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1956年,中国科学院陈国达院士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洼学说,形成了发源于中国的国际地洼学派。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由地槽-地台-地洼。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是地台,也与地槽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故称地洼。
1954年,黄汲清院士在其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正式提出“多旋回说”。这是一种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
1962年,张伯声提出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这是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假说。他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称为地壳的镶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称为波浪状构造。
上世纪80年代,马杏垣等基于野外观测到的低角度滑脱构造-提出了重力滑脱构造,认为重力作用导致岩石圈-软流圈重力失稳,会产生势能驱动全球板块的水平运动。但一次重力失稳难以解释板块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杨巍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合构造”学说,从形态学方面给出了大陆漂移的拼合以及分离过程,这个运动学特征和板块构造与大陆漂移一样。该学说也给出了动力机制,提出热能上升(为开)和重力势能下滑(为合)耦合是驱动大陆板块的动力。也就是说是热能和重力势能耦合产生的动能驱动大陆发生漂移,这个说法与我们的新大陆漂移动力机制是完全吻合的。但尚需一个类似海底扩张和地幔对流的动力机制模式图,来描述热能和势能是如何联合驱动板块运动的。
总之,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先驱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的很多工作非常有意义,都有借鉴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而不应该被遗忘并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