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周星驰执导贺岁片《美人鱼》讲述了地产填海工程对鱼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该片刷新了华语影史多项纪录,一举成为华语票房冠军。然而,这样的环境难题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
作为1997年香港回归的吉祥物,中华白海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华白海豚有“水上大熊猫”之称,1990年初,香港国际机场的兴建让民众开始关注这个物种。当时,机场需要在大屿山北部填海9平方公里,那里正是中华白海豚重要的栖息地。
《财新周刊》6月12日在《三亚新机场填海之患》一文里指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化整为零、边批边建,三亚新机场填海人工岛项目给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和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来侵害,而该项目并非孤例。近年来,更多工程项目的修筑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引发争论:
一是港珠澳大桥和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前者径直穿过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是最近进行了环评公示的珠海长隆富祥岛填海工程,拟填海35公顷打造“海洋大剧院”等娱乐设施;
三是三亚新机场,人工岛用海面积约2595公顷,其选址的红塘湾及附近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分布区域。
白海豚是否会转弯?
2005年,国光石化拟在台湾省彰化县开发工业区,兴建位置正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范围,饱受环保争议。力推项目的官员吴敦义表示白海豚很聪明,不会撞上堤岸,“怎么不会自求多福?”他的“白海豚会转弯”言论引来强烈批评。
它们在浅水海域活动,繁忙的海上交通使之容易和船只撞击,受伤甚至死亡。海豚靠声音沟通和觅食,也通过回声定位感知环境,海上工程建设的噪音污染对它们而言是致命的干扰。尤其是打桩时期的撞击声,声波在水下有加倍传播效果,会让白海豚时时刻刻暴露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存活概率下降。
这就好比周末早上七点,正当你还在睡梦中时,周围操场的扬声器里传来了响彻云霄的广播声。广播总会停,如果噪音长期存在你还可以搬家,野生动物却很少有B计划。
保护区如何保护?
在香港国际机场还未修建时,中华白海豚曾经大量分布在大屿山以北的沿海海域,如下图所示。香港渔护署发表的2014年度海豚监察报告显示,大屿山附近多处出现中华白海豚锐减的情况,其中东北面最为恶劣,由2001年20条跌至2014年的1条,跌幅高达95%。负责撰写报告的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洪家耀接受香港《明报》采访时说,2015年至今大屿山东北面未曾录到任何白海豚出现,显示它们已经绝迹该片水域。
珠江口保护区的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它被划分成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其中核心区应当“采取绝对的保护措施,免受人为的干扰破坏”。2003年起,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被提上讨论议程,2009年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动工,2011年底香港段工程正式动工,大桥将横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据2016年公开数据,珠江口保护区管理局从港珠澳大桥动工开始,连续6年进行中华白海豚识别,累计识别2060头(注:该数字中一般包含重复计数)。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由此认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未因大桥项目而离开。另一方面,根据香港渔护署发表的2014年度海豚监察报告,工程施工地点附近的中华白海豚数目,跌至2001年以来新低。
今年3月,香港大学(Stephen C. Y. Chan,Leszek Karczmarski,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完成了对香港水域中华白海豚的首次全面评估,其研究指出至少有368条白海豚依赖这片海域为生。这些栖息地,尤其是西南大屿山,对于整个珠江口海豚种群的存续意义非凡。
同一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认为,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面临着每年递减2.5%的趋势,幼体存活率堪忧。
香港计划在西南大屿山一带海域设立海洋公园,这一提议早在2000年就已出现,在2004年和2007年大屿山发展概念计划中均可找到,却因和渔业利益冲突至今未能落实,仍处在实施阶段。
2016年,农业部专家组起草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代拟稿)》,拟提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其中提到:近年来,受水利工程、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特别是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白鳍豚、白鲟已功能性灭绝,中华鲟、江豚等极度濒危,“四大家鱼”种鱼苗发生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7%。世界自然基金会 ( WWF ) 在《2016年地球生命力报告》里估测,从1970年到2012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58%。
生物生存环境一旦破坏,要恢复到原有状态,所需代价将远远超过当初保护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