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读懂《河西走廊》中国古代连接内地与西域的主要通道张掖武威河西走廊瓜州甘州酒泉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

河西走廊生态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交通、能源、电信、物流战略大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路段,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约在8000万年前,经过两次天崩地裂的造山运动,出现了许多奇峰怪岭。此时,古地中海的暖流吹拂着河西走廊大地,这里四季如春,植物茂密,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大约到了4000万年前,由于另一座巨峰——喜马拉雅山的缓缓隆起。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带动了祁连山的大幅度隆升,使河西走廊一带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物和冲积物。这一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于,印度洋暖流的通道被喜马拉雅巨大的山体所阻隔,使海洋暖湿气流无法到达这里。而来自北极的寒流却肆虐而下,横扫千里。由此,使整个河西走廊的气候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约5000年前河西走廊就有人类活动。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看,约在4000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武威、张掖各辖10县,酒泉辖9县,敦煌辖6县,共计35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一举击败匈奴,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汉王朝将这里作为向西发展的根据地,通过推行“移民实边”“徙民屯垦”等政策,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和经营。经过本地各族民众与中原移民的艰辛努力,河西走廊在发展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将秦长城从临洮修到了敦煌以西,并在阳关和玉门关设立了两个军事关隘,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

为强化统一管理,汉在这里实行军事屯田,推行军农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河西四郡的建立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分设13州,各州设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河西走廊属凉州刺史部管辖。

东汉时,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赋予地方官以较大的权力。在郡之上又设立起了州一级地方政权,并将刺史更名为州牧。由此,将实行了400年之久的郡、县两级制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当时,凉州辖10个郡,99县和2个属国。

河西走廊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另外,新增设了两个属国。一个是张掖属国,在今张掖市的东北面;另一个是张掖居延属国,在居延海西一带(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属国在政区级别上相当于郡,地方长官称都尉。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在河西置雍州(州治姑臧),撤销凉州。

三国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前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

魏黄初元年(220年),曹丕重置凉州。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设有凉州1州(另外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益州),12个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凉州领金城郡(治今兰州西)、西平郡(治今青海西宁)、武威郡(治姑臧县)、张掖郡(治今张掖西北)、西海郡(治居延)、酒泉郡(治今肃州)和敦煌郡(治今敦煌市西)。河西走廊的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属于魏。西晋时,凉州治姑臧,辖6个郡,即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酒泉郡和西郡(今山丹一带),共41个县。

“五凉”,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于河西的、以“凉”为号的五个割据政权。

其中,有两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卢水胡人沮渠蒙逊所建立的北凉。

从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算起,直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灭亡,“五凉”的存在的时间长达130多年。

这“五凉”分别为:前凉(301—376年),治姑臧(今凉州),辖河西走廊18郡,最终为前秦所灭。前秦匆匆走过之后(只有10年)。

后凉(386—403年)建立,亦治姑臧。其辖地东边以金城郡与乞伏西秦相邻,西边置高昌太守,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督镇守高昌。除前凉18郡外,新设昌松、番禾、西河、乐都、西安,三河、浇河和临池等8郡。显然,其控制范围达甘、青部分地区乃至新疆境内的天山南北,可称得上是当时西北较强的一支割据势力。

南凉(397—414年),最初治所在乐都(今青海乐都),406年迁治姑臧(今武威)。

西凉(400—420年),初设治敦煌,后迁往酒泉,辖今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亡于北凉。

北凉(401—439年),初设治张掖,后迁至姑臧,所辖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还有西平、乐都至湟水流域以及天山一带。

北魏,凉州治武威(今凉州区),辖武威(今武威市境)、番禾(今永昌县)、临松(今张掖市和民乐县之一部)、梁宁(今酒泉市)。

隋初,为避免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

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取消郡一级建制,确立州、县两级制。最初,在河西走廊设三州,即凉州(今武威部分地方和永登县南部)、甘州(今甘州部分地方和肃州)、瓜州(今敦煌、瓜州和玉门部分地方)。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再次恢复为郡。

