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为了拯救一个仅有0.88公顷的水塘,我国耗费了超过40亿元,并且连续十多年坚持人工送水,只为了守住这片沙漠中的生命之泉。如今,这座被誉为“千年不干”的泉水究竟如何了呢?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呢?
月牙泉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交界处,距离甘肃省敦煌市大约5公里,坐落于沙鸣山北麓。沙鸣山以“鸣沙”闻名,因沙粒在风中沙动时会发出声音,月牙泉就被这个沙山环绕着。从空中俯瞰,月牙泉宛如一弯镶嵌在沙丘中的明月,泉水呈弯曲状,长约100米,宽仅25米,最深处不到5米。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月牙泉位于沙丘脚下,每当风沙掠过,沙粒并不会向下流动,而是向上飞扬,这也让月牙泉从未被沙漠所吞噬,它自古便有“沙漠第一泉”的美誉。
早在1.2万年前的全新世初期,月牙泉所在的区域原本是古党河的一部分。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与党河南山的冰川区,流经沙鸣山,最终注入党河水库,向东流至敦煌。由于沙鸣山的风力作用,沙丘不断向西北扩展,原本的党河河道被泥沙堵塞,最终被迫改道,古河道在鸣沙山内部留下了封闭的积水洼地,这就形成了如今的月牙泉。尽管这里位于内陆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只有40毫米,气温常常高达50℃以上,水分蒸发非常强烈,但月牙泉自形成以来从未干涸,水源依然源源不断。
月牙泉的地质结构极为独特,周围的岩层主要由厚达380米的石灰岩组成,岩石内部的微小气孔有效地帮助储存水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蓄水池。这一地质条件使得地下水能够不断补充泉水。而且,党河常年流动,水源通过地下水道源源不断地补给月牙泉,正是这种地理优势,帮助月牙泉得以在荒漠中生存下来。然而,这座沙漠中的清泉真的没有干涸的危险吗?
事实上,月牙泉的危机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显现。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月牙泉水面辽阔,甚至能容纳大型船只航行,足见其水源的丰富程度。到了20世纪50年代,月牙泉的规模依然庞大,水域长度曾达到218米,宽度为54米,最深处更是超过9米。然而,进入上世纪60年代,随着疏勒河和党河大规模修建水库并开始引水灌溉,月牙泉的水源逐渐遭到截断,水位开始下降,泉水面积不断萎缩。
到1985年,月牙泉的水面面积已经急剧缩减至仅6.9亩,水深也仅剩七八十厘米,原本的弯月形状几乎消失殆尽。当时,这片沙漠中的“奇迹”面临着被沙漠吞噬的危险,敦煌市紧急采取了抢救措施。
1986年,敦煌市向上级提出了保护月牙泉的申请,并迅速制定了保护方案。我国政府也开始拨款用于修复月牙泉。最初的做法是通过深挖月牙泉的池底,清除泥沙,并铺设大量水管,尝试通过人工注水来维持泉水。然而,由于月牙泉的底部被沙土覆盖,渗透性极强,刚注入的水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水位恢复无望,泉水水质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月牙泉几乎裸露出湖底,面临完全消失的境地。
直到2011年,我国耗资47亿元启动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月牙泉的修复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最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通过修建低坝回灌工程,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并在月牙泉上游建立了一个98公顷的大型渗水场,渗水池的蓄水量达到了98万立方米。这个渗水场距离月牙泉最远也只有8公里,水通过自然渗透,经过3至5天的时间,就能将水源送至月牙泉进行补给。
自该工程启动以来,每年向月牙泉输送的水量可达4000万立方米。随着持续的生态补水,月牙泉的水位逐渐恢复,从原来的1.35米提升到了约1.6米,泉水形态也重新变得饱满。然而,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认为,耗费如此巨大的资金修复一个原本应消失的小水洼,似乎并不值得,尤其是如今每年仍需依赖人工注水。
然而,月牙泉已有千万年的历史,作为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一项珍贵自然遗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月牙泉最终像楼兰古国一样消失在沙海之中,岂不令人惋惜?
除此之外,月牙泉对敦煌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15年起,月牙泉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甘肃省旅游业的亮点之一。2015年五一假期,敦煌市接待游客突破107万人次,带来9亿元的旅游收入。尽管月牙泉的复兴并非唯一原因,但它无疑是吸引大量游客的重要因素。
2023年,随着疫情的消退,国内旅游迅速复苏。仅在2023年1月至4月期间,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的游客数量便达到了6.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2万人次,增长率达到946%。月牙泉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继续吸引着大量游客,推动着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助力西部大开发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