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突尼斯还是前些年新闻铺天盖地报道的阿拉伯之春,正是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才导致了多个阿拉伯专制国家多米诺骨牌般的倒台。茉莉花革命后,利比亚,埃及,也门的独裁政府先后被推翻,叙利亚的小阿萨德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强撑几年后也终被推翻,剩下的国家也被惊出一身冷汗。突尼斯国名(Tunisia)海外华人区翻译为:突尼西亚,首都突尼斯(Tunis ), 不知道我们的先辈们为什么把国名和首都都翻译成一样的了,让人很容易搞混,为了区别首都就叫突尼斯城吧。突尼斯有很多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要玩得尽兴还是要了解一下这个国家历史的。突尼斯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公元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今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迦太基城,后来在同罗马人的战争中亡国灭种,这里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又占领了这里,再后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到了十九世纪末这里又成了法国的地盘,1956年突尼斯脱离法国独立,1957年首相布尔吉巴废黜了国王成立突尼斯共和国,自任总统,当了10年总统后老布不过瘾修改了宪法改成总统终身制,老布前期还是治国有方的,到了后期变得老迈昏庸,终于在1987年被时任总理本.阿里发动政变赶下了台,本.阿里上台后继续独裁统治,前期把国家治理得还可以,到了后期任人唯亲,国家的钱都流入自己家族的腰包,以至于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生活窘迫,2010年底一名叫布瓦吉吉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奈做起了小贩在街头贩卖水果为生,结果不但被城管没收了吃饭的家伙还被暴揍一顿,小伙走投无路之下在政府门前自焚,小贩的自焚引发了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愤怒,于是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政府派军警出面镇压打死了不少人,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反抗,终于在2011年初全国局势陷入混乱,本.阿里家族主要成员带着300多亿美元的国库资金逃往沙特,这便是茉莉花革命,此后的10年突尼斯陷入混乱,总统和主要政府官员走马灯似的轮换国家更加混乱,如今突尼斯政局已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突尼斯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被外族统治,但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还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复杂的历史也给突尼斯留下了大批历史遗迹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民俗风情。
突尼斯地处非洲大陆的东北角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北面和东面紧邻地中海,南部是撒哈拉沙漠,中西部是荒漠戈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最受欧洲游客喜爱的旅游度假地,看一下地图才发现欧洲离这里是那么近,坐飞机2~3个小时就到了,难怪这里被称为“欧洲的后花园”。旅游业也是突尼斯重要的外汇来源。
突尼斯国土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和我们的江西省面积差不多,地形南北狭长两面临海,北部为山地,中西部为高原戈壁,南部是撒哈拉沙漠,东北部沿海有少量平原,全国人口约12000万,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突尼斯交通方面不是很便利,尤其是人烟稀少的沙漠戈壁地区,旅游还是选择包车或跟团比较靠谱。我们选择了跟团游,飞机降落在迦太基国际机场后,地接旅行社的人已经在等我们了,除了一名当地导游,一名翻译和大巴司机外,还有一位便衣警察,大概是一方面保护我们的安全,另一方面监督我们的行为吧,整个行程除了在突尼斯城不小心拍到了国家安全部的大楼被便衣警察拦下删除照片外其他的都还算顺利。
我们突尼斯的行程将跟着地图上箭头的方向,5天时间横贯突尼斯南北,名胜古迹,荒原戈壁,沙漠绿洲,海岸沙滩全部都涵盖了。具体行程如下:DAY1 :突尼斯城,游世界文化遗产突尼斯老城,“非洲的香榭丽舍” 布尔吉巴大街,夜宿突尼斯城。DAY2: 世界文化遗产迦太基遗址,蓝白小镇-西迪布塞,地中海之滨小镇-哈马马特,夜宿哈马马特。DAY3: 突尼斯历史古城凯鲁万,沙漠绿洲之城托泽尔。夜宿托泽尔。DAY4: 深入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边界山区,游歇比卡绿洲,米德峡谷,塔玛泽瀑布,星球大战的拍摄地,前往撒哈拉的门户杜兹,骑着骆驼看沙漠落日。夜宿杜兹。DAY5: 前往马塔马他看柏柏尔人的洞穴之家,前往艾尔.杰姆看世界文化遗产罗马斗兽场遗址,前往苏塞古城,逛古城,乘游艇出海。夜宿苏塞。DAY6: 苏塞前往突尼斯城,乘机回家。
突尼斯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迷人的地中海、神秘的撒哈拉沙漠、寸草不生的火星地貌,古老的迦太基遗址,罗马人留下的斗兽场,阿拉伯特有的集市麦地那,还有多元文化融合的民俗风情,突尼斯也因此被誉为“北非明珠”。突尼斯玩点什么?
