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历来被认为是新疆地理的天然分界线
它把新疆划分为了 气候差异显著的南疆与北疆
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荒漠区分割在两侧
它与阿尔泰山、昆仑山一起,
组成了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
天山在西北地区的位置
制图/侠客君
天山是一座湿润的“岛屿”
在西风环流的搬运下
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水汽
翻越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
远隔万里之遥抵达至此
在离海洋最遥远的大陆中心
在重重沙漠的包围之下
为万物搭建起一座躲避风沙的“堡垒”。
从太空中看天山山脉
图源/NASA中文网
天山是一个复杂且年轻的山脉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的古生代
约两百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它影响最大
剧烈且复杂的地质演变
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自然伟力的痕迹。
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
摄影/李馨宇
天山是垂直的生态园
受到海拔垂直高度和降雨的影响
天山跨越了不同的气候带
植物种群在山坡上呈现出梯度变化
这里拥有全世界
温带干旱区最典型、最完整的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天山北坡的典型的 山地垂直自然带
图源/爱给网
与此同时
它又是一个的极其矛盾的山体
我们总是将山地
与偏远、贫苦、交通不便等联系在一起
但有人却说
天山是通道,是走廊,是文明的源起
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应许之地”。
生活在天山之中的游牧民族
摄影/李馨宇
尤其是在天山北坡
湿润与干旱、荒凉与秀美、寒冷与炎热...
它汇集了诸多相互对立的词语
这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优美的生态环境、璀璨的历史文化、多样的地貌格局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条“极致的风景线”。
请横屏观看
天山北坡最引人瞩目的地标——博格达峰
摄影/李馨宇
在天山北坡,你将会看到什么?
地球的律动
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相撞,这对我国地理格局的影响非凡。不仅铸就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我国的诸多山脉,还划分出一二三级阶梯。天山的崛起,也与这一事件有关。
由于高原和山地的地形阻挡,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气流无法进入内陆,西北地区因此变得干旱无比。湖泊变成了沼泽,沼泽变成了荒漠,森林深埋地底变成了煤矿,动物变成了化石.....
01 天山脚下的“百里画廊”
天山北麓的丹霞地貌,就是地球那时的伟大作品。
在天山北麓的低浅丘陵之中,发育着一种独特的砂岩地貌。其“色如沃丹,灿若明霞,状貌万千,壁立千仞”。如同一幅艺术家的画廊,在天山脚下排布百里。
砂岩窗棂宫殿构造,这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的丹霞地貌形态,因其立面酷似窗棂,整体结构如宫殿而得名。摄影/李馨宇
这种独特的地貌发育于大约2亿年到1.4亿年以前,彼时的前山丘陵还沉浸在一片浅水湖泊当中。
在漫长的岁月中,湖泊中沉积了大量以红色为主调的彩色岩层。之后,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盆底的红层抬升隆起,纷纷暴露在地表。在长时间流水的切割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
这里的丹霞地貌一步一景。经过岁月风蚀雨淋,红色的陡峭山峰巍然挺拔,错落有致的红色山脊绵延伸向远方。
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
图源/网络
一条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国防公路s101从丹霞山区的腹地贯穿而过。从戈壁,一直延伸到湿地。沿途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为我们揭开了天山北麓最宏伟的画卷。
网红公路S101从百里丹霞核心区贯穿而过
是一条欣赏丹霞地貌的经典公路
