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群主要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这几处都属于敦煌文化圈石窟内容、风格等方面都非常一致,有其系统性
如今莫高窟共开放12个特窟榆林窟开放4个特窟
45、57、156、158、159、217、220、254、275、320、321、322
2、3、4、25
——【文中图片均来自数字敦煌及敦煌研究院】——
主龛
第275窟的窟形呈纵长方形,窟顶为盈形天井,天井两披浮塑椽枋。西壁不开龛,正中塑3.34米交脚菩萨像一身。菩萨头戴化佛冠,上身半裸,下身束裙,身着臂钏胸饰。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的方法塑出的衣纹线上,可见清晰的刻线,这种手法见于四五世纪的犍陀罗雕刻。
南北两壁分三段绘制,上段塑交脚菩萨两身,双树形的券形龛内塑思惟菩萨。中段南壁画佛传故事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北壁自西向东画昆楞竭梨王本生、尸毗王本身、月光王本生等本生故事画。下段壁画绘三角垂帐纹图案。
南北两壁上段贴塑的阙形龛以及南壁的汉式阙形城门,都是中原汉文化影响敦煌的直接反映。现月光王本生东侧还保留着一条拆除宋代隔墙后的壁画,使我们得以看到一千年前保存的北凉时代的壁画原貌。
主龛
第254 窟是北魏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靠后凿中心方柱,四周开龛造像。中心柱一周的平天井上画平棋图案,前部的人字坡顶,以浮雕的手法塑出椽枋,并施以天人和莲花。
尸毗王本生
南北壁各分四段绘制,即靠近天井的上段画天宫伎乐,中段上层开四个券形龛,内塑佛禅定像和结跏趺坐像。龛下画萨埵太子(南壁)和尸毗王本生故事(北璧)以及千佛,下段一周画力士。西壁中央画白衣佛四周画千佛。人字披下方的阙形龛内塑交脚菩萨,下画降魔变和难陀出家缘。
尸毗王本生故事亦见于莫高窟北凉时代的第275窟北壁,画面中央的尸毗王以及割肉的侍者等场面与第275窟都十分相似。
西壁主龛
第321窟为覆斗顶方形窟。窟室西壁开平顶敞口龛,内存清修塑像七身。龛顶画如来赴会三铺,南北两侧各画双飞天及凭栏菩萨。飞天上身半裸下身着裙,体态轻盈而洒脱。凭栏菩萨于栏墙内,或扭腰曲臂或以手散花,俯身眺望下界众生。
北壁画阿弥陀净土变,阿弥陀佛坐中台上,偏袒右肩作转法轮印,两侧有观音和大势至诸菩萨围绕。宝池内有化生祥鸟戏水,空中有楼阁花树止住。南壁的宝雨经变,依菩提流志译《宝雨经》(长寿二年693)所画。
东壁南侧画如来立像及二菩萨,北侧画十一面观音并二胁侍。观音六臂十一面,除下垂的二手持净瓶和柳枝外,其余四手在胸前和肩侧作印。以宝塔式即三头、五头、三头的形式表现十一面,是研究早期密教图像的珍贵资料。
主龛
第322窟室平面呈方形,西壁开复式双层大龛,内塑佛、比丘、菩萨、天王七身像。主尊结跏趺坐,两腿双脚裹覆在外层袈裟内,右手上扬左手置左膝上,体现说法相,这种造型是莫高窟初唐晚期至盛唐早期主尊趺坐佛造像的通式。
南壁说法图
主尊两侧,比丘一老一少分立左右,与身后的八身比丘合为十大弟子。比丘外侧塑胁侍菩萨,均辫发斜披络衣,着裙立莲台上。外侧的天王像头戴兜盔、身覆顿项、掩膊,穿胸甲战裙,裹行滕乌靴,俨然一幅唐代武士的装扮。
东壁上方说法图
南北壁中央画说法图,四周画千佛列像。主尊作倚坐像,旁边的菩萨,或持莲花,或执琉璃盘,构图简洁明快。东壁两侧画说法图、菩萨及坐佛,上方画说法图三幅。
主龛
第57窟洞窟为小型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复式大龛,为隋代窟形的遗绪。中央塑趺坐佛一身,两侧分别塑比丘和菩萨像。塑像保存完好。内龛南侧画思惟菩萨,龛外上方画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下画菩萨立像四身。
南壁中央画阿弥陀说法图,四周画千佛列像。主尊阿弥陀佛坐莲座上,袒右肩着红色田相袈裟,右手上举左手置左膝上。两侧画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左侧的观音头戴化佛冠,着项饰、胸饰、腕钏、臂钏等璎珞佩饰,以“沥粉堆金”的手法塑出,并施以金泥,显得富贵而华丽。两眼微微下视,身体稍稍内倾,又显出了东方女性的娇柔和妩媚。
