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居民有汉、回、藏、蒙古、哈、土、侗、苗、满、裕固等族,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党河和疏勒河下游最大的绿洲上,为 “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阳关的主要门户。
春秋时,月氏、乌孙驻牧。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汉武帝时设敦煌郡,为河西四郡之一。晋时为沙州州治。公元400-405年,敦煌为西凉国(李暠所建)国都。北魏初,置敦煌镇,后置瓜州,均以敦煌为治所。北周改为鸣沙县。隋复置敦煌郡。唐武德初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改成瓜州,建中二年(781)陷于吐蕃。大中五年(851),敦煌人张议潮收复瓜、沙二州,自此,敦煌在归义军统治下,至宋仁宗年间(1022-1063)。宋至清雍正年间一直称沙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名敦煌县。1987年撤县设县级市。
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作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同时拥有汉武帝“据两关”的玉门关和阳关遗址(前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泉置遗址出土了2.1万余枚汉简及3000余件其他遗物,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敦煌市还有寿昌城故址、祁家湾遗址及墓葬、佛爷庙-新店台墓群和敦煌南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石窟寺、遗址、墓葬、长城和烽燧等各类文物点近300处,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馆藏文物方面,敦煌市博物馆共有藏品2300余件,其中一级品90余件。
建制沿革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敦煌古称“三危”。《都司志》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县城东南三十公里。三危耸峙,如危卵欲坠。故云。” 至今敦煌市城东南有三个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称三危山。
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
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击走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远循”,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自此,开始了中原王朝经营河西和西域的伟业,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开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敦煌郡为敦德郡,东汉时复名敦煌郡。这一时期,敦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战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尉长驻敦煌,这里成为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
三国时仍置敦煌郡,属曹魏政权管辖。西晋承袭不变。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镇,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整个汉魏之际,虽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东渐兴盛,一度敦煌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这时期于东晋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始开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564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属敦煌郡,因县南鸣沙山而名之。
隋初废郡置瓜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敦煌郡,同时罢鸣沙县复名敦煌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陷于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率州民起义,推翻吐蕃贵族统治,建立归义军政权,使河西地区重归唐王朝,至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止,敦煌历史上称归义军时期。宋景祐中敦煌为西夏占领,统治敦煌达191年。元灭西夏后,于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复设沙州。
公元1280年升为沙州路总管府,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改为沙州卫,后增设罕东左卫。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
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气候条件
敦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极端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9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2天。
旅游景区
玉门关
