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我国第三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青岛港起航,在航行了两万六千七百海里以后,到达了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与历次南极考察不同的是,此次考察,队员们还在长城站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印记,他们特地收拾出一面墙,对考察队中的一位女队员说:“画家!给我们留张画吧!”就这样,一张名为《三个太阳》的壁画便在南极诞生了,而这幅作品的作者,便是画家陈雅丹。
陈雅丹《三个太阳》1987年
“中国南极考察第一位女画家”,这样的标签对于陈雅丹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遵从内心的召唤,并付诸行动,才是她真正关心的。正是这种埋藏在心底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愫,召唤着她去往世界上任意一个地方,而这种情愫,在她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萌发。
陈雅丹《1987,在南极》1995年
自由的家庭环境塑造了陈雅丹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1957年,刚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陈雅丹便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十五岁的她,便用一次“壮举”让全校师生记住了她。
陈雅丹《十五岁剃头后的自画像》
1960年,陈雅丹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从附中到大学,9年的专业美术学习成为她一生的创作基石,也为她未来的艺术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 大学一年级画大卫石膏像
1965年 陈雅丹画毕业创作
在艺术形式上,陈雅丹并不局限于版画的创作,除木刻版画、石板、铜版、插图外,还涉及水墨画、藏书票、挂盘、诗歌等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她在艺术上兴趣广泛、博学多才的风格面貌。
陈雅丹 八十年代木刻插画《日月潭的传说》
陈雅丹《春天的小女神》1985年
陈雅丹与藏书票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她被这种样式精美,有书卷气且设计感十足的艺术形式所深深吸引,也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设计了大量藏书票,其风格丰富多变,体现了陈雅丹独特的艺术审美。
近年来,陈雅丹又回归到她的版画创作中,随着她的艺术理念更加成熟,其创作的特点呈现出更加简洁明快、充满童趣的风格,仿佛摆脱了种种束缚,在轻松中变幻出真切动人的诗意感受,体现了天真自由的生命精神。
陈雅丹《绿色》版画 2021年
陈雅丹《无题》版画 2021年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绘画中对真善美的表达,陈雅丹一直不辍于对于绘画技法的打磨。其中尤以线条的处理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她的线条简练流畅,自由舒展,注重美感、节奏的表达、有韵律感,犹如敏感的神经末梢一般传达出她丰饶细腻的内心世界。
陈雅丹《金色年华》1994年
陈雅丹《遥远的记忆》1994年
1981年,陈雅丹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装潢系担任版画、插图、书籍设计的教学工作,从此,美术教学便成为了伴随她一生的事业,同时也滋养着她的艺术创作。
八十年代 陈雅丹给学生示范木刻技法
陈雅丹在工艺美院宣传课上
陈雅丹辅导学生
在中央工艺美院任教的经历打开了陈雅丹的艺术视野,这里不仅是她为美术教育奉献一生的地方,也为她积极寻求艺术的突破提供了动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路径。对所描绘对象瞬间姿态的捕捉,下意识的运笔所创造出的丰富形象,给了她更多的创作可能。
陈雅丹《无题》随手小画
陈雅丹《渴望飞翔》随手小画
陈雅丹的绘画主题聚焦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题材涉及母子亲情、少男少女、天真孩童、南极净土等,通过活泼、灵动的形象以及轻松、向上的主题,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欢快惬意的艺术追求。
陈雅丹《拥抱太阳》版画 2024年
陈雅丹《母子情》1995年
陈雅丹《自在之一》2000年
对于陈雅丹来说,罗布泊是一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她一直想去看看这个父亲曾经出生入死的地方。于是,在1997年和2000年,陈雅丹两次穿越罗布泊。在“死亡之海”穿行的经历,不仅让她完成了重走父亲科考之路的梦想,也让她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
2000年 陈雅丹在罗布泊雅丹地貌写生
陈雅丹与她的作品《绿色行动A》
尽管已经年过80,但陈雅丹对这个世界一直保持着如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她玩微博、写公众号、用AI技术为自己写的小诗编曲,55岁学会开车并自驾出去写生,这是她的生活的方式,也是她作为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
在展厅的入口,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为陈雅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她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上苍却给了她整个天空”。这是对陈雅丹艺术成就的赞赏,也是对她艺术人生的总结。陈雅丹跋涉过千山万水,始终忘不掉的,是手中的画笔与天上的星辰,如今,她正在欣喜地、自由地、尽情地抒发着她对世界的感悟。就像,鸟儿从天空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