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

认证主体:余**(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1、日 本,自然状况 领土:本州、四国、九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和68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37.788万km2 。国土南北狭长,东北西南向延伸。,自然状况,气候:日本深受黑潮、亲潮等洋流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一年四季温差很小。日本大部分国土属温带气候,但由于日本的岛屿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全国各地的气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可分为六个气候区: 北海道气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响,降雨量较日本其他地方为少。夏季短暂且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日本海侧气候:范围为本州岛西部海岸地区。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

2、。夏季降水较少,有时因焚风而会出现异常高温。 中央高地气候:典型的内陆性气候。冬寒夏凉。冬季与夏季及昼夜之间温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侧气候:包括了本州东海岸、南四国和九州大部分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梅雨强台风多。冬季则降雪较少。,濑户内海式气候:包括了山阳地方、北四国、近畿与九州局部地区。这里天气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时遭受旱灾之苦。 南西诸岛气候:范围为琉球群岛。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风吹袭。 日本是世界上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原因包括了日本海侧地区冬季的降雪;6、7月(冲绳、奄美为5、6月)间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夏季到秋季登陆或接近日本的台风。,自

3、然状况,地质: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形成著名的陆缘岛弧海沟体系,地壳变动激烈,火山(日本全境有86座活火山,占到了全球的10%) 、地震频繁,地块破碎(“火山、地震国”)。,地形:地表崎岖,多山,奥羽山脉(500公里),为日本最长山脉。富士山海拔3776米,为日本第一高峰。山地和丘陵占群岛总面积的75%;平原狭小,占13%,主要有关东平原(16000平方公里)、石狩平原、浓尾平原和大阪平原;台地占12%;河流短小湍急,琵琶湖面积674平方公里,为最大湖泊。,自然状况,地形与经济关系,山地把平原逼向沿海平原代表经济分布 平原狭小,山地众多,平原经济发达平原高密度经济分布工业建筑用地紧

4、张填海造陆(独特景观)(东京湾、大阪湾已没有自然海岸),日本人造陆地的发展从利用方式的变化角度看,大体可以分成: 江户时期及其之前为以耕地开垦为主的农业利用期;(16031868) 明治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综合工业到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利用期;(18681945) 经济高速增长以来为以商务、情报、住宅、娱乐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多样化开发利用期。交通、港湾功能的开发利用则始终贯穿其间,体现出土地利用的岛国特征。(1945),资源:矿产资源贫乏,虽种类较多,但储量少,分布零散,不利开采。采矿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除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硫磺矿分布普遍、储量丰富外,煤、锌尚有一定储量,其他只有储量不多

6、国家之一。 人口密集区:南关东、近畿、东海、北九州地区;集中全国1/2人口,以东京、大阪、名古屋最为密集。 人口集中区:上述各密集区的周边及茨城、静冈、京都、奈良、广岛、长崎等地区。 人口稀疏区: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社会状况,城市化迅速发展 城市人口剧增,占总人口78%以上,全国有大中城市665座。百万以上人口城市11座,东京到神户一带形成城市带。 经济地区差异大 经济地区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 民族 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族占绝对多数,少数阿依努人(吓夷人,2.4万)。,历史发展特点,1868年明治维新前为封建农业国,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靠侵略战

7、争起家,发展为强国。 1880年后,开展以轻工业为先导的产业革命,纺织、造船、车辆等工业有发展。 1905年日、俄战争后,在掠夺资源的基础上,采矿、冶金、机械、电机、化工等重工业有发展。 1931年后,侵占中国东北,在战争刺激下,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到1937年居世界第5位。 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为军事服务的重化工业进一步发展。1942年重化式业率达到66.9%。 1945年8月战败,经济陷于崩溃。,战争对日本经济的重创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共有252万人丧命,包括伤员在内的受害者多达875万人;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的3060遭

8、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的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的结果,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 1946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年平均值)的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的失业人口多达1300万,从海外撤退回国的日本国民多达650万人。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日本经济基本特征,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阶段,恢复与改组时期(1945-1955年) 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

9、改革。 1946年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美国侵朝战争的“特需”润泽了日趋干枯的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带来了空前的“特需景气”。 到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 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横向: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期间,美、英、意、原西德、法和加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2%、2.8%、5.2%、4.7%、5.5%和5.2%,七国(加上日本)平均为4.7%,而日本则高达9.9%。 纵向:战前1890-1935年共45年间,日本的

