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井基本方法与技术详解

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岩矿分析等方法,观察、收集、分析、记录钻井过程中的固体、液体、气体等返出物的信息,以此建立录井剖面,发现油气显示,评价油气层,并为钻井提供信息服务,这一过程称为录井。录井包括常规录井,如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井工程参数录井、气测录井、萤光录井等,以及现代录井,如岩石热解地化录井、罐顶气轻烃分析录井、核磁共振分析录、离子色谱分析录井等。 录井的意义:

一是获取井下地层、构造及流体等直接和间接信息,为认识油气藏及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提供钻井工程的信息,为提高钻井速度和保障钻井质量服务。

一、地质录井概述

随钻记录地质资料的过程。

在钻井过程中,按顺序收集记录所钻经地层的岩性、物性、结构构造和含油气水情况等资料的工作。

直接录井:能直接观察来自地下地层的岩石和油气显示的录井,如岩心、岩屑等。

间接录井:用间接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石性质、油气显示的录井,如钻时、钻井液性能等。

记录的录井资料包含两部分:

一是录井队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动采集数据:利用综合录井仪、气测录井仪、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人工或半自动采集数据:地层、岩性、含油、荧光等资料。

二是收集其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如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

二、钻时录井

单位:min/m,保留整数。小于1分钟按1分钟计算。

连续测量、每米一点或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2、要求:井深以钻具计算为准,单位为米(m),保留两位小数。

3、钻具管理:准确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方入、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单根允许误差±5mm,记录精确到0.01m;倒换钻具应记录清楚,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4、井深校正: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仪器显示和记录的井深,每单根应校对井深,每次起下钻前后,应实测方入校对井深,录井深度误差应小于0.2m,不能有累计误差。

5、应用:反映地层的可钻性。

可以辅助识别岩性;

卡取心层位;

地层对比;

划分储集层;裂缝性储层钻时突然变快或出现钻具放空,是缝洞发育的特征。

三、钻井取心录井 (一)取心基础工作

1、取心原则

(1)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

(2)落实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界面、断层、油水过渡带、完钻层位等情况。

(3)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4)区域上变化较大或特征不清楚的标志层。

(5)特殊地质任务要求。2、录取数据

(1)加强地层对比,卡准标志层,落实取心层位。

(2)准备取心、出心、整理及观察岩心所需的器材和分析试验用品、试剂。

(3)了解取心工具的性能,丈量取心工具的长度。4、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1)决定取心起钻前、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取心钻进结束割心前,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相同条件下丈量方入;

(2)下钻前应核实取心钻具组合长度。

5、注意事项:

(1)取心钻进过程中,应正常录井,钻时记录应适当加密。

(3)合理选择割心位置,取心进尺小于取心内筒长度0.50m以上。

(4)取心起钻过程中,防止岩心脱卡掉入井内。

(5)起钻全过程应注意井下情况,观察记录井口、槽池液面及其油气显示情况,出现溢流或灌不进钻井液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6、岩心出筒及油气水观察

(1)取心钻头出转盘面立即盖住井口;

(2)丈量底空(从取心钻头面到取心筒底部无岩心的空间长度);

(3)用专用工具依次取出岩心,先下后上,从右到左依次放入岩心盒内。

(4)取心钻头一出井口,立即观察记录从钻头内流出来的钻井液油气显示情况和特征。

(5)边出筒边观察岩心表面油气外渗情况;含油岩心,擦净表面,及时描述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含油岩心,采用无色玻璃纸包装封蜡;其他岩心用水清洗。

(6)含气试验。将储集岩岩心浸入清水中,观察记录岩心柱面、断面冒气泡大小、产状(串珠状、断续状)、声响程度、持续时间、冒气位置个数及与缝洞关系,有无H2S味,冒油花油膜面积等,并用红蓝铅笔圈出其部位,用针管抽吸法或排水法收集气样。

(7)记录岩心破碎、磨损情况。 7、岩心丈量

(1)岩心清洗后,应对好岩心自然断块的断面茬口,破碎的岩心按岩心直径大小堆好,严重破碎的岩心装袋,按岩心顺序合理摆放,恢复岩心顺序。

(2)用红色铅笔和直尺在排好顺序的岩心上划出方向线,自上而下在每个自然断块上编排岩心号、标出指向岩心底部的箭头。

(3)用钢卷尺沿方向线一次丈量岩心总长(精确到0.01m),岩心总长超过本次取心进尺或取心收获率低于取心质量标准时,及时分析原因。

(4)每半米标记号,在方向线上半米、整米记号处用快干白漆涂成直径1cm的实心园,漆干后用绘图墨汁在实心圆中标明半米、整米数值。在该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

