我来说,这次南八仙之旅,是一场越野的刺激,是一次摄影的狂欢,更是一段与星空对话的浪漫。
(一)越野:在车辙中追寻自由
想要深入南八仙雅丹的核心区,越野车是必不可少的伙伴。早在出发前,我便特意租了一辆高底盘的四驱 SUV,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当地向导,毕竟在这片荒漠中,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沙坑,甚至迷失方向。我们选择的是经典环线 —— 从大柴旦翡翠湖出发,沿 G215 国道向北行驶约 100 公里,转入雅丹内部的车辙路,穿越核心区后返回 315 国道。
车子刚驶入车辙路时,我还有些紧张,毕竟路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车辙,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路线。可随着行驶的距离越来越远,我渐渐放松下来,甚至开始享受这种颠簸的感觉。车轮碾过沙砾地,扬起阵阵沙尘,像是在身后画出一道金色的轨迹;两侧的土丘不断向后倒退,形态各异的雅丹景观在眼前一一展现,时而像是奔腾的骏马,时而像是矗立的灯塔,时而像是沉睡的巨人,让人目不暇接。
向导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海西人,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述着沿途的风景和故事。遇到路况较好的地方,他还会加快车速,让车子在荒漠中飞驰,风从车窗涌入,带着沙砾的气息,吹起我的头发,那种自由的感觉,是在城市中永远无法体会到的。途中,我们还遇到了几辆其他的越野车,大家隔着车窗挥手致意,虽然互不相识,却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产生了默契。
当然,越野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处沙丘地带,车子不小心陷入了沙坑,车轮不停地转动,却始终无法前进。我和向导赶紧下车,找来几块木板垫在车轮下,然后一起推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将车子开了出来。虽然累得满头大汗,手上也沾满了沙粒,可我却觉得格外开心,因为这种小插曲,让这次越野之旅更加难忘,也让我感受到了征服困难的乐趣。
在穿越核心区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雨点打在车顶上,发出 “噼里啪啦” 的声响,原本干燥的沙砾地瞬间变得泥泞不堪,车辙也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向导赶紧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地沿着之前的车辙行驶,生怕再次陷入困境。雨虽然不大,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等到雨停时,天空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雅丹群之上,将土丘染成了五彩的颜色,美得让人窒息。我赶紧停下车,拿出相机拍下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 —— 在南八仙雅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怎样的惊喜,或许这就是越野的魅力所在,充满了未知,却又让人充满期待。
(二)摄影:用镜头定格时光的痕迹
南八仙雅丹无疑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用镜头去捕捉,去定格。为了能拍出满意的照片,我特意带上了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和无人机,还准备了偏振镜和渐变灰滤镜,希望能将这片土地的美完美地呈现出来。
摄影的黄金时段无疑是日出后 1 小时和日落前 1 小时。为了赶上日出,我特意定了凌晨四点的闹钟,抹黑起床,收拾好摄影器材,便和向导一起驱车前往事先选好的拍摄点 —— 一座相对较高的土丘顶端。当我们到达时,天空还是一片漆黑,只有几颗星星在头顶闪烁,寒风刺骨,我裹紧了外套,耐心地等待着日出。
渐渐地,东方的天空泛起了鱼肚白,然后慢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粉色,接着是橙色、红色,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像是有人在天空中打翻了调色盘。终于,一轮红日从远方的雪山背后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瞬间洒满了大地,将原本灰暗的雅丹群染成了一片金黄。土丘的轮廓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格外清晰,那些被风蚀出的纹理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边,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沟槽中的阴影也变得格外深邃,与金黄的土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层次感十足。
我赶紧拿起相机,装上广角镜头,将这壮丽的日出景象收入镜头。广角镜头能很好地展现雅丹群的浩瀚与广阔,将日出的光芒、连绵的土丘和远方的雪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之后,我又换上长焦镜头,捕捉土丘上的细节 —— 那些深浅不一的凹槽,那些被风打磨得光滑的岩层,那些在沙砾中顽强生长的耐旱植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时光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除了地面拍摄,无人机航拍更是能展现南八仙雅丹的另一番美景。我操控着无人机缓缓升空,当高度达到 100 米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 —— 从空中俯瞰,无数的土丘像是无数条巨龙,在荒漠中蜿蜒盘旋,朝着同一个方向延伸,形成了一片浩瀚的 “龙群”;沟槽则像是巨龙之间的缝隙,将土丘分割成整齐的块状,却又彼此相连,构成了一幅壮观而有序的画面。我调整着无人机的角度,一会儿拍摄全景,展现雅丹群的广阔;一会儿拍摄特写,捕捉土丘的形态;一会儿又让无人机沿着沟槽飞行,展现沟槽的幽深。无人机的抗风能力很强,即使在有微风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飞行,让我得以尽情地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小技巧 —— 利用偏振镜可以减少岩石表面的反光,让土丘的纹理更加清晰;而渐变灰滤镜则可以平衡天空与地面的光比,避免出现天空过曝或地面欠曝的情况。这些小技巧让我的照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更加享受摄影的过程。