10、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3.0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8倍;而1955-1973年这18年间的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则高达9.8%,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4.2倍。,在产业结构上日本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现代化水平 1935年国民收入中,日本第一产业占18.1%,第二产业占36.6%,第三产业占45.3%; 1970年日本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占8.6%,第二产业占43.0%,第三产业占48.4%。 1935年日本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48.7%,第二产业占23.0%,第三产业占28.3%; 1970年日本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9.4%,第二产业占33.9%,第三产业占46.7%。,在消费结构上

11、日本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减少 1974年,日本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农户家庭的这一系数下降到26%。 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4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6%,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第34位。13年后,即到1968年,日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仅次于美国,从而用二、三十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创下了被世人叹为“奇迹”的巨大实绩。,战后高速增长的条件,国际条件 50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世界市场原料充足,价格便宜。 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形成世界工业品的市场需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事订货促进了经济发展。 美国的扶植。战后初期,美国大量各种形式的

12、“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 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内条件 紧缩军事开支,仅占财政支出的不到1。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重化工业; 加速设备投资与更新; 靠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和低工资争得国际市场; 拥有大量的高质量劳动力,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 发挥岛国位置和多优良港湾的优势; 政府

13、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战后高速增长的条件,低速增长与调整时期(1974-1990) 1974年,既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期日本经济的特点是: 以特殊形式(失业率较低,但经济增长速度猛降、物价上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阶段。 从1982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以削减财政赤字、实行国有企业民营化和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调整时期。 从1986年12月至1991年9月,日本经济出现持续增长,称为“平成景气”。平成景气巩固了日本“经济大国”的位置,同时确立起“金融大国”的地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政府在基本战略和重要决策上作了一

15、”的神话,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崩溃。 表现:股价、地价暴跌。 “泡沫经济”原因:资本的大量过剩、金融政策失误、金融管理体系改革滞后、巨大市场的推动。 政策性萧条(1997年) 桥本首相“六大改革:行政、经济结构、金融体制、社会保障结构、财政结构、教育 ”因受阻而失败;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景气下滑的导火线,是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日本失去的10年(平成萧条期)。,新一轮复苏期(2002年2007年) 实质GDP连续保持增长。据内阁府统计,日本2001年度实质GDP下降1.2%,2002年度恢复至1.1%,2003年度跃升至3.2%,增幅明显上扬。2003年度名义GDP两年来首次由负

16、转正,增长0.7%。2005年增幅2.7%,高于上年的2.3%。 投资、消费等内需项目明显改善。2003年度日本实质GDP增长中,内需贡献度为2.3%,外需贡献度为0.9%,内需贡献大于外需。在内需主要项目中,2003年度日本设备投资增长9.3%,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1.6%。由于投资和消费改善显著,内需开始成为带动日本经济复苏主要力量。,通货紧缩压力趋于缓解。日本国内企业物价自2003年初明显回升,消费者物价停止下跌,房地产业活动指数扭负为正。据内阁府计算,到2003年第4季度,日本实质GDP相对于潜在GDP差额已降至-1.17%,是1997年(-0.58%)以来最低水准,随着供求关系改善,

17、通货紧缩趋于缓和。 微观主体经济状况好转。2003年度日本上市企业平均销售增长3.2%,经常利润增长40%,企业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由于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逐步下降,从2003年1月份的5.5%,降至2004年3月份的4.7%。 金融不稳隐忧开始减退。日本大银行集团2003年度决算显示,由于宏观经济好转,股票价格回升,瑞穗、东京三菱等五大集团实现盈利。七大银行集团不良资产平均比例已降至5.2%。日本政府金融再生计划要求,到2005年度大银行不良债权比例应降至4%。,新一轮日本经济复苏的动因 新一轮复苏基本模式是由出口启动,通过景气传递效应,延伸到内需部门,推动日本经济走向自律增长。 2002年