8、岩心收获率 9、岩心的整理与保管

(1)岩心装盒:丈量后的岩心按井深自上而下、从左至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并贴好岩心盒标签。

(2)每筒岩心末端放置岩心挡板,贴上岩心底部标签。

(3)岩心分块编号

按自然岩心段(破碎岩心一袋为一个自然岩心段)由浅至深依次编号,分块长度一般碎屑岩储集层不超过0.2m,泥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及其他岩类不超过0.4m,并在每筒沿新的首尾填写该筒井段。

用规格1.5cm×3cm的卡片填写,书写方向应同岩心标示箭头方向线方向一致。

沿方向线贴在岩心自然断块或每个装破碎岩心袋子的中部。10、岩心描述分段原则

(1)一般岩性厚度≥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产状等有变化的均应分段;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不再分段。

(2)0.05m≤厚度<0.1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标志层或标准层均应分段;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两筒岩心衔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段。

(3)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二)碎屑岩岩心描述 1、定名原则:颜色+含油级别+岩性(三级定名)

(1)按岩性成份含量定名

50%≤含量,定岩石的基本名,以“××岩”表示;

25%≤含量<50%,以“××质”表示,写在基本名称之前;

10%≤含量<25%,以“含××”表示,写在最前面;

含量<10%,不参加定名,应描述;

含量均<50%,则采用复合定名原则,即把25%≤含量<50%的成份联合起来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2)按颗粒大小分类

(3)均一碎屑岩定名

主要粒径颗粒成份大于75%为均一碎屑岩,按主要粒径大小定名,如粗砾岩、粗砂岩。

(4)不均一碎屑岩定名

① 按主次粒径颗粒成份定名。细粒为主,粗粒次之,用“状”表示, 如粗砾状细砂岩,粗砂状细砂岩等。粗粒为主,细粒次之,以“质”表示,如细砾质粗砾岩、粉砂质粗砂岩等。主次粒级数量相差较大,次级用“含”表示,如含砾粉砂岩、含砂砾岩等。

② 特殊矿物、特殊成份或特殊沉积结构,其数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名。如鲕状灰岩、含黄铁矿细砂岩、碳质中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5)填隙物 杂基(粘土矿物、白垩土)及胶结物(灰质、云质、膏质、铁质、硅质)的合称。含量25%~50%者,参与定名,用“质”表示。如:泥质粉砂岩、高岭土质细砂岩、泥质细砾岩等;白垩土质细粉砂岩、白垩土质砂砾岩、白垩土质细砾岩;灰质中砂岩、膏质粉砂岩、硅质中砂岩、铁质细砂岩等。

(6)有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名应参照鉴定报告。如含云细粒次长石岩屑砂岩、细砂质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

2、颜色

描述干燥岩心新鲜面颜色。 (1)单色:颜色均一,单一色调,色调的差别用“深”、“浅”表示,如 灰色中砂岩、浅灰色细砂岩。

(2)复合色:两种颜色组成,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如灰白色粉砂岩。

(3)杂色:由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组成,所占比例相近,如杂色细砾岩。

(4)纵向上的颜色变化及色斑、色带的排列、分布情况。 (5)颗粒较粗的岩石,写明矿物成分及胶结物原生、次生颜色。

(6)含油气岩石,应区分原油浸染的颜色和本色,能看到的岩石本色应描述。 3、碎屑成分

碎屑主要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及较老的沉积岩)风化产物及化学沉淀物、少量的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组成。

主要碎屑及矿物成份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成份分别以“次之”(25%~50%)、“少量”(5%~25%)、“微量”(1%~5%)、“偶见”(<1%)表示。

有薄片资料的,碎屑成份按照鉴定报告,由多到少依次用百分数表示。

4、结构

(1)包括一般粒径颗粒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小颗粒粒径。

(2)颗粒形状 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3)磨圆度

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 次棱角状:棱角较明显,有磨蚀现象。

次圆状:棱角圆滑,已相当磨蚀。 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蚀痕迹。

(4)表面特征 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5)分选情况 分选好: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大于等于70%。