入唐之后,唐太宗时期全国共分为10个道,同时将原来的郡改为州。河西走廊属陇右道。唐玄宗时又恢复为郡。唐肃宗时再次改郡为州。自此,一直为州、县两级制,终唐一世。当时,河西走廊设有5州,即凉州(辖今凉州、金昌、古浪),甘州(辖今甘州、山丹),肃州(辖今肃州、玉门),沙州(辖今敦煌),瓜州(今瓜州)。

到了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将陇右道一分为二,黄河以东仍称陇右道;黄河以西称河西道,并置河西节度使。分设后的河西道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7州。“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各州,并废除了原先的州、县、乡、里建制,按不同区域重新建立若干部落,实行统一管理。

宋时,河西走廊为党项羌所统治。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王国正式建立,定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西凉府为其辅郡。西夏在河西走廊设有5州,即凉州(后改为西凉府)、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为了加强这一带回鹘、吐蕃的管理,还设立了特别的机构——郡和府。”将甘州设为镇夷郡,肃州设为番和郡。另外,西夏政权还专门设立宣化府,作为管理少数民族的宣抚机构。

进入元代,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河西走廊的甘、肃二州之首字相并取名为“甘肃”,正式设立“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主掌监察的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司,亦设甘州。河西走廊设有甘州路、永昌路(原凉州)、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兀刺海路。甘肃行政区划大致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在中国行政史上,元代首创的行省制度成为地方行政最高一级建制,沿用至今。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一直到了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明廷认为行中书省的职权过大,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割据局面,决定废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础上,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河西走廊设有甘州五卫:即甘州左卫(今张掖)、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肃州卫(今酒泉)、山丹卫(今山丹)、永昌卫;凉州卫(今武威市)、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南)、沙州卫(今敦煌、瓜州);赤金蒙古卫(今玉门西北赤金堡)、罕东卫(今酒泉市西南)。另外,在河西走廊还设有古浪、高台两个守御千户所。

清代,地方行政建置基本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清初河西走廊建置沿用明制。

直到雍正二年后,对河西走廊建置作了较大调整。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了清代的府、州、厅制。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河西走廊为甘凉、安肃二道,但治所有变。甘凉道,治武威县,辖甘、凉二地。安肃道,治酒泉县,辖肃州、安西二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河西走廊设立了三个专区,即武威专区、张掖专区和酒泉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二专区,合为张掖专区,治张掖。