制图:侠客君
它们在地质运动中断裂变形,在不同的干湿环境下氧化还原,按照不同的形态堆叠再一起。呈窗棂、城堡、廊柱、单斜状,形貌万千。由于干旱的气候,丹霞周围仅有少量低矮的草本植物生长。从远方望去,它们的形态展露无遗,极其富有观赏性。
除此之外,因为受到天山造山带的影响,这里还发育着一系列东西向褶皱和断裂。岩层往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因而大量出现山体“顶斜”的现象,这与湿润的西南地区和南方地区丹霞截然不同。成为地球上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丹霞最经典的区域之一。
斜顶的丹霞如同向天冲去的云霄飞车
摄影/李馨宇
其实,在整条彩色走廊上分布最多的,还是“彩色丘陵”。彩色丘陵是近二十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虽然它与丹霞都属红层地貌,但它们的形态却截然不同。彩色丘陵顶面浑圆如蛋,色彩种类更加丰富和艳丽。
彩色丘陵与丹霞相伴而生,形成彩色丘陵的混合物沉积在湖底,而形成丹霞的砂岩层则分布在湖盆周围。彩丘的地层以白垩纪各种颜色的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它们交替出现,结构疏松,更易于风化,因此无法形成“身陡、顶平”的特征。
与丹霞互为孪生的“彩色丘陵”地貌
摄影/李馨宇
有研究发现,当地层中 Fe3+含量多且Fe3+/Fe2+比值高时,地层呈紫红、砖红色;Fe2+含量多且 Fe3+/Fe2+比值低时,地层呈白、黑色;Fe3+/Fe2+比值由高渐低时,地层颜色从红向灰绿、黄灰、蓝灰过渡至黑或白。
在沉积过程中,干旱环境以氧化作用为主,含铁矿物为赤铁矿(含 Fe3+);潮湿环境以还原作用为主,含铁矿物为针铁矿(含 Fe2+)。岩层厚薄则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时间长短。因此,我们可以从岩层的厚度和颜色来推测古气候环境的状态。
当岩层中含有白色石膏层时,高明度的白色、黄色,中等明度的红色、赭色和低明度绿色和黑色的成为精巧绝伦的组合 。明度之间的反差,让整个丘陵区各色杂陈,组合有序,在大地上呈现出波浪起伏的变化,极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
而后期的构造运动使其表现为单斜山和单斜群峰,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叠层状丘陵景观。因此,岩层间的肌理条纹像彩带一般,随着山势的起伏,绵延展布,这就是彩色丘陵形成的秘密。
叠层状彩色丘陵形成过程
绘图/杨金山 摄影/李馨宇
02奇台魔鬼城
同样位于天山北坡,同样是河湖相沉积物。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东南部的“奇台魔鬼城”与“百里丹霞”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魔鬼双子塔,两座孤丘并立,由水平层理的粉砂岩构成,在风力的侵蚀下,被切割成石柱一样的“风蚀柱”,是魔鬼城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摄影/李馨宇
这些山丘在地质学上被称为“雅丹地貌”,20世纪初,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和美国学者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发现了这种特殊地貌。“雅丹”,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旅行者眼中“魔鬼城”几乎已经成为了雅丹地貌的代称。
奇台魔鬼城的面积大约八十平方公里,像极了一座神秘莫测的城廓。
在两亿年到六千六百万年之前,这里也是一片湿润的湖泊。它经历了湖盆抬升,湿润到干旱的转变,岩层裸露在地表。在季节性暴雨冲刷及定向风吹蚀作用、温差剧烈变化产生的胀缩效应下,松软的泥岩层发生断裂,它们被差异侵蚀成一系列壮观的土墩和沟槽,奇形怪状的雅丹地貌由此被塑造出来。
灰黄色、灰白色的泥岩和砂岩,反映了中侏罗世末期的气候温暖湿润,湖泊和沼泽发育的沉积环境。摄影/李馨宇
它们造型多样且怪诞,有的像亭台楼阁,城廊街道。有的似罗刹宝殿,蘑菇、有的则像巨型军舰,动物怪兽。
时至今日,风沙依旧还在雕琢这片荒凉之地。每当大风刮起,强劲的气流就在奇形怪状的岩石狭缝与空洞中穿梭,发出凄恻阴森的声音,听起来就像魔鬼的叫声,再搭配上奇怪的造型,不由得令人胆颤心惊,这也是“魔鬼城”得名的原因。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制图/李馨宇
除了雅丹地貌以外,这里的硅化木群和恐龙化石也格外出彩。
硅化木分布集中、数量和规模巨大、保存极完整而著称。仅在公园硅化木景区11.65平方公里的面积范围内就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硅化木群产地之一。