(三)露营:在星空下与大地对话
如果说白天的南八仙雅丹是壮丽而震撼的,那么夜晚的南八仙雅丹则是浪漫而宁静的。为了能近距离感受夜晚的雅丹,我特意安排了一次露营,虽然知道夜晚的荒漠会很冷,甚至可能遇到野生动物,但我还是无法抗拒星空的诱惑。
我们选择的露营地是一处相对平坦的区域,周围有几座较高的土丘,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向导帮我搭建好了帐篷,又在帐篷周围撒了一些驱兽粉,以防野生动物靠近。傍晚时分,我们生起了篝火,火焰在风中跳跃,发出 “噼啪” 的声响,驱散了夜晚的寒冷。我和向导坐在篝火旁,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聊着天,向导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柴达木盆地的传说和故事,比如雅丹形成的神话,比如当地牧民的生活习俗,那些故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随着夜色渐深,天空中的星星越来越多,越来越亮。由于这里远离城市,光污染极低,所以星空格外清晰,银河像是一条银色的丝带,横跨在天空中,将无数的星星串联起来,美得让人窒息。我躺在帐篷外的防潮垫上,仰望着星空,星星仿佛就在头顶,触手可及。我认出了猎户座、北斗七星,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星座,它们在天空中闪烁着,像是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
忽然,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拖着长长的尾巴,瞬间消失在黑暗中。我赶紧闭上眼睛,许下了一个愿望,虽然知道流星许愿只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但在这样的星空下,我还是愿意相信这份美好。夜晚的风很凉,却很清新,带着沙砾和泥土的气息,让人感到格外放松。我听着风掠过土丘的声音,听着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里,我仿佛看到了八位女地质队员,她们在星空下微笑着,向我招手,像是在欢迎我来到这片她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第二天清晨,我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声吵醒,走出帐篷,发现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露营地周围的草地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我伸了个懒腰,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次露营,虽然条件简陋,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美好,也让我与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连接。
告别与铭记:南八仙雅丹的印记
转眼间,为期三天的南八仙雅丹之旅就要结束了。当我再次踏上 G215 国道,回首望去,那片连绵起伏的雅丹群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是那么壮丽,那么震撼。车子渐渐驶远,雅丹群的轮廓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在视野中,可我的心中,却永远留下了它的印记。
这次南八仙雅丹之旅,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见识了大自然的伟力,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也缅怀了那些为理想而牺牲的英雄。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地质的奇迹,听到了英雄的赞歌,也体验了越野的刺激、摄影的快乐和露营的浪漫。每一个瞬间,每一段经历,都像是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我这段难忘的旅程。
我知道,南八仙雅丹只是柴达木盆地众多美景中的一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但我相信,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南八仙雅丹都会是我心中最难忘的风景之一。它教会了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也教会了我勇敢、坚强、无私奉献。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再次踏上这片被风雕刻的土地,再次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那时,我或许会带着更多的朋友,一起感受南八仙雅丹的魅力,一起缅怀那些英勇的女地质队员,一起将这份感动与力量传递下去。
南八仙雅丹,这片荒漠中的地质史诗,这座风沙中的精神丰碑,我会永远铭记你,永远怀念你。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