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南望山地质及南望山隧道的考察,让同学们了解母校所在的地质背景,加深地质与工程关系的认识,增强对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
本次活动以地大隧道北区出口处为起点。首先由工岩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葛云峰介绍了活动安排和参与人员,强调了安全注意事项。随后,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邓清禄教授向大家简要讲述了南望山隧道相关的工程地质背景,并讲解了隧道修建成“南圆北方”形态的原因。
邓清禄教授介绍南望山隧道工程地质背景
活动的第二个点位于南望山南坡近坡脚处,此处植被茂密,林木青翠,根深叶茂,为坡积物覆盖地区,地层为松散的碎石土,主要由石块和粉砂土组成。
活动的第三个点位于南望山南坡半坡处,此处有露头良好的古生代志留纪泥质砂岩露头,颜色为褐红色,表面覆盖青苔,产状为5°∠49°。邓老师指出在野外可通过地质锤敲击岩石的声音来大致判断岩石的工程力学性质,若敲击声较为沉闷,说明岩石硬度较低、工程性质较差;若敲击声较为清脆,说明岩石硬度较高、工程性质较好。此外,邓老师还给大家拓展了岩石中有机质和能源利用的关联,指出泥岩中有时会含有一些油气等烃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能源潜力。
随后队伍由南坡向山梁走,从志留纪走到了泥盆纪,此处沉积岩由泥质砂岩变为了石英砾岩。可见不同层位岩石的砾石含量有所不同,邓老师解释该现象主要由沉积时期不同的外动力条件所导致。同时,构造运动导致岩层中产生了褶皱、岩层倾斜、岩石破裂等现象,地下水沿不同结构面渗透,会显著影响岩体的工程性质。走过了泥盆纪,队伍来到了石炭纪,由于此处石炭纪地层较薄,未观察到露头。最后,队伍来到了二叠纪,主要可见硅质页岩,风化严重,工程性质差,岩层接近直立。
在活动末尾,邓老师为大家绘制了本次地质实习路线的信手地质剖面图,总结了路线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与人类工程概况,及其与南望山隧道工程建设的关系,作为此次活动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