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排桩及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下列构造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悬壁式排桩结构桩径不宜小于600mmB.悬壁式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厚度不宜小于600mmC.当采用锚杆时,锚杆的倾角宜为15°~25°且不应大于45°D.当采用支撑时钢筋混凝土支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A.岩质边坡30m以下:土质边坡15m以下B.岩质边坡30m以下,土质边坡20m以下C.岩质边坡20m以下,土质边坡15m以下D.岩质边坡20m以下,土质边坡10m以下

A.宜按软弱泥岩划分边坡类型B.宜按砂岩划分边坡类型C.宜分段确定边坡类型D.宜综合泥岩和砂岩特征确定边坡类型

A.一级B.二级C.三级D.不确定

A.由外倾结构面控制的边坡工程,破坏后果严重B.危岩地段的边坡工程,破坏后果严重C.滑坡地段的边坡工程,破坏后果严重D.边坡滑塌区内有重要建筑物,破坏后果不严重

A.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及地震荷载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准永久组合,不计入风荷载及地震荷载C.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组合,计入风荷载及地震荷载D.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准永久组合,计入风荷载及地震荷载

A.锚杆杆体抗拉承载力验算B.挡墙基础的地基承载力验算C.挡墙变形验算D.挡墙局部稳定性验算

A.对边坡边勘察,边施工,边设计,以达到掌握更多的资料,使设计更符合实际B.设计时应提出对施工方案的特殊要求和监测要求C.应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地质状况、施工情况和变形及应力监测的反馈信息D.根据反馈信息,必要时对原设计做校核,修改和补充

A.重力式挡墙B.扶壁式挡墙C.格构式锚杆挡墙D.坡率法

A.14.5mB.18mC.20mD.25m

A.边坡工程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B.边坡稳定性评价,整治措施及监测方案的建议C.地质纵、横断面图D.开挖不同阶段边坡坡体的变形值

A.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B.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C.边坡坡高,坡底高程及平面尺寸D.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

A.3个B.6个C.9个D.10个

A.1.35B.1.30C.1.25D.1.20

A.主动土压力B.被动土压力C.静止土压力D.不能确定

A.二、三级边坡岩体性能指标标准值可按地区经验确定B.二、三级边坡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C.岩体内摩擦角可由岩块摩擦角标准值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进行折减D.土质边坡按水土合算时,水位以下宜采用土的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A.当边坡的使用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B.稳定性评价应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C.对规模较大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数值分析法D.对存在地下渗流的边坡,应适当考虑地下水的作用

A.松散砂层中不应采用永久性锚杆B.用于锚索的浆体材料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低于25MPaC.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5m,且应超过潜在滑面D.锚杆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应不小于0.5m

A.锚杆挡墙支护结构立柱间距不宜大于8mB.锚杆上下层的垂直间距不宜小于2.5m,水平间距不宜小于2mC.锚杆倾角宜采用10°~35°D.永久性边坡现浇挡板厚度不宜小于300mm

A.膨胀性岩石边坡不应采用锚喷支护B.进行锚喷支护设计时,岩石侧压力可按均匀分布考虑C.锚喷系统的锚杆倾角一般宜采用10°~35°D.对Ⅲ类岩体边坡应采用逆作法施工

A.土质边坡高度大于8m时,不宜采用重力式挡墙B.重力式挡墙应进行抗滑移、抗倾覆及地基稳定性验算C.重力式挡墙墙底可做成逆坡,逆坡坡度越大,挡墙稳定性越高D.挡墙地基纵向坡度较大时基底应做成台阶形

A.经验方法B.工程类比法C.规范查表法D.稳定性定量分析法

A.坡顶水平位移B.地表裂缝C.支护结构水平位移D.降雨、洪水与时向的关系

A.开挖后欠稳定的边坡应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B.岩质边坡工程施工时,应采用信息施工法C.对有支护结构的坡面进行爆破时,宜采用光面爆破法D.边坡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时,应暂停施工,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A.滑坡整治时应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先治坡后建房的原则B.滑坡整治时应采取有效的地表及地下排水措施C.滑坡发生时,可在滑坡前缘被动区减重,以减少滑动力D.滑坡计算应取荷载效应的最不利组合值作为滑坡的设计控制值

