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攸科技薄膜应力与失效:薄膜厚度背后的力学故事

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薄膜能附着在基底上,如同平静的湖面。但现实是,薄膜在制备和服役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应力。这些应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长应力、热应力和界面应力。

生长应力,又称本征应力,是在薄膜沉积过程中,原子或分子“安家落户”时产生的。它与薄-基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异无关,而是由薄膜微观结构的非平衡生长过程决定。

物理气相沉积(PVD)中的应力:在溅射或蒸发等 PVD 工艺中,高能粒子轰击生长中的薄膜表面,会产生“原子实入”效应,将表面原子“楔入”到晶格的间隙位置,形成压应力。相反,如果沉积过程中原子迁移率不足,晶粒间会形成大量的微小空隙,这些空隙在后续的薄膜生长中会被“拉扯”在一起,产生张应力。 著名的“Thornton 模型”就很好地描述了溅射压力和温度如何通过影响原子迁移率,进而调控薄膜从张应力区向压应力区转变。

化学气相沉积(CVD)中的应力:CVD 过程涉及复杂的前驱体化学反应和表面过程。例如,在多晶硅薄膜的生长中,晶粒在生长过程中会相互挤压、合并,产生压应力。此外,反应副产物(如氢)在薄膜中的掺入与逸出,也会引起晶格畸变,从而产生应力。

热应力是薄膜体系中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应力。它源于薄膜与基底材料之间热膨胀系数(CTE)的不匹配。薄膜通常在高温下制备(如退火、CVD 生长),当体系从高温冷却至室温时,如果薄膜的 CTE 大于基底,它会比基底收缩得更多,从而受到基底的拉扯,产生张应力。反之,如果薄膜的 CTE 小于基底,则会受到基底的挤压,产生压应力。

热应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估算:

其中,Ef 和νf 分别是薄膜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αf 和αs 分别是薄膜和基底的热膨胀系数,T_deposition 和 T_room 分别是沉积温度和室温。这个公式清晰地表明,CTE 失配(αf-αs)和温度变化范围是决定热应力大小的关键。

在薄膜与基底的交界处,由于晶格常数或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会产生界面应力,也称为外延应力。当一种晶体材料在另一种晶体基底上外延生长时,为了保持原子在界面处的对齐,薄膜的晶格会被迫拉伸或压缩,以匹配基底的晶格,从而在薄膜内部积累了巨大的弹性应变能。

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这种应变能会不断累积。当厚度超过一个临界值时,体系会选择通过引入位错等晶格缺陷来释放应力,尽管这会破坏晶体的完美性。理解和控制界面应力对于半导体异质结器件(如 LED、激光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既然应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精确地测量它?由于无法直接将传感器放入薄膜中,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间接测量方法,其中经典和广泛应用的是基于“斯托尼公式”的曲率测量法。

当有应力的薄膜沉积在平整的基底上时,整个体系会像一个双金属片一样发生弯曲。张应力会使基底朝薄膜一侧凹陷,而压应力则使其凸起。通过精确测量这种微小的弯曲(曲率半径的变化),就可以反推出薄膜的内应力大小。

斯托尼公式是这一思想的数学体现:

其中,下标 s 和 f 分别代表基底和薄膜;E, ν, t 分别是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厚度;R₀和 R 分别是沉积薄膜前后的基底曲率半径。

光学法(激光扫描法):这是目前最主流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一束激光束以特定角度入射到样品表面,通过测量反射光束角度的变化来计算样品表面的曲率。 现代设备可以实现高速、高精度的全晶圆扫描,实时监控应力在整个样品表面的分布。

X 射线衍射法:XRD 不仅可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还能通过测量晶面间距的变化来精确计算晶格应变,进而得到应力。 “sin²ψ”法是其中一种经典技术,特别适用于多晶薄膜。 XRD 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测量应力,而无需知道材料的弹性模量,且能区分应力的不同分量。

台阶仪法:对于由应力引起的较大形变,可以使用高精度的台阶仪来直接测量样品的表面轮廓。台阶仪的探针在样品表面轻轻划过,精确记录下表面的高度起伏。通过对测量得到的二维轮廓数据进行曲率拟合,就可以计算出曲率半径 R,再代入斯托-尼公式得到应力值。

在半导体制造、平板显示等领域,经常需要对大尺寸样品(比如 300mm 硅片以上、大型光学镜面、显示屏基板)的全局平整度、翘曲度进行测量。这些宏观的形貌参数,其背后往往就是薄膜应力分布不均的直接体现。例如泽攸科技的大样品尺寸台阶仪(如 JS500C),凭借其从毫米到米级的超大扫描范围和亚纳米级的垂直分辨率,能够精准地获取整个大尺寸样品的表面轮廓数据,为计算全局应力分布、评估 CMP 后膜厚的均匀性以及分析基板的翘曲度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它真正实现了全尺度覆盖,成为守护宏观工件纳米级精度的利器。