突尼斯的蓝白小镇--西迪布塞就位于迦太基遗址旁边,这可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蓝白小镇之一。
2:逛街: 突尼斯城是座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布尔吉巴大街上留下很多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这里也被称为“非洲的香榭丽舍”。
3:看名胜古迹:突尼斯有八处世界遗产,突尼斯城的麦地那可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突尼斯城郊的迦太基遗址曾是腓尼基人兴建的城池,虽然腓尼基人在同罗马人的战争中亡国灭种了,但迦太基城遗址却记录着当年迦太基帝国的辉煌。
海滨度假胜地哈马马特,这里有一建于公元15世纪的古城堡有点象摩洛哥的乌达雅堡。
凯鲁万是突尼斯的圣城,这里也是当今伊斯兰教位列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第四大圣地。
埃尔杰姆斗兽场是罗马人占领期间兴建的,这些留下的残垣断壁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塞古城是阿拉伯人进入这里时修建的港口,如今这里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座花园良港。
4:撸猫:突尼斯也是爱猫的国度,这里的猫也随便撸。
5:看独特的地貌: 突尼斯的地貌与摩洛哥差不多,北部海滨是这种满眼的绿色。
阿特拉斯山脉从摩洛哥沿着撒哈拉沙漠边缘延申到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的边境,山区零星的绿洲给当地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的公路沿线是苍凉的美景,对生活在鱼米之乡的人们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
椰枣是荒漠戈壁上唯一能生存的树种,含糖量极高。这零星的绿色给荒漠带来了些许生机。
仙人掌是突尼斯常见的植物,这里的仙人掌长得象树一样高大,仙人掌果也是当地人喜爱的水果。
塔玛泽瀑布位于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交界处,从沙漠深处渗出的泉水是当地人生存的基础。
柏柏尔人主要居住在南部地区,他们还保持着穴居的习惯,柏柏尔人的民居有点像陕北窑洞。
6:撒哈拉玩沙: 到了突尼斯一定要骑着骆驼去玩沙,大漠落日很壮美,杜兹是撒哈拉的沙漠门户。
越野车冲沙很刺激,媲美过山车。
沙漠玫瑰是大漠的杰作,是一种纯天然的奇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幸运的话可以在沙漠中找到。
突尼斯之旅就从首都突尼斯城开始吧,突尼斯城是一座融合了欧洲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千年古城,在这个城市既能找到阿拉伯特有的民俗风情又能找到欧洲文化的缩影,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突尼斯城命名为“世界文化之都”。
突尼斯城的卡斯巴广场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很多政府部门分布在广场周边。
茉莉花革命后第二任总统本.阿里家族卷走了国家300多亿美元的资产,给这个国家的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突尼斯城的市政建设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
这座白色的建筑是突尼斯独立运动领导人费尔哈特.哈希的陵墓,哈希在领导突尼斯的独立运动中被法国暗杀,要是不被暗杀,第一任总统就是此公,那么这个国家的近代史要被改写了。
在突尼斯老城中还保留着多座古老的清真寺,这座优素福清真寺建于1612年。
宰图纳大清真寺是突尼斯政治、宗教和教育中心, 也是北非传播伊斯兰教的主要基地.清真寺在封闭维修,外面看一下。
突尼斯老城与菲斯古城相似,街巷纵横交错,商铺沿街而立,这里的商品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特色,很多是历代传承的精美手工艺品。
突尼斯老城被新城包围,城墙已不存在,几座城门却保存完好,这座非洲凯旋门位于突尼斯城最繁华的布尔吉巴大街街口,城门前的广场是鸽子的聚会地。
布尔吉巴大街由法国人建造,以突尼斯首任总统布尔吉巴的名字命名,大街两旁的建筑有明显的法兰西特色,这里也被称为“非洲的香榭丽舍”,走在大街上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欧洲都市。
