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以闻名中外的地震遗迹,冰川地貌为主旋律,辅以历史悠久神秘莫测的道教文化景观和昆仑神话,兼有高原风光和珍贵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是一个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登山探险、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科学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文化气息浓厚、极具观赏价值的综合性自然公园。
地理环境
地质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地形地貌
气候
昆仑山年降水量在山麓不足50毫米,在高海拔区约为102-127毫米;在帕米尔和西藏诸山附近,年降水量增加到457毫米(18吋)。在山(与北部平原交界的山)的低层,7月平均气温是25-28℃,在1月不低于-9℃;在山的上部和西藏边界,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在冬季则常降至-35℃或更低。
植被
昆仑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分布。其中,高寒草原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紫羊茅、沙生风毛菊等。
资源情况
昆仑山地质公园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西藏野驴、雪豹藏羚羊,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盘羊等。其中列入CITES附录I的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雪豹、棕熊、盘羊西藏亚种,被IUCN评定为濒危(EN)以上级别的有藏羚羊和雪豹。
地球科学价值
昆仑山地质公园内保留了中国最完整的特提斯、欧亚板块与冈瓦纳板块开合地质历史的物质记录,板块缝合带及其间的残留岩片忠实记载了特提斯洋多次洋-陆转变、岩浆活动、地壳拉张、板块俯冲碰撞等复杂地史,其在中国乃至亚洲东部地球科学上的重大意义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这是本地质公园的核心地学价值之一。
昆仑山是亚洲内陆的重要山系,也是研究欧亚大陆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昆仑山地质公园是中元古代万宝沟群、奥陶系纳赤台群、第四系羌塘组等中国西北重要地层单位的创建命名地,公园内丰富的前第四系的地质建造内容和地质剖面,给昆仑山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昆仑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古板块的地质特征及古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
公园内的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系统,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冰川作用、地貌演化等信息,为地貌学、冰川学、湖泊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处极好的天然实验室,对于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气候响应,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对比,特殊构造、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地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昆仑山地质公园也是开创冻土和强烈地震带研究,防止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实践场所。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强烈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大型构造带-昆仑山构造带上,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迹之一。
景点景观
纳赤台景区
景区面积97.64平方公里,以无极龙凤宫、昆仑神泉、古人类遗迹等人文景观为特色。
昆仑神泉位于昆仑河北岸的纳赤台,距格尔木90公里,纳赤台藏语意为"沼泽中的平台",海拔3700米是昆仑山中一眼四季不冻的冷泉。昆仑神泉水相传天宫玉酿琼浆洒落人间幻化而来,有"人间圣水""冰山甘露"之称。
瑶池景区
景区面积721.77平方公里,以西王母瑶池、昆仑河、野牛沟沼泽等水体景观为主,辅以野牛沟岩画、昆仑神鹿、香炉峰等地质及人文景观。
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住的地方,位于昆仑山上。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有多处。因为"西王母虽以昆仑为宫 ,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山海经校注》)。
西大滩景区
景区面积582.96平方公里,以玉珠峰冰川地貌、昆仑山地震遗迹等地质景观为特色,辅以青藏铁路等人类工程景观,是公园的重要科普景区。
玉珠峰,又称可可赛极门峰,海拔6178米,位于青海格尔木南160公里的昆仑山口以东10公里,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南缓北陡,南坡冰川末端海拔约5100米;北坡冰川延伸至4400米。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无岩石表露。冰雪坡较平缓。粒雪盆以下冰川,由于每年气温高,融化快,降水少,消融大于累积,属消退型大陆冰川。
昆仑山地震形变带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在4600米以上,不仅是全球大陆上海拔最高的地震形变带,而且所有的地面构造形变都发生在冻土层中,明显具有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形变的特色。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遗迹,被国际地质学界公认为研究地球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强地震机理的天然"课堂",昆仑山断裂地震遗迹的典型性和稀有性已成共识。
历史文化
摩崖石刻
昆仑山野牛沟岩画,位于园区南部的玉虚峰下。岩画共有5组45幅,180个个体形象。这些岩画以十分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描绘出曾经生活在昆仑山系中原始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岩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先民们狩猎、舞蹈、畜牧的场景;各类动物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有牦牛和骆驼,还有马、鹿、狼、豹、狗、鹰、熊、羊等,其中以牛和骆驼最多,占动物形象的85%。据考证,这批岩画苍劲古朴,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数千年前,生活在昆仑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有着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古人类遗迹
民俗风情
格尔木市的乡土文化主要以藏族和蒙古族文化为主。藏族的文体习俗有赛马、赛牛、藏棋、 对歌、藏舞、藏戏、藏历等。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浴佛节等。格尔木市的蒙古族以"那达慕"盛会规模大、活动内容丰富、参加者众多而成为传统节日之一;传统习俗中,主要是人在一生中要过三大喜事,举行"婴儿洗礼"、"剪发礼"、"结婚仪礼",还有祭火、祭天、祭山、祭敖包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和习俗。格尔木市区居住的回族,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帮节和圣纪三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