当薄膜内应力超过其承受极限或与基底的结合强度时,灾难性的失效就会发生。

开裂:当张应力过大时,薄膜会像被拉伸的橡皮筋一样断裂,形成贯穿薄膜的裂纹。

屈曲与剥离:当压应力过大时,薄膜会像受压的尺子一样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或“电话线”状的屈曲形貌。如果应力进一步增大,或者薄膜与基底结合不牢,薄膜就会从基底上成片脱落。

面对棘手的应力问题,工程师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巧的调控策略:

工艺参数优化:如前所述,通过调控沉积温度、背景气体压力、离子轰击能量等工艺参数,可以直接影响薄膜的微观结构,从而调控其本征应力。这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方法。

热处理(退火):退火是释放和调控应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将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可以给予原子足够的能量进行迁移和重排,修复晶格缺陷,减小微观空隙,从而降低本征应力。同时,通过精确控制退火后的降温速率,也可以对热应力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多层膜结构设计:设计巧妙的多层膜结构,可以实现“以力制力”。例如,可以交替沉积张应力层和压应力层,使它们在宏观上相互抵消,从而降低整个膜系的净应力。这种应力补偿技术在精密光学涂层等领域应用广泛。

引入缓冲层/插入层:在薄膜与基底之间插入一层特殊的缓冲层,可以有效缓解由于晶格失配或热失配引起的应力。例如,在 GaN 外延生长中,通常会先生长一层低温 GaN 或 AlN 作为缓冲层。

薄膜内应力是一个贯穿于材料制备、器件设计与生产制造全链条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深刻理解应力的来源,精确掌握其表征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工程调控手段,是确保现代高科技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从测量一片晶圆的微观翘曲,到守护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精密轮廓,像泽攸科技大尺寸台阶仪这样的精密测量仪器,正在为我们洞察并掌控这个微观力学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强大的支持,守护着从芯片到苍穹的纳米级精度。

参考资料1、Jaramillo - Fernandez, J. (2015). Tun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lycrystalline films via multiscale structural defects and strain.2、涂层/基体体系的界面应力分析[J]. 固体力学学报, 2006, 27(2): 203-206.3、测试 Go. 台阶仪的原理与应用指南4、邵淑英(2004). 薄膜应力的产生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

THE END
0.实验室在柔性铁电领域取得新进展同时,借助褶皱结构在BaTiO3单晶薄膜层中引入的周期性应力,发现了在平行褶皱结构中BaTiO3单晶薄膜层的波峰和波谷处的压电响应有规律的增强现象。其中,BaTiO3单晶薄膜层的波峰处面内方向压电响应强,在波谷处面外方向压电响应强。通过原子模拟计算和褶皱薄膜的微观极化表征,发现在BaTiO3单晶薄膜层在弯曲形成褶皱时,在波峰jvzq<84kefx/zsyw0gjv0ls1kplp1:5461798:3jvo
1.构筑“皱褶”解锁MOF薄膜可拉伸性能,开辟柔性电子新赛道二、图灵机制的灵感:绘制MOF薄膜的美丽图案 为了实现这一神奇的“皱褶”结构,团队从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的“反应-扩散”模型中汲取了灵感。 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图灵图案在自然界的诸多体系中被发现,从动物的斑纹到植物的花纹,再到珊瑚的结构,无不展现着这一机制的神奇魅力。 jvzquC41|unr0ƒzk{q{mkjt0eqs0|r}wp1jfvjnn/5<58j=h55h8;=:h4:839A=:gh747:j::0nuou
2.“一石三鸟”:氧化石墨烯基智能薄膜/涂层的设计、火灾预警与防火图1. (a) 基于“一石三鸟”的设计思路制备GO/HCPA薄膜的过程示意图;(b) GO/HCPA薄膜的力学柔韧性展示;(c-f) GO/HCPA薄膜的侧面和表面微观结构的SEM以及EDS mapping图像。 GO/HCPA网络的多重作用分析与力学性能 通过XPS、FLIR、Raman和XRD表征手段对GO/HCPA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证实了HCPA分子与GO纳米片间jvzq<84yyy4{isl0qtm/ew4epvougvd582<597mvon
3.薄膜结构的褶皱失稳力学行为研究薄膜结构的褶皱失稳力学行为研究,薄膜结构,褶皱失稳,形貌演化,棘轮行为,扩散失稳,失稳现象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广泛存在,例如人类皮肤上的皱纹,太空展开天线反射膜面的褶皱失稳,高容量锂电池中固态电解质界面的枝晶jvzquC41ycv/ewpk0pku1uzpygt.397262765@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