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本题选A。
2.【答案】A。
解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所以地球公转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故本题选A。
3.【答案】A。
解析:太阳风暴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这些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后会迅速扰乱地球磁场,可能造成通信系统、GPS卫星失灵。被扰乱的磁场会在远距离输电线中产生电流,这些电流可能造成电网瘫痪。故本题选A。
4.【答案】D。
解析:太阳在近日点的时候离地球最近,近日点是1月月初,远日点是7月月初,所以冬至日那天地球离太阳相对较近。故本题选D。
5.【答案】C。
解析:在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人们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根据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为零时区。从零时区的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度划1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故本题选C。
6.【答案】D。
解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科学家测算后认为,太阳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故本题选D。
7.【答案】A。
解析:A项叙述正确。太阳光照为90°的地区指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
B、D两项叙述错误。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值出现在正午,就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温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介于0°与90°之间。寒带地区在处于极昼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
C项叙述错误。春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以热带地区的北纬10°为例,在春分之后(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当直射北纬10°时,这一地区白昼最长,大于12小时。因此春分与秋分时并非该热带地区白昼最长的一天。
故本题选A。
8.【答案】B。
解析:A项表述错误。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B项表述正确。火星和地球外部能量的主要来源都是太阳辐射,但火星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地球少,因而表面温度较地球低得多。
C项表述错误。类地行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有岩石表面的行星。类地行星并非以自转周期来划分。
D项表述错误。火星属于地外行星,其公转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公转轨道半径,公转周期大于365天,为687天。
故本题选B。
9.【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黑子活动多的年份降水量可能多,也可能少。
B项说法错误。由于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所以会产生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现象。
C项说法正确。太阳活动会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D项说法错误。在重庆的夜空不能看到太阳活动剧烈时所产生的极光。
故本题选C。
10.【答案】A。
解析:A项当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地球为球体,因为站得高,人眼的视线同地球这个球体相切的切点就越远,即“地平线”就越远。
B项不选。该诗句体现了黄河落差极大,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使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C项不选。该诗句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该诗句描写了乡村的环境,不能说明地球为球体。
D项不选。“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飞流直下”的瀑布水具有巨大的机械能,不能说明地球为球体。
故本题选A。
11.【答案】C。
解析:太阳直射的地面在正午时会出现“日中无影”的现象。根据题干所述,符合条件的应当是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地区,即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全部处于热带地区。故本题选C。
12.【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B项说法正确。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
C项说法错误。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南极,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北极。
D项说法错误。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
故本题选B。
13.【答案】C。
解析:浒苔生成主要跟氨氮量有关。近年来,黄海中南部沿海由于经济发展和滩涂海水养殖的大规模进行,海水中氨氮量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形成了大面积的漂浮浒苔,绿潮灾害频频暴发。故本题选C。
14.【答案】C。
解析: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上蛾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残月,月相变化呈周期性,以此循环,周期大约是30天。
A项对应正确。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当日月相应为上弦月。
B项对应正确。“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呈现的月相多为“上蛾眉月”。
C项对应错误。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应为渐盈凸月,而不是渐亏凸月。
D项对应正确。D项诗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应为满月。
故本题选C。
15.【答案】C。
解析:A项对应正确,C项对应错误。板块构造理论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理论的具体引申。
B项对应正确。大陆漂移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大陆大洋分布的一种假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
D项对应正确。海底扩张理论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大洋地壳上有一个分裂带(表现为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产生地。地幔物质由此涌出,冷却后成为新的大洋地壳,原来的海底则随着新的大洋地壳的产生而向两侧扩张。海底扩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分别提出的。
故本题选C。
16.【答案】B。
解析:世界上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平均气温的地方位于非洲北部,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陆地面积占比较大,气温差异大,等温线较曲折;南半球海洋面积占比较大,等温线比较平直。故本题选B。
17.【答案】B。
解析:朝霞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一般预示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故本题选B。
18.【答案】A。
解析:大气层从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又称热层)和散逸层。