分唐和汉玉门关,东西相距200公里。分处敦煌左右。汉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它与酒泉的唐玉门关是两个地方)。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薪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式各样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时性邮驿之路。
说起玉门关 ,马上想到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莫高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鸣沙山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 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古城
锁阳城
阳关
敦煌三危山旅游区
藏经洞
大方盘城
美食
驴肉黄面
黄面也是一种麦面制品,它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煮熟后,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别具风味。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面师傅时而要将面拉成长条,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将一团七八斤的面团拉成一把细如粉丝的面条。下锅煮熟的黄面色泽黄亮,趁热拌菜食之,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烦,令您食欲大增,大饱口福。
浆水面
酿皮子
敦煌酿皮子有的晶莹黄亮,有的光洁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后味酸辣,柔韧爽口,食用方便,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民间小吃、本地快餐。酿皮子是一种麦面制品,制作时先将优粉加水和匀,然后将面团置人清水中翻搅抓揉,使面料中的淀粉与蛋白质充分分离,剩下蛋白质,俗称面筋。而溶解于水的面浆,便是加工酿皮子的原料了。在水滚沸后,烙面浆舀人铁皮圆盘中涂匀,放人开水中煮几分钟,面汁为饼便成为酿皮子。然后将饼状的酿皮切成细长条,放几片面筋,加一点芥茉、蒜汁、辣椒,香油等便可食用。
李广杏
敦煌螺旋藻
敦煌属于沙漠戈壁地区的小绿洲,干燥炎热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光照资源使得这里的螺旋藻养分含量更高。
特产
敦煌地毯:敦煌地毯因模拟敦煌艺术图案而见长,用优质羊毛织成,手工精巧,色泽鲜艳,美观大方。 水晶石眼镜:以天然水晶石制成,有平光、近视、远视和光学变色镜。 鸣山大枣:体大肉厚,色鲜味甘,因产于鸣沙山下而得名 。 李广杏:七月成熟,色泽金黄,肉厚味甘汁多,含糖量高达25% 。 紫烟桃:九月成熟,无毛,色鲜味甘,软而多汁,紫中含绿 。 葡 萄 :甜中带酸,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等功效 。
历史文化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强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威势,对西汉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经常骚扰掠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汉王朝决定断敌右臂,张我左掖,进发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从陇西出塞,进军河西,大获全胜。不仅生擒了浑邪王的儿子、柏国,还缴获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给河西的匈奴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把这一战利品放置在甘泉宫"(陕西凤翔)加以供养礼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绘有此段故事。这年天,霍去病亲率骑兵涉过居延水,直冲祁连山,斩杀敌兵3万余人,使河西的匈奴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其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浑邪王杀死休屠王,携其部4万余人投降汉朝。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创举,为促进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为了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通路和联系,捍卫边关和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又从令居(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此,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获汗血马;赵破奴击败姑师国俘获楼兰王,都是以敦煌为粮草、兵马供应基地而一举获胜的。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