A.18kNB.19kNC.19.3kND.21kN

A.Ⅰ类B.Ⅱ类C.ⅢD.Ⅳ

A.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边坡B.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边坡C.使用年限超过3年的边坡D.使用年限为5年或5年以上的边坡

A.与某一级垂直压力相适应的内摩擦角B.不考虑内聚力时的内摩擦角C.考虑岩土黏聚力影响的假象内摩擦角D.内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等效平均值

A.由锚杆组成的支护体系B.由锚杆、立柱、面板组成的支护C.由锚杆、喷射混凝土面板组成的支护D.由锚索和立柱、面板组成的支护

A.一次开挖,从下而上进行支护的方法B.一次开挖,从上而下进行支护的方法C.自上而下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的方法D.自下而上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的方法

A.支护结构达到承载力破坏B.支护结构变形值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能C.锚固系数失效D.坡体失稳

A.4.1mB.7.5mC.12mD.24.6m

A.动态设计即是不断地调整设计方案,使设计与边坡实际很好地结合B.动态设计即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使用三者同一化,一体化,及时选择新的设计方案以解决施工中的新问题C.动态设计即是不能控制施工经费,如有必要应及时追加投资D.动态设计即是一种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验证地质结论及设计数据,从而对施工的安全性进行判断并及时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A.不低于2年B.不低于10年C.不低于50年D.不低于受其影响相邻建筑的使用年限

A.地下水控制计算和验算B.支护结构整体或局部稳定性验算C.支护锚固体的抗拔承载力验算D.支护结构的强度计算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A.10mB.12mC.15mD.30m

A.宜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B.通过室内试验确定C.通过经验方法确定D.采用反算分析方法确定

A.一级建筑边坡应进行专门的岩土工程勘察B.二、三级建筑边坡工程可与主体建筑勘察一并进行,但应满足边坡勘察的深度和要求C.大型和地质条件复杂的边坡宜分阶段勘察D.边坡工程均应进行施工勘察

A.单平面滑动法B.折线滑动法C.圆弧滑动法D.实体比例投影法

A.工程地质类比法B.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C.经验法D.综合采用A和B

A.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B.提出对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的建议C.提出边坡整治设计、施工注意事项的建议D.提出当施工反馈资料与原勘察设计有较大差距时,进行修改设计的建议

A.有效抗剪强度指标B.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C.自重固结排水抗剪强度指标D.自重压力下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A.土质边坡的勘察范围应包括不小于1.5倍土质边坡高度及可能对建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B.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不小于5.0mC.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进入坡脚地形剖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不小于3mD.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可取控制性孔深的4/5

A.0.25H以上为三角形分布,0.25H~H为矩形分布B.呈三角形分布C.呈矩形分布D.呈梯形分布

A.一般建筑边坡,无特殊条件B.放坡开挖对相邻建筑物有不利影响的边坡C.地下水发育的边坡D.稳定性差的边坡

A.主动土压力是边坡不受外力情况下对支挡结构的压力B.静止土压力小于被动土压力但大于主动土压力C.支挡结构顶端(边坡坡面处)的土压力为0D.主动土压力作用方向与支挡结构的位移方向相反

A.坡脚被动区临时压重B.坡体中部卸土减载C.做临时性排水D.对支护结构进行临时性加固

A.不小于4mB.不小于5mC.不小于5m且应超过潜在滑裂面D.不小于5m且不应超过潜在滑裂面

A.1.35B.1.30C.1.25D.1.20

A.基坑支护结构的极限状态就是按承载能力考虑的极限状态B.支护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水平变形限制C.对一般性三级基坑侧壁支护结构,可不进行变形验算D.当有条件时,基坑应采用局部或全部放坡开挖