与之相对的势至菩萨,右手外伸左手上举,体态轻盈而飘逸。三尊像身后画二比丘、八菩萨和二力士。与之相对的北壁也画阿弥陀说法图,主尊阿弥陀佛坐莲台上,两旁有比丘、菩萨相侍,下方是涟漪的宝池,佛善学皆从莲中出。
主龛
第220窟位于南北两大像的中间二层,1943年将表层宋代壁画剥离后,发现了完好如初的初唐壁画。窟室为覆斗顶,西壁开一龛,存一佛二比丘二菩萨像,均较好地保留了初唐时的风貌。
南壁以整幅壁面画阿弥陀经变,在碧波荡漾的宝池中,主尊阿弥陀身着右袒式袈裟,结跏趺坐,双手在胸前作转法轮印。主尊两侧画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胁侍菩萨的周围,画菩萨和听法诸天众。下方画莲池和勾栏,戏水儿童、凭栏菩萨,千姿百态,颇具情趣。
北壁绘药师净土变,画面中央画立佛七身,跣足立莲台上。下方通壁画乐舞图,舞者在小圆毯上飞速旋转,应该是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两侧画两组乐队,在舞者和乐队之间,二菩萨正点燃灯轮,使豪华而庄严的药师净土又增添几分辉煌。
在洞窟的东壁两侧画维摩诘经变,南侧的维摩诘身体略向前倾,手握麈尾凭几而坐。下方画前来听法的各国国王,多是西域各族胡人的形象。与之相对的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神态自若,与维摩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殊的前方画舍利弗,下方画听法的汉族帝王及其群臣。
西龛
第217窟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敞口龛,龛内塑像已失。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南壁、东壁画法华经变和观音普门品。
青绿山水
南壁以序品即释迦说法图为中心,在左右及下方画法华经相关诸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面右侧的化城喻品。图中描绘青山叠翠,细水蜿蜒。行旅们穿行在青山绿水间,头戴帷帽的妇女,西域式的城郭,构成了一幅田园诗般的山水画。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东壁观音普门品
东壁门上画释迦灵鹫山说法图,两侧画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门北的比丘像是五代重修该窟的供养人洪认。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亦称观经变,阿弥陀佛居中台上,左右平台上有观音和势至二菩萨坐侍。
西龛
南壁飞天
第320窟为方形覆斗顶窟。西壁龛内现存如来倚坐像、一比丘及二菩萨。南北壁分别画阿弥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南壁中央的方形区划内画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天龙八部。上方有两组飞天两两相对,前方的飞天回首顾盼,后方的飞天呼应赶上,均奋臂作散花状。
北壁光无量寿经变
窟室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心经变部分分三段组成,上段画宝楼阁,中段为阿弥陀如来和观音、势至二胁侍菩萨,下段画乐舞会,经变两侧画未生怨和十六观。
藻井
窟室天井的藻井,方井中心分三层画莲花图案,周围画半团花、菱形纹、莲花纹及彩铃垂饰,以青、红、黑、绿、白五色彩绘。虽有些变色,却使人觉得色彩厚重富丽堂皇。
迦叶、菩萨、武士
迦叶像
第45窟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方形敞口龛,龛顶画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及众菩萨,人物描绘细致入微,用色清新淡雅。龛内塑释迦牟尼及阿难、迦叶、二胁侍菩萨和二天王七尊像。主尊如来面形丰圆,右手上举左手伏左膝上,覆肩的外层袈裟裹覆双腿后又垂悬在台座上。