布尔吉巴大街两旁有法国大使馆、国家大剧院、天主教大教堂和古色古香的咖啡馆等,另外还有多个政府部门,包括突尼斯内政部。这条大街游人如织,军警戒备森严,大街两旁的政府部门和军警是不允许拍摄的,建筑的名字用阿拉伯语和法语标注,游客根本搞不清那栋建筑是不能拍的,老叟拍的不少照片就被军警拦下来删个精光。
布尔吉巴大街的尽头是共和国广场,广场紧靠突尼斯湖,以这座钟楼为主心,周边分布着多个政府部门,有了被军警拦截的心理阴影广场周边的照片就不拍了。
突尼斯城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风云变幻无常,市区也没什么好逛的,乘车离开前往酒店。
突尼斯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满街跑的也大多是法国车,据说这里是法国报废车的主要消化地。
突尼斯酒店的水准还是很高的,毕竟这里是欧洲的后花园,旅游业也是突尼斯重要的外汇来源。茉莉花革命后因为政局不稳,旅游业备受冲击,游客人数大幅下降,很多度假酒店硬件设施还在但服务水准已大不如前了。
新的一天出发前往迦太基古城遗址,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城东北部的比尔萨山下,紧靠地中海 ,这里曾是昔日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帝国的首都。迦太基古城建于公元前9世纪末期,比罗马城还早了几十年,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占领了迦太基城,并将古城付之一炬,这座美丽古城也化为一堆废墟。
迦太基古城是处风水宝地,罗马人焚城后在原址重建了一座罗马城池,繁盛时曾是地中海沿岸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阿拉伯人进入后又把罗马人所建的城池摧毁。突尼斯独立后总统看中了这块土地在遗址的旁边建造了总统府,白色围墙内就是现在的总统府。
迦太基古城遗址内留下的文物古迹大部分是罗马人留下的,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硝烟后更加珍贵。迦太基古城遗址由于历史久远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已不复存在,有关迦太基帝国和腓尼基人的很多史料还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这座不朽的文化古迹还是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迦太基古城遗址成了突尼斯著名的考古公园,被焚毁的古城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残垣断壁横亘在绿树灌木之间,迦太基古城留给后人的是一些历史的碎片。
游览迦太基遗址不了解一些历史是看不懂的,先说说腓尼基人,这可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生活在地中海东部的黎巴嫩一带,擅长造船,航海和贸易,后来被排挤来到突尼斯并在此建立了迦太基古城,海上贸易让腓尼基人拥有了巨额财富,他们花钱雇人帮自己打仗,通过打仗掠夺更多的财富,强盛时势力范围涵盖地中海沿岸。迦太基帝国最终还是在和罗马的战争中因失败而亡国, 差点儿灭了罗马帝国的腓尼基人从此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腓尼基人还有着奇怪的习俗,他们会把自己生的第一婴儿杀死祭祀神灵,在迦太基古城遗址下发现很多小石棺,里面盛放的是婴儿的骸骨,本就不多的人口再加上这一习俗也是造成亡国的原因。
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城后把所有的腓尼基人全部杀害并焚烧,古城内有多处掩埋骸骨的万人坑。
迦太基古城遗址实际上多是罗马人所建城池的遗址。宫殿、神庙、住宅、剧场、竞技场、公共浴室、墓地和港口等依稀可见,最著名的就是这座安东尼浴室,浴池是在公元145-162年间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其地上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地下的部分却保存相当完好,依稀可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健身房和游泳池等。
迦太基古城遗址旁边还有罗马人修建的水利设施,水道桥和蓄水池依然还在。
突尼斯的蓝白小镇--西迪布塞一定要去一下的, 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希腊的圣托里尼、突尼斯的西迪布赛,印度的焦特普尔并称为全球最美的四个蓝白小镇。