A项当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B项不选。平流层的层内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升高,到离地面约50千米达值。
C项不选。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缘故,高层大气粒子速度很高,这些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D项不选。暖层又称电离层,在这一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中具有重要意义。
故本题选A。
19.【答案】A。
解析:A项对应正确。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B项对应错误。该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朗。
C项对应错误。沙滩烫脚主要是由于沙石的热容量较小,因而白天升温快。
D项对应错误。该地区位于地中海海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故本题选A。
20.【答案】B。
解析:A项表述错误。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当臭氧总量减少时,紫外线辐射会增加。
B项表述正确。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使温度上升,对邻近大气进行加热,故在距地面12~50千米的大气存在逆温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臭氧减少会导致平流层大气的加热作用减弱,致使气温降低。
C项表述错误。臭氧和导致酸雨形成的氮氧化物没有必然联系。
D项表述错误。臭氧减少,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表,导致辐射强度上升,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影响。
故本题选B。
21.【答案】D。
解析: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卷起并吹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指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故本题选D。
22.【答案】A。
解析: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其表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故本题选A。
23.【答案】D。
解析:A项不选。加那利寒流是一个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在欧洲海岸向南分支出来的洋流,经加那利群岛附近,最后成为大西洋北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它虽然起源于暖流,但由于汇入了上升流带来的海底冷水导致其水温较低。
B、C两项不选。目前没有这两个洋流。
D项当选。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暖流,为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岸向北转向而成,主流沿中国台湾岛东岸、琉球群岛西侧向北流,直达日本群岛东南岸。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
故本题选D。
24.【答案】B。
解析: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方式对自然界水循环施加影响。海水净化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由于成本因素和技术门槛的限制,海水净化在四个选项中使用的相对较少,最不常见。故本题选B。
25.【答案】C。
解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水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约占全球水量的97%;而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地下水、冰川占98%。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C项表述最恰当,当选。故本题选C。
26.【答案】A。
解析: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含水层或含水通道与地面相交处产生的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现象,多分布于山谷和山麓。这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二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故本题选A。
27.【答案】B。
解析:A项表述正确。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月球对海水的吸引力是潮汐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B项表述错误。死海位于世界陆地的最低洼处,因温度高、蒸发强烈、含盐度高,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很少而得名。
C项表述正确。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在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D项表述正确。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故又称“伦琴射线”。1912年,劳厄用晶体衍射实验证明,X射线类似光波,是一种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电磁波。
故本题选B。
28.【答案】C。
解析:A项不选。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其形成与风蚀作用无关。
B项不选。冰川地貌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也称之为冰碛)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其形成与风蚀作用无关。
C项当选。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土地,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等,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的组合。
D项不选。喀斯特地貌,又称喀斯特地形、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故本题选C。
29.【答案】B。
解析:发生地震时,震中区附近的人们首先感到上下颠簸。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到达,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故本题选B。
30.【答案】D。
解析:A、B、C三项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着太平洋的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
D项不属于。帕米尔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的西南部,处于亚洲内陆地区,不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故本题选D。
31.【答案】D。
解析:矿藏是指埋在地下的各种自然矿物资源。矿藏分布在世界各地,其形成与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山脉是因地壳的断层和褶皱而形成的,而矿藏在地壳起褶被隆起时从岩浆里分离出来,地质工作者通过考察山脉的岩石成分,可以推断地下是否有矿藏。故本题选D。
32.【答案】C。
解析:A项说法正确。地震是地壳的震动。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B、D两项说法正确。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却越小,反之亦然。
C项说法错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故本题选C。
33.【答案】B。
解析:A项说法正确。人们把湿地喻为“天然海绵”,因为湿地能调节水分平衡,比如发生洪水时,湿地能接受大量水分,此时湿地的表面被淹没;到了干旱时节,湿地便用吸收的水量支援附近的河流和地下水,起到调节水分平衡的作用。