遇海难
南壁的观音普门品壁面中心画观音菩萨立像,装饰繁缛的天盖,富丽的璎珞佩饰,反映了人们对观音的热切信仰。两侧画观音济度诸难和观音三十三应身。
遇盗难
北壁通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画面中央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右有观音和势至相侍。如来的上方,林立的高楼间天乐不鼓自鸣,下方平台上,鼓乐声中伎乐在轻歌曼舞。在中心净土变的两侧画未生怨和十六观。
涅槃像
第158 窟位于南大像北侧上层,据甬道北壁“大番(蕃)管内持钵僧宜”及北壁吐蕃赞普旁的藏文题记“大蕃赞普”,知该窟开凿于中唐时代,又据该窟的塑像造型以及壁画风格,可推定开凿于中唐晚期。
窟内西壁设通壁佛坛,上置涅槃像一尊。涅槃像全长16米,头南脚北累足而卧。着波状发,曲眉直舒两鬓,两眼半开,两唇紧闭,鼻梁处略有修补。面部表情自然而安详。涅槃像南侧塑过去佛迦叶立像,与之相对的北侧塑弥勒佛倚坐像。
弟子举哀图
南、北、西壁画僧俗比丘赴涅槃会,天井的十方佛净土,共同表现了一个以释迦为中心的涅槃主题。十大弟子举哀图画于洞窟南壁,在众比丘上方,画一老者持杖急行,表示迦叶在得知释迦涅槃后奔赴拘尸那城。众比丘举哀,着重刻画了以阿难和迦叶为中心的十大弟子见释迦故去痛不欲生的情景。
各国王子举哀图
与之相对的北壁上方,画优婆离升利天,报知佛母摩耶夫人释迦已涅槃。下画各国国王举哀图,佛足上方画吐蕃赞普(头部残)举哀,下画以汉族帝王为中心的各国国王赴涅槃会。袒胸露腹割鼻裂耳的各族国王,反映了西域各族自毁容颜以示哀伤的丧葬习俗。
159窟西壁
西龛南侧阿难、菩萨、天王
第159窟是一个小型洞窟,为方形覆斗顶窟,西壁开孟形顶方龛,内塑一佛(已失)二比丘二菩萨二天王七尊像。二比丘的造型与通常的佛、比丘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塑造技法上更注重了形体的表现,如弟子迦叶,透过轻薄的袈裟和简单的衣纹线,可以看出人物腿部的轮廓。
西龛南北两侧画文殊、普贤经变。其中北侧的文殊,手持如意坐狮背上,一昆仑奴手捧花盘,一昆仑奴驭狮前行。文殊两侧,有菩萨、天王侍卫左右。狮子下方,乐人持横笛、拍板演奏。
东壁南侧-维摩诘及吐蕃赞普
此外,东壁画维摩诘经变,南北壁分别画弥勒、观无量寿、法华以及天请问、药师、华严等经变。
西壁龛内佛像
第156窟由前后两室组成,主室为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方龛,龛内仅存如来倚坐像一身,头、胸部及两手已残,龛顶画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前室前部已经塌毁,北壁保存有咸通六年(865)墨书《莫高窟记》一方,现字迹已完全不存。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张议潮出行图
该窟的经变画绘于四壁四顶及前室天井,数量有14幅之多,是经变画数量最多的洞窟之一。南北壁及东壁下方,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张议潮出行图共画人物114身,出行图的前方,以军乐和歌舞为先导,其后画张议潮及其子弟军,张议潮头戴幞头,穿圆领红袍,骑马立桥头上。
宋国夫人出行图
与之相对的北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描绘人物近240身,前方以歌舞百戏为先导,其旁还有乐队和伴舞。其后画车辇肩舆和信者传书,辇舆后方是高居马上的张议潮夫人宋氏,最后在东壁北侧画驼队、射猎等场景。
主龛
北壁弥勒经变
第25窟位于榆林窟东崖二层,由前后室组成,主室覆斗顶已经塌毁,方坛上的塑像仅存清修如来一身。窟室坐东向西,南北壁画阿弥陀净土变和弥勒净土经变。弥勒变的主尊弥勒佛,在山水树木的掩映下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两旁有众菩萨及天龙八部围绕。