18、后,世界IT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市场需求开始复苏,日本出口开始恢复。 由于日本产业组织结构高度集中,对于出口波及效应十分敏感,“出口景气”很容易传递到整个产业。 在生产部门,出口增长刺激生产,增加设备投资。 在消费部门,出口增长改善企业效益,失业率下降,个人收入增长,带动个人消费回升。 在产业体系内,制造业景气效果逐渐向非制造业传递,金融、通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活动,在泡沫经济后也首次出现恢复性增长。,日本新一轮经济复苏改善面广,内在驱动力强。 部分深层矛盾正趋于缓和。如不良债权、通货紧缩、企业治理结构等,这些长期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问题,随着宏观经济环境转好,正逐渐改善。 企业未来心理预期明

19、显好转。据内阁府调查,日本企业对未来5年日本经济平均预期增长率逐年攀升,2004年最新一期调查已接近2%水平。这是决定未来投资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日本制造业在主要产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竞争力显著增强,正在展开新一轮全球扩张。 总体看,新一轮经济复苏改善面广,走势看好,可能成为日本走出泡沫经济阴影的起点。,数码产业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在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码景气”是日本经济新一轮复苏重要特征。以可录放DVD机、超薄电视、数码相机为核心,新产业开发引领新的生产潮流,开创新的市场需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3年度,日本夏普、东芝、N

20、EC等分别在国内增加1500亿日元、1300亿日元、980亿日元设备投资,用于扩大数码关联部件生产。 从日本消费结构看,数码消费正成为消费主流。日本部分研究机构分析,由于今后几年美、欧、亚媒体播放都将进入数码时代,数码产业开创的新需求,将对今后几年日本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带动作用。,中国需求是带动日本经济新一轮复苏主要力量,日本经济从对美国单极依赖,开始转向“美亚并重”。 “广场协议”后,日本出口市场就开始向亚洲倾斜,新一轮复苏标志日本经济外部需求中心正式进入“美亚并重”时代。 从1985年到2003年,日美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29.8%降至22.1%,日中贸易则由6.2%升至15.6%。

22、打击。2008财年,日本汽车产业的出口额下降了24.2%,半导体产业出口额下降了19.7%。 2009年3月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45.6%,为4.1823万亿日元;进口额同比下降36.7%,至4.1714万亿日元;贸易顺差110亿日元,同比降幅达99%。,世界第二经济大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的GNP于1966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和原西德,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苏联解体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2007年GDP:日49113.62亿美元;美132216.85亿美元;德28582.34亿美元;中26847.05亿美元;英23413.71亿美元。,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

23、日本经济的强大主要在于其制造业的发达。日本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在微电子、半导体、计算机、工业机器人、超导应用、光纤通信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在碳纤维、精密陶瓷、纳米技术等新材料领域,日本业已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即使是传统产业,日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例如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日本几乎100%地占领着世界市场。,研发投入居发达国家前列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导致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不如美国。日本现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奋起直追。1996年,日本

24、用于研发方面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8%,高于美国的2.64%和德国的2.41%。 资金状况是研究开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这点上,日本明显强于美国。因为美国的国民储蓄几乎是负数,而日本的国民储蓄率却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如果日本能够将强大的资金力量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日本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对外收支顺差居世界第一 日本商品的性能和质量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钢管、内燃机、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轿车、船舶、游戏机及其应用软件等的出口,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近年来日本的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但仍然是世界上贸易盈余最多的国家。2000年,日本的贸易收支盈余约为1166亿美元,而美国

25、的贸易收支却是4361亿美元的逆差。,外汇储备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2000年末,日本的外汇储备达3616亿多美元。同期,其他6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分别是:美国685亿、加拿大近320亿、英国446亿、德国620亿、法国415亿、意大利292亿美元。就是说,日本的外汇储备是其他6个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合计额(2778亿美元)的1.3倍多。 截至2006年12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中:证券储备为7493亿美元、存款为1253亿美元、黄金储备为156亿美元。,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国内经济萧条,但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对外纯

26、资产额以年均13.4%的速度增长。 2000年,日本对外纯资产(纯债权)余额达11579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2.53倍。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19941999年,美国对外纯债务额由1705亿美元增大到14736亿美元,5年间增加了7.6倍多,年均增长率达53.9%。,资本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强,战前:日本的垄断资本已有相当高的发展,全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都掌握在十大财阀集团手中。 战后:三菱、住友、三井、富士、三和与第一劝业银行等六大财团,控制了全国资本总额的70以上。掌握着金融、工业、交通、对外贸易等经济命脉。其经济实力和垄断程度都超过战前。它们实际上是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决策者

