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初步評估,2017年很可能是全球有記錄以來三個最暖的年份之一。北極的海冰面積全年均遠低於平均,首四個月更達到最低紀錄水平。2017年各類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多處肆虐,當中包括智利、阿根廷、澳洲東部、巴基斯坦土爾巴特、伊朗、阿曼、中國上海、美國加州及地中海地區的熱浪;阿根廷部份地區、澳洲東南部及中東波斯灣地區的寒潮;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干達、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朝鮮半島的乾旱。極端降雨引致的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亦影響塞拉利昂、哥倫比亞南部、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秘魯多處地區、華南長江流域及美國西部。熱帶氣旋引致的大風、風暴潮及暴雨為美國德州、加勒比群島、莫桑比克、津巴布韋、馬達加斯加、澳洲、紐西蘭、日本、菲律賓、澳門及華南珠三角地區帶來嚴重破壞及重大傷亡。而高溫及乾旱引發的山火在智利、澳洲東部、紐西蘭、南非、葡萄牙中部、美國、加拿大及地中海地區亦造成災害。
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海水表面溫度於2017年上半年稍暖,而下半年卻呈現降溫趨勢,11月和12月更低於拉尼娜臨界值。
低溫天氣方面,全年的寒冷天氣[4]日數為9天,較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少8天。香港天文台於12月18日錄得的9.8度為全年最低氣溫。
2017年本港的雨量較正常多,全年雨量為2572.1毫米,較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2398.5毫米多約百分之7 (較1961-1990年氣候正常值多約百分之16)。全年雷暴日數為48天,較1981-2010年正常值多9天。受一道低壓糟影響,本港於5月24日出現暴雨及狂風雷暴,天文台需要發出全年唯一一次的黑色暴雨警告。
2017年共有32個熱帶氣旋影響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較長期平均(1961-2010)為多。全年有12個熱帶氣旋達到颱風或以上強度[5],較長期平均約15個為少,當中有四個熱帶氣旋達到超強颱風強度(中心附近最高十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或以上)。年內有七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較長期年平均約六個稍多。天文台在8月天鴿吹襲本港期間曾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而在6月苗柏、7月洛克、8月天鴿及帕卡和10月卡努襲港期間,天文台共五度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平了1964年及1999年的紀錄。
至於各月份的詳細天氣論述,可參考「每月天氣摘要」網頁:
2017年本港發生的重要天氣事件扼述如下:
最溫暖的一月
由於缺乏顯著寒潮影響廣東沿岸地區,2017年1月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1月,該月的平均氣溫及平均最低氣溫分別錄得破紀錄的18.5度及17.0度,分別較各自的正常值高2.2度及2.5度。
八月、九月及十月的高溫天氣
受熱帶氣旋天鴿移近香港所帶來的前沿下沉氣流影響,本港於8月22日的天氣相當悶熱,天文台總部的最高氣溫飈升至破紀錄的36.6度。
2017年9月本港的天氣異常炎熱,該月的平均氣溫和平均最低氣溫分別為29.0度和27.2度,皆為有記錄以來9月的最高,分別較各自的正常值高1.3和1.4度。
2017年10月上半月的天氣同樣地異常炎熱,出現一天酷熱日子及四個熱夜,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首次於10月出現熱夜。而10月的平均氣溫為26.3度,較正常值25.5度高0.8度,是記錄上第五高。
一個非常活躍的風季
本年共有七個熱帶氣旋需要發出本地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其中五個更需要發出八號或以上的信號,與1964年及1999年並列最高紀錄。2017年本港風季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的主要原因為南海東北部的海水表面溫度於7月、8月、9月及11月均較正常為高,加上這些月份的大氣形勢為熱帶氣旋進入南海及移向華南提供有利的引導氣流。
超強颱風天鴿的吹襲
附註 :
[1] 1961-1990年、1971-2000及1981-2010年氣候正常值,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