分选中等:均一粒径颗粒含量50%~70%。

分选差: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小于50%。

(6)有薄片资料的按鉴定报告描述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接触关系(点、线、面接触式或基底式)及分选等结构特征。

5、构造

(1)层理

① 分类

a 水平层理:厚度(细层、纹层)、界面清晰程度、连续性、层理面上的特征矿物(生物碎片、云母片、黄铁矿等)。

b 波状层理:厚度、连续性、界面清晰程度、波长、波高及对称性。

c 斜层理:厚度、连续性、界面清晰程度、粒度变化、顶角、底角、形态(直线或曲线)。

d 交错层理:厚度、连续性、倾角、交角、形态。

e 粒序层理:分选情况,由下而上由粗变细(正粒序)或由细变粗(反粒序)的变化规律。

f 洪积层理:分选情况,垂向上粗细交替情况、层理面特征。

g 透镜层理:厚度纵向变化情况,横向延伸情况。

h 脉状层理:砂质交错层与暗色泥质薄细层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分布情况

i 韵律层理:纵向上粒级变化及重叠情况。

j 沙纹层理:沙纹层厚、形态、对称性及叠加情况。

k 均质层理:厚度、连续性、层理面特征、均质程度。

l 平行层理:厚度、连续性、层理面特征、平行条纹(剥离线理构造)、冲刷痕及逆行沙波层理。

m 变形层理:变形褶皱或包卷形态、大小,界面清晰程度及与围岩关系。

n 其它层理,沙丘状层理、生长层理、羽状层理、攀升层理等形态、大小情况。

② 层面特征:主要是岩层顶、底面上的构造特征。

a 波痕:波高、波长、缓坡、陡坡的投影距离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情况

b 冲刷痕、压刻痕、侵蚀下切痕外形特征和分布情况。

c 其它特征,如沙球、沙枕等的大小、形状。

③ 颗粒排列情况

a 砾石排列:方向性、最大扁平面的倾向、倾角以及与层理的关系。

b 砂粒排列:主要指细砂级(含细砂级)以上砂粒颗粒排列与成分、层理的关系及颗粒排列是否带韵律性特征等。

④ 地层倾角:能分辩的层界应记录测量倾角。

⑤ 擦痕:条纹形状、表面性质、表面粗糙程度和透明度。

(2)其它构造:包括滑塌构造、斑块构造、虫孔构造、植物根系痕迹等。

① 滑塌构造:构造层内外岩性变化情况,卷曲或揉皱的形状、大小,变形、撕裂或破碎程度、伴有小断层。

② 结核、斑块:矿物成分、形状、直径、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与层理的关系和分布状况。

③ 虫孔、爬痕、植物根系痕迹:形状特征和分布情况。

④ 断层面、风化面:特征及产状。

6、接触关系 指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接触界面特征等。

7、孔隙、裂缝及孔洞

(1)孔隙

① 类型(原生孔、次生孔),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② 充填物:颜色、成分、结晶程度、形态特征及填充程度。

未充填:未经充填或充填后仍保留中缝、中洞以上的连通缝洞;

半充填:充填不紧密,有50%左右被充填,截面上可看到断续的缝洞;

全充填:全被次生或其他物质充填。 (2)裂缝

① 分类

a 按产状分类

裂缝产状分类

b 按宽度、洞径大小分类

缝洞大小分类

c 按开启程度分类

张开缝:缝内无或有较少充填物。

半张开缝:缝内有充填物半充填。

闭合、充填缝:缝间全部充填或闭合、无空隙,如缝合线、层间缝。

② 宽度、长度、密度、分布状态。

③ 表面性质 粗糙、光滑、平整、镶嵌等。

④ 充填物 ( 见空隙充填物)。

⑤ 充填程度 ( 见空隙充填程度) 。

(3)孔洞

(4)统计项目

① 有效缝:相互连通裂缝的条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② 缝合线:对应岩心段缝合线的条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③ 裂缝总条数:充填缝、张开缝、半张开缝、层间缝和缝合线等缝总数,单位为条,保留整数。