永嘉丧乱,西晋王朝覆灭,晋室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割据局面。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注:为日下一高]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以后亡于北凉。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这一时期,凉州已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如有号称"敦煌五龙"的索靖、汜衷、张彪、索纟介、索永,俱以文学闻名当时。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还有天文学家赵匪文及索袭、宋繇、张湛等敦煌较知名的学者。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学。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沙州将士百姓坚持了长达11年的抵抗,终因弹尽粮绝,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奴隶般的生活,本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沙州。经过10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十一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人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嗣节度使,叛唐自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91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嗣,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二州。曹氏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130多年。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制,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节日文化
四月八庙会
敦煌"四月八庙会"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当地居民,特别是佛教信徒为纪念释伽牟尼涅日,携老扶幼,成群结队,聚集在莫高窟、三危山、雷音寺烧香拜佛,朝圣祭祖。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向佛祖诉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寻求佛祖保佑,或祈福求财、或求消灾灭祸、或求子、或求官。当做完这一切,走出洞窟、寺庙时,人们如释重负,信心倍增。这一天整个窟区、寺庙人山人海,盛况不绝。
滑沙节
"沙鸣晴岭"是古代敦煌八大景之一。每年六月一日,敦煌市旅游局、文化局、体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一次大型滑沙节,当上百名滑沙爱好者一齐从山顶顺坡滑下,整个山体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声,五公里外的城市内都能清晰的听到这一声音。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这一盛况,令世人叹为观止。
敦煌学
敦煌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1925年8月,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使用过“敦煌学”一词。1930年,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陈垣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党河
党河,中国内陆河疏勒河的支流。古名氐置水,亦称龙勒水、甘泉水、都乡河。在甘肃省西部。清代始称党河。源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巴音泽尔肯乌拉和崩坤达坂,西北流至鸣沙山,经党河水库,拐向东北,入敦煌绿洲,至敦煌市,原在北土窑墩注入疏勒河,并最终消耗于敦煌西湖。 20世纪后期,一般很难到达交汇处。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89亿立方米 (沙枣园水文站)。党河主要依靠冰川冰雪融水、泉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量约占党河全年径流的39.8%。是肃北、敦煌人民的母亲河,肃北、敦煌的生活、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离不开党河,著名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都与党河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党河,在青海省海西州,党河称夏日嘠勒金河 。汉时日"氐置水(支至水)",唐宋两朝叫"甘泉水""都乡河"。元明两朝名西拉噶金河, 又名哈尔金水。清代以驻领沙洲的蒙古贵族党金洪台吉的名字命名为党金果勒(党金郭勒),"郭勒"蒙古语为"河流",简称党河。党河之称,由始而来。古代也有称"龙勒水",盖因党河拐弯处为古阳关城堡"龙勒城"而得名。
干流概况 党河发源于疏勒南山南坡和党河南山北坡的冰川群。作为党河水源的冰川有338条(疏勒南山南坡67条,党河南山北坡271条),储水量1.11亿立方米。 其源头有二:南部源头为大水河,北部源头为开腾河(奎腾河 )。分别源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巴音泽尔肯乌拉和崩坤达坂冰川群,源头主要支流8条,大水河由巴音泽日肯、野牛沟、水梁沟、 艾力森昆德四股水汇成;开腾河由哈拉昆德、 夏拉昆德、 巴杂开腾、乌兰艾热格四股水汇成。各各支流在两河峡口汇合,向西北流入漫土滩后全部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至乌兰窑洞、 扣肯沿一带溢出地表形成径流拾阶而下,汇众泉而成巨流,沿党河谷地向西北流,依次接纳左右两岸之泉水,汇集大支流扎子沟、柳树沟、 清水沟之水奔腾急下,经大别盖, 绕桥头子, 出党河水峡口,经党城湾镇、芦草湾、 浪湾,再西北流,切穿鸣沙山,出境。
上游开腾河(奎腾河 )在青海省海西县称伊克奎屯郭勒,蒙古语,意为大寒流河,分两支:北支称巴嘠奎屯郭勒,蒙古语,意为小寒流河;南支称奎屯郭勒。两支汇合后始称伊克奎屯郭勒;两河向北流出州境,汇聚于甘肃省肃北县境内,始称夏日嘠勒金河(党河)。
肃北境内长280千米(一说276千米,流域面积21410平方千米。 ),平均坡降0.94%。全流域面积21410平方千米,肃北境内流域面积6460平方千米。 党城湾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14325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16108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10.4立方米/秒。