西迪布赛位于突尼斯城东北部地中海沿岸的一座小山上,距离迦太基古城不远,小镇的民居依山而建,所有建筑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外墙,蓝色的门窗。蓝白分明的建筑配上红花绿树还有蔚蓝的大海使小镇有了天然的浪漫气息。西迪布赛的原居民是躲避宗教迫害的摩尔人,具有阿拉伯和西班牙混血的摩尔人当初从伊比利半岛的安达卢西亚渡过地中海,逃到了这里并在此安家,小镇的房屋也因此有着浓浓的安达卢西亚风格。
西迪布塞最出彩的是在山顶临海的部分,尽管天气不给力,小镇的浪漫氛围还是很足的。
走进小镇雨后的石头路面虽有些湿滑,还是阻挡不了游人的脚步,纯白的墙体和蓝色的门窗格外醒目,店铺门前摆满了各种工艺品。西迪布赛没有舍夫沙万那种人流如织,小镇显得安静而低调。
西迪布赛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坡上,每幢建筑都是依托地势而建,建筑本身并没什么特色,但每幢建筑的色调和布局却烘托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西迪布塞的天气就是这样神奇,刚才还阴云密布,这会儿就蓝天白云了,晴天的小镇更美。
小镇的草席咖啡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咖啡馆,很多名人政要在这里喝过咖啡,与其他咖啡馆不同的是食客在这里要脱鞋盘腿坐在草席上,这里的黑咖和薄荷茶备受游人喜爱,也可以抽几口当地的水烟。
小镇上猫很多,爱撸猫的可以尽情的撸。
蓝白小镇的清真寺也是蓝白色调的。
结束蓝白小镇的旅程前往海滨度假小镇哈马马特,哈马马特在突尼斯城的东南方向距离首都也就几十公里,这里是突尼斯历史悠久的古城和海滨度假区,古老的麦地那与椰树沙滩相拥的现代化度假村使这座小城呈现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
哈马马特的麦地那是座由古老城墙围起来的城堡,最初由已经灭绝的腓尼基人建造,迦太基帝国灭亡后这里成了阿拉伯人的居住区。哈马马特老城没有喧闹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古城显得幽静而文艺,白色的墙壁,别致的门窗加上各种花卉的妆点使小城处处透着浪漫的气息。
古城旁边的咖啡馆也很文艺,咖啡馆紧靠大海,装饰也简约而又浪漫。 尤其是花盆的摆放不知出自哪位大师之手。
哈马马特的天气依旧不给力,视野中灰蒙蒙的,连原本蔚蓝的大海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离开哈马马特乘车前往突尼斯的精神首都凯鲁万,凯鲁万是北非的伊斯兰教中心,这座人口不多的古城有80座清真寺,突尼斯穆斯林认为到凯鲁万朝觐7次即等于去麦加朝觐1次。凯鲁万也是突尼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古城。
历史上阿拉伯人先后对北非进行过三次远征,前两次都是洗劫财物后离开,第三次远征时统帅奥克巴于公元670年建立了凯鲁万城和奥克巴清真寺,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扩张,这也是突尼斯最早的首都,在11世纪后随着突尼斯城成为新的首都,凯鲁万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依然是穆斯林的精神首都。
进入凯鲁万城后首先会看到阿格拉比特蓄水池,蓄水池修建于公元862年,由一大一小两个水池组成,用渡槽把水由远处引来,先进入小水池沉淀,然后进入大水池供居民使用。
凯鲁万地处平原沙土带,严重缺水,古人采用蓄水的方式保障生活用水,我们到的时候正赶上当地居民的祈祷仪式,数百人围着水池随着宣礼塔的音乐在转圈,估计是祈祷风调雨顺吧。
凯鲁万郊外倒是有一条河,水量并不大,蓄水池的水大概就来自这里吧。
凯鲁万古城其貌不扬没有高大建筑,整体市容市貌大致相当于上世纪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县城,但凯鲁万古城鼎盛时期光是清真寺就有300座,如今还有80多座,文物古迹更是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
凯鲁万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是这座奥克巴清真寺,清真寺与凯鲁万城同时建造,奥克巴清真寺是北非最早的伊斯兰教中心,在穆斯林中享有崇高地位,曾培养了大批伊斯兰教学者和法学家。
奥克巴清真寺外观就像一个大城堡,中间是个大型的庭院,正殿三层,穹顶结构,三面被拱形长廊围绕,宣礼塔高高耸立与正殿相对,大殿内可容3000人,殿外大院及走廊可容5000人同时礼拜。
奥克巴清真寺的建造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风格,穹顶,罗马柱,拱形门窗,装饰和雕刻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坚固,清真寺虽逾千年依然坚固如初。
清真寺的院子里还有一口水井和大理石洗手池供朝觐者净手用。