A.桩后主动压力计算B.挡墙受剪强度验算C.锚杆抗拔力验算D.挡墙水平位移验算

A.宜在开挖边界外,按开挖深度1~2倍范围内布置勘探点B.基坑周边勘探点的深度不宜小于1倍开挖深度C.基坑勘探点间距,可在15~30m内选择D.基坑勘探点数量不宜小于3个

A.浮重度B.饱和重度C.天然重度D.干重度

A.悬壁式排桩B.水泥土墙C.土钉墙D.逆做拱墙

A.排桩施工时,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渣不宜超过200mmB.地下连续墙施工时,单元槽段长度不宜超过4mC.宜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查混凝土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5根D.宜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地下连续墙墙身结构的质量,检测槽段不应少于总槽段的20%,且不应少于3个槽段

A.固结快剪c、ψ值B.三轴排水剪c、ψ值C.有效应力状态c、ψ值D.不固结、不排水剪c、ψ值

A.悬壁式排桩结构桩径不宜小于600mmB.悬壁式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厚度不宜小于600mmC.当采用锚杆时,锚杆的倾角宜为15°~25°且不应大于45°D.当采用支撑时钢筋混凝土支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A.悬壁式结构可按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其嵌固深度B.应按等值梁法验算单层支护结构的支点力及嵌固深度C.宜按静力平衡法计算多层支点排桩及地下连续墙的嵌固深度D.单支点支护结构嵌固深度设计值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0.3倍

A.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B.周围建筑物变形C.地下水位D.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A.水泥土墙的嵌固深度宜按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确定B.当水泥土墙底位于透水性土层时,应考虑墙底水压力(浮力)对厚度的影响C.当一般黏性土中水泥土墙采用格栅布置时,置换率不宜小于0.8D.水泥土墙应在设计开挖龄期采用钻芯法检测墙身完整性,钻芯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应少于5根

A.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B.土钉长度不应小于8m,间距宜为1~2m;倾角宜为15°~35°C.采用多层土钉时,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进行下层土钉施工D.采用抗拉试验检测土钉承载力时,同一条件下,试验数量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A.AB.BC.CD.D

A.毕肖普法B.简化毕肖普法C.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D.数值计算法或萨尔玛法

A.排水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角不宜小于30cm,距拟建建筑物基础边净距不宜小于0.4mB.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应设置一个排水井C.设计排水量不宜小于基坑总涌水量的三倍D.当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可按不同高程设置导水管,导水沟等构成明排系统

A.采用逆作拱墙进行基坑支护时,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B.逆作拱钢筋混凝土拱墙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C.拱墙在垂直方向应分道施工,每层施工的高度不宜大于2.5mD.拱墙施工宜连续作业,每道拱墙施工时间不宜超过36h

A.分级加荷、逐级卸荷法B.循环加荷、卸荷法C.一次加荷逐级卸荷法D.分级加荷、一次卸荷法

A.1.20B.1.10C.1.00D.0.90

A.截水B.回灌C.集水明排D.盲沟排水

A.基坑设计降水深度在基坑范围内不宜小于基坑底面以下0.5mB.可根据基坑总涌水量及设计单井出水量确定降水井数量C.当采用真空井点降水时,如一级井点降水深度不满足要求,可采用多级井点降水方法D.当采用管井降水时,沉砂管长度不宜小于1m

A.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基坑B.场地土层承载力为180kPa的建筑基坑C.基坑深度为5m,土层承载力为130kPa的二级建筑基坑D.基坑深度为8m的建筑基坑

