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侠气——记浙江大学教授张节末

题记:如果说我的学问中有些自己的东西,那也是源自于冯先生,这毫无疑问。

——张节末

与张节末教授的访谈约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传媒学院的办公楼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张教授接着电话从有些迂回的办公楼走廊探出身来,声音洪亮,说起话来的神态姿势颇有些大侠风范。

往昔点滴,性情中人

算起来,张节末是冯契先生较早带的博士生,当时同门的有如今还在华师大哲学系任教的杨国荣教授和高瑞泉教授。进入师大哲学系学习之前,张节末在南京师大中文系跟随吴调公先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1987年,他慕名投入冯契先生门下,攻读中国哲学史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主席是蒋孔阳先生,委员中还有王元化先生,这样的阵容也只有在冯先生门下方得一见。

提到冯先生,张节末特别讲了个小细节,当时冯先生授课,讲课的录音和笔记整理都是由他来负责,在文科大楼上课前,他必要提上录音机,放好磁带,为冯先生备上茶,然后开始做笔记,课后再根据录音整理成稿。三年的时光就在这重复的记录和整理中度过,但张节末却很感激这样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因为恰恰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得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冯先生的思考方式,跟着冯先生的思路理解问题。同时,冯先生对门下弟子要求严格,每两周都要与学生聊聊阅读进展、遇到的困难等。可以说,这段经历对他自身的的学术精进有着极大的影响。

初入冯门,张节末曾觉得冯先生的课有些枯燥,但每逢冯先生的课,弟子们却永远不会缺席,特别是如杨国荣教授,在冯门中如此之久,却仍坚持有课必来。后来逐渐发现,冯先生的课常听常新,正是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张节末谈到,冯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冯先生曾经撰文纪念金岳霖先生,文笔之活泼出人意料,许多散文家或许都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说到冯先生的书,张节末感叹到,冯先生文字平实、干净,却蕴含大道理,这实在让人惊叹。

读书学问,先生风范

张节末早先的专业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严格来说并不算是哲学门中人。之所以跟随冯先生读博士,按他的猜测可能是因为冯先生想要招一个攻读美学的博士,以综合其真、善、美的思想体系。对此,张节末十分感激,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硕士,能入冯先生门下可谓是偶然和幸运的。

就他自身的学术旨趣而言,一方面坚持了硕士以来的中文系一脉,主攻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古典诗论;另一方面,则是进入冯先生门下接受哲学训练之后所专注的中国美学史一脉。在他看来,中国美学史所涉领域理论性较强,但有别于纯粹的哲学思辨,张节末出于其研究方向的考量,同时又特别强调材料的重要性,并始终致力于将材料与观点贯通起来,这一点,是他认为自己区别于其他师兄弟的地方。跟随冯先生学习后,他的学术方向和品格都发生了基本的变化,这也使他在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领域中独树一帜——与大部分中文系训练出身的中国美学史研究者不同,张节末的学术训练背景不止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而更多地具有了哲学思辨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这一训练到位与否在他看来至关重要——他所谓的比较纯正的美学,恰恰必须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质。

冯先生的思想对张节末的学术造诣可谓影响深远,也成就了他如今在美学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风格和思考视角。在谈起他的代表作《禅宗美学》时,张节末不无自豪。当下学界研究禅宗美学的惯常做法,一是从禅宗的各宗派入手,分系列进行美学研究,描述各宗派的沿革历史及其特点同异;另一种做法则是研究“禅如何影响中国的艺术”的进路,例如研究王维的禅诗等,考察具体的艺术作品。而将禅本身视作一种审美经验来进行研究,却唯张节末一家。他毫不讳言《禅宗美学》至今仍是学界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而这恰恰得益于在冯先生门下受到的可谓“最好的”哲学思辨的训练。虽然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冯先生对他的学术影响不可谓不大——冯先生虽不讲禅,但他的思维方法及理论浸淫却驱使张节末以禅本身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理论思辨的训练带来的是自觉的思辨能力、思维习惯和看待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感恩冯契先生为他带来的学术品格的转向,是张节末在整个交谈过程中一再强调的,感怀之深,溢于言表。

谈到冯先生的思想,张节末说,这就如同取之不尽的宝藏,看看后来秉承冯先生学脉的学者就知道,个中深意仍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对此,他自己也深有体会,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总觉得冯先生的思想好似如来佛的手掌,怎么翻都跳不出去。他坦言,跟着冯先生的思路走,做研究会容易很多,因为冯先生提供的思路涉猎面之广——古今中外、综合真善美,且基础之扎实,着实给人启发颇深;但他对自己又有着更高的要求,即要追求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出身冯门的自豪,使张节末进一步要求自己以学术的原创性回报冯先生的教导。在美学中找到一个问题点,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一方面,他不受限于冯先生思想的框架,另一方面这个框架本身就是他的学术滋养之源。这也许就是他在冯门中的独特之处。