凯鲁万的名胜古迹除了奥克巴清真寺外,这座西迪萨哈卜陵墓也是不可错过的。西迪撒哈卜是先知默罕默德的密友兼理发师,七世纪时从圣城麦加来到凯鲁万,不仅带回来了大量的经书,还有先知的三根胡须,西迪撒哈卜死后葬在了凯鲁万,直到十七世纪,人们为他和先知的三根胡须修建了这座陵墓。
西迪萨哈卜陵墓其实也是一座清真寺,天井四合院布局,规模比奥克巴清真寺小很多,但内部装饰却非常景美,建筑风格也融入了不少安达卢西亚的元素,马赛克和汉白玉浮雕也被用于墙面的装饰。
离开凯鲁万前往托泽尔开始荒漠绿洲之旅,沿途会经过加夫萨短暂休息,正好了解一下这座有着历史意义的荒漠之城。
大巴驶出凯鲁万往西南方向行进,不久就进入了丘陵地带,路两旁基本看不到农田,耐旱的仙人掌和橄榄树是荒原上难得一见的绿色。
大巴行驶两个多小时后来到加夫萨,满眼尽是苍凉之感,加夫萨不是本次行程的目的地,只是中途休息的站点,正好利用休息的间隙看看这座古城。
加夫萨是突尼斯西部紧邻阿尔及利亚的地区,在这块近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戈壁荒漠,只有一些河谷地带有少量的绿洲,加夫萨是突尼斯名副其实的荒漠之城,城区背靠光秃秃的山丘,难见一丝绿色,城区没有高楼大厦很多民居还是烂尾楼,这座人口约10万的小城是突尼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加夫萨也是突尼斯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城,在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前这里是当地土族柏柏尔人的都城,这里也留下了罗马人的足迹,阿拉伯人征服突尼斯后加夫萨的地位被凯鲁万取代开始衰退。加夫萨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盛产椰枣和橄榄,工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突尼斯最大的磷酸盐矿就在这里。
加夫萨在突尼斯的历史上一直是不稳定的地区,1980年的时候当地居民发动武装起义被当时的总统布尔吉巴镇压,2008年的时候发动暴乱又被总统本.阿里镇压,但这次暴乱给2年后的茉莉花革命埋下祸根。大概是这里的居民老是和政府作对的缘故吧,政府似乎很少关注这个地区的发展,加夫萨的基础设施非常差,虽然有机场和火车站,但整个城市看上去就像个大农村。
加夫萨还是二战中隆美尔大败美英联军的战场,隆美尔离任前在这里上演了最后的辉煌,打得美英联军抱头鼠窜,隆美尔离任后看着隆美尔兵书长大的巴顿将军又用隆美尔的战术打败了隆美尔的继任者阿尼姆上将。
加夫萨的气候属于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民居非常简陋,先盖一层住人,有钱了再往上盖和装修,一幢民居要盖几年或十几年,好在很少下雨房子不会塌,即使是新建的现代化建筑也与城市的环境格格不入。
加夫萨也不全是荒漠,城区南部就有片绿洲可种植橄榄和椰枣,荒漠上也有零星的植被可供放牧。
傍晚时分来到了托泽尔,托泽尔地处杰里德盐湖和加尔萨盐湖之间的地峡上,四周都是沙漠戈壁只有中心地带是面积约1000公顷的椰枣林,托泽尔城区就在绿洲之畔的一块高地上,托泽尔不缺绿色可谓是一座沙漠绿洲之城。
托泽尔是突尼斯著名的旅游胜地,周边有沙漠,戈壁,绿洲,峡谷还有盐湖,城区不大只有两三万人口,但城市面貌明显好过加夫萨,我们在这家超市采购一些食品饮料以备明天的荒漠之旅使用。
在托泽尔城区边缘的椰枣林中建有很多度假酒店,酒店的环境也是一流的。 在2011年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前,托泽尔的旅游业非常繁荣,茉莉花革命”催生了阿拉伯世界的动荡,突尼斯及其周边国家先后发生了动乱,到突尼斯旅游的游客锐减,很多度假酒店受到影响关门歇业,时至今日仍未完全恢复。
度假区内的环境还是不错的,椰林遍布,四季花开。
我们入住的拉斯艾因酒店坐落在一片椰枣林中,有花园绿地还有游泳池,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在缺水的沙漠戈壁。
托泽尔的行程是整个旅途安排得最满的一天,天刚刚蒙蒙亮就出发了,目标是到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交界的塔玛泽小镇去看看沙漠中的绿洲。
戈壁滩上路况不佳,今天改乘四驱越野车,太阳出来时已经能看到阿特拉斯山脉了,阿特拉斯山脉从摩洛哥沿着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延申到这里,山上及山下的戈壁滩几乎寸草不生,要不是看到几只骆驼还以为是到了火星。
沿途看到的第一片绿洲--歇比卡绿洲,返回时再去看。
这是阿特拉斯山脉的延申段,山体不高但土层已风化,看上去更有苍凉感。