A.三角形分布B.矩形分布C.梯形分布D.抛物线分布

A.18.6kPaB.32.6kPaC.48.5kPaD.60.5kPa

A.30kPaB.40kPaC.50kPaD.60kPa

A.三角形分布B.矩形分布C.梯形分布D.抛物线分布

A.0.5mB.1.0mC.2.0mD.2.5m

A.三轴试验不固结不排水剪ck、ψk值B.三轴试验固结不排水剪ck、ψk值C.直剪试验不固结不排水剪ck、ψk值D.直剪试验固结不排水剪ck、ψk值

A.加权平均天然重度B.加权平均饱和重度C.加权平均浮重度D.加权平均干重度

A.支护结构界面上的侧向压力B.支护结构水平位移C.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变形D.地下水位

A.静力平衡法B.等值梁法C.弹性支点法D.连续梁法

A.0.2倍基坑深度B.0.3倍基坑深度C.0.4倍基坑深度D.0.5倍基坑深度

A.100kNB.110kNC.125kND.137.5kN

A.154mm2B.123mm2C.100mm2D.80mm2

A.锚杆体下料长度应为自由段,锚固段及外露长度之和B.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6.0mC.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D.自由段长度应超过潜在滑面1.5m

A.0.6B.0.7C.0.8D.0.9

A.400mmB.500mmC.600mmD.700mm

A.波速法B.标准贯入法C.钎探法D.钻芯法

A.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B.毕肖普法C.有限差分法D.有限单元法

A.基桩内集水明排B.采用井点降水措施C.采用A、B综合排水D.采用截水或回灌措施

A.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B.土钉的长度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1.2倍C.土钉间距宜在1~2mD.土钉倾角宜为5°~20°

A.0.5mB.0.7mC.0.9mD.1.1m

A.30°B.45°C.54.3°D.60°

A.4.80B.5.30C.5.90D.6.50

A.10B.11C.12D.13

A.6mB.7mC.8mD.10m

A.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净距0.4m以外B.排水沟底面应比挖土底面低0.2mC.集水井底面应比排水沟底面低0.5m以上D.排水沟边缘离开坡角不应小于0.3m

A.10B.15C.20D.30

A.1.24mB.2.24mC.3.24mD.4.24m

A.AB.BC.CD.D

A.0.65倍B.0.75倍C.0.85倍D.0.95倍

A.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B.弱透水层的厚度C.弱透水层的岩性D.弱透水层的越流量

A.AB.BC.CD.D

A.承压非完整井B.承压完整井C.潜水完整井D.潜水非完整井

A.含水层的K大,含水层的导水能力强B.含水层的K大,含水层的出水能力强C.含水层的K大,含水层的透水能力强D.K值是反应含水层中水流速度的唯一依据

A.AB.BC.CD.D

A.m2/dB.m/dC.m3/dD.m3

A.观察地层的空隙及含水性,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破碎情况及其他变化

THE END
0.北京大学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他们观察了裂缝尖端附近微裂纹的变化情况,用非线性软化模型NOLM程序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一致。于是他们提出需要研究岩石的软化机制和岩石中的损伤演化过程,将固体力学的前沿之一—损伤力学引到岩石破裂的研究中来。 1988年王仁作为第17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的特邀代表,在专题大会上作了“大地构造jvzquC41yy}/intrj{4qm~3gfw4dp8mf1yxee:5215;85@80jvs
1.XianbingXu英文主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个人主页系统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构造要素测量,对褶皱、脆性断层和韧性剪切带进行构造解析并建立构造变形序列。结合室内显微构造观察、古应力场反演、构造年代学测试与构造物理模拟,厘定运动学、构造样式及其形成时代,并建立动力学与构造演化模型。 二、研究生招生: jvzquC41it€z0lzi0gjv0ls1zw~jcwgkpi5fp8npfg~/j}r
2.大学生实习报告【推荐】山东省境内的构造多为断块构造,即由大大小小的断层互相切割而成,褶皱较少,本次实习观察断层有三处,褶皱仅一处。 我们对馒头山小型平推断层,张夏火车站压性断层及范庄地堑(正断层组合)进行了实地观察。完成断层观察后,我们来到长青城关苏庄背斜进行考察。苏庄背斜是一处非常典型的两翼不对称的背斜构造。背斜核部张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7842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