B项说法错误。天然湿地是全球目前已知的甲烷排放源,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0%。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地球上的大气、陆地、海洋都储存着很多碳,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
C项说法正确。湿地植物根系能吸附、吸收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在去氮除磷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D项说法正确。地球上可供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3%,而这0.3%的淡水中有95%以上来自湿地。因此,湿地是地球表面重要且典型的淡水水库。
故本题选B。
34.【答案】C。
解析:“二月山城未见花”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戏答元珍》。该诗句的意思是二月的山城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体现了海拔(山城海拔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故本题选C。
35.【答案】B。
解析: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挥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碳汇量大、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等特点。故本题选B。
二、多项选择题
36.【答案】ACD。
解析: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A、C、D三项属于。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安山石、辉长岩、玄武岩等。花岗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以浅灰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结构和块状构造。玄武岩的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呈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杏仁状构造和斑状结构。安山岩分布很广,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角闪石和少量的辉石等。
B项不属于。石灰岩简称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呈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属于沉积岩。
故本题选ACD。
37.【答案】ABC。
解析:A项说法正确。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由过冷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
B项说法正确。霜冻不同于气象学上的霜,其发生取决于天气条件、地形条件和地表面性质等因素。霜冻常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里。
C项说法正确。冰雹是从雷雨云中降落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降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空气中存在极不稳定的大气层,不稳定大气层越厚,越有利于降雹。
D项说法错误。干热风是由于高温、低湿和一定风力的天气条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的灾害性天气。D项中“高湿”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BC。
38.【答案】ABC。
解析:A项说法正确。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B项说法正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返潮预示大雨将至。
C项说法正确。下雪的时候是空气中的水分子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也就是凝华过程,凝华过程是放热的现象,所以不冷;化雪的时候是雪融化或升华的过程,雪融化成水或者直接蒸发成水汽会大量吸热,所以会冷。
D项说法错误。火烧云是指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一般出现在夏季。火烧云的出现,预示着天气暖热、雨量丰沛、生物生长繁茂、蓬勃的时期即将到来。
故本题选ABC。
39.【答案】ABD。
解析:A项属于。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
B项属于。纳木错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
C项不属于。高邮湖位于中国江苏省,仅次于太湖、洪泽湖,为该省第三大淡水湖。
D项属于。里海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是世界上的湖泊、的咸水湖。
故本题选ABD。
40.【答案】ABCD。
解析: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泄露、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等。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等。故本题选ABCD。
三、判断题
41.【答案】B。
解析:赤道是地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即0度纬线。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地球上南北两极的重力加速度比赤道大。故本题判断错误。
42.【答案】B。
解析: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木星是八大行星中的行星。故本题判断错误。
43.【答案】A。
解析:迄今为止,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几个“代”,每个“代”又被划分为几个“纪”,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演变。故本题判断正确。
44.【答案】B。
解析: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则太阳辐射强度越大。故本题判断错误。
45.【答案】A。
解析: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因地壳张裂形成裂谷,海水涌入而形成。因浮游于海面的微生物群和死后呈红褐色的海藻使海水呈现红色,故得名“红海”。故本题判断正确。
46.【答案】A。
解析:地球的外围是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厚度在1000千米以上,没有明显的界限。故本题判断正确。
47.【答案】A。
解析: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被称为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故本题判断正确。
48.【答案】B。
解析:“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最常见于夏季。这是受夏季产生降水的云体特点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夏季产生降水的云多为雷雨云,这种云垂直发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围发展较小,所以它在移动和产生降水时只能形成一片狭小的雨区,容易造成雨区内外雨量分布的显著差异,也就形成了“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天气现象。故本题判断错误。
49.【答案】A。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是由冰川融化和上层海水热膨胀引起的,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故本题判断正确。
50.【答案】A。
解析:海啸是由海底剧烈的地壳变动、火山爆发、水下塌陷与滑坡和海洋水下核爆炸等引起的海水长周期波动现象。当传播到浅海时,由于水深逐渐减小和岸线地形影响,海啸波发生绕射、辐合或共振,传播速度有所减慢,波高急剧增大,可达几米至十余米,甚至数十米,形成近似直立的“水墙”。海啸破坏力极大,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严重伤亡等灾害。故本题判断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