当看到片片的绿洲时塔玛泽小镇就要到了,塔玛泽小镇紧靠突尼斯边境,这里的居民靠养羊和椰枣种植为生,路边看到突尼斯妇女带着孩子在放羊,在阿拉伯世界妇女的地位是比较低的,除了生活劳作还要带孩子,做家务。男人的生活也比较枯燥,伊斯兰教规定教徒不得喝酒和参加娱乐活动,男人除了干活和做礼拜外就是喝喝薄荷茶,抽抽水烟。
塔玛泽镇上没什么看的,于是穿过小镇前往米德峡谷。
米德峡谷是紧靠边境的一条山谷,离边境线只有几公里,前往米德峡谷的路只有土路,好在不是很远。
米德峡谷是一处地壳运动形成的大裂谷,峡谷两侧的崖壁如斧劈刀刻般陡峭,一条溪流从谷底流过,俯瞰峡谷如同科罗拉多一般壮美,这里也被称为:北非的科罗拉多。米德峡谷还是美国大片《英国病人》的拍摄地,《英国病人》的热播使米德峡谷被外界所知。
米德峡谷长约7公里蜿蜒横亘在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边境,赤红的裸露岩石与幽深的山谷呈现出苍凉的美,可惜峡谷边缘太陡峭无法下到谷底。
峡谷的旁边原来有个村落,房屋墙壁由黄土夯制而成,这一地区常年干旱少雨,1969年一场罕见的洪水把村落摧毁,只留下残垣断壁,村民们也集体搬到峡谷的下游。
村落旁边的绿洲还在,在荒漠戈壁中绿洲显得格外醒目,正是这些绿洲使得居住在这一区域的柏柏尔人得以繁衍生息。
结束米德峡谷的旅程前往塔玛泽瀑布,在干旱缺水的山区瀑布更是罕见。
塔玛泽之所以有绿洲是因为在附近的山谷中有一汪清泉,咕咕流下的清泉形成了一个瀑布,这就是塔玛泽瀑布,经过盘旋的山路下到谷底就能看到瀑布了。
塔玛泽瀑布流量很小,其规模在丰水地区可谓是不值一提,但在缺水的荒漠地区却是非常罕见。瀑布流下的泉水除了给塔玛泽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外还是周边植被生长的生命之源。
塔玛泽瀑布的泉水来自沙漠深处的蓄积水,因为沙漠底层与山谷的地势差涓涓细流汇集成几条瀑布。泉水自带盐分老叟品尝了一下,用泉水做饭就不用放盐了。
瀑布所在的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崖,风化的山崖形成了特有的雅丹地貌。
瀑布流下的泉水最后汇集成一条小河流向下游的塔玛泽小镇,由于干旱沙地的吸水作用,估计小河流不太远就要断流了。
在托泽尔西部与阿尔及利亚交界的阿特拉斯山脉中有不少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中最著名的要数歇比卡绿洲了,离开塔玛泽瀑布前往星球大战的拍摄地刚好要路过歇比卡绿洲,当然不能错过了。
歇比卡绿洲位于一个山谷中,光秃秃的山体与山谷中的椰枣林形成强烈的反差。 歇比卡绿洲四周的山体严重缺水山上寸草不生,在绿洲所在的山谷中有一口山泉,汩汩流淌的山泉滋润了山谷中的土地,耐旱的椰枣林是谷中主要植物。
歇比卡绿洲旁边的山岗上原来也有一个村落,与米德峡谷旁边的村落一样毁于那场罕见的大雨,村子的遗址还立在山梁上,原来的村民也搬到了山下平坦的地方。
山梁上是赤红的砂岩,几乎是寸草不生。
山谷的低洼处是零星的椰枣树,从旁边的山道下到谷底,下面的风景也不错。
山谷的尽头是一口清泉,泉水从山崖的石缝中涌出形成一个小瀑布,这一片绿洲和生活在绿洲的人们就靠这眼泉水来滋养了。
离开歇比卡绿洲前往内夫塔沙漠去看《星球大战》的拍摄地,越野车沿着前往托泽尔方向的公路行驶一段后便转入沙漠戈壁中,往美国大片的拍摄地本没有路去的人多了便在高低不平的戈壁滩上轧出一条路来。
翻过这道坡就是美国大片《英国病人》的拍摄地骆驼山了,骆驼山在盖尔萨盐沼的边缘,这里本来是一片没有名字的不毛之地,出名之后有人根据山丘的形状取名骆驼山。
盖尔萨盐沼几乎看不到水了,只有平坦的沙地上析出的白色盐晶。
骆驼山周边因为盐沼的存在寸草不生,赤红的山丘,空旷的视野使这里更像是火星,这里唯一能证明有人类活动迹象的就是驼峰之下最简陋的厕所了。
骆驼山上最刺激的项目就是越野车冲沙了,四驱越野在起伏的山丘上山下穿梭,车内游人享受坐过山车般的刺激 尤其是这道陡坡冲下来时车子会飞起来的。
过了骆驼山就进入沙漠了,这片沙漠是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距阿尔及利亚边境很近,沙地很硬车辆驶过留下的车辙印就象一幅幅简笔画。
美国大片《星球大战》拥有众多的粉丝,在《星球大战》中有个塔图因星球,贫瘠荒凉的塔图因星球有茫茫的沙海,起伏的沟壑,而这些场景与这一带极其相似,《 星球大战》第一部拍摄时导演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沙漠之城,星战的热播也带动了这里旅游业的发展,无数星迷争相前来一睹塔图因星球的奇观。
离开摩斯.埃斯帕返回托泽尔将转乘大巴前往沙漠的门户杜兹去看一场大漠落日。
在突尼斯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深处还藏着个世界最大的沙漠盐湖--杰里德盐湖,从托泽尔前往杜兹的沙漠公路正好从盐湖中穿过,于是便停下车来欣赏一下。
杰里德盐湖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60公里,海拔16米,面积将近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盐湖也是最大的沙漠盐湖。杰里德盐湖虽然名为湖实际上湖水很少,冬天雨季的时候湖面有浅浅的湖水,到了夏季水分快速蒸发湖底形成一层白色的食盐结晶,看上去就象一个浩瀚的沙漠之湖。