④ 缝(洞)密度:岩心柱面上的缝(洞)总数与岩心缝洞发育段长度的比值。裂缝密度,单位:条/m。洞密度,单位个/m。图板目测面洞率。

⑤ 裂缝开启程度:张开~半张开缝数与裂缝总数之比,单位%。

⑥ 连通情况:未充填~半充填相互连通缝洞数与缝洞总数之比,单位%。

B、按充填情况分类

空洞:洞内无或有较少充填物。

半充填洞:洞内被部分充填。

充填洞:洞内被全部充填。

② 产状: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③ 充填物 (见空隙充填物)。

④ 充填程度 (见空隙充填程度)。 8、胶结情况

(1)胶结物成分:泥质、灰质、云质、膏质、白垩土质、泥灰质、高岭土质、铁质、硅质、凝灰质等。

(2)胶结物含量:大于10%定为较多,小于10%定为较少。

(3)胶结程度

① 坚硬:一般为铁质、硅质胶结,用锤击不易敲碎,断口棱角锋利。

② 致密:一般为灰质、云质、膏质胶结,锤击较易碎、断口棱角清晰。

③ 中等:一般为泥质或少量灰质、云质、膏质胶结,胶结物较少,锤击较易碎,能掰开。

④ 疏松:一般以粉砂质、白垩土质、高岭土质或少许泥质胶结,用手指能搓成粉末状,甚至岩心取出后即成散沙状。

9、化石及含有物 (1)化石

① 种类:一般指出大类,有古生物鉴定资料可定出属种。

② 形态:外形、纹饰和个体大小。

③ 数量和分布情况:用丰度表示相对含量多少,用个别、少量、较多、丰富表示。分布情况有杂乱分散、顺层面富集、成层等表示。

④ 保存情况:完整、较完整、破碎。

(2)含有物

① 自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晶体:矿物成份、外形、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分布情况。

② 自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脉体:矿物成份、脉体宽度、延伸情况、分布情况。

③ 包裹体、结核、气孔等:大小、形状、矿物成份、充填程度及其与层理的关系等。

10、含油气情况

(1)荧光情况

(2)含油情况

① 孔隙性含油岩心含油级别划分

③ 含沥青及含蜡不分级别,用文字描述。

④ 凝析油级别根据油田实际情况确定。

(3)含气情况

含气情况不分级别,用文字描述。(参见前面岩心出筒观察)

(4)含水情况

① 滴水试验:用滴管将清水滴在干净平整的新鲜岩心断面上,观察1min内水珠的形状和渗入情况。

a 速渗:滴水后立即渗入。

b 缓渗:滴水后水滴向四周立即扩散或缓慢扩散,水滴无润湿角或呈扁平形状。

c 微渗:水滴表面呈馒头状,润湿角在60~90之间。

d 不渗:水滴表面呈珠状或扁圆状,润湿角大于90。

② 含水特征

a 水层:明显水湿,断面有水珠外渗现象,久放仍有潮湿感,岩心表面有一层盐霜,滴水后立即渗入。

b 弱含水层:有潮湿感,放一段时间后,潮湿感消失,局部岩心可见灰白色盐霜斑块,滴水扩散或缓渗。 (三)泥(页)岩岩心描述 1、定名 按颜色、含油级别、岩性的顺序进行岩石定名。泥岩中页状层理发育的称页岩,不发育的称泥岩。

2、颜色 (略)。有次生颜色如色斑、色带应单独描述。

3、纯度 指泥岩中砂质、钙质、云质、膏质、盐质、碳质、凝灰质、铝土质、硅质等含量多少。描述为:富含×质(20%~25%)、含×质较强(15%~20%)、含×质中等(10%~15%)、含×质较弱(5%~10%)、微含×质(<5%)或不描述。有碳酸盐岩含量分析的,钙质、云质含量用碳酸钙、碳酸镁钙百分含量表示。