党河,出肃北县后,穿过鸣沙山,在沙枣园(也称党河峡口)进入党河水库,原河道折向东北流,灌区建成后,河水全部进入党河总干渠,在西千佛洞附近折向东北流,入敦煌绿洲,经七里镇、敦煌市沙州镇、分散进入敦煌市三个灌渠。经莫高镇、转渠口镇、肃州镇。原向东北,至敦煌市北注入疏勒河。自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后,党河断流,灌区干、支、斗渠相继层衬砌,地下水渗补量剧减。很少与疏勒河汇流。 全长390千米,流域面积1.7万平方千米。
党河以乌兰窑洞以上为上游,沙枣园(党河水库)以下为下游。上游坡降1/70-1/150;中游坡降自 1/10-1/300;下游坡降1/500左右。中游坡降大, 水流最急, 有的地方落差达几十米, 潜藏着巨大的发电能力。
作为党河和疏勒河尾端的敦煌西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径流是疏勒河、党河,因多种原因基本断流。保护区内的湿地,主要水源由地下潜流提供,西祁连山和东阿尔金山的雪山融水渗入地下,经过地下潜流,在低海拔的地区以泉涌的形式流出地面,形成大面积的季节性沼泽型湿地。
党河大峡谷,位于肃敦公路以东,距敦煌市西南90千米处,从肃北县党城湾镇以北5千米的芦草湾向北延伸。峡谷总长度约20千米,其中开发规划地段长15千米,总面积约13平方千米。
水系变迁 党河是疏勒河最大的支流,党河、疏勒河在哈拉湖(后称青盐池)一带合流后仍称疏勒河继续西流。地质年代,疏勒河曾流入新疆境内的罗布泊,后因西部地形隆起,终止于敦煌境内最西端的西湖。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6年),当局为运输军粮,曾开凿"皇渠"等数条河道,引布鲁湖之水西入党河,终至哈拉湖。由于水少沙多,水运计划搁浅。但所开凿之渠道并未罢废,遂形成日瓜州县城附近河渠的基本规模,并导致其上游之布鲁湖于19世纪中叶彻底干涸。党河下游在汉唐时期曾遍布湖沼,至清代中期由于灌溉用水的增加,大部皆缩减或干涸。
1975年以前党河水库未建成,党河可向疏勒河下游泄水,疏勒河河道尚有流水,西湖湿地水域面积还较大。1975年党河水库修建后,随着敦煌党河灌区灌溉面积的扩大,党河下泄水量日益减少。20世纪后期起,多数情况下党河与疏勒河已无明显水力联系,仅在大洪水时有少量洪水汇入疏勒河下游河道。
支流源泉
党河主要依靠冰川冰雪融水、泉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量约占党河全年径流的39.8%。支流很少。 党河水系包括党河干流(一般称党河)、敦煌南湖泉水和一些小沟小河等。
河沟
属于党河水系的河沟,有位于野马山前山边缘的西水沟、康沟、石墙子、北沟、小草 湖、黑沟、 掉石沟、红柳峡等, 流域面积2067平方千米, 年总径流量0.3433亿立方 米。由泉水补给的红柳峡河, 流域面积460平方千米, 正常流量0.238立方米/秒, 年 径流量0.0693亿立方米,解决800多人及1.5万头牲畜饮水, 灌溉700亩林地。
泉水
肃北盐池湾奎腾郭勒温泉,位于党河源头夏尔拉排,地理坐标在北纬38°41′,东经96°51′37″处。温泉位于独山子山腰阴坡,海拔3890米,此处三眼温泉一字排开,出露地表,长约150米,每泉高程只相差3米,泉水从陡坡上留下,注入奎腾郭勒。奎腾温泉水温介于34到35.4°C之间,涌水高程2-6厘米,出水量较大。水源为硫磺矿层的承压水,泉水析出物呈土黄色,形成松散的泉华,堆积成泉华扇和泉华丘。
哈鲁乌苏温泉,位于盐池湾乡境内之疏勒河流域的硫磺山崩坤水沟中间, 距开腾温泉30公里, 处于一条水线上,也有三眼泉水从海拔4192米处泄下。
南湖泉水,属于党河分出水流,党河水从府北流出山后经沙枣园一带渗漏,在崔木土山东北山麓附近大沟、 山水沟、 西头沟等处出露形成泉水,径流吐9902.3万立方米. 分别汇集到阳关镇的黄水坝、 新工坝、 西头向坝和山水沟坝, 以敦煌市引水灌溉农田后,余水重新渗入地下流向西湖。
敦煌月牙泉也属于党河水系。由沙子堆积而成鸣沙山与月牙泉共处一地,月牙泉含水量并不多,因为形似月牙而得名,四周被流沙环抱。 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鸣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
湖泊
党河沿岸出水量大的个别泉水, 由于地势比较平坦, 水流不畅, 泉水出露后汇成面积不等的小湖泊, 有十数处。 比较大的湖泊为野马峰天池,位于野马山海拔3960米处群峰之间, 湖呈马蹄形, 又名马蹄海(蒙语称德诺津尔)。周长6000米, 面积约1. 9平方千米, 水源、由积雪融水和降水补给, 池水面积约1800亩, 水最深处5米。 长期蒸腾浓缩, 水中含盐量增高, 形成微碱水湖, 水中多生水草, 池面常有鸭类、鹤类等水鸟浮游
流域概况
党河流域包括甘肃省敦煌市、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该区域位于东经92°~96°,北纬39°~42°之间,东与甘肃瓜州县、玉门市相邻,西、北皆与新疆相连,南与青海相望。
地形气候
流域内陆形起伏变化大,山区、平原及丘陵交互出现。南部分布有土尔根达坂山及喀克吐蒙克山,中南部为阿尔金山、当金山和党河南山,中北部分布着大红山、小红山、崔木土山、三危山等一系列低矮山脉,最北部为丘陵地带。从南到北,在山脉之间与丘陵间,形成了三个盆地,即土尔根达坂山至阿尔金山、党河南山之间为苏干湖盆地,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至大小红山、崔木土山、三危山之间为阿克塞盆地,大小红山、三危山以北为敦煌盆地,海拔分别为2800-3200米、1600-2400米和800-1500米,面积分别为2.23、1.08、3.12万平方千米。中部的阿克塞盆地是党河南山、当金山与敦煌盆地的过渡地带,通过低矮山脉间的沟隙与敦煌盆地相连;北部的敦煌盆地地势开阔、地形颇为平坦,冲沟不发育,盆地最低处为敦煌西湖。
流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多风、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南向北的三个盆地分别为高寒半干旱区、温凉干旱区和温暖干旱区;多年平均气温3.9℃-9.3℃,日照时数3033.4-3246.7小时,降水量176-39.9毫米,年蒸发量1228-2495毫米,干旱指数7-42;无霜期为150天,冰冻期为11月-3月,最大冻土深1.44-1.78米;常年多东风和西风,春季风速最大,8级左右的风平均每月可达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