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接待交际工作培训交流会拟于6月23日至2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
“雅丹”和“丹霞”,乍一看起来可能因为都有一个“丹”字而混淆,然而两种景观都有着独自的特点。新疆得益于复杂的地质因素,其境内广泛分布着多样的地貌,其中正巧同时包含了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这一专业名词于1903年正式提出,并为地质学工作者逐渐接受。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雅丹地貌变迁概示
中国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其中新疆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部的乌尔禾、东部的将军庙,吐哈盆地的五堡、十三间房,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北部、楼兰古城,北缘的拜城县克孜尔魔鬼城等地。
新疆白龙堆雅丹景观
新疆乌尔禾雅丹景观
新疆三垄沙雅丹景观
“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绚烂的彩霞。冯景兰是第一个命名“丹霞层”,并对这种岩层上所形成的地貌形态进行详细描述的人。十年之后,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78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982年,地理学家黄进发表了名为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丹霞地貌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丹霞地貌形成的原理图
狭义丹霞地貌是燕山运动(发生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的一场大规模地壳运动)中在构造活动带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经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的挤压抬升和强烈的风化剥蚀造就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以丹崖赤壁为典型代表的地貌类型;而广义(扩展)丹霞地貌则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以红色沉积为主。红色是丹霞地貌的首要特征,不论其中夹杂着褐、紫、橙、褐黄、灰紫、白、灰、绿、黄、黑等多少种其他颜色。这里的红并非表层土壤的颜色,而是指岩石本身的颜色。学者们把形成丹霞地貌的偏红色的河湖相沉积岩统称为“红层”,红层上所发育的地貌被统称为“红层地貌”,丹霞地貌只是红层地貌中的一种。
层次感分明的百里丹霞
公路从百里丹霞中蜿蜒穿过
近看百里丹霞
山脚下悠闲的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南部山区一带的侏罗纪山系“百里丹霞”,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最壮观的丹霞地貌。其中,呼图壁县境内的“百里丹霞”美景更是奇特、壮丽。“百里丹霞”地貌全长约120公里,因此号称“百里丹霞”,也被人称为“天山地理风光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