4、物理性质

(1)软硬程度:软(指甲)、较硬(小刀)、硬(小刀用力)。

(2)可塑性:好(吸水后可揉搓成细长条,不易断);中等(吸水后可揉搓成条,易断);差(吸水后不能揉搓成条)。

(3)断口形状:平坦状、贝壳状、参差状、鱼鳞状、阶梯状、锯齿状、土状。

5、构造 (略),重点描述泥裂、雨痕、晶体印痕等。

6、化石及含有物(略) 。

7、含油气情况 裂缝、节理等油、气或沥青充填和浸染、荧光显示情况,(略)。

(四)碳酸盐岩岩心描述 1、定名

(1)定名原则:以成份为主,颜色为前冠,结合岩石结构、构造、缝洞、含有物、含油气等特征进行定名。成份含量均小于50%、含量相近,主要名称定为碳酸盐岩,如含砂泥-灰岩。

(2)按成分定名

a 方解石和白云石组分相对含量定名

b 方解石、白云石和第三种成分(如粘土矿物)组成的混积岩(亦称混合岩) 类型

2、颜色 略。

3、矿物成分

石灰岩由方解石(CaCO3)组成。白云岩由白云石[MgCa(CO3)2] 组成。根据碳酸盐岩含量分析数据和镜下观察鉴定结果,碳酸盐岩及酸不溶物主要成分(如泥质、砂质、硅质、膏质等)大于10%的,以百分比表示。碳酸盐岩现场鉴定方法:稀盐酸法、碳酸盐岩含量测定。

(1)稀盐酸法(常用5%~10% HCl)

a 纯石灰岩:遇足量稀盐酸起泡强烈,状似沸腾,能溅起小珠,并有嘶嘶声,全部溶解,残液洁净。

b 泥灰岩:遇稀盐酸后起泡少,反应速度很快减慢,反应残液浑浊有泥质沉淀。

d 灰质白云岩:遇稀盐酸,片刻才微微起泡,遇热盐酸起泡剧烈。

e 白云岩:遇稀盐酸不起泡,遇热盐酸起泡剧烈。

f 白云化灰岩:加稀盐酸后起泡少,酸解后颗粒表面常因保留白云石晶体而显粗糙,遇热盐酸起泡剧烈。

(2)碳酸盐岩含量测定法

a 连接仪器系统,按仪器操作规程调零、校正。

取1g碳酸钙(分析纯)置于锥形斜坡上(绝不可有粉末落入盐酸槽内),注入20%盐酸5mL于圆形罐底部的凹槽内(绝不可把盐酸溅到样品中),按操作步骤进行仪器调零、校正,确认仪器满量程。

b 放入岩屑样品和盐酸。

完成分析仪量程刻度后,清洗反应池,将要分析的碳酸盐岩岩样粉末1g和注入20%盐酸5mL按操作步骤放入并密封。

c 启动分析仪进行碳酸盐岩含量测定。

将岩样与盐酸进行反应,同时启动分析仪工作,进行碳酸盐岩含量分析测定,同步打印分析数据图表。

d 碳酸盐岩含量分析测定完成后,清洗晾干反应池备用。

e 记录分析结果。 4、结构

(1)颗粒

① 内碎屑:形态、主要成分及结构、圆度、分选、保存程度、包裹物、分布情况等,对岩心中的竹叶状砾屑还应描述排列情况(水平或倾斜)及大小(以长×宽表示)。

② 鲕粒:形态和结构特征,鲕径(最大、最小及一般)、鲕核成分、圆度、分选、保存程度、包裹物、分布情况等。具有内孔的,应描述。

③ 生物颗粒:简称“生粒”,描述其生物种类、大小(按形态分别表示其长度或体积)、保存程度、包裹物、排列分布情况等。

④ 球粒:颜色、主要成分、粒度、磨圆度、分选、保存程度、包裹物、分布情况等。

⑤ 藻粒:颜色、粒度(最大、最小及一般)、圆度、分选、保存程度、包裹物、分布情况等。具有同心层的(藻类结核),应描述外部形态及层间结构和成分等。

⑥ 变形颗粒:形态(如扁豆状、拖拉状、蝌蚪状、锁链状等)及其占原始颗粒的比例。 ⑦ 残余颗粒 指白云化后具有残余结构的灰岩颗粒。

白云化极强:白云石含量大于75%时,原生结构只留下痕迹或近于绝迹,描述白云石晶粒大小及结构。

白云化程度中等~强:白云石占50%~75%,原有颗粒尚可鉴定,则称残余颗粒,描述时,原生结构前加“残余”二字,如“残余砂屑”、“残余鲕粒”等,描述白云石结构形状。