铺满洁白食盐的湖底非常坚硬,游人走在上面嘎嘎作响就象走在坚硬的冰雪之上。盐湖上很适合穿着鲜艳衣服拍照,阳光适合的时候还会有镜面效应,甚至会出现海市蜃楼。
杰里德盐湖独特的景观也备受导演们的青睐,美国大片《星球大战》也曾在这里取景,这里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而夏季温度却高达50度,水分的补给远远抵不上蒸发,很多时候这里是干枯的盐海。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探秘,错过了摩洛哥的撒哈拉到了突尼斯一定要到撒哈拉去看看,杜兹是突尼斯南部沙漠的门户,这里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度假。撒哈拉沙漠横亘在非洲北部把整个非洲大陆分割成北非的阿拉伯地区和南部黑非,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有多大?可以装下整个美国。
到达杜兹刚好是傍晚时分,正好可以看看大漠落日,前往沙漠深处有两种方式乘沙滩摩托或者骑骆驼,我们选择了当地柏柏尔人传统的交通方式骑骆驼,穿上阿拉伯长袍,裹上头巾骑上骆驼前往沙漠深处。
非洲的骆驼和我国的骆驼不同,这里都是单峰驼,单峰驼更加高大也更耐高温,适合在撒哈拉生活。单峰驼身高有2米多加上只有单峰,人只能坐在骆驼屁股的位置,需身体前倾双手扶鞍才能保持平衡,骑在上面很不舒服。
到了沙漠深处跳下骆驼玩玩沙,撒哈拉沙漠的沙质细腻,沙中土质含量很少,非常适合赤脚走在沙地上,对于平时很少见到沙漠人来说到世界最大的沙漠玩玩沙非常惬意。
沙漠的落日同样精彩,撒哈拉沙漠常年无雨,天边的晚霞也格外绚丽。
天渐渐暗下来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更美了,再次骑上骆驼返回,这里也有沙漠露营项目,我们选择住在杜兹的酒店,骑骆驼体验一下就可以了,坐着并不舒服,返程的时候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先生还是从骆驼上摔下来了,好在沙地松软人无大碍。
新的一天离开杜兹一路向东前往马塔马塔去看看北非的土族柏柏尔人的洞穴之家。在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边缘生活着一批柏柏尔人,他们是北非的原居民,阿拉伯人占据这里时不少柏柏尔人被同化,但居住在突尼斯马特马他的柏柏尔人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挖出一个个洞穴当作家,这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穴居人群。
马特马他是靠近撒哈拉沙漠的一处丘陵地带,这里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气候炎热干燥,连绵起伏的丘陵上几乎看不到树木只有零星的荒草生长在山坡上,柏柏尔人为躲避酷热的天气和外界的侵扰,便因地制宜地在山坡上挖出一个个洞穴作为房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里常年无雨,来自地中海的水汽在晚上气温下降时会凝结成露珠滋润这里的植被,放牧是柏柏尔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马特玛塔小镇大部分人已搬到附近的新城生活,这里残留的建筑成了向外界展示柏柏尔人生活状态的博物馆。
来到一处柏柏尔人的洞穴之家,初看有点象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坑院,先在山坡上挖一个大坑,在大坑的周边挖出一个个洞穴作为房间,这些挖出的房间分别作为卧室,粮仓,客厅,厨房等,在大坑的底部平行挖出一条通道与外界相通,这种洞穴之家很简陋也很隐蔽不到跟前很难发现。
马特马他的自然环境还是很恶劣的,如今居住在这里的柏柏尔人只有2000多人,外界的文明也在影响着这里,大部分柏柏尔人开始走出洞穴住在这种有阿拉伯特色的民居里,电和各种电器也走进了柏柏尔人的家。
马特马他原本是一处很少被外界所知的隐秘之地,《星球大战》拍摄时导演在这里拍摄了不少镜头,《星球大战》的热播让这个地方逐渐被外界所知,这里也成了突尼斯的热门打卡地,新修的一条柏油公路使这里与外界联系了起来。
离开马塔马塔前往古城艾尔杰姆,这里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罗马帝国留下的斗兽场。古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曾经辉煌数百年,最辉煌时其疆域涵盖欧洲大部和地中海沿岸的西亚北非地区,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突尼斯的埃尔杰姆斗兽场是罗马帝国留在北非最古老的历史遗迹,这是仅此于罗马斗兽场的世界第二大斗兽场。