在产出硅化木的同一套岩层中,还保存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其中袁复礼教授1931年发现的奇台天山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亚洲发现的恐龙化石。2006年,恐龙沟出土的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身长35米,取代中加马门溪龙而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摄影/李馨宇
奇台硅化木
图源/网络
03 火烧山奇观
就在奇台魔鬼城不远处,还隐藏着另外一处自然界的奇观——火烧山。
这里拥有大自然最纯粹的红,环顾四周,万物失色。唯有这片土地,如同被烈火亲吻过,留下永恒的印记。
请横屏观看
将军戈壁——火烧山
摄影/李馨宇
火烧山的魅力,在于它那无数起伏的小山丘皆由砖红与桔黄交织的岩石构筑而成。色泽之鲜艳,质地之坚硬,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丹霞地貌不同,它的“红艳”并非天生,而是经过炽热的地火烘烤。
亚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轰动全国的恐龙沟,被称为化石之库的石钱滩都在这里,和魔鬼城并称将军戈壁“四大奇迹”。它们的同时出现彷佛向我们印证着一个曾经的时代,穿越时空的长廊,我们还能窥见这片土地侏罗纪时期的辉煌。
侏罗纪时代
图源:网络
在两亿年前,将军戈壁上绿意盎然,溪流潺潺,湖泊密布。参天古木与奔跑林间的恐龙,共同编织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将这一切的繁华深埋地底。随之而来的,是干旱与风沙席卷大地。曾经的森林一部分成为了煤海,另外一部分树杆先被湖水浸泡,又被风沙掩盖,成为了硅化木。恐龙变为化石,湖底的沉积物抬升,在风力侵蚀下变成了“魔鬼城”。
千万年过后,下覆煤层自燃,最终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烧变岩奇观。如今,“隆隆”的机器声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曾经的树林以煤炭的形式,再次温暖着人间每一个角落,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
04 多彩河谷
天山的北麓,数十条河流由南向北流淌,它们相间而行,几乎等距,分布极有规律。受到相同构造作用控制,所有河流均向一个方向偏移,数条河流就像芭蕾舞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动作整齐划一。
天山的北麓,数条河流由南向北它们相间而行
图源自《中国国家地理》
穿行在河流切割出的峡谷给人带来另一种视觉享受。河流将平阔的大地拉开一个口子,外面平淡无奇,但当进入到箱形的谷地,你会看到河流将岩层切开,色彩各异的岩层暴露无遗,在流水的冲刷,形成了无数的细沟、切沟,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抽象派油画作品。
而河谷底部,蜿蜒流淌的辫状河流,千转百回,河水时分时合,时大时小。交织缠绕,乱如发辫的流水在河道中留下一道道的河心滩,长条状的心滩像一条条游动的海豚。
穿越天山北麓彩色走廊的众多同质河谷地
都呈现令人惊诧的色彩和线条
图源:爱给网 天空之城TM
而河水冲刷彩色岩层带来的物质,也在河床留下多彩的痕迹,多种色彩叠加,整条峡谷五彩斑斓,明亮动人。安集海峡谷、奎屯河峡谷、玛纳斯峡谷、塔西河峡谷等,所有穿越天山北麓彩色走廊的众多同质河谷地都呈现令人惊诧的色彩和线条。
每一条河流由南而北流淌,都像是给这条彩色走廊横切一条条剖面,让我们能从纵向上体验自沙漠戈壁到山地,再到雪山冰川的地貌变化,还能感受不同地貌所呈现出的色彩。
天山北麓的安集海河谷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牙地克
冰雪的雕刻
这片土地并非只有炎热与干旱,除了百里丹霞的“橙”、将军戈壁火烧山透彻的“红”,这里还有冰川浩然一色的“白“,以及天山湖泊温婉如玉的”蓝“。
虽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鞭长莫及,但好在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途径天山时还有残留的水汽。它们在天山山脉高海拔汇聚凝结成冰、成为大自然最锋利的“刻刀”。
天山表面的冰川群
图源:爱给网
如果我们站在一望无际的准噶尔盆地之中向天山望去。你会发现它宛如一堵横亘于天地之间的巨墙,阻挡来往的去路。群峰的冠冕之上,白色的冰雪犹如绸带一般披悬挂山顶。
据统计,在中国境内的绵延1700公里的天山山脉发育有9000多条形状绮丽的现代冰川。冰川面积9225 平方千米,冰储量高达1011 立方千米。
