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纲的褶皱判断方法一例!如何用反证法击败地理题,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两者矛盾吗断层区域

前言:此题来源于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4月份(2)。此题曾被多次提及,并且解答陷入困境。特此发文,以便更多学生和老师了解。

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图为“某区域地质图”。据此回答问题。

1.该区域最老的岩层是

A.砂岩 B.砾岩

C.侵入岩 D.玄武岩

2.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A.褶皱变动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 D.火山喷发

3.影响该区域河流发育的主要因素是

A.岩性 B.断层

C.火山 D.褶皱

答题思路:

由题干提及地质事件,即可考察内外力作用;提及褶皱、断层,即可考察向斜、背斜和断层地块的形态、成因、判断方法以及应用。

第一题是本个题组最难的。

图中侵入岩是完整的,玄武岩覆盖在沉积岩之上,证明它们都是较新的岩层。所以只能去比较沉积岩的新老关系。

判断沉积岩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向斜为:核部新,两翼老;

背斜为:核部老,两翼新;

所以本小题,要从判断图中的褶皱是哪一种类型出发。

首先,题干暗示我们这里有褶皱,图中也能观察出核部两侧的岩层具有对称关系,因此确定有一个向斜或者背斜。(下图)。

另外,此题有超纲。高中地理知识点是固定的,如果要求创新,或多或少会用大学知识来弥补新意不足(题外话)。

上图对应的知识点全文为:

如果断层横穿或斜穿背斜或向斜,同时在断层两侧核和部宽窄(或相当翼间的距离)发生显著变化,则在背斜中变宽的一盘为上升盘;变窄的一盘为下降盘。在向斜中恰好相反,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变宽的一盘为下降盘。

所以题目中,根据河流流向判断出核部宽的为下降盘,因此此褶皱为向斜,而砾岩离核部砂岩最远,也最老。答案是砾岩B。

第二题:断层形成于褶皱之后,侵入岩形成于断层之后,玄武岩覆盖(截断)了部分侵入岩,所以火山喷发是最新的地质活动。答案选D。

第三题:河流主要流经页岩区域,页岩的硬度小于砂岩和砂质页岩,更加容易受到侵蚀,形成河流。答案选A。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阳光下安静的猫 音乐: 慕云清阳 - 经典纯音乐大全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作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天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看设问,题目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

我们先用反证法做一遍,题目问能够直接耕种是因为什么,那我们把它反过来,假如不能直接耕种是因为什么,选项也要变一下:

A. 用水不便利 B. 土壤不肥天 C.地势不平坦 D.植被不缺失

用水不便利?管它便利不便利,我就种。

土壤不肥沃?管它肥沃不肥沃,我就种。

地势不平坦?管它平坦不平坦,我就种。

植被不缺失?这......也就是有植被,有植被我还耕种个毛啊,植被你就是爷。我选你。

下面正常做:

看设问,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作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你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刀耕火种是什么?第二“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

刀耕火种我们理解的一直是,把树给烧了,用来让土壤更加肥沃,但是人家说的是“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人家古埃及人根本就不知道刀耕火种是什么,你凭什么认为人家就是为了使土壤肥沃呢?而且啊,“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这句话的重点不是沉积物,而是直接,与直接对应的难道不是“刀耕”的这个过程吗?也就是把植被先去除。所以人家能够直接耕种,是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植被啊,人家还刀耕火种个锤子。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看设问,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那么你就要先知道这个“来源地”指的是哪里,这个沉积物来自上游,来源地也就是尼罗河的上游也就是东非,看过地图册的人都应该知道吧,那么也就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那就是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人植物用于种植,引人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看设问,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人植物用于种植,引人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我们只要知道这个植物的生长期,也就可以推测出这个植物来自哪里,题目说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而尼罗河泛滥期为6~10月,所以你作为一个农民,你肯定要在10月到次年6月来种植物再在这个期间收获啊。那不就是隐含的是冬季嘛,而且啊,我们已经知道了周边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要么是地中海气候(都是基础啊,看过地图就应该知道。),符合冬季种植的只能是地中海气候。

高中湘教版必修1(P80)写道:

谷风沿山坡上行时,常可形成山顶积云,有时甚至出现阵雨。

使用更加学术的话语来讲,夜间山风下泻抬升暖温气层,是形成夜雨的主要原因(刘文杰等,1997)。这是在热力环流的情境下说明的。但是,到了复习阶段,与逆温相关的题目就会出现。一做,学生马上会感到困惑:山地易致地形逆温和夜雨,两者矛盾吗?