1961年,重新恢复为三个专区。

1965年,从酒泉专区划出嘉峪关,设嘉峪关市(地级);1970年,又将嘉峪关划入酒泉地区(1969年10月后称地区)。

1971年,再次将嘉峪关划出酒泉地区,连同嘉峪关地区指挥部、三九公司并为嘉峪关市(地级)。

THE END
0.甘肃河西走廊古今名图片2020-04-26 阅读60 民乐南丰扁堵口 油菜花盛开 民乐公园 杭州湾 华东理工大学赛龙舟节 東海观音寺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 山丹军马场 敦煌莫高窟雪景 敦煌月牙泉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嘉峪关 民乐六坝镇文化博物馆(原六坝粮管所)珍藏 (图50一69) 更新于 2022-09-12 jvzquC41yy}/onnrkct/ew44ylq:7vh
1.这座西北小城,藏着半部中国史敦煌市新浪财经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在邢耀龙看来,如果把祖国的山河看作一个三室两厅的家,那么河西走廊就是连通所有房间的必经之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南面祁连山(7.710,0.01,0.13%)、北面合黎山夹峙,故得此名。汉武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9/4;5eql2ko{x{kz;99<6993ujvsm
2.河西走廊篇(6)图片日记——乌鞘岭 乌鞘岭,是我们河西走廊游的最后一站。 至此,自西端的阳关、玉门关至东端的武威乌鞘岭,全长12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全程走完。 此次出行的最后一个主题也完美收官! 乌鞘岭,属武威辖区,距武威市区100来公里。从市区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jvzquC41yy}/onnrkct/ew46{j7ihu{
3.河西走廊探秘(一)感受到河西走廊深厚的文化积淀。 石窟艺术、民族融合, 西域风情、佛教文化, 古代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 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汇传播之地, 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 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 武威,值得一游。 摄于2023.8.11, 图片原创,文字部分原创、部分网络。jvzquC41yy}/onnrkct/ew46z|lyow}
4.从河西走廊,穿过历史的隧道考虑到大家的假期长度和出行难度,我们将本次旅行的重点放在文化和艺术最集中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连接陇西与塔里木盆地的狭长状平原地带,是夹在青藏高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运输通道,是汉地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曾经,东西文化通过这条路互相传播、影响,而艺术也在此处刻下历史的证据。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2:8661985::>24a716=87;8650|mvon
5.跟着总书记穿越河西走廊60余张图片见证甘肃考察之行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张掖市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 习近平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参观学校创办人路易·艾黎故居。 习近平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室,观看职业技能实训,同师生亲切交流。 习近平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同师生亲切交流。 山丹马场 离开培黎学校,习近平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参观场史jvzq<84yyy4937hp1lszy‚q1427:/9=1465dqwygpve:89522;e40qyo
6.河西走廊,壮美画廊(四),河西走廊自助游攻略河西走廊 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我的第一站也就从 武威 以南的乌鞘岭开始…… 个人建议找一首BGM,推荐闰月的 敦煌 ,来陪伴此次旅程,等你许多年后,在听这段音乐时,还会回想起那片戈壁,那片沙漠,那个远去的 河西走廊 。 同时如果你不是很了解 河西走廊 ,建议先看完央视的 河西走廊 或者自己翻翻史 千羽千落 jvzquC41o0sbhnsiyq4dp8n156;:2?50jvsm
7.追寻千年历史的旅程(河西走廊之行)2017年8月中下旬,我们乘飞机从北京抵达敦煌,从这里包车开始我们自西向东(敦煌到武威)的河西走廊之行。 河西走廊是夹在群山和沙漠间天然的通道,其中均匀分布的河流孕育出片片绿洲,在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沙漠、戈壁、河流、湖泊、雪山、草地。然而,真正吸引我们来到河西走廊的是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8=;4;6>868
8.河西走廊之嘉峪关(豆瓣)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电视剧简介和剧情介绍,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影评、图片、论坛jvzquC41oq|jg7iqwdgo0lto1u{clnhv15:95?;7;1
9.河西走廊自驾1000公里看万里祁连横入雪九月,北京连日许多雨水,为初秋增添了几份凉意。甘肃的纬度与北京无异,可气候却有很大不同,这次行程主题是河西走廊,从兰州出发一路开到敦煌,每到一个地方气温都差别很大,可能昨天还短裤短袖,今天到了山谷就得穿上棉服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jvzquC41{q{/e}wkr0ipo8ytcxkmu86222<11=5847980qyon
10.河西走廊走一走,旅游攻略我们此行从 兰州 出发沿着 河西走廊 ,经过 武威 , 张掖 ,嘉峪关, 敦煌 直到 玉门 关,把 丝绸之路 上的璀璨文化遗产一饱眼福,这里除了沙漠,还有雪山,草原,山川,湖泊;除了海洋,几乎囊括了 中国 五分之四的地貌;羊肉串,甜胚子,杏皮水, 兰州 拉面好吃又便宜,满足的我这个吃货的胃。先看看此行的线路 day1.坐飞机 飞机 到 兰州 jvzquC41o0sbhnsiyq4dp8n1468789:;0jznn
11.河西走廊行记列车飞驰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南方的祁连山脉连绵不绝。起初只是远观山的轮廓,而后,山顶常年不化的积雪也清晰可见。沿途经过一些车站,看到有工作人员笔直地站在路旁,微笑着向列车挥手致意。就像青藏铁路旁常有敬礼的铁路人员一样,兰新铁路的建成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它曾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唯一铁路线,而后的高铁更是世界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6377558
12.看完河西走廊最大史前遗址才知古人穿金戴银有多壕收藏考古火烧沟文化是史前中华文明最西部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印欧文明交融的前沿。该文化分布于河西走廊的西段,不仅通过火烧沟文化把内地文化与西域一带的文化联结起来,而且火烧沟文化对以后新疆地区的彩陶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火烧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jvzquC41yy}/i|hp0eun0ls1ewruw{j1u{yugv4424903;42:16259;947=/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