白云化程度弱~中等:白云石少于50%,原始颗粒结构变化不大,描述原生结构。

(2)泥:又叫“基质”、“灰泥”、“泥屑”、“泥晶”、“隐晶”,其分布情况(均匀、不均匀)。

(3)特殊矿物:陆源碎屑矿物、黄铁矿、沥青质、膏质、泥质、硅质(燧石结核及团块)等的分布情况,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4)晶粒: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描述粒度、分选、透明程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形状特征及结晶程度(自形晶、半自形晶、它形晶),晶体相对大小、特征(晶体周围之斑晶、包含晶)、包裹体和成岩后生作用等。碳酸盐岩颗粒、晶粒粒级与碎屑岩碎屑划分方法一致。

(5)生物格架:生物类属、大小、形态、分布情况。

5、构造

(1)迭层石构造:亮、暗色层的主要成分、藻类组分含量、形状(如层状、柱状)及纹层的韵律变化等。

(2)迭锥构造:锥的高度、角度、形状(单锥或复锥)、内部结构及条纹的清晰程度。

(3)鸟眼构造:大小、形状(扁平状、窗格状等)、发育程度(成群排列方式或单个出现)、充填物成分、充填程度及其周围物质成分等。

(4)示底构造:洞穴上部及下部充填物主要成分、颜色、结构、界面特征、洞穴发育程度及周围基质成分等。

(5)虫孔构造:大小、类型(穿孔、虫穴等)、与层面的关系(垂直状、倾斜状、弯曲状、水平状等)、发育程度及周围基质成分等。

(6)缝合线构造:形态(锯齿状、波状、网状、棱角状等)、产状(与层面呈平行、斜交或垂直分布)、凹凸幅度、延伸长度、宽度、与充填物的接触形式(绕过或切穿)等。

(7)其它:盐类假晶、斑块构造及反映岩石基本面貌的竹叶状、豹皮状、花斑状、纹层状、疙瘩状、蜂窝状等的矿物成分、形态、大小或厚度。

6、物理性质

成岩性(好或差)、硬度、韧性及脆性、断口形状(参照泥质岩类断口,还有粉晶结构的岩石一般具有陶瓷状断口,砂屑鲕粒结构的岩石多具有砂状断口,风化壳附近富含白垩土的灰岩具有土状断口)等。

7、孔隙、裂缝及孔洞(略)。

8、胶结物 成份、胶结程度、透明度、胶结形态。如栉壳状或镶嵌晶状。

9、含油气水情况 (内容略)注意事项:

① 裂缝性碳酸盐岩含油岩心刚出筒时可能见不到油显示,静置8h~24h可见油渗出, 出筒8h~24h后应及时对含油情况进行复查。

② 描述岩心时要打开新鲜断面和裂缝面,观察附着在缝洞壁上的油膜,闻气味。未见油斑显示的岩心,应进行湿照、干照、点滴分析及荧光系列对比分析(达到6级以上定为荧光级别)。

③ 观察和描述缝洞中的原油分布状态。

④ 无油气显示,描述缝洞有无盐晶析出现象,观察判断含水情况。

10、碳酸盐岩选送样分析 (略) 。 钻遇孔(洞)、裂缝发育地层异常特征 主要是碳酸盐岩,其次是变质岩,三是碎屑岩、火成岩地层。

岩心录井可以直观地看见岩心中缝洞的发育情况,地层裂缝发育,一般难以取得完整的岩心,它们易沿裂缝破裂成不规则的碎块,所以岩心的不规则破碎程度,是裂缝发育程度的间接标志。 其他录井信息:

(1)钻进显示:在钻井参数不变时,钻时突然降低、甚至放空,伴有蹩跳钻、井漏、气侵、井涌(井喷)征兆。

(2)气测录井:孔(洞)、裂缝发育地层,若富含油气,气测全烃、组份突然大增,一般为高产油气层。

(3)岩屑录井:岩屑中可见方解石、石英及其它次生矿物晶体,或火成岩碎屑物,有时可发现次生矿物呈自形晶、半自形晶、透明状、半透明状。

(4)钻井液:钻井液体积突然增加或减少(井涌、井漏)。

(五)岩浆岩岩心描述 1、定名

按三级定名法及主要矿物成分和结构定名。结构、构造现场能观察到的都要描述,肉眼观察难以确定的根据镜下鉴定资料校正。

2、颜色 (略)