南壁阿弥陀经变
阿弥陀净土变场面宏大,巨大的佛殿下,阿弥陀佛端坐在画面中央,两侧有观音和大势至以及众菩萨围绕。画面上方有伎乐天飞舞散花,下方的雕栏水榭间有迦陵频伽歌唱,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东壁八大菩萨曼陀罗
东壁画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曼荼罗,中央卢舍那佛头戴宝冠,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狮子座上。左侧画虚空藏、地藏、弥勒、文殊四菩萨,各持剑、宝珠、莲花等宝器,画面右侧四身已经残毁。
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普贤经变,文殊手持如意,普贤以手作印,骑乘在狮象背上。二菩萨的侍众各有三人,持宝幢随菩萨徐徐前行,下方有驭手昆仑奴。从整体上讲,第25窟壁画的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
第2窟坐落在东崖下层,坐东向西,覆斗顶方形窟。窟内中央设佛坛,塑清代重修文殊菩萨像及其眷属像七身。正壁中央画文殊菩萨及释迦涅槃、观音救济诸难,两侧及南北壁画释迦说法图八幅。
说法图的构图大体相同,主尊释迦均右手上举,左手或置腹前或伏膝上,偏袒右肩坐须弥座上。两侧左肋侍文殊手持如意,右胁侍普贤手执梵笑,周围有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四大天王众眷属围绕。
东壁南北两侧各画水月观音,在巨大的月轮映衬下,观音头戴花冠,发披两肩,一手拄地一手于膝上持念珠,两腿一屈一盘坐山石上。石旁泉流莹映,空中云飘雾绕,其前有水瓶柳枝。
在画面的左下角,还有一人双手合掌在遥礼观音。东壁北侧的水月观音,水流对面画的是玄奘取经图。玄奘身披袈裟双手合掌正遥礼观音,身后是猴脸的孙悟空和白马(已变色)。
窟顶藻井
第3窟为穹隆顶方形窟,窟室中央设佛坛,坛上塑像为清代重修。窟顶画金刚界曼荼罗,主尊为毗卢遮那,四面画阿閦佛、阿弥陀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四佛,圆轮外画菩萨及忿怒尊、法轮、对鹿、幢幡等。
东壁千手千眼观音曼陀罗
窟室东、南、北三面各画三幅曼茶罗或净土变。东壁北侧画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其中以南面的51头观音曼荼罗最具特色。在一个椭圆形的画面内,观音菩萨51面分9层垒作塔形,四十大手分别持各种宝物。
南壁胎藏界曼陀罗
南北壁西侧画胎藏界曼荼罗和金刚界曼荼罗。这两幅曼荼罗属于正纯密教的绘画,不仅在敦煌,就是在中国的佛教绘画中,像这样严格按照密教仪轨绘制,而且保存完整的两界曼荼罗还不多见。
窟室西壁两侧画文殊、普贤经变,经变场面宏大气势非凡。画面上方,云雾山峰间宫殿楼阁鳞次栉比,下方是浩淼无边的海水,文殊、普贤二菩萨骑狮坐象居海中央。在文殊经变的左侧,也画玄奘取经图。玄奘作礼,悟空合掌,身后的白马上,包裹着的经卷熠熠放光,示玄奘已取经归来。像这样的玄奘取经图还见于第2、29以及东千佛洞的第2窟。
第4窟为覆斗顶方形窟,窟顶壁画大部分已毁,仅存十方佛中的三身。窟室中央置方形佛坛,塑毗卢遮那与四方佛和四明王像。南北壁中央各画曼荼罗一幅,左侧画说法图,右侧画绿度母和白度母曼茶罗。
彩虹桥与大白塔 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局部
绿度母头戴花冠周身绿色,着胸饰、臂钏等璎珞佩饰,自身后至两肩处画两枝莲花,两腿一屈一盘半跏趺坐在宝座上。在主尊两侧,六身和主尊相同的菩萨分坐左右。下方中央画一龙缠绕莲茎,两侧花丛中二明王一白一青分立左右。
青绿山水 榆林窟第4窟文殊变局部
说法图中的如来,肉髻作三角形,头部上宽下圆,两肩作流肩式,已呈现出典型的藏密系统佛教的特征。与元代的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好似更盛行藏密系统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