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与裂缝方位预测:技术、应用与展望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始终是能源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难度逐渐增大,勘探目标越来越多地转向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的区域,如深层、超深层以及裂缝性储层等。在这些复杂地质条件下,准确获取地下地质结构信息以及预测储层特征变得尤为关键,而地震勘探技术作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散射等,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已经从早期的简单二维勘探发展到如今的三维乃至四维勘探,技术的精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技术作为地震勘探领域的重要进展,与传统的窄方位地震勘探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宽方位地震勘探中,不同大小的炮检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较宽的方位角上,能够更全面地获取地下反射点各个方向上的特征,获得完整的地震波场。这使得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在复杂构造区域的勘探中表现出色,能够有效改善复杂地质体的照明度,提高成像精度,为地质解释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例如,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复杂高陡构造勘探面临着低信噪比和复杂波场偏移成像的难题,而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对缝洞单元的识别能力和雕刻精度,打开了该地区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新局面。
裂缝作为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其发育特征对油气的储存和运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准确预测裂缝方位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了解裂缝方位有助于确定油气的富集区域,提高勘探成功率。在裂缝性储层中,油气往往沿着裂缝系统富集,通过准确预测裂缝方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部署勘探井位,提高油气发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对于油气田的开发而言,裂缝方位的准确掌握可以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例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裂缝方位,可能导致注入水沿着高渗透的裂缝方向窜流,无法有效驱替油气,从而降低采收率。通过准确预测裂缝方位,可以合理调整注采井网,使注入水能够更均匀地驱替油气,提高油气田的开发效果。
然而,目前在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和裂缝方位预测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中,复杂的地质条件,如地层的强烈褶皱、断层的广泛发育以及岩性的剧烈变化等,会导致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复杂性增加,从而影响成像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不同方位角上的地震数据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数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裂缝方位预测方面,裂缝的发育往往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综合控制,其分布规律复杂多变,使得准确预测裂缝方位具有较大难度。此外,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干扰以及现有预测方法的局限性,也制约了裂缝方位预测的精度。因此,开展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及裂缝方位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地震勘探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同时,为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降低勘探开发风险,提高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研究现状
在国外,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成果。早在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震采集设备的发展,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宽方位地震勘探的优势,并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成像方法方面,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在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利用逆时偏移(RTM)方法对宽方位地震数据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复杂构造区域的成像精度,清晰地揭示了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态。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对复杂构造的成像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成像方法。
在国内,宽方位地震资料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油气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勘探难度的加大,国内学者加大了对宽方位地震成像技术的研究力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科研院校在宽方位地震成像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们针对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如西部山区的复杂构造和东部油田的薄互层等地质情况,提出了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的成像方法优化技术。通过对ADCIG道集的精细分析和处理,提高了成像的分辨率和保真度,能够更好地识别地下的微小构造和岩性变化。