具体到他的研究来说,他认为中国美学史上有两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最后抵达了“无”,第二次是佛教传入后的美学变革,最后抵达了“空”线索——这一观点在学界颇为新颖,但其中冯先生的思想印记极为鲜明,思路上极强的逻辑性和史的线索,这是冯先生的特点;而以“无”、“空”逻辑地贯通美学史,并将庄-玄-禅作为一条史的线索,也同样能够清楚地看到冯先生对他的思想影响。对史的思考,是张节末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个关键点,这一思维习惯也是师大哲学系至今的传统,思考要具有史的宏观把握,如是才能保证理论视野的开阔。贯穿史的链条的一定是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提问方式和不同回答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相互演进,构成了整个问题的历史规模。张节末说,这与其说是长久思维训练而来的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技术,而这种追溯史的传统只有在冯门下浸淫若干年,方能修成正果——这几乎成了冯门中人的一种思维标志,但对未受此训练的人而言,欲入其门,恐怕甚难。

感念恩师,俱以自勉

回忆起自己冯门三年的学术训练,他深感冯先生的思想、师大哲学系的师道学风,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自1990年毕业后,已然二十余载,张节末仍旧在冯氏体系的滋养下继续着自己具有学术个性的思想事业,对此,他深感自豪、幸运。他不无感慨地说道:“如果说我的学问中有些自己的东西,那也是源自于冯先生,这毫无疑问”。将来若有一日中国美学史能玉成其书,必定要献给冯先生,以表感激。至今聊起旁人听说他是冯先生嫡传弟子便立时青眼有加的种种情景,他依然像是刚出校门的学子一般,带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感,而说到冯先生为他的书题序,他更是越发地高兴,让人颇能感同身受。

冯先生对学生的期望很高,为人处世却很低调。张节末认为,光耀冯门是每一个冯门人的使命,传承冯先生的思想亦是必然。他自身极看重师承学统,在冯门的学风影响下,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既要有师承,又不可落套。作为老师,他对自己的学生也加诸同样的严格要求。学生的学术人品在他看来至关紧要,若有学术不端,断然不可容忍。

近十年来,基于在逻辑思辨能力方面的优势,张节末目前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关注材料的重要性。这也得益于他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时,杭大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优势。他相信,思辨与材料的结合也许能够提供极为重要的发现。思辨提供的哲学预期和洞察力能够赋予材料新的意义,而材料也自然地渗透着哲学思辨的端倪,这是张节末所希望达成的研究境界,华师大哲学系的学习使其成为可能。

正如先前一再强调的,张节末特别关注学问的原创性。冯先生的伟大就在于他学术上的这种“一次性”,使人无法绕开,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张节末看来,一辈子做好一篇文章、写好一本书,成为该领域内无法绕过的磐石,才是他的学术抱负。

他特别提到自己博士论文做的是嵇康,不禁让笔者觉得,学术旨趣和一个人的性情果然是极为相符的,张节末谈起自己学术领域问题的恣意张扬,可不就似嵇康一般显示出魏晋名士的风骨。

一个半小时的访谈,其中引经据典,还分享了不少张节末教授自身学术的看法和论点,对笔者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演讲。张节末教授的健谈、自信,以及言辞犀利、针砭时弊,都令人印象深刻。学者的侠气——这大概是最大的感受吧。

张节末简介: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受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吴调公先生和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获得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和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代表作《禅宗美学》。研究方法上以哲学美学为基础,文史哲交融,重视中外比较,重视史的追索,重视做学术个案。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浙江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理事,浙江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THE END
0.张节理的解释和发音「法语助手」法汉张衡地动仪, 张皇, 张皇失措, 张皇失措的, 张肌, 张节理, 张紧轮, 张紧轮平行轴带传动, 张紧系统, 张君, 法汉-汉法词典 diaclase d'extension用户正在搜索starter, starting-block, starting-gate, startup, stase, stash, stasite, stasophobie, stassfurtite, staszicite, 相似单词张衡地动仪, 张皇jvzquC41fkiu0nzfke4og}4ofkiuu8kt1'K6'KH'C2+F:.=C':8&G@*;2'>7
1.张节理及其形成机制【摘要】: <正> 张节理是一种常见的小构造现象,在很多教科书与论文中都有论述。众所周知,张节理与最小主压应力方向(σ_1)相垂直,而与最大主压应力、中间主压力方向平行。按说这在确定构造应力方向时是很有用处的。然而由于不少张节理产状不稳定,有时甚至很乱,有些张节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RMa6;:56429:0jvs
2.雁行式张节理英文怎么写雁行式张节理英语怎么说及英文单词雁行式张节理 echelon tension joint相关短语 echelon (lens) 阶梯透镜 echelon device 阶梯光栅装置 echelon spectroscope 阶梯光栅分光仪 echelon (grating) 阶梯光栅 echelon strapping 阶梯式绕带 Michelson echelon 迈克尔逊阶梯光栅,马克尔逊阶梯光栅 sea echelon 海上梯队 transmission echelon 透射梯 echelon design 分组jvzquC41o0nvlrfpi0ipo8hkmw5xa:64227:a669;5?:2B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