在3700米以上的极高山带上,群峰相连,极高山环绕。由第四纪冰川运动所形成的角峰、刃脊如同利剑一般刺向天际。这里的山体表面终年银光闪耀,巨大的冰舌从山尖蜿蜒至脚下,宛如从天而降的银色长带。冰川两侧由古代冰川形成的堤岸般的侧碛,宛如岁月的印记,静静地诉说着地球变迁的故事。
云雾中的天山
图源:爱给网
冰川的“舌头”有时横躺在绿茵茵的花草盛开的高山草原上,给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有时又冲进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与古老的树木交织在一起。侧碛与雄伟壮观的冰川、银装素裹的冰洞以及如诗如画的森林、草原、湖泊相互映衬,仿佛是大自然最伟大的杰作。
难怪古代路过的诗人挥毫想要把它谱写成诗。因而才有了那句“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角峰群
图源:爱给网
在地球上亿年的时光中,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着发生。
在两百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期,这里更是一片冰雪的海洋。无数形态绮丽的冰川在山谷中蜿蜒盘旋,裹挟着砾石循着山谷迤逦而下,对大地进行改造,在天山留下了诸多冰川运动所形成的遗迹。
天山天池
摄影/李馨宇
冰川就像是一把巨铲,在山谷中刨蚀挖掘出巨大的冰窖。而冰川所裹挟的岩屑砾石则堆砌成宽厚的冰碛垄。当气候转暖,冰川向山顶退却,冰雪融水被留在了冰窖之中,闻名遐迩的高山湖泊——天山天池便因此诞生了。
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湖面波光粼粼,如星河般闪耀,游船在水面划出长长的波纹。远方雪山或藏匿在云雾幻境之中,或倒映在碧蓝的水面上,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天山天池,远处是天山北坡的最高峰——博格达峰
图源/爱给网
河流与雨水的创造
冰川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天山表面的“高山水塔”。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为天山带来了丰沛的降雨和降雪。每年,都有将近百亿立方米冰雪融水与山地降雨一起涌入到各条河流之中。
它们沿着陡峭的山地一路高歌猛进,在山谷中千转百回,在山前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也为沿途的生命带去无限的生机。在河水和雨水的滋润下,大地披上了绿衣,山坡上翻滚着金黄色的”浪花“,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滋润改善......
01 天山的绿色腰带
在海拔1500米到2800米左右的中山带,气候温润,降水极为丰厚,是天山北坡最富有生机的自然带。
每株成材的云杉贮水量可以高达2.5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汽返还给云层,继而在山地中引发新一轮的降雨。摄影/李馨宇
一种独特的常绿乔木——雪岭云杉,在中山带连峰续岭,蜿蜒东西。从南天山以东,一直延伸到哈密以北,遍布天山北坡的半山腰,像是一道沿着山地盘踞的绿色长龙。
雪岭云杉是天山上的活化石,经历了数千万年的地质历史和气候变化。据说在4000多万年前,它们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逐渐演变成大西北独有的的植物。雪杉发达的根系犹如章鱼的触手,可以透过坚硬的岩石狭缝扎根,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向下扎根的同时,它们也在拼命向上生长。一株成材的雪岭云杉可以生长到二十至三十米,相当于10层楼房的高度,被当地人称作“望天树”,是极佳的建筑材料。
除此之外,它还具备强悍的涵养水土功能,成为除冰川以外的第二个自然“水库”。云杉蒸发的水分与同纬度、同面积的海洋相比还要多50%左右,水汽升腾,化云为雨,它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对天山北坡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起到保护作用。
2005年,雪岭云杉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首,人们被雪岭云杉的高大所吸引,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睹雪岭云杉的风采。
请横屏观看
每株成材的云杉贮水量可以高达2.5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汽返还给云层,继而在山地中引发新一轮的降雨。摄影/李馨宇
02 金色麦海
