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每天按时播《冰山上的来客》电影。虽已年代久远,但是它“谍战片”的情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经历了诸多风雨的喀什噶尔很相似:假古兰丹姆还在伪装身份,杨排长还在苦苦思考,阿米尔在期待着一声“:上!”,叼羊赛马和雪崩暴雪,依然在冰山边缘不时地变换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感。
老街夜幕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插曲响起,所有的人们都安之若素,但大家心中的故事被唤起了。
电影中的斗争岁月早已如梭。我让熟识的人们穿上旧军装拍照时,不自觉地发觉,普通人成为主角,眼前岁月一片静好。
神奇地是,这套65式老式怀旧绿军装,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胖的、瘦的,只要穿上都合适。
艾山江
我和朋友每天都去喀什老城的饭馆吃薄皮包子,最后和店里人都熟悉了。店是老板和女儿以及几个哥们儿一起开的,2个女儿是双胞胎,各生了一对双胞胎。
每天,老板和他的哥们儿坐在外面,一个包包子,一个切肉。墙上挂着2只羊腿,一条牛腿。老板把一条条的腱子肉切成丁丁,另外一个小伙子把肥油切成块儿,全部工作都是手工制作,从来不用绞肉机:那样包子味道就不好了。
坐在前面的大个子叫艾山江,他的任务是包包子:他18岁就开始干这份工作,最快一分钟可以包二十四个薄皮包子,在喀什餐饮界很有名,喀什开饭馆的人都知道他。
如今店里每天要卖2000到3000个包子,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月工资是一万多,三个儿子分别是23、 26、28岁。
我问他的名字,他干脆地掏出身份证给我看。原来他不叫艾山江,只是老板太会叫,不但从笼里数包子时要大声唱出来,叫他也是自带节奏:“ei艾山江!”
卡德尔江
2006年6月,喀什热那亚路阔孜其亚贝希巷,三个兄弟开的专订马掌的铁匠铺生意红火。
在人们的印象里,他们干活时的表情似乎从来没有变过。三弟卡德尔江,永远都是在铁帖上砸铁钉。
喀什老城历经拆迁整改后,店铺经历了重建,部分重体力劳动被新安装的电动机器代替。但是现在赶巴扎大部分已经是电动三轮车,哪里还能见到毛驴的影子啊!
三弟卡德尔江依然每天在店铺敲敲打打。只门前被旅游局挂了一块指示牌。他像14年前一样偶尔抬头看看前面,不过那里新建了一座古城门,每天都有2次开城仪式,成了游客网红打卡点。
我说拍一张穿军装但照片,他摇摇头一声不吭,继续砸钉子。过了一会儿,他憋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让我拍了一张。
吐尔逊
吐尔逊是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吐尔逊是个非常开朗的人,家里院中的那张木床是家人休憩的地方,旁边就是直立着的土墙:这种黏土就是高台民居的特色。从木床望去,喀什的变化也尽收眼底。
2006年6月,在祖农阿西木家450年历史的老屋院中,摆放着满院的陶器,依明尼汗大妈和孙子儿媳一起施釉绘彩,女儿和小孙子一起帮忙。从木床前望下去,高台下一片荒草野树。
2009年九月,远处的荒地已经开始建设,依明尼汗大妈依然在绘制彩釉。老太太15岁就嫁给了阿西木,从那时起就开始从事上釉的工作。
2010年9月,大妈和家人在木床旁休息,远处的荒地已经变为一片城市绿地。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2011年12月。木床上落满了雪,远处土曼河旁的东湖公园出现了一个现代建筑。
2012年7月。依明尼汗大妈在木床上给在内陆做烤肉生意的大女儿梳头,远处高楼拔地而起。
2013年5月,依明尼汗大妈在那年去世。从木床旁望去,又有一座高层封顶。
2014年10月,一群来访的外国游客在木床旁的院落里游览,公园绿地前一片高楼林立。
2015年7月,游客和第六代土陶传人吐尔逊的家人在木床旁合影。
2020年6月,高台民居修复重建。这件衣服想尽了办法才挂在吐尔逊的照片旁边,希望他早点回来,穿上让我拍一张。
亚生
11年前,无意中走到一家喀什老城的茶馆。简单的桌椅,灰暗的光线,一圈圈老人坐在一起,边喝茶边吃馕,旁边巴扎上的新鲜水果,也不时地出现在桌子上。
后来,在街上走得累了,热了,也会到这样的茶馆要一壶滚烫的茶,吃一个窝窝馕。几碗下来,酷暑顿消。然后慢慢地就喝出味道了。在茶馆喝茶的老人基本上天天都会出现。如果茶馆有事没开,在不远的另一个茶馆里,大家又可以相遇。常去的有3-4个茶馆,而在周围有将近10个这样的茶馆,而且都是家族长期经营下来的,有的楼底是茶馆,楼上就是住的家人。
最便宜的茶是一壶一块钱,可以一直续。一个窝窝馕是0.5元,这基本上是一个人最低的餐饮消费水平了。越来越昂贵的喀什噶尔的中心街区,哪里还有摆放这些雕刻着细致花纹的盘子,和斑驳朴素茶壶的地方呢?