27、。 主要工业部门和主要商品生产被几家大企业所垄断。粗钢63.4%;轿车84%;卡车69.5%;水泥81.6%;集成电路60.3%;啤酒100%。,原料、燃料、市场严重依赖国外,日本是“资源小国”。战后经济急剧膨胀,工业高速发展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对外依赖愈加严重。 日本为世界上资源进口最多、对外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 世界海上货运中,铁矿石的30%、煤炭的30.7%、石油的15.6%、谷物的16.8%都是输往日本的。工业品的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40%。,GDP结构变化 第一产业地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上升,成为经济的主体;80年代以后,二产放慢停滞,第三产业急剧扩展,9

28、5年在GDP中占62.4%。 就业结构的变化 一产就业人口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70年代后期,二产业停滞,三产就业人口不断增长。95年达到61.5%。,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层次化趋向,经济地区差异显著,日本是世界上生产密度最大的国家 本州岛占国土61%,是日本人口(80.4%)、城市(76%)和经济(工业90%、农业90%、商业90%)密度最大的地区。 本州岛太平洋一侧的表日本是日本人口产业的密集带,这里占全国面积30%,人口占74%,城市集中,工业占80%,批发占86%,“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是日本人口和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发达的工业,战后日本工业发展迅猛,工业

29、部门结构发生变化,地域分布上畸形集中,临海型分布特点突出。,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结构 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原料、燃料、劳动力、技术和市场,以及国际间关系等各种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业结构,以抓先导工业带动整个工业的高速发展。,第一次调整(19461954) 战后经济恢复期,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钢铁、煤炭为重点,带动电力和化肥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有所下降。但并不表明结构向轻工业转换。(轻工业受损失小、消费工业优先发展;周期短、恢复快;战后初期美国措施) 第二次调整(19551969) 工业结构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形成以机械、钢铁、炼油、石油化工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完成经济恢复

30、、美国扶持、国际市场资源和设备需求) 重点抓两条生产线:钢铁、金属加工、机械工业;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工业作为投资重点部门,发展很快。战后25年,年均增长500万吨。机械工业中的汽车、造船和电机等部门发展迅速。 “能源革命”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二次加工和石油化工得以建立并发展迅速。 重化工业率从1955年的44%上升到1965年的63.7%。 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部门发展相对缓慢。 工业结构变为大量消耗资源型和公害多发型,成为当时世界消费资源最多的工业结构国家。,第一次调整(19461954) 战后经济恢复期,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钢铁、煤炭为重点,带动电力和化肥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有所下

31、降。但并不表明结构向轻工业转换。(轻工业受损失小、消费工业优先发展;周期短、恢复快;战后初期美国措施) 第二次调整(19551969) 工业结构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形成以机械、钢铁、炼油、石油化工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完成经济恢复、美国扶持、国际市场资源) 第三次调整(1970) 新技术革命与石油危机的冲击,市场变化(重化工业品为主的贸易基本饱和)及环境问题。工业生产停滞和下降。 70年代中期工业品消费结构变化,电子工业与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多元节约措施与技术改造;结构调整) 80年代初“技术立国”,资源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换。之后日元升值、与西方贸易磨擦及传统产品受到威胁加速了工业结

32、构调整。近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日前,日本工业正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软件化、多元化、服务化和国际化转换。,工业分布地域的临海性 战后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生产分布上向临海区位。表现在太平洋工业地带的形成。,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太平洋工业地带的形成,经济复兴期:地方圈的复兴与原有工业地带的恢复 北海道、九州的煤炭;东北、中部山地、南九州的水电河化学工业。 19551965年间,随着重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工业地带急剧膨胀,不断地扩大外延。,京滨工业地带沿东京湾向东部千叶延伸,新形成京叶工业地带。(也向鹿岛) 阪神工业地带沿大阪湾向西扩展到播磨地区。新形成

33、界泉北工业地区。 中京工业地带沿伊势湾发展,西部形成四日石化基地,东部形成东海工业地区。 赖户内海沿岸的山阳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以广岛、水岛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区。,日本的工业地带相应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带,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沿岸。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直抵北九州,长达1000千米,南北不足100千米,将京滨、名古屋、阪神、濑户内、北九州五大工业地区连成一片,略呈东西向的条带状。人们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占全国面积的29.1%,集中了全国67.4%的人口和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日本全国共有10个百万以上人口大城市