与山腰上的雪岭云杉森林相互呼应的,是山脚处的万亩麦海。“向天借雨,靠天收获,无需浇灌,也不用施肥。”是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予人类的底气。
在第四纪冰期时,在风力的搬运作用下,天山北坡东段山前堆积了广袤的黄土地貌,河流和地表径流不断从黄土覆盖的丘陵流过,最终它被切割成梁状和台地状,成了今日人们播种麦子的“黄土梁”。
得益于冬暖夏凉,雨水丰沛的气候环境。上万亩的麦田在大地上绵延不绝,它们随着丘陵的起伏生长,形成了天然纵横交错的田埂。在夏季,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峦上,起伏着金黄色的麦浪,已收割的麦田上则堆着大捆大捆的麦垛。
请横屏观看
江布拉克景区是典型温带干旱区山地垂直综合景观和特有的山地麦田版画的完美结合,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延续景观,被中科院确定为保护最完整最早的绿洲文化之一。摄影/李馨宇
天山北坡的耕种历史可已追溯到汉代。
《汉书》中记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太子家令晁错上言:“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
人类文明的火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如同生生不息的麦田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延续。曾经戍边将士亲手种下的麦子,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景。
东汉时期的戍边将领耿恭雕像
摄影/李馨宇
03 生态与文明的“通道”
天山北坡的大部分河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没有“尾巴”。我国的绝大多数河流都是既有源头又有源尾的,但也有例外。它们因为种种原因,在中途即消失,失去了明显的河道,成为无尾河。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摄影/李馨宇
不过,在它们消失之前,将会在荒漠之中馈赠给万物一份珍贵的礼物——湿地绿洲。
绿洲,指的是沙漠瀚海中可以耕种的绿地。有人说:“天山山脉是一根木签,绿洲则像是穿在上面的羊肉。”这个比喻十分恰当。
湿地,是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
摄影/李馨宇
新疆地处重要鸟类繁殖地西伯利亚和鸟类越冬地南亚之间,每逢春秋两季,大量的候鸟将通过天山山脉周围的绿洲湿地进行迁徙,它将会成为众多水鸟的繁殖地和越冬地。
数万只水鸟在湿地保护区中歇脚觅食、翩跹起舞,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天山位处于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亦是文明的十字路口
制图/侠客君
绿洲湿地不仅是候鸟的通道,人类文明也在绿洲中诞生。在中亚无垠的沙漠瀚海之中,绿洲湿地是人类出行的“高速公路”,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连接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同样是通过一个个绿洲进行连接的。
天山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位处于交通的十字路口。中华文明、印度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西亚新月地带)、地中海文明、埃及文明皆在这里相会。商队、僧人、军人的频繁往来,留下了诸多文明的痕迹。
天山北坡北庭故城高昌回鹘佛寺遗址里的佛像
摄影/李馨宇
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在湿地、草甸、森林与峡谷之间,还生活着一个世代传承的游牧民族——哈萨克人。游牧民是天山的原住民,在古代突厥语里,“哈萨克”是“脱离”和“迁徙”的意思,这便是他们生活方式。他们的历史,几乎都是在迁徙中谱写的。
”马是人的翅膀“,这是哈萨克人古老而含义深刻的谚语。一匹马在它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是牧民最真诚的伙伴和朋友。对于每一个哈萨克人来说,骑马都是出生自带的技能。
哈萨克人对泉水有着特殊的信仰。在远离城市的天山山地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荒漠之中,没有自来水,泉水就是游牧民族以及畜牧的主要饮水来源。他们将地表涌泉视为是上天的恩赐,在泉水周围的树干绑上红色的布条以及贡品,以表感恩之情。我们发现这里的地名大多也都与泉有关,如“江布拉克”、“萨伊恒布拉克”、“霍斯布拉克”、”萨尔布拉克”。布拉克,就是“泉水”的意思......