逆温按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通常情况下,山区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由于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时在某个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气温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地形(山区)逆温。

逆温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其中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最少(王晓明等,2009)。山区温度随高度分布的一般气候规律是:地形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当使用自动站资料分析逐日温度随高度的垂直分布时会发现,在气温持续回升期间,有时会出现山上气温大于山下气温的异常现象(即地形逆温)(丁仁海等,2013)。

地形逆温主要以辐射、地形混合型逆温为主,是由辐射冷却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还有在冷暧平流过境后的晴好天气,由强烈的辐射降温引起的辐射型逆温。另外,在地形影响下冷暖空气的强弱及升降速度的差异,使同一山坡在不同高度可出现冷暖相间的地带,由于山区的盆、谷地及洼地形是冷空气堆积场所,使盆谷地形本身又产生强烈的辐射冷却,盆、谷壁的冷迳流下泄,底部暧空气上升,使得盆、谷壁的气温高出底部很多,形成强烈的地形型逆温。大的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平流逆温主要出现在海拔1000m以上(霍治国等,1993)。

从位置来讲,天山、哀牢山、武夷山都存在多层逆温,相比海拔较高处,山脚逆温出现频率高,强度较大,厚度达到400 m。海拔300~1300m段内各山都会出现逆温。各山不同坡向逆温出现的海拔高度、厚度、强度不同,但不同年份的总体走势变化不大(王幸等,2015)。

从形成时间来讲,山区低层大气温度层结也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最突出的是夜间常出现很强的逆温。这是因地形作用会增强辐射逆温,夜间山坡冷却很快,冷空气沿坡下滑至谷底聚积,逆温发展比平原快又厚,强度更大。一般来说,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大的山区,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厚,逆温强度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并会出现多层结构(于海军&范天红,2010)。【这一点跟山谷风很类似】

从形成辐射逆温的条件来讲,要求晴朗无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的冷却。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作用不能扩展到较高气层,不利于逆温的厚度,适当的风速,既有利于一定厚度的逆温层的形成又不会因强烈的混合作用而使近地面气层冷却。【这一点是必要条件】

从形成机制来讲,山坡上部空气首先变冷,沿山坡下滑,由于冷空气的流入及辐射冷却,谷底迅速变冷,生成冷空气湖,形成逆温层的底部,而较暧空气位于冷空气之上,形成山坡暖带。初期暧带位于山坡下部,随着温度继续降低,强烈的辐射冷却及山坡上部的冷空气不断流入谷底,逆温层加厚,暖带位置逐渐抬升,清晨最低温度出现前后,逆温层厚度达到最大值。逆温层顶一般位于山体相对高度的1/3-1/4处。日出后由于太阳的辐射,温度升高,地面湍流加强,暧带破坏,逆温消失(霍治国等,1993)。

到了这里,我们要总结一下,地形逆温强调的是【地形】和【辐射冷却】。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周淑贞,1997)。换言之,山地的热力作用只是地形逆温形成的一个加强因素。

参考文献

[1]刘文杰,李红梅,段文平.我国西双版纳夜雨资源的农业气候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1997(04):39-44.

[2]王晓明,云天,张智勇,刘海峰,王宁.吉林省冬季逆温天气特征分析[J].气象,2009,35(08):91-97.

[3]丁仁海,许义伍,丁鑫.九华山区地形逆温对天气变化的前兆作用[J].气象科技,2013,41(06):1080-1085.

[4]霍治国,李世奎,杨柏.中国亚热带山地逆温资源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3(03):238-246.

[5]王幸,曾燕,邱新法.基于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气温分布式模拟的山区逆温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24):1-7+28.

[6]于海军,范天红.牡丹江山区地形逆温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75-13276+13306.

[7]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56-5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