34、,只有札幌在北海道),拥有全国工业产值的71.9%,钢铁工业产值的81%,化学工业产值的79.3%。,工业集中太平洋沿海地带原因探析,地理环境 日本的平原大部分在沿海地带,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因此,这里有发展工业的国内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地理环境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在太平洋沿岸一侧,有许多天然良港,如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大阪等等,都是日本有名的良港,港湾水深浪静,便于大型船只进出和发展水上运输业。,历史因素:太平洋沿海地带是日本发展较早的地区。 大阪在公元4世纪时曾经是日本的首都,这里的商业比较繁荣; 东京在17世纪末成为全国性的大城市,明治维新后作为日本的首都,成

35、了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大的消费城市; 名古屋则是古老的棉毛纺织业基地。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太平洋沿海地区的工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较好的工业基础,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到这里投资建厂。,重化工业的发展:战后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业进一步向太平洋沿海地区集中。 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材料,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重化工业产品需要出口。在沿海建厂,可直接利用廉价的海上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周转环节,从而可大大节省运输费用。 重化工业一般是大量耗水型的。为确保充足的工业用水,不少大型重化工企业将工厂建在河川入海口附近。日本的河川多为外流向型,其中大部分流向太平洋

36、,从而吸引了重化工企业在这里建厂。 建设重化工业,需要占用大片土地。日本人多地少,地价昂贵。许多工业用地靠填海造地解决。填海造地一般是在条件较好的自然港湾附近进行,这类港湾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战后日本广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业、建筑业等各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一方面使日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修建起适合现代化运输需要的大型港口等, 另一方面也使日本能够制造出巨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矿石专用船等先进运输工具,用以供应沿海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政策的作用:战后初期,日本把恢复经济作为首要的政策课题。4大工业区(京滨、阪神、中

37、京、北九州)原有的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并有了一定发展。 6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要沿着联结4大工业区的太平洋沿海地带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区,并决定在计划期的前5年,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中用于太平洋沿海地带。 6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制定了建设新产业城市促进法。在15个被指定为建设新产业城市的开发据点中,有14个在沿海,而且9个在太平洋沿海一侧。日本政府还确定了6个整建工业特区,其中2个邻近濑户内海(周南地区、备后地区),4个位于太平洋沿海地区(鹿岛、东骏河湾、东三河、播磨)。,据统计,在太平洋沿海带状工业地带设立的各种事务所达404.56万家,占全国事务所总数的60.5(1

38、986年数字);设在这里的批发商店有31.15万家,占全国批发商店总数的65.4;零售商店有90.89万家,占全国零售商店总数的64.6;饮食店达32.44万家,占全国饮食店总数的66.0。 太平洋沿海已不单单是工业地带,而是集中了金融、信息、通讯和服务业在内的各类产业综合发展的地区。,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多极化分散布局趋向 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出现了分散的趋向。 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

39、好,对于新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分散化的倾向。,工业分布多极化趋向的表现 向原有工业地带周边及其外围的内陆地区延伸。多沿铁路或公路线向外呈放射状分布,有连续外延与飞地外延两种地域模式。 向边远地区移动,建立地方性工业据点。在日本国土两端和里日本工业稀疏地区发展工业。 向消费地进一步扩展。 向劳动力资源充足地区。 80年代“技术立国”之后,在三大工业地带外围地区,以一母城市为依托,兴建一批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新城。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 分散工业部门的特点:中小型承包厂或零部件厂;消耗原材料少的机械加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

40、型工业电机、家电、精密工业等。,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产业空洞化” 最早:年,布路斯和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采用“产业空洞化”提法,认为产业空洞化就是“在一国的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 产业空洞化:又称空心化,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指一国工业部门大量向国外转移并在国外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同时国内工业部门减少,形成“外实中虚”的局面。另一方面指经济结构的脱工业化和服务化。日本舆论所指的空洞化,往往是第一方面的意思。,工业发展的一般特征,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国内资源与环境限制和日元升值、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的影响,日本加速了海外投资,建立海外基地,