01
哈萨克人究竟从何而来?西北地区的草原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他们的祖先塞种、乌孙、康居人早在几千年前便开始在天山北坡附近的草地驰骋。
在呼图壁的南部山区,有一块石壁兀立如阙,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康家石门子”。1983年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岩画,有关专家论证定为距今三千年的游牧民族——塞种人的遗存。摄影/李馨宇
有哈萨克人的地方,就有转场。哈萨克人常说:“白云跟着风走,我们跟着羊群走”。“那羊群跟着谁走呢?”我好奇地问。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告诉我们,羊群跟着雪线走。
由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存在,在天山的不同高度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草场。拥有包括平原荒漠草地、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原草地、山地草原草地、山地草甸草原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在内的多种类型的草地。在历史长河中,牧民也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一个哈萨克少年骑着白马向我走来,阳光透过松林,光影斑驳在他的脸上,透露出青春的朝气。我赶紧按下快门,抓拍下了这一瞬间。摄影/李馨宇
夏天正是牛羊养膘的好季节,他们穿越云杉森林,将羊群赶往高山草原带的夏牧场。此时高山草甸带的冰雪融化,湿润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滋养着优质的青草。等到冬季时,赶在雪花将高山牧场覆盖之前,他们又必须把羊群往山下的低山草原带赶,在能够抵挡风雪的崖壁或森林中渡过漫长且寒冷的冬天。
转场时,牧民们携子女及亲属,组成驼队,带着帐篷、生活用品,赶着畜群一起逐水草辗转而居,开始一场浩浩荡荡的生命大迁徙。
在天山北坡,我们总是与正在转场的哈萨克人不期而遇,羊群将公路堵得水泄不通,它们并不害怕汽车,不管你怎么鸣笛警示,它们总是摇晃着屁股向前慢悠悠地蠕动,像是在向我们炫耀示威。
请横屏观看
哈萨克人正在公路上赶羊转场
摄影/李馨宇
哈萨克人的转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次转场,便是几十到几百公里的行程。期间,他们要与风雪搏斗、和凶猛的狼群斗争、趟过冰冷湍急的河流、沿着崎岖的山路奔波,一路上历经千难万险。他们大概率就是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了,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几千年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哈萨克人的转场总是雷打不动地、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
只有在不同的草场中四季轮转,将天山的草地利用到极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牲畜对草原的破坏,为子孙后代留下最优质的牧草。
哈萨克人骑在马背上,奔跑着,驱赶着羊群转场。羊群在羊道上漫步,烟尘在空中飞舞,它们发出咩咩的叫声。有几只不听话的小羊在队伍的尾巴上企图逃跑,哈萨克人发现了,矫健地从马背上翻下来,捡起石子朝它们扔去,严厉地呵斥它们,吓得羊儿们浑身颤栗乖乖地回到队伍之中。
踩踏声、呵斥声、咩咩声,就像是不同的音符,在山谷中拍打出牧人的乐章。它们在丹霞中,在雅丹中,在森林和草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便是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景。
正在赶羊的哈萨克人
摄影/李馨宇
参考资料:
[1]《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志》
[2] 中国国家地理.最壮观的转场在新疆.单之蔷
[3] 中国国家地理.天山冰川融水,塔里木绿洲的生命线.谢自楚
[4] 《中国天山自然地理》. 胡汝骥
[5]《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2期,天山北麓红层带:五彩斑斓中隐藏着大地“密码”.李忠东
[6] 《地理·中国》——探秘自然保护区,赤色奇峰
撰文、编辑 | 李馨宇
摄影 | 李馨宇 牙地克 天空之城TM
地图绘制|侠客君
绘/制图|杨金山 李馨宇
审稿 | 李忠东
部分图源 | 爱给网 Nasa中文网
海报图源 | 李馨宇
部分章节摘取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第12期,
天山北麓红层带:五彩斑斓中隐藏着大地“密码” 作者:李忠东
本文由侠客地理公众号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