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泉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奇石馆南侧(下图中红五星处)。
明晏璧有诗云:“昔闻陶墓有牛眠,今见齐州溢井泉。千载历山遗胜迹,秋风禾黍满虞田。”可见明朝以前此泉泉水丰盈,水草茂盛,时常有牛羊饮其水、卧其旁,由此得名(另一传说是为纪念大舜曾耕种于历山脚下),但清代后此景消失,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恢复。
此泉石砌,周饰石雕栏杆。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水自池底沙际涌出,晶莹碧透。北岸石栏上嵌“卧牛泉”名刻,由济南当代书法家张立朝于1980年书写。该泉东侧紧邻皇华泉,周围还有柳絮泉、金线泉等名泉。站在泉池旁边观察一会就会发现,这里时常腾起小泉泡,比皇华泉要活跃一些。
看罢全景,再来看看两张特写吧。
卧牛泉就介绍这么多吧。这次顺便介绍一条水文地质学术语 - 上升泉,包括卧牛泉在内的济南大多数泉水都属于上升泉。(以下知识来自网上相关介绍和《济南泉水志》)根据受力成因(或泉水补给来源),可划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受静水压力作用上升溢出地表而形成的泉,称为上升泉;非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受重力作用自由流出地表而形成的泉,称为下降泉。
上升泉的形成应具备三个条件:
1. 地层条件。地层包括成层的岩石、土层以及土层中夹有的砂砾石层。有裂隙的岩层和有孔隙的砂砾石层,其裂隙和孔隙中充水的称“含水层”。裂而无隙的岩层和孔隙度极差的粘土层,几乎不含流动的地下水,称“隔水层”。“含水层”的存在是泉水形成的首要条件。
2. 地质构造条件。指地震或岩浆活动引起地壳变动(造山运动),使沉积岩层断裂错位,或产生褶曲。含水层与隔水层在纵向剖面上相抵触,或含水层与不透水的岩浆岩体相抵触,阻断了地下水的去路,地下水被迫溢出地表。
3. 地形条件。泉或泉群的上游应有足够的补给面积,各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的充分补给。上升泉形成的原理,就像倒虹吸管、联通器原理一样,从高的一端注入水,低的一端就往上冒水,低的一端可比喻泉水。由于重力作用和水路压力传导阻力,泉口喷涌水位永远达不到高端水位。既然“联通器”有高低水位之差,在补给区地下水无大量开采的情况下,降雨多少只影响泉群流量增减,上升泉从理论上讲不会干涸。
济南市市区的泉水大部分为上升泉 ,而南部山区和郊区田间地头的泉水,有些是下降泉,山脚峪底的多是下降泉。
历史性:★★(金、明入选)
观赏性:★★
综合分:★★
(本集完)
樂道影像 原创精品 转载注明出处 不得修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