41、生产据点大量向海外转移,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调查,200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329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17,美国的14,比德国和法国也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空洞化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进行重新配置过程的体现。 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发展,必然要置换、替代一部分“国别”生产体系,从而引起原有的“国别”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而填补这种空洞的将是更高级、附加价值更高的生产。 产业空洞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产业“新陈代谢”、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 同时,技术在不断发展,产业在不断升级,各种产业的门类与层次越来越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

42、知识密集型。如果一个国家想把所有层次的产业都容纳在本国国土内,已越来越不可能。,石油工业,石油是日本的主要能源,又是石化工业的原料,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之一。 日本石油工业建立在进口原油的基础上,炼油工业发达。年炼油能力达2.4亿吨,世界第三位。 为世界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第三)。石油主要来自波斯湾(80%)。 炼油工业全部布局在太平洋沿岸的沿海地区,近港口。主要在京滨地区(横滨、川崎、千叶)、四日、界、水岛、鹿岛。 与炼油相关形成一系列化工部门,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钢铁工业,发展 1867年日本出现第一家炼铁厂; 1901年,九州出现第一家现代钢铁联合企业; 20世纪初在掠夺中国、朝

43、鲜(鞍山、茂山)的铁煤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43年,日本本土钢铁产量达765万吨,世界第五位,超过英国; 战后,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快。1973年设备能力达1.2亿吨,92年为世界第一位,96年后,居世界第二位。总消费量居世界第三位(95年10164万吨,96年9880万吨,97年10455万吨)。,钢铁工业的特点: 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 二战后,在反垄断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以占领军的名义要求日本钢铁行业的托拉斯组织日本制铁拆分为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还将川崎制铁从日本钢管独立出来,再加上原有的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垄断了全国钢铁工业的主要命脉。 1961年,上述六公司所

44、生产的铁占全日本867%、钢占684%。 1970年,八幡和富士合并成立新日本钢铁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 2001年5月,日本钢管与川崎制铁合并为JFE集团。 2006年,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四公司的产量占全日本的7503%。,设备投资规模大、设备大型化。 1978年日本钢铁业投资额为42.9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投资国。 日本很注意投资效果,1957年到1976年,钢铁工业投资总额虽与美国、欧洲煤钢联营六国大体相同,约270亿美元,但效果大不相同。 日本产钢能力增加1.24亿吨,而美国只增加3600万吨,欧洲煤钢联营六国增加9700万吨。 巨大的投资给日本钢铁

45、业带来设备大型化,由此又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1973年日本钢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97.2吨钢/人年,为同期美国的1.43倍,原苏联的4.51倍。,钢铁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从日本钢铁产业发展的历史看,该产业的成长基本上是在与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日本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显现出来。 如,钢铁产品的物美价廉使日本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反过来钢铁工业也从中受益。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钢铁工业所需进口设备约占总投资的18%,到60年代,已降到1%以下。,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日本钢铁

46、产业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大厂均建在沿海,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洲五大工业区形成的太平洋带状区域。1976年,该区域钢铁生产量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 第二个特点是中小钢厂分散建厂,遍布全国,但也相对集中。,原料和市场具有极大的对外依赖性。 日本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几乎全靠进口,平均海上运距在6000海里以上,这是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致命弱点。 日本能排除障碍继续发展的原因:一是日本钢铁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质原料。优质原料不仅可间接的相对降低运费,而且可降低燃料消耗,提高产量,还可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 二是发展大型专用船,建

47、造深水码头和配备相应的装卸设备,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费。 三是加强海外矿山的投资。,积极引进新技术。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无一不是从国外引进的。取百家之所长,“拿来”为其所用,在引进的基础上大搞技术革新,很快突破原有的技术指标,使日本的钢铁工业技术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从1951年引进美国带钢连轧技术开始,经1957年引进顶吹转炉炼钢技术,逐渐使本国钢铁技术进入世界前列。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引进连铸技术时,日本钢铁技术已开始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1977年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输出和成套设备的出口约86亿美元。,汽车工业,发展 1907年造出第一辆车; 1940年产量达4.6