3、矿物成分

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辉石、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等常见矿物,应准确识别,分别估计百分含量。

4、结构

各种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形态、晶粒形状、大小、矿物间的相互关系、溶蚀情况、分布、基质的结晶程度等。

(1)结晶程度

① 全晶质:岩石全部由矿物晶体组成。

② 半晶质:岩石中有部分矿物晶体。

③ 隐晶质:岩石由微晶或轮廓不清的晶体组成。

④ 玻璃质:岩石矿物全部未结晶。 4、结构

(2)晶粒形态

① 全自形晶结构:大部分为自形晶。

② 半自形晶结构:一部分为自形晶,一部分为他形晶。

③ 他形晶结构:全部为他形晶。

(3)晶粒形状

粒状:三轴近似等长。

柱状:两短轴近似相等,一轴较长。长轴小于短轴三倍为短柱状(如辉石),长轴大于短轴三倍者为长柱状(如角闪石)。

板状:两轴较长,一轴较短。

片状:两轴较长,一轴极短。

针状:两轴极短,一轴极长。

纤维状:两轴极短,一轴特长,成束分布。

放射状:纤维状、针状、长柱状矿物呈放射状排列。

(4)晶粒大小(粒径)

① 粗晶:≥5mm。 ② 中晶:5mm~≥1mm。

③ 细晶:1mm~≥0.1mm。 ④ 粉晶:<0.1mm。

(5)晶粒分布

① 等晶结构:主要矿物的晶粒大小大致相同。

② 不等晶结构:主要矿物的晶粒大小不等。

③ 斑状结构:由成分、晶粒大小明显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晶粒组成的大颗粒(斑晶)散布在小颗粒隐晶质或非晶质(基质)之中。

④ 似斑状结构:明显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色斑散布在小颗粒晶质(基质)之中。

(6)矿物间相互关系 根据矿物颗粒间的排布和结合方式分类。

① 交生结构:两种矿物规律地互相嵌合在一起,如: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

② 反应结构:岩浆在早期结晶矿物周围形成一种新的矿物,如: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

③ 包含结构:在一种矿物大晶体中,包嵌了数种其它矿物晶体。如:嵌晶结构、含长结构。

④ 辉绿结构:全晶质,大部分矿物为半自形晶,斜长石自形程度高于辉石,常见于基性浅成岩中。

⑤ 花岗结构:亦称全晶质结构。全晶质,等粒,岩石中矿物大部分为半自形晶,副矿物常为自形晶,铁镁矿物自形晶程度高于硅铝矿物,石英为它形晶,充填于其它颗粒之间,常见于酸性侵入岩中。

5、构造 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或其它组成部分(如玻璃质)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别描述各种构造形态、大小及分布情况。

(1)块状构造:岩石矿物成分、结构一致,均匀分布。

(2)带状构造:不同矿物呈层状富集,相互交替,也叫堆积构造 。

(3)斑杂构造:矿物成分或结构差别很大,呈斑块杂乱分布。

(4)晶洞构造:侵入岩中出现的原生孔洞。

(5)气孔和杏仁构造:气孔的形状、分布情况。后期矿物充填形成杏仁状充填物的成份及大小、形状特征。

(6)流纹构造:不同颜色的条纹或拉长的气孔特征。

(7)球状构造:一些矿物围绕某点呈同心层状分布而成的一种构造,如球状花岗岩、球状流纹岩、球状辉长岩等。

(8)冷缩节理:岩浆岩在形成时,熔体冷却收缩并产生张应力,使岩体破裂而形成一些节理(原生节理),节理面与收缩方向垂直,如花岗岩常有三向节理,玄武质熔岩常有直立的六边形或多边形柱状节理,玻璃质珍珠岩中有大小不等的珍珠状裂开或球弧状节理。

(9)其他构造如俘虏体:形态、大小、成分等。

6、孔隙、裂缝及孔洞。 7、含油气水情况。 (六)火山碎屑岩岩心描述

1、定名 按三级定名原则及原始岩浆成分、特征定名。

(1)未受次生变化的火山碎屑岩,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2)根据碎屑形态、成分等特征定名,如: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3)经受次生变化(蚀变)的火山碎屑岩定名,如“蚀变凝灰岩”、“硅化凝灰岩”、“变质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