埃尔·杰姆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留下的一座辉煌建筑,建于公元3世纪初,虽然历经1000多年风雨的侵蚀依然雄伟壮观。斗兽场呈椭圆形,一侧为扇形的看台,这是普通人看表演的地方,另外一侧为高耸的拱门,这些拱门是当时贵族观看表演的包厢,整个斗兽场最多时可容纳4万观众观看表演。
角斗场的下面是关押野兽和奴隶的地方,古罗马的斗兽分:兽和兽相斗,人和兽相斗,人和人相斗,最残忍的要数人兽相斗了。据说仅在罗马的大斗兽场累计有50万生灵丧生。死于埃尔杰姆斗兽场的人和兽史料没有记载,估计也有数十万生灵在此送了生命。身处这座古老的斗兽场中除了赞叹古罗马精湛的建筑技术外,脑海中还会浮现出当年斗兽时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血腥场面。
离开艾尔杰姆来到突尼斯海滨度假胜地苏塞古城,苏塞位于突尼斯中部的地中海之滨,城市人口60万,是突尼斯的第三大城市,这里不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还有蔚蓝的大海和连绵的沙滩,苏塞古城更是以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塞也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阿拉伯人进入之前这里就已经建城了,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这里成了港口和海防要塞。
苏塞的地图,我们此行的目标主要是深色部分的老城以及旁边的港口。
苏塞老城被城墙环绕,城墙由石块垒成,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50米,基本上保存完好。
这座耸立在古城中的卡莱福方塔,塔底边长8米,顶端边长5米、高30多米,是最古老的伊斯兰式塔。 下图的这座古城堡是苏塞港的入口,建于公元821年,历史上曾作为灯塔和烽火台。
苏塞老城的麦地那要逛一逛的,在阿拉伯世界麦地那是集居住与市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走进古老的麦地那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还有阿拉伯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再次见到沙漠玫瑰。
苏塞新城则是一副现代化花园城市的风貌,这里是欧洲人喜爱的度假胜地,有很多度假酒店沿着海边一字排开,酒店个个高端大气上档次,茉莉花革命后由于政局不稳旅游业陷入衰退, 2015年苏塞的一家酒店遭遇武装袭击造成39人死亡、36人受伤,这给日渐衰退的旅游市场造成致命打击,好在经过10年的动荡后突尼斯的政局平稳下来,苏塞的旅游业正在复苏。
突尼斯拥有1300公里长的海岸线和30多个港口,在这些港口中位于苏塞的艾勒•甘塔乌依港风景如画,气候温和被誉为“地中海最美的花园港”。
艾勒.甘塔乌依港的现有设施主要为当年法国人修建,婆娑的帆影,法式的建筑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法国南部的海港。港口现在主要供游船停靠,港口的水质非常好,站在岸边能看到桅杆与蓝天白云的倒影。
到了这座“地中海最美的花园港”乘坐游艇出海是必需的,20个人每人5第纳尔就能包一艘游船出海。
坐在游艇上迎着夕阳,吹着海风,看看这座古老又现代的海滨之城。
最后一天的行程没有安排景点,上午从苏塞乘大巴返回突尼斯迦太基国际机场,下午乘坐飞机前往多哈中转回国,沿着突尼斯海岸公路北上,沿途再看一眼突尼斯贫瘠的大地,以后大概不会再来这里了。
东北部沿海地带是突尼斯相对宜居的地带,沿途没有多少农田,只有零星的椰枣和橄榄树等耐旱的植物生长在大地上,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沼泽和水塘。
靠近突尼斯城郊终于能见到零星的麦田和村落,还有葡萄园,这大概得益于阿特拉斯山脉的庇护吧。
途径突尼斯湖东岸,突尼斯城已经快到了,突尼斯湖是个泻湖有出水口与地中海相通,这也是突尼斯城出海的门户。
突尼斯城郊区并不繁华,还能看到很多烂尾楼,茉莉花革命对突尼斯的打击很大,城市基建处于停滞,但是社会的进步那一次不是通过流血来实现的呢!新政府不得不在人权和民生方面做出改善,受其影响别的国家也会从茉莉花革命中吸取教训。
终于要告别突尼斯了,这个有着“欧洲后花园”之称的国度,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有曾经灿烂的历史,浴火重生的突尼斯正慢慢从混乱走向安定,整体来说这里也不失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