48、万辆; 1950年为3.2万辆; 1960年达48.2万辆; 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载重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70年528.9万辆; 1980年1104.3万辆; 1990年产1340万辆,为当时的世界第一。近年来海外建厂,生产、输出下降,年产在1000万辆左右,世界第二。(95年1761万辆,96年1559万辆,97年1507万辆,2003年1027万辆 ),2004年汽车生产量达到1051万2千辆,比上年增长2.2%,实现连续3年增产。乘用车生产量达到872万辆,比上年增长2.9%,其中,普通车为404万5千辆,增长7.8%;小型车为330万9千辆,下降3.7%;微型车为136万

49、7千辆,增长5.9%。货车生产量比上年减少0.9%,为173万1千辆;客车生产量比上年减少1.0%,为6万辆。,汽车工业的特点 日本重要的工业部门,从业人员720万,占制造业就业的1/2。 生产集中在几个主要厂家(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三菱、铃木); 以外形美、性能高、耗油少、价格低著称; 近年来,在国外合资或独资建厂发展快。 专业厂与中小企业并存,从80年代初发展跨国公司,目前跨国公司日本占主导。 产品输出:40%以上依靠国外市场;一半运往美、加;零部件大量输出。,发展条件 市场刺激:战后世界性消费高潮;日本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美欧市场对中档车需求。 国土条件:铁路运输的货运亦已不大,公路发达

50、。 汽车工业作为主导部门的关联效应 向前关联:冶金、石化、化学、纺织(牛皮、丝绸座套)、流水线生产方式、电子技术、自动化(移动电话)。 向后关联: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服务业(自身服务、加油、洗车)。,布局 主要分布在中京和京滨工业区,占70%; 主要生产地有丰田市(日本的底特律)、名古屋、东京、日野和刈(yi)谷;,造船工业,发展 造船工业是日本工业化的先驱部门。战后发展迅速,1956年起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历年产量1/2左右,有“造船王国”之称。,造船工业,发展动因 战后国际经济联系扩大,世界船舶需求骤增;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市场依赖性加强; 远洋渔业的发展,扩大了鱼船的需求; 日本造船历

51、史悠久,技术水平高; 日本的自然条件与产业结构适合造船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特点 以造商船为主,技术先进。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自动化发展,建造量的8090%为外国定货,占世界船舶输出量的5070%,是世界最大的船舶输出国。 布局 多集中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港口或钢铁、机械工业中心。北九州的长崎(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有明;赖户内的吴、广岛、坂出、相生;中京区的津;京滨区的横须贺。,电机工业,日本加工组装工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加工工业部门,发展迅速,居工业之首。占GDP 的7.1%,出口值的37%。主要包括家电、集成电路、精密机械。(60年代家电;70年代集成电路;80年代计算机、新四件(摄像

52、机、录像机、空调、立体音响)。 家电:以小型轻量化、故障少、成本低为特点,曾占领国际市场。(彩电:95年785万台,96年648万台,97年,667万台;录象机:95年1265万台,96年998万台,97年963万台)。近年来由于中韩的崛起、内需饱和、日元升值推进了海外建厂,发展减缓,市场占有下降。,精密机械:以照相机、钟表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产量与质量不断提高,主要分布在京滨、阪神工业地带。 集成电路:8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取代了原有钢铁工业在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信息时代的“产业粮食”。主要分布在九州京滨、和阪神地区,九州被称为日本的“硅岛”。,日本的商业与对外经济联系,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及其地

53、域特征,概况:70年代以来,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商业占全国GNP的12.7%,产业从业人数占22.4%,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0%,从业人数的37%。有商店193万家,从业人数1197万,经营以中小型为主。 分布:商业分批发和零售,从业人数零售多于批发,销售额批发多于零售。 批发业集中在东京(以批发化工、钢材、服装为主,各占全国的1/3以上)、大阪(以纺织品为主)和名古屋(以汽车及另部件为主)三大城市,合占店数的33%、从业人数的40.7%、销售额的58.6%。北海道的扎幌、东北的仙台、赖户内的广岛和九州的福冈为地域性的商业批发中心。 零售店的密度与人口密度接近,分布相对分散。销售与经济发展与消费水

54、平相关,地域差异明显。,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日本的市场经济表现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国内资源的短缺 二战后日本推进大规模的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大量进口原料和能源。日本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达87,美国是20,英国9.3%,西德57.7%,法国80.3%,日本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为解决在大量进口中形成对外汇的大量需求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在增加进口的同时,必须增加出口。所以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就成为日本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战之后支撑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本的积累,也需要在引进中进行。,“贸易立国”战略下的市场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

