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沙漠中,位置特殊,夹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月牙形状。月牙泉大约长100米,宽25米,最深处只有5米。尽管周围是广袤的沙丘,但奇特的是,沙丘的沙子并没有覆盖它,反而被风吹向沙丘的上坡,所以月牙泉从未被沙子淹没,素有“沙漠第一泉”的美誉。
月牙泉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1.2万年前,它就是古党河的一个分支。党河原本流经沙鸣山,由于自然原因,河道被沙漠覆盖,形成了今天的月牙泉。月牙泉的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它所在的地质结构有利于水的积累和储存,使得即便在极其干旱的地区,月牙泉也能持续存在。
然而,月牙泉并非永远都不受威胁。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上游的疏勒河和党河被用来建水库和灌溉农田,导致水源逐渐被截断,泉水开始减少。到了1985年,月牙泉的面积急剧缩小,水深也仅剩不到80厘米,原本弯月的形状开始消失,泉水几乎要干涸。
面对这一危机,当地政府迅速行动。1986年开始实施救援,尝试通过人工注水的方式来恢复泉水。然而,由于月牙泉底部沙层的渗透性太强,人工补水效果不理想,泉水水位很快又降了下来,水质也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直到90年代末,月牙泉几乎完全消失,湖底已经显现。
在2011年,国家正式投入47亿元启动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月牙泉的修复成为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低坝回灌和建立大型渗水场,新的补水方法逐渐起效。渗水场内储存了大量的水,每年有约4000万立方米的水被定期送入月牙泉,水位逐渐上升。如今,月牙泉的水深已恢复到1.6米左右,原本的月牙形状也再次显现。
虽然每年依旧需要大量人工补水,很多人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投入和修复有些得不偿失,毕竟这只是一个小水塘,且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它长期存活。然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月牙泉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甘肃省的自然瑰宝,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果月牙泉像楼兰古国一样消失,将是非常遗憾的事。
此外,月牙泉对于当地的经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月牙泉被列为国家5A级景区,成为敦煌的标志性景点。2019年,敦煌市的游客接待量就突破了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9亿元。随着疫情的结束,敦煌的旅游业逐渐复苏,月牙泉也成为了西部旅游的重要推动力。在2023年上半年,月牙泉的游客接待量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努力,月牙泉的修复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更对文化、历史和当地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需要大量资源进行维护,但它的存在对敦煌及甘肃省的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