2、成份

(1)岩石碎块:早期凝结的熔岩、火山通道的围岩及火山基底的岩石碎块,大多数呈棱角状,一般小于2mm为岩屑,大于等于2mm为岩块。

(2)火山弹:火山爆发时抛向空中的塑性熔浆团飞行旋转的落物,常呈纺缍形、椭球头、麻花状、陀螺状、饼状、梨状等。

(3)浮岩块与火山渣:火山爆发初期,熔浆上浮岩块为浮岩块,密度小于1g/cm3。富含气体熔浆的爆炸物,抛向空中凝结成火山渣,形似炉渣。

(4)塑性岩屑:未冷凝的塑性岩屑,被拉长、压扁变形而成。

(5)晶屑:熔浆在地下早期析出的斑晶,含少量围岩中的矿物晶体的碎片,如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

(6)玻屑:为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玻璃质碎片,具有弓形、弧形及月牙形边界线。

(7)塑性玻屑:炽热的玻屑或岩浆屑在上覆火山堆积物的压力下,经塑性变形拉长、扁化及冷却而成,一般小于2mm。

THE END
0.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层面特征描述: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侵蚀痕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应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颗粒排列描述:颗粒是否均匀排列、有无定向排列、定向排列特征等。 粒级纵向变化:粒级纵向变化特征(正粒序、反粒序)。 不同岩性层间变化特征的描述:不同岩性层间是突变还是渐变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kb3966;38:0qyon
1.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姚家组震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刘泽璇邵珠福黄亮王瑞刘晶晶赵冰张文鑫开通知网号 【摘要】:以松辽盆地塔拉哈—齐家—古龙地区的8口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地区典型震积岩岩心,观察描述岩心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角砾、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微型断层、滴漏构造、变形层理、揉皱构造等,统计多种典型震积岩构造,分析白垩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RUb72436229=0jvs
2.绘出南海深处“藏宝图”——中国海油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3000米水深之处,海底地层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犹如被揉皱后又展开的“千层酥”,地质构造异常复杂,产生的绕射多次波反复干扰有效信号。 “物探船获取的原始信号数据有效率不到10%,必须要找新路子。”刘金朋语气坚定,“我们要将攻坚重点放在抑制主要干扰噪声——复杂绕射多次波上。” 如何实现?攻关过程中,计算机专业出身jvzquC41yy}/u}ickn/exr1ygh0im}y146376561280exsvgpz`5:=8664ivvq
3.11604综采工作面回采防突安全技术措施技术规范煤矿技术5、工作面主要地质构造 工作面煤岩层总体趋势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为一单斜构造,5º~25º,工作面东部及中西部发育背、向斜构造,并发育3条断层,受断层牵引影响产生揉皱小褶曲,产状变化较大。 (1)向斜:位于工作面中西部,轴向SE~NW,幅度5~10m。 jvzquC41yy}/otfs0qxh1qyon1812B4321731<;;4;4tj}rn
4.地质测绘(精选5篇)(3) 断层在矿井生产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不同性质的断层,由于断层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断层两盘产生的牵引、揉皱、挤压等作用,造成断层带岩石破碎、岩石强度降低,容易聚集瓦斯,导通地下水,引发矿井突水、瓦斯突出和坍塌冒顶事故,断层带容易导致煤厚突增或突减,煤层突增处易产生冒顶跨煤堵人事故。还有一些顶断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88:=10qyon
5.thermodynamicquantitysensor【自】;thermodynamicquantity英文: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 Theory for Protein Folding and Protein Thermodynamic Structures中文: 蛋白质折迭的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及蛋白质动态热力学结构(英文) 英文: Crumple structure formed by contact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中文: 接触热动力变质形成的揉皱构造; jvzquC41fkiu0knqqp4dqv4o1fkucrq0cuv@kmB33:92:?834:
6.煤化学由于构造变动,使煤产生次生构造,如滑动镜面、鳞片状构造、揉皱构造等。次生构造可改变或破坏煤的原 生构造。次生构造与构造变动有关,对煤层进行观察和描述时应加以注意。 腐植煤宏观煤岩成分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的煤岩成分,暗煤和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i13:=;6:=5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