坐落在一个家庭旅馆的地下室的茶馆,只有在狭窄巷道的木床上也坐满了饮茶老人的时才会被注意。因为在巴扎里的缘故,这里的茶客成员男女老少都有。
越过喀什土桃子和土鸡蛋蜂蜜的摊子,在一个绘有夸张牙齿结构的玻璃窗旁,是一条幽暗清凉的窄巷。这也是清真寺附近最小的一个茶馆。似乎除了用电视小品来留住歇脚的客人外,店主再无其他的好办法来维持经营。
买买提.迪力的茶馆隐藏在大商场背后的茶叶、干果以及帽子及小吃及裁缝店旁,依靠便利的交通和低廉的价格继续得以生存。他和他的老婆已经在此经营了11年,而他的父亲则在此操劳了23年。
一个小锅台边上,老板缩在一个旧凳子的拐角,细细地酝酿着温馨而醇厚的芳香。
从另外一个茶馆的二楼看下面的街景,忙碌的人们和小推车围绕着那颗看似孤独的桑树。
在最后的几年里,这个茶馆经过重新装修,挂起了“百年茶馆”的牌子,就是现在的网红“百年茶馆”。
其实老茶馆存在的理由,是因为喝了当地的这种茶,才更容易适应当地气候。每次去那几个熟悉的茶馆,把拍好的照片分给大家,已经给我带来喝茶之外的乐趣。
喀什的老茶馆经常改头换面,或者干脆一搬了之。但我每次看见“买买提克拉木阿吉儿子努尔买买提阿吉的茶叶店”时,就知道在喀什总会有各种神奇的茶馆。
亚生的茶馆左右两面,40年前的喀什噶尔老城的大图片:那时候艾提尕尔清真寺周边还是一片片老城区。
1948年,他开始接过父亲的担子经营家族茶馆,并依靠着这份收入养活他的八个孩子:四个男孩,四个女孩,家里日子过的并不富足。
2020年6月,亚生穿上我带来的服装,在给客人送茶。
他的女儿将要从天津商业大学毕业,家里的负担也会减轻一些。
我最喜欢喝他家的奶皮子茶。用牛奶上那一层浮起的奶皮做的,味道很好,打1个生鸡蛋进去会更好。
谢仁阿伊
麦盖提县沿途的村子,中午的巴扎上一个老汉在把鸽子当宠物一般握在手中。另一个老汉在地上栽了一根木桩后,再绑一个杨木当横梁,制成了最简单的一个起重工具,有板有眼地盖着他的凉爽泥屋。道路旁边的所有庭院墙上,都一格格画着最简单和朴素的图画:几头羊在斗角、一个老汉坐在一堆绿皮大西瓜前、碧波荡漾的湖边,如江南水乡一般的打鱼人。
在库木库萨尔乡,几乎每家的院墙上都有色彩鲜艳、线条稚朴的图画。本地农民没有经过任何绘画技艺的培训,闲暇时间就以这种丰富生动、富于想象力的图画,来表达自己对劳动和世间万物的理解。
“农民画”是受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后代初期,流行于全国的工人画、战士画的影响,初期纯粹是劳作之余的一种消遣和自娱自乐。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了一种爱好。
谢仁阿伊今年16岁,是喀什高一学生。去年从乌鲁木齐内初班回来。汉服是在“拼多多”买的,100元。
王守强
王守强在喀什古城买水果(穿绿色军装的),他来自深圳,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他在喀什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已经二年,如今居住在喀什老城,每天都会去喀什古街的夜市走一走。
“喀什的天际线会因为我而悄悄地发生改变”,他说。
买买提
诸多文明交汇、从不拒绝变化的喀什,如今古城像丽江的酒吧街,就像大理的“古城里”。
在喀什老城唯一点都没变的,是恰萨96号的蔬菜店老板买买提,他依然和十一年前一样坐在店前打盹、卖菜。
他说自己已经卖菜三十多年了。我说让他换上衣服拍一张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无论男女老少, 喀什人永远都是追崇时尚和新鲜感的。
后记
老城故事还要继续,如果您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好又在喀什,让我来拍一张怀旧感、或是现代感的照片吧!
我在喀什老城的徕宁文旅等您。您可以自带各种心仪的服装,也可以穿这套绿军装。拍摄是免费的,但是要同意我使用图片的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