55、战略。 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次国际化(1949年1961年):以振兴出口和促进产业合理化为目标的国际化。处于战后恢复时期的日本经济,采取了振兴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化政策。 第二次国际化(1960年1973年):适应国际经济自由化。日本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化:60年代以前主要是限制外资进入重点产业扶持的政策,通过关税和数量限制来限制进口。从限制进口走向贸易自由化。从贸易自由化走向资本投资的自由化。 第三次国际化(70年代到90年代):以解决贸易摩擦政策对应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日本的贸易收支自1962年起完全盈余化,70年代后期对欧美的贸易盈余呈现剧增,如何对应贸易摩擦成为日本外贸政策的中心。,战后

56、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 日本出口贸易额由1950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4430亿美元。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在1950-1992年为16.3,高于同期世界和工业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11.3和11.4。 日本进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略低于出口贸易。日本进口贸易额由1950年的9.7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3359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在1950-1992年为14.3。这一增长速度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也是最高的。 日本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4提高到1970年的6.1,更进一步提高到1994年的9.5。,2005年日本对外贸易最突出的特点是进

57、口额大幅增加和外贸顺差出现下降。 据日本海关统计,2005年日本进出口贸易额为11108.8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4%,其中,出口额5953.22亿美元,增长5.2%;进口额5155.67亿美元,增长13.2%,并创历史最高纪录。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日本能源进口费用急剧上升,成为2005年日本进口额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石油、煤炭和液化气的进口额分别上升41.6%、35.0%和18.0%。 2005年日本实现贸易盈余797.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16%,是日本外贸顺差4年来首次减少。,商品结构的变化:日本出口商品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58、,而且出口商品比较集中。 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70年的92.5上升到1991年的96.0。在制成品出口中,机器和运输设备增长最快,从1970年占出口总值的40.54上升到1991年的66.3。纺织品的出口地位急剧下降。1970年纺织品出口占日本出口总值的12.46,到1989年下降到仅占日本出口总值的2.5。 日本主要的出口商品比较集中。1950年日本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棉织品、钢铁、人造丝织品、铜、船舶、服装类、丝织类、玩具、人造棉织品、纺织机,它们占出口总值的55.2。1982-1983年日本的汽车、收录机、自动机器、电信设备、电力机器、船舶、仪器设备、钢管、钢板、办公机器10项主要产品出口占

59、出口总值的63.31。 日本进口商品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初级产品占进口的绝大部分,经常占进口的70上下。但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制成品进口比重,从1984年的30上升到1994年的55。这是与以石油为主的燃料进口比重下降、与电脑相关的设备进口增加密切相关的。 日本进口的初级产品在不同时期具体的项目不一样。50年代原料所占比重较大。60年代纤维原料及食品的进口比重大大缩小,燃料和矿产原料增加。70年代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其他各类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从1955年占11.7,上升到1985年的43.75。,贸易方向的变化:战后日本的出口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

60、,又开拓新的市场。 北美和东南亚是日本两个传统的主要市场,日本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经常占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1992年日本对美国、加拿大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0.3,对南亚、东南亚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0.7。 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在50年代主要是纺织品。60年代以来在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中,钢铁、收音机、电视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有巨额顺差。日本从东南亚大量进口农矿产资源,经过加工制造成工业品后,又向东南亚大量推销。 日本对中东和西欧的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对中东的出口增长极快。日本对中东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50年代和60年代的3左右,剧增到1980年的14.2。其原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www.cas.org.cn/zywk/13444.htm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一次性能源目前是我国最现实的能源。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是,一次性能源比例巨大,替代能源较少,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70%左右。75%的工业jvzquC41yy}/ejx0qtm/ew4|{yq03<9660nuo
1.全球能源互联网知识竞赛真题模拟汇编(共917题).doc(单选题)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B.美国、墨西哥、加拿大C.加拿大、美国、墨西哥D.加拿大、墨西哥、美国试题答案:A158、截至2013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折合标准煤共计()万亿吨。(单选题)A.1.1B.1.2C.1.3D.1.4试题答案:B159、输电距离首次突破2000千米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单选题)A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49989B5:8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