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高考地理中的羊背石和鼓丘!南极下降风冰川运动

冰川是指在高山或两极地区,大量积雪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沿地面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冰川具有巨大的规模和重量,它能够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强烈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从而塑造出各种独特的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等。

在高考地理中有以下七种常见的冰川地貌。

(1)冰斗:是一种三面环山的洼地,通常由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

(2)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3)刃脊:是指在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尖锐山脊,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山脊变得非常陡峭。

(4)羊背石:也叫“羊额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故称羊背石。它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

(5)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在冰期时,这里沿冰期前的河谷发育了山谷冰川;而冰后期之后,原来的冰川谷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没,形成了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

(6)冰碛丘陵:是一种由冰碛物堆积而成的丘陵地貌,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度较低。

(7)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冰川地貌中最容易混淆的两种,一种是羊背石,一种是鼓丘。

一、羊背石

羊背石,也叫"羊额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故称羊背石。它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形似羊背。具有卵形的基部。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

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原因是平的一面是磨蚀为主,而陡的一面是挖蚀作用为主,且有洞穴。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的方向平行,因而羊背石也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二、鼓丘

在冰川运动中或者冰川消融以后,在地势低平处或是遇到阻挡,冰碛物发生堆积,就会形成各种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陵、侧碛垄、终碛垄、鼓丘等。

鼓丘是典型的冰川堆积地貌,由大量的冰碛物积聚堆叠而成,鼓丘出现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总是成群地出现在终碛垄后方不远的地方。冰川前进过程中,当底碛遇到突起的基岩阻挡时,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冰碛物便在基岩前挤压堆积,向高处逐渐堆叠形成较陡的丘体;当冰碛物越过基岩后,则在背冰坡堆积,形成坡度较缓的丘体

迎冰面(向冰川上游的一侧)——由于凸起的基岩阻挡,冰碛物在基岩前向高处不断堆积,形成坡面较陡的丘体。

背冰面(向冰川下游的一侧)——冰碛物越过基岩后,沿背冰坡缓慢堆积,形成坡度较缓的丘体。

三、羊背石和鼓丘的区别

1.概念:羊背石是由冰川作用后在原地残留的类似羊群匍匐的石质小丘;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

2.地貌类型:羊背石是山岳冰川剥蚀地貌,鼓丘是冰碛地貌。

3.物质组成:羊背石主要成分为石质,鼓丘主要成分为粘土。

4.形成过程:羊背石是岩性坚硬的石质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鼓丘是在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随着冰川运动速度减慢,砾泥物质逐渐堆积而成。

5.外形特征: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两坡不对称,迎冰面平缓,是冰川磨蚀的结果,背冰面陡峻,是冰川拔蚀作用的结果;鼓丘呈椭圆状,有些像蛋,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大致平行,迎冰面受基岩阻挡,冰碛物不断向高处堆积,所以坡面较陡,而背冰面堆积出来的坡度较缓。

6.分布地区:羊背石多分布于雪线以下,成群地匍匐于地表;鼓丘多接近冰川末端处,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的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

南极不仅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每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被称为地球的“风极”。

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表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风雪中宿营(夏立民摄)

南极风有时真的能杀人!除了严寒之外,狂风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凶恶的敌人。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到了南极内陆会发现,这话一点没错。

“杀人风”——南极下降风

知识归纳:

南极下降风成因:

(一)

由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南极下降风强劲的原因:

(二)

南极地区纬度高,冰盖面积大且厚,因为地面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温度低,密度大;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地面阻力小。

南极沿岸下降风的特点:

(三)

(1)风向非常稳定。

在冷空气从较高的冰盖下降到沿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的走向就很稳定,从高到低不太发生偏转,到了近岸时,风的走向也只会受到冰川走向的影响,所以它在近岸海域的风向非常稳定。

(2)下降风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这是因为冰盖辐射冷却作用会随着昼夜和季节发生变化。如在夏季(12月至翌年2月)晴天时,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至夜间开始出现,此时地面观测到的风速随时间逐渐加大,风力短时间内可由静风迅速增加至五六级。天气越晴朗,下降风越强烈。下降风在夜间维持较高的速度,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具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

(3)具有明显的局地特点,它常常在某些区域的沿岸附近稳定出现。如我国中山站最为常见。

试题链接

题组1:(2019·广东高考模拟)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完成下列1〜3题。

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2.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1.C 2.D 3.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

2.中山站位于沿海附近,且图中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下降风最为典型。

3.读图并结合所学,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A正确;晴朗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更大,B错误,符合题意;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C正确;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

题组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降风是指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下降风在南极大陆广泛分布,下图中甲区域下降风尤其强劲,其东侧的特拉诺瓦湾常年存在冰间湖(指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少冰的冰间水域)。下图中白色区域为冰盖(大陆冰川)、冰架(陆地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说明南极洲下降风分布广泛的条件。

(2)分析甲区域下降风强劲的原因。

(3)分析特拉诺瓦湾冬季仍存在冰间湖的原因。

(4)指出南极地区冰间湖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

(1)纬度高,冰盖面积大、冰层厚(海拔高),(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低、密度大;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冰面阻力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

(2)(甲地)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的冰川地区;西侧地区海拔高(冰层厚)、坡度陡,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下流动;冰川表层摩擦力(阻力)小;来自冰川谷地的下降风易在此汇集,(受“狭管效应”影响)下降风得以加强。

(3)(特拉诺瓦湾)受南侧冰舌的阻挡,高纬度海冰难以进入海湾;冬季南极大陆出现极夜现象(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气温更低,(形成的)下降风更为强烈;强烈的下降风可将海湾中的海冰不断向东推动,致使冬季海湾大部分地区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4)(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海鸟可在冰间湖中寻找食物;鲸、海豹等可以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等。

题组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其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最冷月(9月)平均气温为-16.4℃。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风积地貌。图a为拉斯曼丘陵位置示意图,图b为拉斯曼丘陵多年气温统计图。

(1)描述拉斯曼丘陵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明该地9月月均温最低的成因。

(3)分析该地多大风却没有形成风积地貌的原因。

(4)推测拉斯曼丘陵上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全年气温较低(长冬无夏 );各月均温夏半年变化幅度大,冬半年变化幅度小;极端最高温变化幅度小,极端最低温变化幅度大。

(3)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部分风化物冻结在冰川中,难以被风吹起;该地位于沿海,风力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大风吹向海洋,搬运物多落入海中。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
0.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8.形成羊背石和鲸背状雅丹地貌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冰川堆积风力堆积B.冰川堆积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风力堆积D.冰川侵蚀风力侵蚀9.羊背石的缓坡和鲸背状雅丹地貌的陡坡分别为A.迎冰面迎风面B.迎冰面背风面C.背冰面迎风面D.背冰面背风面下图为某日20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0、11题。10.图示区域80°100°jvzquC41yy}/|}m0eun1|thv1;5:A83;5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